1、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常常被人叫做“礼乐文化”。所谓“礼乐文化”,也就是明确表明在这种以培养人格、造就文明社会为目的的文化中,礼乐起着核心的与基本的作用。其中,乐既是个人修身成德的途径,也是理想社会和政治的旨归。这与古人对“乐”的认识有关。虽然儒家一直讲圣人制礼作乐,实际上古人并不将乐视为纯粹人为主观的产物。乐之本,在天不在人。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将五声对应于五行或四季,在现代人看来是牵强附会甚至是无稽之谈,却未看到古人的良苦用心。音律是由人制定的,但却是“天之道也”。音乐与人的主观情感
2、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更不是情感的产物。一方面,与乐相比,人的情感是主观相对的,因人因地因事而不同,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写到:“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其哀乐之怀均也。今用均同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另一方面,悲伤的音乐未必使听者悲伤,喜庆的音乐也未必使听者开心。乐如果本出于天,为何又是人的产物呢?这是现代人才会有的问题,现代人相信天人永隔;对于古人来说,天人有别,但天人相通:“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天道运行有一定的节律,史记律书中说:“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孰万物也。”天之节律即人之节律,此节律也是人事的最高
3、规范,依它行事,天下太平,万物和谐,人心安泰,即为王道。所以乐论中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因此,乐作为一种政治教化的体制,它的规范应该具有绝对普遍性,不能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因为这种规范性乃人类伦理生活的基本原理与范式,它绝不是主观任意的,而是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具有先天的绝对性。否则,它就不再是一种公共的体制而只是私人产物了。教化如果变为实现任何个人或人群的利益的工具,便不是教化,而是洗脑了。圣人不是根据自己的意见,而是承袭天道作乐。正如阮籍所说:“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礼乐乃是“先王以承天之道
4、,以治人之情”,而不是圣人出于一己之私的发明。但是,不管怎么说,乐之本质虽然是客观的,它的具体表现却是极为感性的,所以即便是嵇康,也从未否认乐对人情感的巨大作用,“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但乐不是像大笑或哭泣那样的纯粹私人情感的宣泄;乐是通过感性的方式使人扬弃了自己狭隘的主观性而上升到存在和宇宙的普遍性,达到人生和世界的理想状态,使宇宙人生因此变得完美。(摘编自张汝伦论“乐”)材料二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
5、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在礼乐文明
6、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 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
7、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
8、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 “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
9、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选自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有删改)材料三近年来,文化热不断升温,以文化命名的书籍非常之多,这可见“文化”包含的内容有愈益扩展之势。无论哪一种行业,哪一种活动,几乎都可以和文化联系上。如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文化”本来就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文化和自然物、自然存在相对而言,举凡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成果,无不可称之为“文化”。如“原始文化”、“旧石器文化”,指的是初民“穴居野处”之时,能够简单加工石器,开始用火,已脱离了一般动物那样的一个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都极大地丰富、复杂起来,广义的文化
10、便兼综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方面。人们特予关注并加以研究的尤在“精神文化”,也就是狭义的“文化”。“精神文化”包含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观念、信仰、习俗等等。这些方面的差别,往往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特点与个性。现在,人们已认识到世界的发展,必须允许文化的多元化存在,只有各种文化的取长补短,互利合作,才能出现一个和谐的世界。正缘于此,文化的研究才受到了空前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大力地发掘、抢救,便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古代对于“文化”一词的解释,从来是侧重精神层面的。文献中最早将“文”与“化”联系起来的,是周易贲卦的彖辞,其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
11、下。”晋代人干宝的注解说:“四时之变,悬乎日月;圣人之化,成乎文章。观日月而要其会通,观文明而化成天下。”“要其会通”即含有天人相应的意思。古代人理解文化、文章、文明几乎同义。“文明”即“文章而光明”的意思。这里所谓的“文章”是指礼乐制度等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应该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达到的一个标准。有了礼乐制度,讲求道德规范,社会才完全摆脱了蒙昧、野蛮,进入了文明时代。古人理解“文化”,尤其着眼在“化”字上,那就是以人文去教化、感化人们,使整个世界具有亮采,日臻美好。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悠久的传统文化塑造了我们民族的性格,铸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在我们的价值取向、
12、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心理等方面,无不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 当我们面临着现代化发展的时候,传统文化仍旧发挥着它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或者成为发展的动力,或者成为因袭的重担。我们的任务只能是: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同时扬弃其中的糟粕,克服其消极的影响。传统文化树立了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确立了吸取、融合外来文化的基础。因此,它不是历史的陈迹,也不是抱残守缺者崇拜的偶像。它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逻辑起点,是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切合现代生活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条件。 (选自郭维森浅谈中国传统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乐作为政治教化的体制具有先天绝对性,因此
13、圣人作乐时要将自己的意见与天道相融合。B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C乐可以使人上升到存在和宇宙的普遍性,这对于个人修身成德和建成理想社会都很重要。D现代化建设特别强调精神文化的发展,大力发掘、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最好的例证。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把音乐与自然现象的一些要素分别对应起来的做法也体现了他们对音乐本质的理解。B材料一第3段从两方面阐释了音乐与人的主观情感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乐本不在人。C“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因此古代的人们常常将二者相提并论。D远
14、古时期,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周代以后,“乐”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3下列选项表述准确且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B礼乐文明强调只要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方可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在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D树立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是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切合现代生活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条件。4材料三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5上述三则材料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
15、精深。在我们“面临着现代化发展的时候”,有人说:“传统文化不适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应该逐渐淘汰。”也有人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好中华文化才能铸就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以上两种观点你同意哪一个?请根据材料简述理由。(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69题。珠和觅珠人陈敬容珠在蚌里,它有一个等待它知道最高的幸福是给予,不是苦苦的沉埋许多天的阳光,许多夜的月光还有不时的风雨掀起白浪这一切它早已收受在它的成长中,变做了它的所有。在密合的蚌壳里它倾听四方的脚步有的急促,有的踌躇纷纷沓沓的那些脚步走过了,它紧敛住自己的光,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露然而它有一个等待它知
16、道觅珠人正从哪一方向带着怎样的真挚和热望向它走来;那时它便要揭起隐蔽的纱网,庄严地向生命展开,投进一个全新的世界。 1948年春作于上海(选自陈敬容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珠在蚌里,它有一个等待”,这个“等待”是一种美丽的等待,它等待的是真正需要它和值得它付出的人,它想“给予”,认为这是“最高的幸福”。B“许多天的阳光,许多夜的月光”,“阳光”和“月光”的照耀,这是蚌中珠在“等待”的成长过程中接受的美好的沐浴。C“在密合的蚌壳里”,说明“珠”艰难的生存环境,它想早日向外部世界闪耀自己的光芒,但“蚌壳”却千方百计阻止它。D“投进一个全
17、新的世界”,这是“珠”的终极理想,在这个世界里,珠找到了真正懂得其价值的“觅珠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也能真正体现。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内涵丰富、含蓄朦胧,这也是九叶派诗歌在艺术表现技巧上主张“间接性”“暗示性”的特点的具体体现。B诗人创造了“珠”与“觅珠人”的意象,以“等待”为线索,把一种深刻的寓意生动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想象和思考的余地。C整首诗并未一韵到底,只是首尾音韵相同(都押ai韵),诗人巧妙地以音韵的转变来表达意识的流动与情感的变化。D、陈敬容的诗友唐湜曾这样评论陈敬容的诗:“她的诗就给一层忧郁的纱幕笼罩着”这首诗形式上清新明朗,实
18、质上孤独忧伤。8“它倾听四方的脚步/有的急促,有的踌躇”,“有的急促,有的踌躇”该怎么理解?(4分)9有评论说:“这首短诗改变了传统以情感为主干咏珠的平面构思,而组建了现代以哲理为主干写珠的心理流程的立体的抒情方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珠的心理流程”。(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秦围赵。魏王畏秦,使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欲令赵尊秦为帝。鲁仲连适游赵,闻此事,乃见平原君,请为其责而归之。鲁连见辛垣衍,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弃礼义尚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
19、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鲁连曰:“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辛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曰:“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居岁余,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斮之!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邪?畏之也。”鲁仲连曰:“然梁之
20、比于秦若仆邪?”辛垣衍曰:“然。”鲁仲连曰:“然则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辛垣衍怏然不说,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库百日,而欲令之死。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且秦无已而帝,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节选自鲁仲连义不帝秦有删改)(注
21、:鲁仲连,又名“鲁连”,齐人。梁,即魏国。魏惠王徙都大梁,故魏又称“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彼秦/弃礼义/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B彼秦/弃礼/义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C彼秦/弃礼/义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D彼秦/弃礼义/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11下
22、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崩,古代指的是帝王和王后的死。古代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其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B侯,爵位,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二等。我国自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侯爵,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C子,古代指儿女,又可专指儿子或女儿,现专指儿子。文中“有子而好”指的是女儿。D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指拜两次,表达敬意。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即此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仲连大义凛然。在劝说辛垣衍时以“鲍焦”自喻,指出自己不是心胸狭隘的人,不为个人打算。阐明自己的态度,顺理成章地
23、进入谈论的主题。B鲁仲连善于举例。如当辛垣衍声称魏国不想救赵国时,鲁仲连举了“齐威王生则朝周,死则叱之”的例子,说明敬畏反遭辱,力陈秦称帝之害。C鲁仲连善用激将法。当辛垣衍说畏秦,并恬不知耻大放厥词说秦魏是主仆关系时,鲁仲连用“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激怒他,为下一步说理服务。D鲁仲连见识透彻。他用鬼侯、鄂侯、文王的事例警示辛垣衍,不尊秦为帝,必受其辱,必遭其害,使辛垣衍初步认识到帝秦的危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4分)(2)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4分)14通过一番唇枪
24、舌剑的辩论,辛垣衍终于被鲁仲连说服,他“不敢复言帝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原文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首句写金陵城上的西门楼居高临下,是观览江景、远眺城外景色的圣地。词人登城楼眺远,引起无限感慨。B“清秋”二字,容易引起人们凄凉的心情。词中所写清秋含意较深,暗示山河残破,充满萧条气象。C下片前两句写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簪缨”是贵族官僚的帽饰,这里喻人。D“扬州”是当
25、时抗金的前线重镇。风本来没有感情,“风”前冠一“悲”字,给“风”注入了浓厚的感情。结尾一句含蓄、深沉而动人。16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这首词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抒发诗人坚持理想,纵然万死也不后悔的句子是: , 。(2)李白的蜀道难中通过动作摹写人行蜀道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的句子是: , 。(3)李密的陈情表用“ , ”写出了自己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
26、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犬吠微闻,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试,不使有纤尘。陈设虽简, 。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告且不
27、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 比喻、借代、对偶 B排比、比喻、比拟C 对偶、夸张、排比 D排比、夸张、比喻19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可改为“清光从树间透下来,地上阴影斑斓”,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
28、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修例风波”发生以来,香港乱象不止、动荡不宁。“止暴制乱”不能离开法律武器,涉港国安立法用法治之剑给出了破解香港乱局的良方。国安法实施后,香港市民依法享有的权利自由不仅不会受到减损,而且会得到最大程度保证。高度国际化的城市,香港与世界的联系不会减弱,香港市民的正常交往活动也不会被侵扰。香港是法治社会,具有良好法治素养的香港市民,自然明白国安法保护了谁、约束了谁。近日,根据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近七成香港市民认同香港有责任保障国家安全。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国安法要执行有效、掷地有声,仍需香港全社会同心同向、同力同行。22
29、阅读下面一则新闻,请按要求概括要点并组成完整的句子,不超过20个字。(5分)今年入梅以来,湖北多地先后遭遇多轮强降雨。据水文专家介绍,湖北的梅雨期已呈现出与往年不同的特点。湖北在6月8日入梅,较常年偏早近10天。截至目前,七轮降雨累计平均雨量达492.8毫米,比历年平均梅雨总量(250毫米)偏多97%,梅雨期间103个县市区发生暴雨,其中发生特大暴雨的有荆州洪湖、荆门东宝区、武汉江夏、仙桃、黄冈罗田、随州广水、恩施鹤峰、咸宁嘉鱼、宜昌当阳、潜江、黄石大冶、孝感汉川、鄂州鄂城区、天门等50个县市区,其中襄阳樊城余岗站1小时降雨量123毫米,达百年一遇,创当地降雨历史纪录,荆门东宝石桥驿站24小时
30、降雨量达338.5毫米,创当地降雨历史纪录。截止7月9日,梅雨天数已达32天,比历史均值(26天)多5天,且梅雨期还没结束。 问:今年湖北的梅雨期呈现出 的特点。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0年6月25日,全网被一张离别留言图片刷屏了,一位来自湖北应城的54岁的农民工因疫情失业而准备返乡时,在常去的图书馆的读者留言簿上写道:“我来东莞十七年,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知)识惠东莞,(知)识惠农民工。”东莞图书馆也作出回
31、应:“感谢,我们一直在,等您再来!”一时激发了不少网友的共鸣。随后,在当地人社部门的积极对接下,他顺利找到了一份环卫清洁工作,往后又能常来看书了。一个人与一座城的温情互动,就这样得以延续。 城市图书馆每天读者留言千千万,为什么这条留言却得到图书馆的及时回应并感动了无数人?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语文答案1.C(A项“因此圣人作乐时要将自己的意见与天道相融合”说法错误,材料一第5段;B项“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错误,原文说:“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
32、”;D项,材料三第一段,文中原句是“现在,人们已认识到世界发展便是最好的例证”可知“大力发掘、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现在,人们已认识到世界的发展才能出现一个和谐的世界”的例证。)2.C(“古代的人们”错,原文是“孔子等儒家”)3.A(材料二的主旨内容应该是礼乐文明的源远流长及其功能作用。B项“只要方可”表述错误;C项在陈述论据中,“形成”非孔子所为,孔子只是在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方面作出了贡献;D项不符合材料二主旨内容。)4.对比论证:现在,文化的内容已愈扩展广义狭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均包含,人们也认识到世界的发展,允许文化的多元化存在;而古代侧重是精神层面,尤其着眼在“化”字上。引用
33、论证:文中引用文献周易贲卦的彖辞、晋代人干宝的注解。举例论证:如旅游文化、饮食丈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文化”本来就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文化和自然物、自然存在相对而言,举凡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成果,无不可称之为“文化”。如“原始文化”、“旧石器文化”。(答对论证方法1分,有对应的分析1分;3点答出其中两点给4分)5.同意第二种看法。(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最后一段)理由传统文化有正负两面:有精华、积极向上的内容;也有糟粕、落后腐朽的东西;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由此,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同时扬弃其中的糟粕,克服其消极的
34、影响,这样才有利于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切合现代生活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表明正确立场得1分,指出传统文化的两面性2分,答出态度与认识得3分,共6分。)6.C(理解一句诗,要观照全诗。从全诗来看,“密合的蚌壳”之所以“密合”,是因为“珠”的主动选择,它“紧敛住自己的/光,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露”,只有等到带着“真挚和热望”的“觅珠人”,它才会“揭起”“隐蔽的纱网”,“投进一个全新的世界”。据此判定C项不正确。)7.D(“孤独忧伤”解析错误,这首诗清新、明朗、热情,在这里,没有迷惘困惑和忧伤孤独。尽管诗中的两个意象只有形态上的象征造型,并无内涵的确切指定,但至少可以读出诗人拥抱生活、献身新事业的热情
35、和憧憬。)8.“急促”,是在“寻觅”的过程中急躁、耐不住性子的表现;“踌躇”,是在“寻觅”的过程中犹豫彷徨的表现;这两种人都不是珠要等待的人,都不是能发现珠的真正价值的人,这也与带着“真挚和热望”的“觅珠人”作对比的。解析:对这两行诗的理解,需要有整体意识,要先找到与它们对应的诗句。“它倾听四方的脚步/有的急促,有的踌躇”,“珠”的态度是“紧敛住自己的/光,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露”;而到了最后,“珠”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它知道觅珠人正从哪一方向/带着怎样的真挚和热望/向它走来”,可见这才是“珠”所等待的真正的“觅珠人”。这就与前面“它倾听四方的脚步/有的急促,有的踌躇”形成了对应,是我们
36、理解的依据。)(能准确地理解 “急促”和“踌躇”的涵义各2分)9.答:珠的心理流程前三句是对幸福的真谛的彻悟“许多天的阳光所有”是经年累月的磨砺之后的隐忍与坚强“在密合的珠蚌里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露”是对外面世界的谨慎分辨与严肃思考对真挚的觅珠人到来的坚定与渴望(满怀希望与憧憬)。(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四点6分)10. D原句标点应为:“彼秦,弃礼义、尚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注意:“弃礼义、尚首功”结构一致;过而,甚而。 (译文:那秦国,是个抛弃礼仪、崇尚战功的国家。玩弄权术来役使它的士兵,像对待奴隶
37、样的驱使它的百姓。如果让它无所忌惮地恣意称帝,进而统治天下,那么我只有跳进东海去死,我不能忍受作它的臣民!)11. A(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所有人的死亡。例:“士”的死称为不禄。)12. D(“不尊秦为帝”错误,与“认识到帝秦的危害”矛盾。应该是“尊秦为帝,必受其辱,必遭其害”。)13.(1)至于魏国,我就是魏国人,先生怎么能让魏国帮助赵国呢?(若乃,至于。“吾乃梁人也”判断句。恶,怎么。关键词3分,句意1分)(2)开始我认为先生是普通的人,现在才知道先生是天下的高士。请允许我告辞,不敢再谈尊秦为帝的事了。(以,认为;请,敬辞,请允许我;帝,动词,尊秦为帝。关键词3分,句意1分)1
38、4.答案:鲁仲连分析帝秦的危害时特别提及辛垣衍,帝秦之后魏王不能保证安然无事,他能否继续得到宠信也尚未可知,因为决定权在秦国手里,彻底断绝了辛垣衍的帝秦之路。辛垣衍为了自身的利益,放弃了帝秦的打算,主动离去。所以,辛垣衍“不敢复言帝秦”根本原因在于认识到帝秦损害了自身的利益。可见他的鼠目寸光、自私自利,与鲁仲连的深明大义形成鲜明对比。(共3分,原因概括1分,分析2分)15.答案C(“簪缨是贵族官僚的帽饰,用来喻人”错误,这里是借代手法,代指贵族官僚。16.借景抒情。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直抒胸臆。金人侵占中原,贵族官僚纷纷
39、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直言国事,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象征。万里大地笼罩在暮色中,江水东逝,象征南宋国势衰微。表达忧国之情、亡国之痛。拟人。幻想请托“悲风吹泪过扬州 ”,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答对点的,每点3分,概括1分,分析2分。答到点的酌情给分)17.(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3)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共6分,每空1分)18. B. (排比: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犬吠微闻。比喻: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比拟:山头吐月,红盘乍涌。
40、)19.答案:“筛洒”指物体分散下落,二字富有动感(1分),既写出了树的葱郁、繁茂,否则月光无需穿叶洒下、阴影也不会斑斓(1分);也形象的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明,非皎洁清明的月光无法穿过枝叶(1分)。葱郁的梨树和清明的月光正突出雅舍环境的清幽、静谧。(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20.答案:细雨蒙蒙之际(结合“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与后文若大雨滂沱照应) 我却喜欢翻新布置(参照后文“诬告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每空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21. (1)第句“保证”改为“保障”; (2)第句缺介词,在“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前加“作为”;(3)第句,去掉“根据”;(4)第句改为“掷地有声、
41、执行有效”。解析:(1)第句中“保证”和“权利自由 ,搭配不当;(2)第句中“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后没有谓语,在前面加介词,做句子状语。(3)“根据”与“显示”用在同一句中造成句式杂糅;(4)第句语序不当,国安法先颁布,再实施。(评分标准:每改对一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表达准确、协调,可酌情给分。)22.答:入梅早、雨量大、范围广、强度大、时间长(一点1分,答满5点得满分,此题在概括时要准确、全面)23.【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本题作文材料是一则叙事类的时事热点取自当今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事例,有人物,有完整的事件过程,有明确的事件结果。这类作文一般都
42、是引导学生直面现实,品味人生百态,思考他人、社会等问题,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在确定立意的时候,注意写作的问题指向是 “城市图书馆每天读者留言千千万,为什么这条留言却得到图书馆的及时回应并感动了无数人?”在此,就需要由果溯因,抓住关键点“看书十二年、书能明理、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万般不舍”及图书馆的回应,可得出结论:1、他酷爱读书,书丰盈了他的精神世界,让漂泊他乡的打工生活有了寄托(就算生活不尽如人意,但还有书籍);2、一个农民工对知识充满敬畏、对图书馆充满感恩的精神实在可贵;3、一位54岁的农民工,在繁重工作之余,持续十二年到图书馆潜心读书,这种坚持令人敬佩;4、针对留言,东莞图书馆的温情
43、互动也让人们看到,这个城市的温度不只有对高端人才的欢迎,也对小人物充满关照。参考立意:谈读书(阅读)的意义眼里有光,心中有爱 在泥泞生活中坚守精神富足优质的服务是一种温度图书馆(城市)要让农民工有归属感译文:秦国围攻赵国。魏王惧怕秦国,派辛垣衍从小路潜入邯郸,通过平原君跟赵王说,打算让赵王尊秦为帝。鲁仲连恰巧在赵国,听说此事,于是去见平原君说,请允许他为平原君责问辛垣衍,打发他回去。鲁仲连见到辛垣衍,说:“世人认为鲍焦没有博大的胸怀而死去,这种看法都错了。一般人不了解他耻居浊世的心意,认为他是为个人打算。那秦国,是个抛弃礼仪、崇尚战功的国家。玩弄权术来役使它的士兵,像对待奴隶样的驱使它的百姓。
44、如果让它无所忌惮地恣意称帝,进而统治天下,那么我只有跳进东海去死,我不能忍受作它的臣民!我所以来见将军,是打算帮助赵国啊。”辛垣衍说:“燕国嘛,我相信会听从您的;至于魏国,我就是魏国人,先生怎么能让魏国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假如魏国看清秦国称帝的祸患后,就一定会帮助赵国。”辛垣衍说:“秦国称帝后会有什么祸患呢?”鲁仲连说:“从前,齐威王曾经奉行仁义,率领天下诸侯而朝拜周天子。当时,周天子贫困又弱小,诸侯们没有谁去朝拜,唯有齐国去朝拜。过了一年多,周烈王逝世,诸侯都去吊唁,齐王奔丧去迟了,新继位的周显王很生气,派人到齐国报丧说: 天子逝世,如同天崩地裂般的大事,新继位的天子也得离开宫殿居丧守
45、孝,睡在草席上,东方属国之臣田婴齐居然敢迟到,当斩。齐威王听了,勃然大怒,骂道:呸!您母亲原先还是个婢女呢! 最终被天下传为笑柄。齐威王所以在周天子活着的时候去朝见,死了就破口大骂,实在是忍受不了新天子的苛求啊。那些作天子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辛垣衍说:“先生难道没见过奴仆吗?十个奴仆侍奉一个主人,难道是力气赶不上、才智比不上他吗?是害怕他啊。”鲁仲连说:“唉!魏王和秦王相比魏王像仆人吗?”辛垣衍说:“是。” 鲁仲连说:“那么,我就让秦王烹煮魏王剁成肉酱?”辛垣衍很不高兴不服气地说:“哼哼,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先生又怎么能让秦王烹煮了魏王剁成肉酱呢?”鲁仲连说:“当然能
46、够,我说给您听。从前,鬼侯、鄂侯、文王是殷纣的三个诸侯。鬼侯有个女儿长得娇美,把她献给殷纣,殷纣认为她长得丑陋,把鬼侯剁成肉酱。鄂侯刚直诤谏,激烈辩白,又把鄂侯杀死做成肉干。文王听到这件事,只是长长地叹息,殷纣又把他囚禁在牖里监牢内一百天,想要他死。为什么和人家同样称王,最终落到被剁成肉酱、做成肉干的地步呢?再说秦国贪心不止果真当上皇帝的话,还要让他的儿女和搬弄事非的姬妄,嫁给诸侯做妃姬,住在魏国的宫廷里,魏王怎么能够安安定定地生活呢?而将军您又怎么能够得到原先的宠信呢?” 于是,辛垣衍站起来,向鲁仲连连拜两次谢罪说:“开始我认为先生是普通的人,现在才知道先生是天下的高士。请允许我告辞,不敢再谈尊秦为帝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