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教学目标1.知道南北朝的历史更替;知道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知道民族融合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对加快民族融合的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进步的重大贡献。2.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和分类整理、运用历史信息的方法,顺利总结南北对峙时期的社会特征;学会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提炼史识的能力,提高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完成对中华民族分裂时期历史的再认识,进而能够把历史放置在较长的历史时段,甚至是整个中国历史中来观察认知,真正树立较为完整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理性的层面提升学科能力。3.树立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科精神
2、,形成正确的民族情感,生发准确的国家意识,产生积极的文化认同感,进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重点与难点重点:北魏政权五世纪的改革难点:南北朝社会特征的认识说明:1. 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影响的一次成功改革。从历史背景上看,是东汉末年以来民族融合的总结,是隋唐民族大繁荣的开启,具有重要的历史继承和过渡性质。从改革类型上看,则是少数民族政权主动学习先进,同时又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危机,并开创新历史时代的一个改革。从改革结果上看,加速了鲜卑和北方的封建化(即汉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北魏政权得以巩固。出现了这一时期北方少见的发展势头。从
3、历史学习方法上,对学习其它历史内容具有启示意义。2. 基于第11课到第12课的知识点数量大,线索也很多,同时基于提高历史学科能力和丰富历史学习方法的要求,把史论结合、以史带论的思维方法贯穿于教学中,就把对社会特征的认识作为难点,因为从纷繁复杂的知识到提炼历史结论等方面对高一的学生都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只有认识到南北朝的社会特征才能实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思想品质的目标,这就需要格外关注。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师:请看以下材料:封赏弟子养亲信,亲信权大埋祸殃。大族腐化蔚成风,何曾一食过千金。饥民何不食肉粥?惠帝问话太昏庸。八王之乱争皇权,互相厮杀十六年。百姓非死即迁徙,中原千里少人烟。遭受重灾税不减
4、,北方各族反纷纷。氐人李雄建大成,刘渊建汉在阳平。外祖杨骏控朝政,贾后召兵乱皇宫。 中国历史朝代歌 师问:(1)请看一段中国历史朝代歌中的一段,指出其所指哪一朝代?理由是什么? (2)上节课我们讲述了东汉末到西晋的历史,你结合这段歌词,谈谈你对这一段历史的印象。 引导关注材料关键词:惠帝 八王之乱 中原 北方 北方各族 贾后 结合单元前言。 预设结论:(1)西晋,惠帝和贾后;或者北方各族反纷纷。 (2)社会分分合合,区域经济发展,民族不断融合,最后中国走向新的统一。 2. 环节一加工历史信息:汉末以来的社会特征:提出问题:你引用了教学前言,但前言的表述是否完全体现汉末以来的社会特点?引导:教材
5、的前言对学习有帮助帮助。但一般书籍的前言作什么用呢?前言是提示我们思考的方向和角度。希望大家要认真对待啊。结论:不能全面体现。教师讲解:其实,从前一课到现在,我们深切感受到汉末以来的社会特征是:政治持续分裂但又局部或短暂统一;经济遭到破坏但有一些区域快速发展;民族斗争激烈但又出现民族融合高潮;社会常常停滞倒退却不断走向新生。提出问题:这样的特征是否正确?有何古怪?预设结论:是,但很矛盾。提出要求:要想证实这样的说法,只有历史会告诉我们真假,下面分三组组整理历史信息。要求从第11、12课中分别找出能体现政治、经济、民族三个方面的正反历史信息。要先对事实定性,正确归类,然后指出事实要有一定数量,但
6、要突出最典型事实,语言简明,符合历史表达规范。教师分组提问,逐步完成历史信息的梳理。针对第1组问题:这一段有过几次大分裂,结果如何?预设结论:大分裂有东汉末、三国、十六国、北朝;结果汉末混战归三国,三国归晋,十六国归北魏,北朝归北周,南北归隋朝。针对第2组问题:这段历史在经济上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克服而后发展?预设结论:北方主要是战争的巨大破坏,南方主要是缺乏技术和劳力。北方是由于曹魏和北魏的重视而恢复,南方是持续的北人南迁和稳定获得了初步开发,赶上北方。针对第3组问题:这一历史时期民族斗争的历史趋向是什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趋势?引导出答案:是民族大融合。人民交往和移民杂居,频繁战争,英明统治者
7、的改革不断推动的结果。综合提出的问题:以上三种现象分别导致了怎样的最终结果?预设结论:全国统一,南北共进,胡汉一家。3.环节二重整历史信息:南北相异又相宜过渡:评价小组合作情况(居高才能望远,这里我们是按照观点采摘历史有效信息,大家普遍暴露的问题是,不能清晰的区分历史事实、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叙述历史事实的语言也不是很清楚,以后应该注意。)好的,下面大家回头再看找到的信息,从中看到每一个方面都有相反性质的事实。换个角度思考:这一阶段那南方北方呈现的历史规律是否相同?预设结论:相同的,都有不好的一面,在政治演变、经济兴衰、民族融合等方面又都有推动历史前进的因素。师问:有没有相反的意见?那请看第一
8、组材料:(见材料附录1)反映了什么现象?在什么地区?预设结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在北方。师问:那请看第二组材料:(见材料附录2)反映了什么现象?在什么地区?预设结论:安宁的生活,美丽的景色。在江南。师:因此,南北历史发展有相同也有不同。总的历史发展方向相同,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相同,但具体发展过程则表现出许多不同。师问:看材料三:(见材料附录3)几个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地区?什么现象?预设结论:南方。南方经济的初步开发。师问:是否是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经济发展现象?为什么?预设结论:是,缩小南北差距,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人民生活。师问:发展的原因有许多,但也有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呢?预设结论:社会环
9、境,某些政策,地理环境。主要是移民。4.环节三强化历史信息:孝文帝改革胡汉和亲见识高过渡:师问:这一历史时期,影响最大的统一北方事件是哪些?有何异同?预设结论:曹操统一北方,北魏统一北方。这两次的北方局部统一都创造了近百年的稳定发展局面,为西晋和隋朝统一奠定基础。可是前者是汉族政权,后者是鲜卑族政权。后者发生时,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高潮,所以出现了改革。师问:北魏改革与以往历史上的改革相比,在政权特征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预设结论:是鲜卑族政权进行的,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师问:如果历史上的改革从内容上分为缓解危机、富国强兵、学习先进三个类型,孝文帝改革明显属于哪一类?理由是什么?预设结论:是学习先进
10、,因为孝文帝改革虽然也有缓解危机和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其内容核心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师问: 请看白居易诗歌池边即事:“毡帐胡琴出塞曲,兰塘越棹弄潮声。何言此处同风月,蓟北江南万里情。”这里的“毡帐胡琴”指什么?“同风月”指什么?结合改革进程中的现象来看,此时的民族融和呈现了什么特点?预设结论:指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指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特点是汉族和其他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民族文化各有其长,而且是互补性的。师问:请同学指出以下内容影响了表格中的哪一民族?把他移动进去。汉语 / 胡服 /汉服 / 政治制度 /勇猛强悍的性格 / 尚和中庸的性格 /高超的畜牧技术 / 以孝为先的品格 /烧烤 / 姓
11、氏 / 高脚床凳 / 精湛的骑术预设结论:民族北方少数民族汉族影响的内容汉语 汉服 政治制度 尚和中庸的性格 以孝为先的品格 姓氏胡服 勇猛强悍的性格 高超的畜牧技术 烧烤 高脚床凳 精湛的骑术师问:请看材料:(见材料附录4)有人说北魏政权的改革加速了鲜卑族的毁灭,你觉得鲜卑族学习汉族究竟有何意义?预设结论:鲜卑族由落后变为先进,应该是积极的。评价一个民族不能说他一味守旧,坚持民族传统就是捍卫了本民族。其实,一个民族是否善于顺应时代、不断进取、积极开化、为民族进一步发展赢得更大前途空间,这才是评价标准。5环节四迁移历史信息:艰难困苦中还急速前行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过渡:今天网络上和现实中都有人说
12、要让汉语走遍全球取代英语,从鲜卑族接受汉语这样一个事实,你觉得可能吗?这是发扬民族文化的根本手段吗?预设结论:贯穿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鲜明的痕迹就是人类在特定时空中的交流,文化就是这样在前后中传承,在空间上扩融。孝文帝要鲜卑族学汉语言目的是为什么?是为了说话和写字吗?是因为汉字本身的优点吗?不是!是想以此作为媒介,来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文化强大了,表达这种文化的语言也就有人学习了,今天发展和弘扬中华文化,充实中华文化的时代内涵才是真正需要我们作的事,而不是简单的推广汉语!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啊。由此看来,一介女子冯太后、聪明机智的孝文帝决不是泛泛之辈,大家说说,从周公不畏流言制定礼乐,商鞅顶住压力坚
13、定改革,种种事实表明,怎样才能成为成功的改革家呢?去年,我们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欧洲记者采访时说,改革家要做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说得真好,这就是中国改革家的精神气质!这就是中华文化孕育出的时代强音!师问:东汉末以来,几百年的战乱、分裂、破坏,几乎是停滞倒退,但中华民族没有沉沦,却一次次发出进步的声音,无论是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还是政治文明等领域,都出现了为之一新的成就,最终汇成美丽的交响曲前奏,呼唤出泱泱隋唐盛世!这在古代的许多地方都很难找到这样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画面啊!请大家说说理由。预设结论:这要追寻商周以来形成的中华民族近两千年的历史。周公提出民本主义到孟子的民贵君
14、轻,如此博大的人道主义思想是那个时代思想的最高峰;礼乐制度到大一统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人远大的政治理想;大一统的强秦盛汉为后人提供了追求和平安宁的蓝图;战国秦汉发达的农业和先进的手工业巧妙互补,奠定了中华文明腾飞的坚实基础;以精美的汉字、绝伦的文学艺术、博大精深的百家思想构筑的汉文化牢牢地把中华民族凝聚在了一起,血脉相连,生死与共!所以,即使在分裂战乱时代,中华民族也不放弃梦想和追求,更不忘记历史与时代的责任!所以,正是在传承已久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感召和作用下,在这三个半世纪的分裂战乱里,在种种停滞倒退的阴影中,中华民族一次次在苦难的泪水中,放射出耀眼光芒,撞击出灿烂火花,推动历史前行,最终
15、造就隋唐盛世! 资料附录1反映北方战乱、人民疾苦的诗歌:(1)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口,白骨无人收。慕容垂歌(2)慕荣攀墙视,吴军无边岸。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隔谷歌(3)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括。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 隔谷歌2反映南方和平安宁的文章片断:(1)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沈鳞兢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宏景答谢中书书(3)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16、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吴均与朱元思书3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开发的资料:(1)姑熟饶旷,荆河斯拟,博望关畿,天限严峻。龙山南指,牛渚北临,对熊绎之余城,迩全琮之故垒。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陈书宣帝纪(2)彼寿阳者,龙泉之陂,良畴万顷。晋书伏滔传引正淮论(3)寿春,淮南一都之会,地方千余里,有陂田之饶。南齐书州郡志上 (4)盱眙郡旧北对清泗,临淮守险,有平阳石龞,田稻丰饶。南齐书州郡志上 4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北史 魏本纪
17、一板书设计政局汉宋十六国东晋三国北魏南朝西晋北周隋朝经济民族走向新生历史原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走向统一220439420589577280吸收融合少数民族孝文帝改革485汉族融合高潮北方恢复:曹魏 北魏 北周南方开发:吴蜀 东晋 南朝人力 政策 环境南北相近训练设计1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本课内容说明你对两段材料的看法: 恩格斯说过: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马克思也说:野蛮的征服总
18、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训练答案:鲜卑族征服了北方黄河流域,但最终却接受了黄河流域的汉族文化,后来融合在了中华文化中。2阅读下列史料: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请回答:(1)魏主是指谁?(1分)(2)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1分) (3)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1分) (4)提出这一论据的意图何在?(1分)(5)有人提出今天应该把黄帝祭奠仪式上升为国家级活动,你有何看法?训练答案:(1)孝文帝 (2)改鲜卑姓为汉姓(3)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4)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5)开放式回答,但应该支持,因为黄帝已经被中华民族公认为共同的祖先,对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积极意义。.精品资料。欢迎使用。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