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诗词五首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2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第1课时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一、新课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诗词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让我们步入诗词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二、新课教学饮酒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走近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一百六十多
2、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在这些作品中,他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2.朗读诗歌(1)自由朗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明确: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听诗歌范读。3.理解诗意明确: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
3、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知识链接: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他看到的是“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2.“心远地自偏” 中“
4、远”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3.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悠闲地采撷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云、日、鸟,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回归自然后悠闲自得的心境。4.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1)一品佳句炼字美“见
5、”与“望”“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的心境相映衬,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自然的意趣,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2)二品佳句意境美“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明确:“此”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这
6、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那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5.畅所欲言:对陶渊明的隐居你怎么看?示例:陶渊明渴望自由,弃官归隐,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特点是“淡泊” 。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有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也有消极面。 6.小结:这首诗写诗人辞官回归田园后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世的喧
7、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和恬静的心境。谨记:(1)情景交融的句子:(2)傍晚时山中的美丽景色:(3)明确:(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3)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春望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走近作者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作品风格: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诗作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7岁学诗;15岁有诗名;22岁时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
8、秋分手后再未相会;33至43岁困守长安十年,终得一八品小官;后经安史之乱,颠沛流离,时宦时民,生活极为困顿。曾在朋友的帮助下暂居四川,后流落江上一破船上。770年冬,杜甫逝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2.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3.朗读诗歌 (1)自由朗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明确: 春 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听诗歌范读。4.理
9、解诗意明确: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题目中的“望”统领了哪几句诗?这几句诗写景的角度是如何变换的?明确: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 2.品读首联,说说“破”“深”的作用?明确: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痛苦的心
10、情。3.花与鸟是春天中美好的景物,然而诗人见花而“溅泪”、听鸟而“惊心”,情与景不是不一致了吗?该怎样理解呢?明确: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花感时而落泪,鸟悲恨人世间离别而惊心,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云云。“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司马光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烽火”指什么?整句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战争。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在战火不断的情况下因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11、,从而写出战火不断时家信的珍贵,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明确: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的思想感情。“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知识链接: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6.小结明确:全诗
12、抒写了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表现出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雁门太守行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走近作者明确: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人称为“诗鬼” ,著有李长吉歌行。2.文体知识“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3.朗读诗歌(1)自由朗读,掌握节奏
13、,读准字音。明确: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2)听诗歌范读。4.理解诗意明确: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知技巧,品诗言赏析句子赏析角度:修辞手法、炼字角度、思想感情、写作手法、人的感官等。(写作手法:对比,照应,渲染,双
14、关,铺垫,联想想象,象征,用典,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2.赏析诗句(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明确:修辞角度,前句: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形容敌军的来势汹汹。后句: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甲光”一词与“黑云”相对,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显示不可侵犯的气概。炼字角度,“压”“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欲坠等,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写城内的守军,借金光来显示守军的威严和高昂士气。未及开战,便觉杀气腾腾。(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明确:人的感官角度,叙事写景,从听觉和视
15、觉描写,极力渲染战场的惨烈气氛,从侧面表现出战争的激烈残酷。炼字角度,“角声满天”写出战斗的激烈,“满”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秋色”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夜”点明交战时间之长。特别有表现力的是“凝”字。作者是在侧面烘托,以泥土写血,仿佛让人闻到了战斗的血腥气息。这个“凝”字的特写,妙在既表现了死伤惨重,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还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明确:叙事写景,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临易水”交代交战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用典)。“鼓寒”的声音细节,使悲壮的气氛更浓了。(4)报君黄金台上意,
16、提携玉龙为君死。明确: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借用典故,表达了将士忘身报国的豪情壮志,点明主旨。这里的“君”,不能一概解释成皇帝或朝廷,准确地说应当是国家。对于李贺来说,“君”或许是“昏君”。李贺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被拒之于仕途之外,而置个人私怨于不顾,仍以国家安危为重,这需要何等的气量,实在难能可贵。此联浸透着诗人的一种坚强意志,即一旦受到君主知遇,将不惜为国事献身,是古代“士为知己者死”“拼将一死酬知己”价值观的体现。3.写作特色明确:这首诗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
17、、秋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调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4.小结明确:本诗描绘的是将士们在边境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三、板书设计: 诗词五首陶渊明 饮酒 淡泊名利 辞官归隐杜甫 春望 忧国 念家 伤时李贺 雁门太守行 忠君 报国第2课时 赤壁渔家傲一、新课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二、新课教学赤壁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走近作者明确: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
18、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2.朗读诗歌(1)自由朗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明确: 赤 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2)听诗歌范读。3.理解诗意 明确: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在水底还没有销蚀掉,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来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目标导学二:
19、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明确:折戟沉沙铁未销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3.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明确: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
20、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4.“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而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5.诗的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
21、: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6.小结明确: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掳去,历史就要改观。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的怀才不遇之感。渔家傲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走近作者明确:李清照(1084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2.创作背景明确:这首词写于李清照南渡
22、后,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建炎(南宋皇帝宋高宗的第一个年号)四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3.朗读诗词 (1)自由朗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明确: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2)听诗词朗诵。3.理解词意 明确: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
23、可有归宿之处?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徒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明确:“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 ”,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又具有梦境的
24、虚幻性。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这样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2.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明确:“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归”字反映了词人经历了人生道路的流徙奔波之苦后,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的心愿。 “殷勤问我归何处”引出了下阕的诉说。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明确:“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这里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下句含有两
25、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有李贺南园十三首中的“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之意。两者似是对立,实则统一,是互为因果的。那么,作者既然有这样的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明确:词人虽有才华有理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处于日暮途远、孤苦无依的困境中,她想去那没有战乱、没有离散、没有悲伤的仙境。这反映了她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但仙山毕竟是不存在的,她只能在自己创造的理想境界中求得暂时的安慰,然而并非消极的游仙思想。5.小结明确:李清照本为婉约派的女作家,能写出如此豪放的词,除了乱世迫使她从闺阁中
26、走出社会,面对现实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她的主观因素,就是她的思维活跃,性格开朗,敢想敢说。同时,她遍读群书,记性特强,不常见的字句、故事,都能一一记得,这就丰富了她的形象思维,使她对各种神话传说和典故,都能运用自如来书写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愿,从而创作了这首具有浪漫情调而又气魄宏伟的豪放词。三、板书设计 诗词五首杜牧 赤壁 怀才不遇李清照 渔家傲 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 可取之处学习诗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脑海中展现诗句所描述画面,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不足之处学生学习诗词的关注点主要停留在内容上,忽略了形式的重要性,学生阅历不够丰富,还不能够“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