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953年9月,赫鲁晓夫被任命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当月,赫鲁晓夫正式提出了应该大面积播种玉米的倡议。以后,只要逮到机会,赫鲁晓夫都为推广玉米种植鼓吹一番。但是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地理环境不具备种植玉米的条件。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玉米热”也成了赫鲁晓夫的笑柄,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古古鲁沙”,即俄文“玉米棒子”。“玉米棒子”的称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赫鲁晓夫及其改革的特点。想一想:二战后,苏联都进行了哪些改革?成效如何呢?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课标分解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评
2、价。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及评价。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和失败原因。4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规律和认识。赫鲁晓夫改革“旧时代的泥淖”喻指什么?“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什么?提示 斯大林体制。冲击了斯大林模式。1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勃列日涅夫改革2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如何理解这句话?提示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出现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原因是什么?提示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
3、济体制的弊端。3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沉重而无奈地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考点一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突破依据:本考点是课标要求内容的深化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角度从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角度突破【示范1】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4、。解析 一方面,赫鲁晓夫致力于对斯大林体制进行改革,即充当了“掘墓人”的角色,另一方面,改革没有冲破原有体制,即充当了“守墓人”的角色。答案 C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唯一的模式,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探讨历史上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成败得失对于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1)马克思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其基本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考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突破依据:本考点是课标要求内容的深化(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根据不同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5、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建设社会主义。(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尤其是重点发展重工业。斯大林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但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没有取得成功。(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以“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化”。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但没有解决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苏联解体。(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
6、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巨大成就。A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B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C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新经济体制”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解析 苏联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就是在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新经济体制”时期。答案 C 角度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角度突破【示范2】1972年5月,美苏签署的条约规定:双方的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1972年7月1日实有和正在建设的水平上,苏联为1 618枚,美国1 054枚。苏联陆基洲际导弹占据数量优势主要得益于()。热点背景 莫斯科著名的新圣母公墓里有这样一处奇特的墓
7、碑,几乎使每一位游览至此的游客都驻足思考。墓碑由黑、白两色大理石组合而成,中间摆放的是一个硕大的头像,这就是极具个人风格并为苏联历史留下浓重印迹的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的墓碑。赫鲁晓夫的“黑”与“白”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B实行了农产品市场定价C国家改变了农产品的征收方式D纠正了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思路导图 答案 C【典例1】新经济政策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共同点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时代,对斯大林个人崇拜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从材料中“对当时的领导人作出评价”可以排除A;戈尔巴乔夫主张“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从材料中“个人
8、集权,随心所欲”可以排除D项;B、C相比较,从“外事不慎”可知只有赫鲁晓夫与之相符,“外事不慎”是指赫鲁晓夫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事件。答案 B【考向1】在苏共的某次全会上,对当时的领导人作出这样的评价:“个人集权,随心所欲,自我吹嘘,任人唯亲,管理混乱,外事不慎等。”该领导人是()。热点背景 2011年8月5日,新华网报道,有44%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应对苏联解体承担主要责任;而认为是“苏联社会经济危机”所致只占17.2%,认为是“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危机”所致占11.2%。赞成“戈尔巴乔夫的执政对人民造成更大的危害”的人分别占56%和51%,认为“他给人民带来更多利益”的人仅仅占14
9、%和11%。六成俄国人认为苏联解体本可避免军备竞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 当时的苏联政治经济危机严重 信仰丧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腐败”问题困扰着苏联社会【典例2】20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青年人都是出生于卫国战争之后,他们被告知自幼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当成为青年人之后又被告知生活在“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但“最发达”的社会制度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用品;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官僚的子女拥有无可比拟的机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的下层挣扎,连改善命运的机会也极其渺茫。上述材料表明()。ABCD思路导图 答案 B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
10、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解析 本题有很大的迷惑性,“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很容易错选A。但题干还有把卷心菜剥光,表现为苏联解体。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注意材料的意思是把前苏联像剥卷心菜一样给剥光,即使苏联解体了。答案 D【考向2】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思考: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答案提示 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
11、确途径。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化、教条化,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学思之窗】(P100)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其结果如何?答案提示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渐下降的危机局面。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为了缓解经济困难,进行改革。其结果是造成苏联的解体。【探究学习总结】(P101)一、本课测评 通过对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过程的了解,谈谈你从中能够得到哪些启示。答案提示 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等。二、学习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