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镇原中学2019-2020-2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卷(基础知识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一、基础知识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雅典的梭伦改革与中国的郡县制都是进步的,主要原因是A. 都加强了中央集权B. 都打破了世袭特权和垄断C. 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D. 都缓和了社会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梭伦改革以财产的多寡划分公民的等级,使得工商业奴隶主阶层跻身到社会的上层,打破了血缘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中国的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也打破了地方世袭制,打破了血缘关系,地缘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故选B;A项与梭伦改革不符,
2、排除;C项与中国郡县制不符,排除;D项对郡县制并不明显,排除。2. 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行财产等级制的措施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不包括A. 有利于打破贵族专权的局面B. 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分享政治权利C. 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权利D. 为雅典城邦的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关键词是“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D 项与雅典民主政治建设无关,符合题意,故选D;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政治权利,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权利,有利于打破贵族专权的局面,故AB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对雅典民
3、主政治建设的意义”,联系所学梭伦改革内容和意义分析解答即可。3.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这句诗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 西周时期分封诸侯B.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C.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变革D. 秦始皇统一六国【答案】C【解析】【详解】“画野分民乱井田”描述了井田制度崩坏,土地私有的情况,“百王礼乐散寒烟”描述了礼乐制度被破坏的情况,而这些现象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变革特征,C正确;分封诸侯时期实行的是井田制,而非破坏井田制,排除A;春秋时期井田制尚未完全崩溃,而且诗句中并未体现出“争霸”特征,排除B;“画野分民”说明当时诸侯割据,与统一不符,排除D。4. 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变法
4、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中的代表。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 发展封建经济B. 实现富国强兵C. 推动社会转型D. 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答案】B【解析】【详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是有很强实力的诸侯国,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富国强兵,B正确;A是客观影响而非主观目的,排除;管仲改革只是维持原统治阶级的统治,而非推动社会转型,排除C;管仲改革并没有建立统一封建王朝的主观意图,排除D。5. 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和黄宗羲“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其共同点是A. 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性质B. 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C. 都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 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答案
5、】C【解析】【分析】【详解】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反映了自然经济的性质,黄宗羲“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故A错误;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故B错误;两者思想都从所处的历史实际出发,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故D错误。故选C。6. 公元前4世纪,秦国变法改革面临的有利的内部条件包括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 长期扼制秦国的晋国已经分裂;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秦国旧的奴隶主势力相对较弱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长期扼制秦国的晋国已经分裂,这属于秦国的外部有利条件,不符合题
6、意,排除;三项从君权、民风和旧奴隶主势力等方面分析当时秦国变法的内部有利条件,均符合题意要求,可以保留,故答案为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7. 商鞅变法后,一个由奴隶转化来的农民,要想担任一定的官职、并拥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隶,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 )A. 世袭B. 多生产粮食布帛C. 经营工商D. 取得军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考查商鞅变法中的军功制奖励军功,根据军功的大小来授予不同级别的官职,所以他最合法的途径只能是选项D,当然军功制也的确大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奖励军功8
7、.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亡可翘足而待”B. “倾邻国而雄诸侯”C. “秦行商君而富强”D.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答案】A【解析】【详解】A预示了秦的灭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是因为暴政而非商鞅变法,A符合题意;商鞅变法奖励耕战,使得民勇于公战而且于私斗,同时使得秦国强大,吞并诸侯,实现统一,B、C、D都是商鞅变法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9. 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汲取智慧是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商君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告诉我们A. 策略是决定改革成败的根本因素B. 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C. 为统治阶级服务是改革
8、的出发点D. 改革者最终的命运是悲惨的【答案】B【解析】【详解】商鞅被处死后,秦国仍然实行商鞅的变法措施。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制度确立这一历史潮流。因此B正确;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决定改革成败的根本原因,A排除;改革的出发点是解放生产力,C排除;D说法过于绝对,改革也有成功的,排除。故选B。10. 有学者认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战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秦国“软件”是指A. 承继了西周疆土B. 优越的地理位置C. 有效的管理制度D. 首创了郡县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战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
9、武器与盔甲。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协助秦统一六国的强大条件,故C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秦国地理位置在各诸侯国中不是最优越的,故排除B项;郡县制度起源于春秋后期,故排除D项。点睛:根据题干可知该学者强调的是秦国治理国家的措施,注意题干要求的是“软件上”。11.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 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 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答案】C【解析】【
10、详解】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秦国在商鞅变法前后周天子和各诸侯国对其态度,根据材料可知导致周天子和各诸侯国不再轻视秦国的原因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选项C正确;材料并未对各国变法进程进行比较,且根据所学秦国并不是最早进行变法的国家,选项A排除。选项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各国对秦国的害怕是建立在秦国实力强大的基础之上,因此选项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2. 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的局面,这种局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北魏实行了A. 编户制度B. 汉化政策C. 宗主督护制度D 民族歧视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完成统一后,北魏统治者在地方上建立了宗主督护制度,出
11、任宗主的多是地方豪强,对维护基层治安有一定作用,但由于豪强地主趁机隐瞒其控制的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于是会出现材料中所述现象,故选C。A项,北魏并未实行编户制,排除。B项,此时为北魏前期,汉化政策尚未实行,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民族歧视政策,排除。13. 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B. 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C. 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D. 迁都洛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迁都洛阳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而非其有利条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是从政局角度来分析其
12、有利条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说法是从最高统治者角度来分析其有利条件,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说法是从实权者态度角度来分析其有利条件,不符合题意,排除。14. 在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某班同学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是A. 统治者恰当地处理了民族关系B. 拓跋部拥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C. 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D. 北魏统治者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主要依靠武力,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也就成了完成统一的重要原因,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的北魏是用武力征服其他民族并未恰当地处理民族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注
13、重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在统一之后的事情,均不属于统一的原因,所以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5. 北魏孝文帝曾大力推行均田制,所谓“均田”是指A. 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土地B 对广大农民平均分配土地C. 将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有限度的授予无地、少地农民D. 不侵犯地主阶级占有的土地【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的均田制指的是国家把掌握在手中的大量无主荒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农民承担相应的徭役、赋税的制度,C正确;均田制下的授田有按照人口、奴婢、耕牛等方面的分配标准,AB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16. 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实行了三长制,
14、它实行的影响不包括A. 取代了宗主督护制B. 调整了鲜卑族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C. 巩固了中央集权D.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答案】B【解析】【详解】三长制属于地方基层管理制度,与鲜卑族内部矛盾调和无关,B符合题意;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三长制取代了宗主督护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实施的基层行政体制,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17. 商鞅实行县制,“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 。而北魏孝文帝推行三长制,破荫附,“编户齐民” 。二者的共同作用是A. 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B. 提高
15、农业生产效率C. 推动城市经济发展D. 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商鞅实行县制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而北魏孝文帝推行三长制,破荫附,编户齐民”可知,二者共同作用是国家加强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故答案为D项;促进郡县制的形成是商鞅变法,而非北魏孝文帝改革,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加强对基层的控制,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18.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 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B. 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
16、. 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解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孝文帝改革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A正确;B体现的是民族融合方面,排除;C侧重于经济层面,排除;D是对北魏的影响,排除。故选A。19. 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 加强北宋政权的军事力量B. 改革科举制度,扩大封建统治基础C. 削弱北宋地方割据势力的实力D. 解决北宋政权的财政困难【答案】D【解析】【详解】北宋建立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分权以
17、集权,形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导致北宋严重的财政危机,到王安石时期,这个问题更加严重,这决定了王安石变法以解决财政困难为核心,D正确;A、B都不是王安石变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排除;北宋初年就已经解决了割据问题,排除C。20. 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最大不同是A. 是否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B. 是否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支持C. 否改变了社会性质D. 是否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都是地主阶级改革,不同的是前者是政治改革,后者是经济改革,商鞅变法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后者属于封建社会中期改革,C正确。A和B属于二者共同点。D属于商鞅变法措施,不是
18、二者最大不同点。【点睛】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不同点:1.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3.结果不同: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废除了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国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王安石变法变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4.矛盾不同:商鞅变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封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同奴隶制的矛盾.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
19、主要矛盾是封建国家与部分地主阶级的矛盾,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问题.21.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减少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青苗法,是指政府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贷款或谷物给农民,农民收获时还本付息,使百姓免受高利贷剥削;募役法,又名“免役法”,是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方田均税法,是指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和地主也不例外。青亩法、免役
20、法、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革中的理财富国措施,都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正确,故选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无关,排除;三项措施与减少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无关,排除;错误,故排除ABD。22. 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A. 政府中的贪官污吏B. 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C. 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D. 变法中得益的农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司马光批评王安石“性不晓事,而喜遂非”,“忠直疏远”是指与王安石意见不一致的人,“谗佞辐辏”是指与王安石意
21、见一致,拥挤变法的人,答案为B。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司马光的评价23. 纵观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成败的两种结局,可以得到的认识有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到保留和维持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用人得当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成败的两种结局,可以知道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到保留和维持、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用人得当以及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正确,A符合题意。24. 王安石认为解决北宋贫弱现状的主要办法是A. “摧制兼并”
22、,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B. “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C. “为之修其水土之利”D. “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答案】B【解析】【详解】王安石变法时遵循的原则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指的是凭借全天下的力量来产生全天下的财富,收取全天下的财富来供应全天下的消费,正好符合其原则,故选B;A指限制兼并和限制剥削,C指兴修水利,D指方田均税法,ACD三项都不符合王安石认为解决北宋贫弱现状的主要办法,排除。25.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标是A. 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B. 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 调整封建国
23、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D. 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方面采取的理财措施,例如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疫法、市易法、均输法等,都是为了限制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的特权,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其直接目的是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局限,其根本目的是巩固北宋统治。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不准确,没有站在国家立场指明关系,排除;B项说法同样不准确,同样没有站在国家立场指明关系,排除;D项说法是传统关系,改革涉及调整新的关系,排除。二、非选择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1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5 分。共50分。)26. 【历史选修1: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25、。【答案】(1)前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方便纪年;(2)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解析】第(1)问,“区别”,依据材料信息“此前纪年方法是以在位年序纪年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得出:前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第(2)问,“历史意义”,依据材料信息“此前的纪年方法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更易产生混乱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
26、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方便纪年、有利于维护君主集权和国家统一、影响深远等角度分析。点睛:本题以汉武帝纪年方法的改革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全国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仍然不直接考查教材内已有知识点,因而对于此类新材料试题,要特别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另外,要注意把握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通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伟大实践,也是思想解放和社会习俗变革的运动。27. 列宁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侯外庐说:“一千年来,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像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阅读下列关
27、于王安石变法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点、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材料二 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二十二史札记材料三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 二十二史札记请回答:(1)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减少
28、“人民疾苦”,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3)结合史实评述材料三中的观点。【答案】(1)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费开支,造成“三冗”现象。土地兼并,高利贷和沉重赋役的盘剥,造成北宋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人成为流民。(2)改革:实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任答两点即可)成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3)材料三完全否定王安石变法,并认为北宋灭亡也是因王安石变法,是错误的。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解析】【详解】(1)表现:本题据材料“了解宋朝的政治缺点、人民疾苦,有
29、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三冗”现象、土地兼并、高利贷和赋役、人民生活困苦等方面回答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2)措施:本题结合材料二“变风俗,立法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方面回答为减少“人民疾苦”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成效:结合措施,从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负担等方面回答取得了什么成效。(3)评述:本题据材料三“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人皆咎安石为祸”并结合史实即可说明该观点错误。再从一定程度上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用人不当等方面加以评述。28. 阅读下
30、列材料:材料一: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材料二:北魏统治者热衷于发动战争。对各族人民的统治,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约他出兵决战。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材料三: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
31、,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纪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哪些问题导致了北魏统治的深刻危机?(2)依据材料三,文献反映了孝文帝哪方面的造诣?这对以后他推行改革有什么影响?【答案】(1)由于宗主督护制和“纵富督贫”的赋税制度,阶级矛盾尖锐,由于鲜卑族实行压迫和歧视的不平等民族政策,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不断。(2)反映的是孝文帝在掌握汉族先进文化方面的造诣。孝文帝较好地掌握了汉族先进文化,深刻地认识了汉族文化深邃丰富的内涵,对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和政策进行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解析】(1)从两
32、则材料“宗主督护 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对各族人民的统治,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中知道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所致,然后结合教材去分析这两个矛盾产生的原因。可以答为:由于宗主督护制和“纵富督贫”的赋税制度,阶级矛盾尖锐,由于鲜卑族实行压迫和歧视的不平等民族政策,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不断。(2)材料“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主要是孝文帝接受汉文化的经历以及对他以后推行汉化政策所起的作用。29. 20
33、1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我国正在进行着第六次人口普查。这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对国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古代中国血缘宗法制度下,人们非常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传统观念。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材料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传统生育观念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城乡居民普遍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和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三:公元1500年,伦
34、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长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大国崛起与现代化材料四:毛泽东说:“ 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增,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材料五:机器和居民正在以加速度增长,生态环境很可能会极度恶化。现今世界人口一直在快速增长,因为不断增长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力能够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而医学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措施的先进又降低了死亡率。因此,尽管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才在1830年达到第一个10亿人口,只需15年使能达到第四个10亿人口。生态困境并不仅限于美国,它已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中国人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不同观念的主要原因。(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英中两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3)根据材料五,提炼作者的核心观点。(4)上述材料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哪些借鉴?【答案】【解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