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形成性评价(三)(第三单元)(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20山东7月合格考)读甲、乙、丙、丁为四地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1.四地景观中属于河流地貌的是()A.甲B.乙C.丙 D.丁2.甲地景观可能位于我国()A.福建省B.山东省C.甘肃省D.山西省【解析】1选C,2选C。第1题,由图可知,甲为风蚀城堡,为风沙地貌;乙为峰林,为喀斯特地貌;丙为河流地貌,丁为海岸地貌。第2题,甲地景观位于干旱地区,比较四个省份,只有甘肃省符合。(202
2、1郑州高一检测)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峰丛、峰林和孤峰剖面,据此完成3、4题。3.图中所表示的地形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A.新疆戈壁滩分布区B.南方石灰岩分布区C.云南大理岩分布区D.安徽花岗岩分布区4.图中标注有三种山地地貌,按照其形成顺序依次是()A.峰丛孤峰峰林B.峰丛峰林孤峰C.孤峰峰丛峰林D.峰林孤峰峰丛【解析】3选B,4选B。第3题,喀斯特地貌多发育在石灰岩广布的地区。第4题,根据图中由左到右的演化顺序可知三种地貌的演化顺序依次为峰丛峰林孤峰。(2021滁州高一检测)下图示意某大河及下游断面形态。读图完成5、6题。5.图中河流上游AB处的河流断面形态是()6.与河流CD截面沙洲形成作用力
3、相似的是()A.海蚀柱B.瀑布C.冲积扇 D.角峰【解析】5选D,6选C。第5题,读图可知,AB处位于河流上游,以流水下切为主,形成“V”形谷。第6题,河道中的沙洲是河流携带泥沙堆积形成的,其形成的作用力为流水堆积作用;形成海蚀柱的作用力为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瀑布的作用力是河流侵蚀作用;形成冲积扇的作用力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角峰的作用力是冰川侵蚀作用。 (2021邯郸高一检测)下面图a为某河流不同河段及其横剖面示意图,图b为某地景观图。据此完成7、8题。7.图a中处沉积物颗粒的变化规律是()A.由细到粗B.由粗到细C.先变粗,后变细 D.先变细,后变粗8.图b所示地貌景观,最有可能位于图a中的(
4、)A.处B.处C.处D.处【解析】7选B,8选A。第7题,处位于上游到下游不同河段,地势趋于平坦,河水搬运能力逐渐减弱,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第8题,图b地貌景观为瀑布,最有可能位于河流上游,即图a中的处。下图是厦门市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完成9、10题。9.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冰川侵蚀B.风化和风蚀C.海浪侵蚀D.流水侵蚀10.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A.沙滩 B.岩礁C.岩洞D.巨岩【解析】9选C,10选A。第9题,岩洞是受到海浪的侵蚀而形成。第10题,海滩
5、是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岩洞、岩礁、巨岩都受到海浪侵蚀作用。某校学生利用河道模型、饮料瓶、沙子和水进行“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的实验。先将颗粒大小不均的沙子均匀铺在河道的上部,然后将饮料瓶口对准河道正中,匀速将饮料瓶中的水倒入河槽。图为某同学绘制的“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实验装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11.实验结果显示甲、乙、丙、丁四地中()A.甲处冲走的沙子最多B.乙处留下的沙子最多C.丙处小颗粒沙子堆积最多D.丁处堆积的沙子比丙地多12.该模型模拟的河段()A.主要为河流的上游,常见“V”形峡谷地貌B.乙处适宜发展聚落C.主要为河流中下游,搬运堆积作用为主D.丁处适合修建河港【解析
6、】11选D,12选C。第1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流在凹岸流速快,侵蚀;凸岸流速慢,堆积。乙、丙为凹岸,水流快,以侵蚀作用为主,泥沙沉积少;甲、丁为凸岸,流速慢,以沉积作用为主,泥沙堆积多,故乙冲走的沙子最多;丁处堆积的沙子比丙地多。第12题,图示实验模拟的是河曲,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以堆积作用为主,“V”形峡谷地貌位于河流上游;乙、丙为凹岸,以侵蚀为主,适宜建河港;甲、丁为凸岸,流速慢,沉积沙粒,适宜建聚落。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有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裸露在外的岩石千疮百孔,类似于“蜂巢”。据此,回答13、14题。13.该地区可能位于()A.河西走廊 B.青藏高原C.三江平原 D.江南丘陵
7、14.形成这种花岗岩地貌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C.风力侵蚀D.风力沉积【解析】13选A,14选C。第13题,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作用。第14题,花岗岩千疮百孔是风力侵蚀形成的。下图为我国某海岸地区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15、16题。15.图中地貌为()A.海蚀柱B.海蚀平台C.海蚀崖D.沙堤16.、两地貌景观分别属于()A.海蚀地貌、海积地貌B.海积地貌、河流地貌C.风蚀地貌、海积地貌D.河流地貌、海蚀地貌【解析】15选C,16选A。第15题,由图可知,地貌为矗立在海岸,比较陡峭,为海蚀崖。第16题,海蚀崖是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崖;为海岸平坦的沙滩,
8、是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2021十堰高一检测)读某地貌景观图,完成17、18题。17.该地貌类型是()A.海岸地貌 B.喀斯特地貌C.河流地貌D.风沙地貌18.该地貌的地表形态有()沙丘峰林洼地冲积平原A. B.C. D.【解析】17选B,18选C。第17题,根据图中溶洞、地下河、漏斗、石灰岩等可知,图示地貌属于喀斯特地貌。第18题,该地貌的地表形态有峰林、洼地等,正确;沙丘属于风成地貌,冲积平原属于流水地貌,错误。(2021济南高一检测)土壤呼吸年通量是指一年中垂直地面单位面积上土壤与大气之间CO2的交换量。它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碳释放过程。土壤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呼吸是CO2的主要来源。下
9、图示意我国北方某山地三种典型森林的土壤呼吸年通量。读下图,完成19、20题。19.影响森林土壤呼吸的直接自然因素是()A.地形高度与坡向B.土壤温度与水分C.日照时间与风速D.土壤矿物与微生物活性20.19902010年白桦林地土壤呼吸年通量增长较快,其主要原因是()A.地势平坦,光照条件好 B.晴天较多,日照时间长C.气温较低,冬季风强劲D.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解析】19选B,20选D。第19题,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部分,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壤湿度、土壤水分、底物供应(枯枝落叶层)、养分供给、土壤pH值和微生物活性等。其中,土壤湿度和水分是最直接影响因子,在土壤温度高
10、、水分充足的区域,土壤呼吸相对较高。第20题,读图可知,白桦林地处西北坡山坳,为阴坡地带,水分条件好,光照弱,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有利于白桦林生长,土壤呼吸年通量增长较快;而辽东栎林、人工油松林均位于阳坡,坡度大,光照较强,保水性能差,不利于土壤呼吸,土壤呼吸年通量增长较慢。 (2021泉州高一检测) 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诱发部分区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致使土壤环境质量改变,影响区域生态恢复和农业发展。下图示意2011-2018年间受损点(受地质灾害破坏)和对照点(未受灾害破坏)的土壤理化指标变化情况。据此完成2123题。21.受损点的
11、土壤()A.肥力提高B.湿度增大C.更易风化D.趋于板结22.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地理要素是()A.降水B.地形C.植被D.河流23.为修复受损地的土壤,首先要()A.植树造林种草B.增施有机肥料C.改变土体结构D.增加土壤水分【解析】21选D,22选C,23选C。第21题,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土壤容重越大,土壤中有机质、水分、空气等含量就越低,因此土壤容重可用来估算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含量,描述土壤压实度等,图1显示,与对照点相比,受损点的土壤容重明显升高,图2显示,与对照点相比,受损点的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因此受损点肥力下降、湿度下降、空气减少、不易风化
12、,受损点土壤压实度上升,因此土壤趋于板结。第22题,土壤理化性质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构成和结构,从而影响土壤肥力大小,使得土壤中生物生产力水平高低不同,因此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地理要素是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对降水、地形、河流影响不大。第23题,材料信息表明,汶川特大地震后当地受损土壤的土壤容重明显上升,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土壤趋于板结,此时如果首先在板结的土壤上植树造林种草、增施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水分,都不能起到修复土壤的明显效果,只有首先改变土体结构,增加空隙度,再通过各种方式补充有机质和水分,才能有效地修复受损地的土壤。(2021钦州高一检测)下图为湖北某地等高线分布图,图中最高峰
13、海拔为1 527米,等高距相同。读图,回答24、25题。24.图中M、N两地的高差最大为()A.29米 B.39米C.99米D.89米25.山区道路受地形影响,随意超车可能酿成严重后果,自M地开车至N地,最适合超车的位置是()A.甲B.乙 C.丙 D.丁【解析】24选B,25选D。第24题,结合材料信息中最高峰海拔和图中1 500米等高线数值判断,该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为10米。读图可知,图中M地海拔为1 4701 480米,图中N地海拔为1 4401 450米,因此两地的高差范围为2040米,因此图中M、N两地的高差最大应接近40米。第25题,题意表明,山区道路受地形影响,随意超车可能酿成严
14、重后果。读图可知,甲处即将翻越鞍部,不能看到对面来车,此时超车非常危险;乙即将由缓坡开往陡坡,不能看到对面来车,此时超车非常危险;丙处为急弯道,不能看到对面来车,此时超车非常危险;丁处已经开过弯道,且地形平坦,视野开阔,此时超车危险性系数较低,最适合超车。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2021郑州高一检测)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根据图1,判断该地区的突出地貌类型是。在该地貌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2)试述该地的气候条件对地貌形成的作用。(3)该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貌条件,形成“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的现象,试分析其原因。【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该地区为
15、我国的云贵高原,再结合图例可知该地区碳酸盐岩广布,从而确定该地区为喀斯特地貌。第(2)题,气候可为喀斯特地貌形成提供水分条件,湿热多雨的气候利于喀斯特地貌形成。第(3)题,可联系喀斯特地貌多岩溶洞穴、地下河等进行分析。答案:(1)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破碎,土层薄,土壤肥力低;地表水储存条件差,地下水埋藏深。(2)亚热带季风气候湿热多雨,使地表水、地下水流动性强,利于对岩石的溶蚀和淀积。(3)喀斯特地貌多岩溶洞穴,明暗河相连;地表水通过溶洞流入地下暗河;地表植被少,涵养水源的能力小;地表水容易流失。27.(2021石家庄高一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
16、定水体中的冲积扇。扇三角洲地区物质组成差别大,大部分以砾石为主,砾石间充填有砂、粉砂和黏土等物质。辫状河流分汊多,有时若干河流分汊又可重新汇流,在面积较大且平坦的冲积扇上多有发育。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扇三角洲景观。 (1)指出扇三角洲地区沉积物粒径的空间分布特点。(2)阐述图中扇三角洲上辫状河流的形成过程。(3)说明扇三角洲和河口三角洲地形、沉积物的区别。【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分析,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沉积物沉积而形成,在此过程中,临近山体的位置,砾石、砂等粒径较大的沉积物先沉积,比重较大;临近水体的位置,粉砂和黏土等粒径较小沉积物后沉积,比重相对较大;因此自山体至水
17、体,沉积物粒径整体变小。第(2)题,由材料可知,辫状河流在面积较大且平坦的冲积扇上多有发育,图中辫状河流发育在扇三角洲上,所以其形成的第一个过程是河流上游水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河流含沙量较大,形成的扇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河流的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泥沙大量沉积,淤高河床,形成许多水下浅滩;枯水期河流水位下降,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忽分忽合,形成汊流或水流的汇聚,形成辫状河流。第(3)题,由材料可知,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往往与高地相邻,地势落差大,流速快,沉积物粒径大,而且沉积物粒径的空间变化大;河口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口或入湖口,地势
18、平坦,水流缓慢,沉积物粒径小,空间分布变化小。答案:(1)自山体至水体,沉积物粒径整体变小;临近山体,砾石、砂等粒径较大的沉积物比重大;临近水体,粉砂和黏土等粒径较小沉积物比重相对较大。(2)河流上游水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河流含沙量较大,形成的扇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砂、黏土等物质大量沉积;枯水期地势较高处阻挡水流,较低处形成汊流或水流的汇聚,形成辫状河流。(3)扇三角洲通常与高地相邻,高差较大,沉积物粒径较大,空间分布粒径变化大,多砾石;三角洲地形起伏小,沉积物粒径小,空间分布粒径变化小,多粉砂、黏土。28.(2021临沂高一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19、)中科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研究站(3737N,10119E,海拔3 200m,下称海北站)地处祁连山东段南麓。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寒冷,暖季草类植被茂盛,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 mm。土壤CO2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某研学小组在专家的指导下,观测了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下图)。(1)研学小组采集土壤标本运用相关器材分析土壤成分,发现海北站土坡有机质含量特別丰富。联系该地气候条件,分析成因。(2)研学小组观测了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气温及地温,发现其日变化明显。分析该现象的成因。
20、【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海北站“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寒冷,暖季草类植被茂盛,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 mm”。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与生物量及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关系密切。由于暖季草类茂盛,有机质多。而冬季漫长寒冷,微生物分解速度慢,有机质容易积累。同时,年降水量小于600 mm,淋溶作用弱,表层有机质集中,所以海北站土坡有机质含量丰富。第(2)题,由于“土壤CO2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所以气温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释放速率就高,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于地面,所以地温与气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日出后,随着
21、太阳辐射增强,地温增高,近地面大气的温度随之增高,在14点左右达到最高,此时土壤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作用强,而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与气温也相应降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二氧化碳释放速率也降低,从而使得地温、气温和二氧化碳释放速率三者之间有明显的日变化。答案:(1)暖季气温较高,光照充足,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冷季漫长,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2)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增强,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减弱,CO2释放速率逐渐降
22、低。29.(2021烟台高一检测)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1)A、B、C、D四处表示山谷的为,表示山脊的为。(2)在M、N两条河流中,哪一条更适合开展漂流活动?并简述原因。(3)简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解析】第(1)题,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为山脊。第(2)题,在M、N两条河流中,因为N河上游地区等高线较密集,河流有一定的落差,流速较快,而M河的等高线稀疏,流速慢,不适合漂流。所以应该选N河。第(3)题,主要地形是丘陵和平原;西部主要为丘陵,东部沿海主要为平原;西部高,东部低,总体地形起伏较小;海岸线较为曲折,北部有海湾等。答案:(1)A、BC(2)N河。N河上游地区等高线较密集,河流有一定的落差,流速快;M河的等高线稀疏,流速慢。(3)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西部主要为丘陵地形,东部沿海主要为平原地形;西部高,东部低,总体地形起伏较小;海岸线较为曲折,北部有海湾。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