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月25日高二历史第二次周考一、选择题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材料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旨在()A奖赏开国功臣 B拱卫王室统治 C防止外族入侵 D团结同姓诸侯2礼记中记载,太公望受封于齐,去世后归葬于周,世人皆称太公望“礼不忘其本”,之后的五代齐国国君皆如此。但从第六代开始,齐国国君死后葬在齐国。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A社会等级秩序遭到颠覆 B天子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C政权面临严重统治危机 D同姓亲族间血缘关系逐渐弱化3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
2、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商周时期()A原始民主遗存制约君主权力 B政体中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C社会舆论决定着君主的决策 D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4下图为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陈列的木简,木简上的文字是“迁陵以邮行洞庭”。此木简插入公文或信函中,告知邮传人员要从“迁陵县”送到“洞庭郡”。 对该邮简认识正确的是()A出土文献印证了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B出土文献呈现了秦中央机构决策程序C实物史料记录了郡守和县令征收赋税的职责D实物史料反映了秦中央集权国家的治理方式5宋初设立通判,州长官不得单独签署文件,需要通判的连
3、署,文件才能生效。至于通判的数目,“大郡置二员,余置一人,州不及万户不置”;至于武臣驻地,则“小郡亦特置矣”。通判的设置体现宋代()A官吏协作行政效率提高 B制度僵化导致因循守旧C行省长官掌握军政大权 D地方官员间的相互牵制6唐朝时,为加强边防在沿边重镇设立的节度使,逐渐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北宋建立后,革除前朝之弊,弱化地方权力,形成干强枝弱的局面。元朝的行省官员,常以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但却“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与唐、宋相比,元朝()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中央对地方权力分配趋于合理C行省官员有名无实 D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7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被破坏,郡县制
4、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制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说明秦汉()A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C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结束西周分封制推行郡县制8如图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政治制度,从图1到图2的变化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是()A官僚队伍不断壮大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古代制度趋于完善9明朝前期,内阁“不过文学侍从”、“其重亦止于票拟”。到万历年间,内阁阁臣“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举天下国家之务,无巨无细,有一不问阁臣者乎”。这表明明朝内阁()A实现了朝廷内部权力再分配 B逐
5、渐掌握了决策权C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D直接秉承皇帝旨意10六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机构。以下对于六部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各自分署,直接对皇帝负责 隶属于中书省隶属于尚书省 增设外务部等机构,六部之名渐废A B C D11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与完善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12西汉时,刺史“以小制大”,监察地方,东汉继承了这一制度。东汉灵帝年间爆发黄巾起义,四方多事,朝廷
6、选派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的军事、财政、民政大权。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A监察区“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 B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度C东汉皇帝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 D出现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局面13“州”作为行政区划,在西汉时期萌芽,到东汉宣告形成。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东汉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由于()A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B州刺史权力的增大C察举制选官的扩大 D中央控制区域萎缩14关于宋太宗将唐代的“道”改为“路”,司马光认为,“分天下为十余路,各置转运使,察州县百吏之臧否,复汉部刺史之职,使朝廷之令必行于转运使”。而对于各路官员的权力划分,宋哲宗时则明文规定:
7、“凡本路钱谷财用事悉委转运司,刑狱、常平、兵甲、贼盗事,悉委提点刑狱管勾(管理)”这一变化可以佐证,当时()A财政与军事分离 B行政区向监察区转化C民政与司法分离 D地方机构权限的扩大15约公元前494年,斯巴达国王克列奥美涅斯已因未能攻占阿哥斯而遭到监察官审判。约公元前506年,斯巴达人规定两个国王中只能一王出征,还必须有两名监察官随行。此外监察官和国王还要每月交换一次誓言。由此可知,古希腊城邦斯巴达的寡头政治()A监察官是国家元首 B国王有名无实C实质上是君主专制 D具有民主色彩16英国先贤们留下了良好的制度传统。长久以来,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得了上风,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
8、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A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 B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C促使行政权力不断膨胀 D得益于1832年议会改革17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美国的体制称赞不已,说:“既像一个小国那 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其称赞的是()A两党制 B联邦制 C三权分立制 D总统制18“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更变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A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实
9、现了民族独立与富强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19民国初年,出现了人们竟相从政参政的热潮,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在一些城市中“今日开会,明日结社,不日男女平权,即日财产平等”。对以上现象的合理解读是()A政局变动增强了民众参政意识 B是对议会斗争道路的成功尝试C体现了改良与革命的方式之争 D违背民主精神并导致军阀割据20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建立过不同政权形式,而对地主阶级态度差别最大的两种政权形式是()A工农民主政权与苏维埃政权 B工农民主政权与三三制政权C人民民主专政与苏维埃政权 D工农民主政权与人民民主专政211934年
10、,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 是没有选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1940年,在政权的人员分配方面,毛泽东指出“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这一变化旨在()A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B创建人民革命政权C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2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些言论()A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B说明国共两党分歧已经基本解决C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D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
11、得胜利23毛泽东在论人民主专政中指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唯一的出路是经过工人及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的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A维新运动失败的惨痛教训 B苏俄建立社会主义经验C西方列强对中国长期压迫 D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24表2是中国历史上三位著名人物的言论。其言论意在说明()表2人物言论商鞅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王安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A封建势力是阻碍变法的重要因素 B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C杰出人物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 D改革过程充满着曲折和艰辛25戊戌变法期间,光
12、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B改革缺乏必要社会基础C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 D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26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增长情况,根据表中数据信息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1949年1951年1952年100(基数)100(1+28%)100(1+40%),超过抗战前最高年产量9%A 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土地改革使农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C土地改革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时间计划生产
13、的工业产品计划管理的商品计划供应出口商品1985年120种188种70种1987年60种23种36种D 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7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下表经济现象的变化表明()A计划经济模式已经退出 B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完成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进行28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包括()A中国人民 侵略 中国 美帝国主义 B合作 改造 农业生产 先进C技术 现代化 先进 科学 D开放 稳定 企业 改革29“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在
14、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下面属于美国1787年宪法政府“控制自己”的措施是()A行政上实行总统负责制B废除黑人奴隶制C规定联邦地位高于各州D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衡30731年,英国政府实行税制改革,引起非议,沃波尔主要依靠王室支持,更换了政府官员,恢复了议会多数,渡过危机。对此,多年未能进入政府的卡特赖特感慨而言:“谁能得到国王的支持,谁就能蔑视一切!”据此可知,当时英国()A国王违反了权利法案B国王掌握最高行政权C代议制度仍需不断完善D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二、非选择题31、(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15、料一“封邦建国”虽然以姬姓贵族为主,但是为了稳定大局,也分封一些异姓贵族姬姓诸侯国的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异姓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控制东、北、南三方的戎狄蛮夷部落。周朝也分封了一些旁系姬姓贵族到较远地区,深入到原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
16、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的主要内容。(6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6分)32(12分)政治制度和体系的建立,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治理,阅读下列材料:材
17、料一: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于1840年1月16日到议会发表了对中国发动战争的演说。议会中对战与不战争辩十分激烈。工商业主、东印度公司的利益获得者、鸦片贩子支持下的自由党在议会中占多数,从而通过了要求政府对中国使用武力的决定。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材料二: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华盛顿等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也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不赞成建立一个君主制国家,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摘编自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材料三: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
18、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英国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与英国建立这种政治制度有关的法律文件是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战争后美国的国家体制及其弊端。(3)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英、美、德三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9月25日高二历史第二次周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BBADDBACC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ABCD
19、ABCA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ADBDBDCDC31【答案】(1)特点:以姬姓贵族为主,异姓贵族为辅;姬姓贵族封国分布于交通要道和黄河流域;异姓贵族封国集中于边远地区,部分旁系姬姓贵族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6分,每点2分)(2)主要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级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6分,任意3点,每点2分)(3)说明: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6分,任意3点,每点2分)32【答案】(1)制度:君主立宪制。文献:权利法案。(2分,每个1分)(2)制度:邦联制。弊端: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阻碍美国经济的发展。(4分,每个2分)(3)地位:英国:议会权力至上,是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美国:国会掌握立法权,与掌握行政权的总统、掌握司法权的最高法院相制衡;德国:议会掌握一定的立法权,受帝国皇帝控制。(6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