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拟行路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
2、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习起一个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学习意义重大。二、教学目标(一)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3、受到感染和启迪。(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高二年级学情分析:1. 在必修教材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2.学生基础差,积累实词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3.所带班级班是理科班,逻辑能力很强,形象能力稍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的文采
4、性需要加强; 基于以上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知识与能力:(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作品;(2)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3)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4)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5)分析诗人形象。2.过程与方法:(1)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3)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3. 情感、态度与价值:(1)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2)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主旨,
5、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3)诗人形象分析。教学难点:(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比兴手法的理解。三、教法学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
6、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它既强调教师给予足够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又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种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诗歌,弄清诗歌大意,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先由学生代表尝试读,再由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点评角度,最后由教师总结阅读技巧,整个过程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探究诗人“愁”的根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诗人生平深入探讨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性和社会根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
7、引路人,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古人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二)诵读诗歌(重点)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情感,语速,语调)播放示范朗读(要求学生逐句模仿读)学生代表试读(学生点评,教师引导)学生集体齐读(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三)请学生串讲诗意,整体感知(四)分析情感:1.提问:诗歌中那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情绪?从而引出诗眼“愁”2.提问: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 (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
8、诗歌)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学生小组合作学习)4.设置问题:(学生思考后作答)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小结诗人在诗中对愁的表现(泻水兴愁 行叹坐愁酌酒消愁 悲歌断愁 吞声咽愁)和对“命”的态度(知命 认命 抗命 认命)【板书设计可由学生完成】5.教师小结: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6.背诵诗歌:个人背分组背集体背(五)拓展:试比较鲍照和李白行路难的异同?(六)布置作业(七)教学板书板书: “愁”:泻水兴愁 行叹坐愁 酌酒消愁 悲歌断愁 吞声咽愁。“命”:知命 认命 抗命 认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