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99389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通典记载: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磔)之”;“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 )维护权贵利益 注重公平正义 重视宗法伦理 保护私有财产A B C D【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大。【解析】由“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可知西周法

2、律制度对待有爵位的贵族采用特殊的政策,根源上是在维护贵族统治和特权,贵族与平民不可能平等。排除,故本题选C。2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这反映出唐朝( )A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 B市的娱乐功能不断加强C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 D城市布局强调天人合一【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城市的发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难度中等。【解析】市在古代是商业区,坊市住宅区。由“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可知唐代在商业区内出现了住宅区,反映市的商住复合功能。A项正确。B、C、D三项

3、所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3下图为苏轼所绘的枯木怪石图,他曾自题其画云:“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米芾也曾评论:“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对此叙述不正确的是( )A儒学的精神影响了文人的绘画风格 B反映了作者不畏强权追求民主的时代精神C集绘画、诗歌、书法、篆刻为一体 D具有崇高清远冲淡、追求格调神韵的意趣【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北宋文学艺术的繁荣,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难度中等。【解析】苏轼是北宋时期地主阶级一员,其个人思想深受理学影响,忠君爱民,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不可能具有追求民主的特

4、征,B项不符合对材料的解读。故本题选B。A、C、D三项是对该绘画的正确解读。4某古代学者称:“夫天下之人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据此判断,该学者是( )A朱熹 B王阳明 C李贽 D黄宗羲【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李贽的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材料的理解阅读能力。难度较大。【解析】材料中李贽认为合理的社会是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让人能自由地去追求自己欲望的社会,因此他把当时那种“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的社会看作是使人“大失所”的社会。他说,天下的人原本是各得其所的,现在不得其所,是“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的结果;

5、标榜“仁义道德”的统治者害怕不得其所的人们越轨,便用“德”、“礼”来规范人们的思想,用“政”、“刑”来限制人们的行动。他认为天下百姓不得安生的根源是贪暴的政府及所谓的“仁者”理学家用自以为是的“德刑礼政”束缚人们行为思想的结果。故本题选C。5朱维铮在重读近代史中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直到民国,苏南农村说到长毛,仍然鲜有好话。”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难度中

6、等。【解析】材料中,缔造者们的言辞出现了“凶暴”,还有等级的森严,这使贫民极其失望,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特点,D不是由缔造者发动的,也没体现森严的等级;B也不符合森严的等级,B、D项排除;义和团运动不符合森严的等级,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袖特权思想严重,等级森严。故选A。6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1878年苏锡常镇的生丝总量为355335斤,洋行四处派人收购。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这种“洋财”属于( )A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B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

7、经济C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D民族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解析】材料中苏南地区的生丝主要是卖给洋行,也就是外国资本主义,这表明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原料产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故本题选B。7美国学者古德诺在共和与君主论中写道:“中国数千年以来,狃于君主独裁之政治,学校阙如,大多数之人民,知识不甚高尚,而政府之动作,彼辈绝不与闻,故无研究政治之能力。四年以前,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之结果者也。”上述观点在本质上( )A说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认为君主专制

8、有弊端C认为国人毫无参政能力 D认同尊孔复古的主张【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联系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解析】由“四年以前,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之结果者也”可知古德诺对中国建立共和制缺乏信息,不赞同中国的共和体制,认同中国的君主政体。故本题选D。A、B项与材料主旨相反;C项说法绝对化,与材料信息无关。京师同文馆内学习外语的师生8右图是京师同文馆内学习外语的师生。图中教师是洋人,西装革履;学生拖着辫子,学的是英语。这表明( )A外国列强开始操纵中国的教育B中国社会的习俗渐趋文明开化C近代教育呈现新旧杂陈的特点D洋务教育专注于培养

9、翻译人才【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解析】教师是洋人,学的是英语,反映近代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的近代化特点。学生拖着辫子则仍是清朝传统的打扮。这表明当时的教育呈现新旧杂陈的特点,故本题选C。9傅吾康曾说:“抗日战争开始时,一种抵抗敌人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心的浪潮弥漫了全中国。统一战线的口号首先克服了一切中国国内的纠纷。抗日战争被认为是1927年中断的革命战争的复活。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了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抗日战争与国民大革命有着相同的目标B中国军民团结抗战贯穿了抗战的全过程C抗日民

10、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解决了国内的党派矛盾D抗战初期的坚决抵抗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解析】由“抗日战争开始时,一种抵抗敌人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心的浪潮弥漫了全中国、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了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可知抗战初期的坚决抵抗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故本题选D。材料没有国民大革命的信息,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C项错在“解决”二字,绝对化。101949年,毛泽东强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1957年,毛泽

11、东又宣布,“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据此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C因实际的需要而随意改变 D意识形态大于国家利益【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难度中等。【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政策,有利于中国冲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政策,有利于中国的经济恢复发展和国家安全。到1957年,因为中苏关系开始出现波折,此种情况下,毛泽东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同时期从国家利益出发,实行不同的外交政策,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12、交。A项正确。11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这段话( )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的思想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解析】邓小平的这一主张前提是认识到中国在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差距,进而主张学习西方,反映邓小平遵循实事求是

13、的思想路线,D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A、B、C三项错误。12亚里士多德说:“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护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公民团体。”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民自治构成了民主性的奴隶制社会 B公民意识决定了人人平等的人际关系C公民组织包括了本邦的奴隶和外邦人 D公民权利保证了城邦社会的长盛不衰【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难度较大。【解析】依据材料“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护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公民团体”可知,雅典城邦是维护公民团体的利益,代

14、表的是少数公民的民主,实质是奴隶制民主,并未真正实现所有人的平等。A项正确。公民意识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错误;C向不符合公民的概念;D项夸大公民权利的作用。13从16世纪初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欧洲各国进行的国际贸易由输出、交换或生产、获利组成。下表三组“商品”在甲、乙、丙三地流动。请判断甲、乙、丙分别是当时的哪三个地区( )组别甲乙丙商品内容盐、火器、五金、酒、布匹糖、烟草、玉米奴隶A欧洲、美洲、非洲 B亚洲、美洲、非洲C亚洲、美洲、欧洲 D欧洲、亚洲、非洲【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萌芽,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难度中等。【解析】甲以工业品为主,应在欧洲;乙

15、以原材料为主,特别是玉米的原产地在美洲;奴隶大量存在于非洲。故本题选A。14北美殖民地时期的教育远超过英国本土。当英国居民的识字率还在40%70%之间时,北美各地已经达到70%100%。独立战争爆发前,殖民地已有11所大学,有3万人具有学士学位。北美殖民地发达的教育( )为启蒙思想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有利于美国总统的直接选举促进北美民众自治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文明程度A B C D【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美国总统制,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难度较小。【解析】根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美国总统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1519世纪,欧洲文学流行一种

16、关注普通民众的现象,对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如暴力、罢工、酗酒、贪婪、虚伪等,进行大胆地描写。下列文学作品中符合这种风格的是( )A B C D【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现实主义文学,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难度较小。【解析】依据“欧洲文学流行一种关注普通民众的现象,对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如暴力、罢工、酗酒、贪婪、虚伪等,进行大胆地描写”可知应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结合选项,B项符合题意。A属于浪漫主义文学;C属于现代主义文学;D属于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1619世纪末,中国一位官员在出使某国后感叹,“推原其立国本末,所以持久而国势益张者,则在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设市长治民,有顺从民

17、意之情,二者相持,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迭盛迭衰,而立国千余年终以不敝,人才学问相承以起”。该官员称赞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难度中等。【解析】依据“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可知该国设有议会,保留国王,君主统而不治,应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B项正确。A、C项是共和制;D项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举一反三】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简称议会君主制。其主要特点是: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职责多是礼仪性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交出所有的

18、权利(有些国家的纪年由君主指定),首相是国家的主要行政人,从体制上来看宪法和法律不是限制君主而是用来限制首相,首相只能在宪法和法律内治理国家。其缺点在于国家内任成在着特权阶级,优点是不用战争就可实现宪政。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英国是最早实行议会君主制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这一政体的国家除英国外,还有西班牙、荷兰、卢森堡、比利时、瑞典、挪威、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171932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1936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这25%下降到4%。罗斯福曾说:“有组织的大财团,在美国历史上紧紧抱成一团,反对一个总统候选人,这还是第一次!”下列哪项措施最

19、易导致上述现象( )A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 B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C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 D大力推行“以工代赈”【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难度中等。【解析】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加上全国工业复兴法不能保证工人的权利,美国劳资矛盾尖锐,工人罢工浪潮不断。为了解决劳资关系,美国国会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到资本家的利益,C项正确。18沈志华说:“(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管理

20、国家的重要手段。”下列符合革命前设想的措施是( )A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B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C恢复货币机制和市场功能 D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难度中等。【解析】关键信息:“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A、C项属于市场经济的内容;B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D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的内容,体现单一的公有制,符合计划经济的特点。故本题选D。【易错警示】新经济政策的新是相对于原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中小企业

21、也收归国有,取消商品贸易。新经济政策规定余粮可自己支配,鼓励商业贸易,承认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这不同的地方就是新的地方。19有学者认为:在债务危机面前,欧盟各国将基于本国利益提出各项应对措施,繁冗的决策程序、不可避免的讨价还价带来了巨大的决策成本,并且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有效的应对。这一观点旨在强调欧盟( )A尚未建成集体决策机制 B制度缺陷不能应对危机C一体化进程将难以为继 D存在利益多元化的矛盾【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欧盟,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解析】在债务危机面前,欧盟各国将基于本国利益提出各项应对措施是不同的,目的在于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这表明尽管

22、欧盟一体化程度较高,但还是存在利益的多元化,D项正确。202014年中国消费者贡献了苹果公司80%的销量增长。中国也是苹果系列产品重要的装配基地,但是中国只能分享36%的价值,按零售价计算还不足2%,在苹果产业链中处于最低端的位置。这种现象( )A加速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B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C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加大了世贸组织在各国的作用【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难度中等。【解析】材料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劣势地位,发达国家获取高额利润,发展中国家获取极少的利润,体现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公正,必然会加剧全球竞

23、争中的利益失衡。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1题、第22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21(13分)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在君主专制时代发挥了相当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绥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相,秩千石,一曰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汉书百官公卿表材料二 唐朝建立了另一套更有效的谏官系统,虽然谏官以皇帝为监察对象,把皇帝当作为国家最高官吏

24、,对传统的以法治官,不失为一项重大突破。谏官,职能为对君主言行等违失进行直言直谏,劝使其改正错误。谏官系统作为皇帝的监察镜,及时纠正不少决策错误,避免祸国殃民之政。虽受到皇帝和谏官自身政风的局限制约,但其监察功能是无容置疑的。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材料三 明清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同样,对官员的监察制度也达到了顶峰。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独立于六部。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同时设督抚,各省的提刑按察司也有监察权,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可谓严密。清朝,科道合一,地方依明制。同时,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合规。至此,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了顶峰。杨鸿年、欧阳

25、鑫中国政制史材料四 权力应当是居于制度、法律之下,权力应当是相对被动和受控制的。遗憾的是,中国传统的人治政治,造成权力无限、为所欲为的后果。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方面政治制度与法制十分发达,一方面却是贪污腐败盛行的矛盾现象的总根源。王亚南先生甚至认为,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史。曾小华强力与无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分析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御史大夫的地位与职能。(3分)(2)据材料一、二,唐朝的监察制度相对于秦汉有何突破?(2分)(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4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发展到顶峰的清代监察制度为何不能肃清官员贪腐?(4分)【答案】

26、(1)地位:副丞相(丞相助手)。(1分)职能:执掌奏章;监察百官(负责监察系统)。(2分)(2)突破:设置谏官;劝谏皇帝。(2分)(3)表现:废谏院;中央监察独立(监察与行政分离);地方形成三重监察;形成完整的法规。(4分)(4)特点:监察权力与皇权相连(维护专制);逐步严密。(2分) 原因:为君主专制服务,属于人治。(2分)【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析】(1)本题紧扣材料分析,御史大夫的地位是副丞相,职责是执掌奏章与监察百官。(2)依据“唐朝建立了另一套更有效的谏官系统,虽然谏官以皇帝为监察对象,把皇帝当作为国家最高官吏,对传统的

27、以法治官,不失为一项重大突破”可知唐代监察制度的最大变化在于设置专门的谏官监察皇帝的言行。(3)本题依据“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同时设督抚,各省的提刑按察司也有监察权,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可谓严密”“ 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合规”等信息归纳表现。(4)第一问特点可综合材料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经历一个日益完善的过程,且与皇权密切相连。第二问原因需回答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本质在于服务于君主专制,属于人治,而非法治。22(14分)近代中国的转折与发展,关键是思想的转折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调动了十多万军队,先后有

28、一名总督(裕谦)、两名提督(关天培、陈化成)、七名总兵(张朝发、祥福、江继芸、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谢朝恩)、二名都统(海龄、长喜)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不足百人,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巨大的落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用忠臣而摒奸臣,这是中国古典政治学中最常青又最常见的定理之一。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直接结论是:中国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只需罢免琦善及其同党、重用林则徐及其同志即可,不必触动中国的现状。也就是说,只要换几个人就行,无须进行改革。于是,中国此时的任务,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材料三 20世纪初,民族主义引进中国

29、之时一直隐然深埋在汉族士人心中的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在甲午对日海战失败之后开始全面爆发,一场擎着种族革命大纛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在知识和思想界之外的政治领域迅速地展开这种民族主义的革命宣传和策略即是一把双刃剑:在鼓动起民族革命激情的同时,也大大伤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统一。陈永霞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请回答:(1)材料一中“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巨大落差”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试举例说明。(4分)(2)据材料二,传统的“忠奸理论”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认识导致了什么后果?(4分)(3)材料三中的“民族主义”指的是什么?它对中国近代革命有何影响?(4分)(4)综合以上材料,促成近代

30、中国思想转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答案】(1)影响:开眼看世界(睁眼看世界);思想启迪(思想解放的开端;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2分)举例:如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或各国律例、华事夷言)等。(或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人1分,事1分)(2)原因:不用忠臣,用奸臣。(2分)后果:反对(延误)改革,加强旧体制。(2分)(3)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2分) 影响:有利于掀起辛亥革命高潮(鼓动革命热情);不利于民族统一。(2分)(4)因素:西方侵略(民族危机);西方启蒙思想的引入。(2分)【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的变化,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

31、信息的能力。【解析】(1)第一问需回答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的变化,包括开眼看世界、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第二问可以用林则徐和魏源学习西方的史实来说明。(2)依据材料信息,传统的“忠奸理论”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不用忠臣,用奸臣。这种认识是在加强旧体制,延误中国的改革。(3)第一问依据材料所述,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的民族主义指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中的民族主义思想,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第二问需辩证看待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影响,有利于掀起辛亥革命高潮,但不利于民族统一,具有大汉族主义思想。(4)因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由西方列强侵略导致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二是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对中国思想界

32、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而促成中国近代思想的转折与发展。23(13分)德国是世界上较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经过百年发展,不仅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而且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时期概况19世纪80年代20世纪20年代1883年颁布工人医疗保险法、1884年颁布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伤残和养老保险法,后合并为帝国保险法。1911年颁布职员保险法。1927年颁布职业介绍法和失业保险法。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49年颁布社会保障适应法。1957年起修改和补充养老、事故、失业、医疗等法案,并颁布农民老年援助法、劳动促进法等。197

33、5年汇总为社会法典,是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律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1985年起不断改革和调整。如:1988年颁布健康改革法、1989年颁布1992年养老金改革法、1994年增加社会护理保险法霍尔斯特杰格尔社会保险入门材料二 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进行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德皇威廉一世黄金诏书(1881年11月17日)材料三 德国能提供如此丰厚的社会保险,和它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分不开的。二战后,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为德国社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随着经济增长乏力而出现的失业问题不断加剧,以及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政府在维持原有

34、保险水平的前提下,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社会保险制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王丽华德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及借鉴研究请回答:(1)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主要影响,并谈谈“时代发展与制度调整”的关系。(4分)(2)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对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特点进行论证。(9分)(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00字左右)【答案】(1)影响:缓和社会矛盾;加重财政负担。(2分) 关系:时代发展促进制度调整;制度调整又影响了时代发展。(互相影响:2分)(2)参考答案: 特点:政府立法:如工人医疗保险法等法律。不断调整(日渐完善):从19世纪80年代至今,德国政府不断制

35、定并修改相关法律文件。覆盖面广:覆盖了工人、农民、老人等群体,并涉及养老、事故、失业、医疗、护理等多个领域。评分要求:第一等(97分):观点方面:理解准确,即提及三个特点。论证方面:有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按清晰的逻辑关系充分论证。表述方面: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第二等(64分):观点方面:理解基本准确。论证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合理论证。表述方面:有层次,详略欠当。第三等(30分):观点方面:不够准确。论证方面:未能或很少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缺乏逻辑关系。表述方面:缺乏层次,详略不当。【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福利国家制度,考查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和综合评述能力。【解析】(1)第一问影响从正反两方

36、面回答,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一方面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必然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第二问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2)首先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特点主要有:政府加强立法、不断调整和完善、覆盖面广。其次从材料中寻找观点的论据,加以说明即可。24A【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人近世文明入我国,以嘉永元年(1848年)始,虽民心早有所向,然肉食者鄙,循守旧制,奈何?幸我朝有识之士,秉“国为重”、“肉食者为轻”之大义,更赖帝室尊严,断然废旧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旧弊,举凡一切均效法西方列强,以图傲视亚洲诸国。福泽谕吉脱亚论(1

37、885年)材料二 1898年年轻而思想开放的光绪帝被他们的思想打动,启动了一个全面改革的计划,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障国民自由,根除腐败,重塑教育体制,促进外国在中国的影响,使军事力量现代化,并刺激经济发展。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发动战争开始,而以彻底失败为止。它想以争夺世界与万国对峙,结果却被万国所不齿。明治维新作为日本现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误均在战争中暴露无遗。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彻底的现代化努力。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材料四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

38、变所能剿洗干净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请回答:(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方面举例说明“我朝有识之士”是如何“废旧制,立新政”的。(4分)(2)材料二作者认为光绪帝启动了“一个全面改革的计划”,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2分)(3)材料三和材料四作者均认为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各有成败。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答案】(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四民平等;废除幕府体制,建立近代天皇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任答2点,2分)经济方面: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推行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2分)(2)一:同意。因为光绪帝在“百日维新”

39、中推行的改革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二:不同意。因为光绪帝没有采纳“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没有涉及设议院、定宪法等君主立宪主张)。(同意与否不得分,理由2分)(3)说明: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崛起为东亚强国;但保留封建残余与军国主义传统,走上扩张之路。(2分)百日维新的失败,未能确立君主立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在思想领域起到启蒙的作用。(2分)【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解析】(1)本题只需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出明治维新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措施即可。(2)本题主要是分析光绪帝百日维新措施是否完整、

40、全面,百日维新内容上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但没有设计政治改革的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定宪法等君主立宪主张。(3)本题只需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出百日维新和明治维新各自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即可。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历时八年兵燹之劫,苍生涂炭,今乱贼虽已荡平,寰宇大致底定,然疮痍尚未全复,朕坚拒臣工奏请上朕功德尊号。盖三藩之乱实因朕之误判形势而起,朕断不诿过他人。朕讵料俟准吴三桂撤藩之请,彼竟于康熙十二年背恩反叛。朕更未虑及吴三桂伪檄一出,各省兵民相率背叛。史景迁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材料二 1670年康熙制定

41、圣训十六条,体现了其社会控制的思想。十六条的基本内容有:“敕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成积春论康熙的社会控制思想材料三 然而,以康乾盛世到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不过相隔45年,这个质量互变也未免太快太突然了,历史的必然性与逻辑性何在?实际上,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

42、帝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康熙帝拒绝大臣奏请功德尊号的原因有哪些?反映出康熙帝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康熙帝为实现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特点?(4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三作者否定康熙帝的理由。(3分)【答案】(1)原因:三藩之乱因康熙自己误判引起;战争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2分) 品质:善于反思、勇于承担责任。(任答1点,1分)(2)方式:规范伦理道德;加强文化控制;加大法律惩戒;控制社会经济。(任答3点,3分) 特点:德法并重。(1分)(3)理由:康熙帝注重对内控制;强化封建统治;拒绝改革。(3分)【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康熙帝。【解析】

43、(1)第一问原因依据材料“历时八年兵燹之劫,苍生涂炭”“ 盖三藩之乱实因朕之误判形势而起,朕断不诿过他人”分析即可。第二问反映出康熙帝善于反思、勇于承担责任。(2)第一问依据材料“敕孝弟以重人伦”“ 重农桑以足衣食”“隆学校以端士习”“ 讲法律以儆愚顽”,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四方面归纳。第二问体现了德法并重的治国特点。(3)依据材料三的信息,作者否定康熙帝的理由有:注重对内控制;强化封建统治;拒绝改革。这些措施未能使中国走上近代化之路,反而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造成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星堆出土的金杖镌刻的图纹包括头戴皇冠耳挂三

44、角形耳环的人头像、鱼鸟勾云纹饰以及穗叶形柄等。很明显,这是一根象征着王权的宝杖。金杖象征王权并不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也不是传统中国上古王权的象征,鼎才是中国传统中自春秋战国时期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王权象征金杖哪里有呢?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区域都有使用王杖的习惯。三星堆出土的金杖,印证了三星堆文明不属于传统中认为的中国黄河文明。材料二 当我们面对着玛雅遗址异常灿烂的古代文明,谁都会情不自禁地问:这一切是怎么来的?史学界的材料表明,在这些灿烂文明诞生以前,玛雅人仍巢居树穴,以渔猎为生,其生活水准近乎原始。有人甚至对玛雅人是否为美洲土著表示怀疑。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南美丛林中这奇迹般的文明存在着一种渐变,或

45、称过渡阶段的迹象。没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难道玛雅人的这一切是从天而降的吗?的确,这一切是从天而降的。地面考古没有发现文明前期过渡形态的痕迹,分析在此之前的神话传说,也无线索可言。玛雅文明仿佛是一夜之间发生了又在一夜之间轰轰烈烈地向南美大陆扩展。上述材料摘编自古代文明未解之谜请回答:(1)“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是三星堆文化七大未解之谜的第一谜。材料一对此作何解释?请从“金杖”角度为其提供论据。此外,中国史学界关于“金杖”的由来还持什么观点?(4分)(2)材料二玛雅文明的由来持什么观点?请简述理由。此外,西方史学界对玛雅文明的由来还持哪些观点?(4分)(3)上述关于三星堆文明与玛雅文明由来的

46、解释,对我们探索历史奥秘有哪些作用?(2分)【答案】(1)解释:三星堆文明的出现是外来文明迁徙造成的。(1分)论据支撑:出土的金杖是地中海沿岸一些区域的王权象征,而中国传统的王权象征是鼎。(1分)观点: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首领就有使用“杖”的习惯。(2分)(2)观点:玛雅文明是神创造的。(1分) 理由:考古证明玛雅人当时还处在原始状态;没有证据表明这一文明有渐变的过程;没有神话传说可以验证。(任答1点,1分) 观点:“文明扩散论”、“美洲起源说”、“独立发展说”等。(任答2点,2分)(3)作用:研究历史必须注重证据;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发展进程。(2分)【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三星堆文明与玛

47、雅文明。【解析】(1)依据材料一,三星堆文明的出现是外来文明迁徙造成的。出土的金杖是地中海沿岸一些区域的王权象征,而中国传统的王权象征是鼎。史学界也有观点认为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首领就有使用“杖”的习惯。(2)材料二人为玛雅文明是神创造的,原因在于考古证明玛雅人当时还处在原始状态;没有证据表明这一文明有渐变的过程;没有神话传说可以验证。结合所学知识,西方史学界还有“文明扩散论”、“美洲起源说”、“独立发展说”等相关观点。(3)综合材料得出,研究历史必须注重证据;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发展进程。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世纪初,教廷决定改建圣彼得大教堂。经过竞赛,

48、选中了伯拉孟特的方案。伯拉孟特在文艺复兴盛期那种激于外敌侵略,渴望祖国统一强大,因而缅怀古罗马的伟大光荣的社会思潮的推动下,立志建造亘古未有的伟大建筑物。他设计的方案是希腊十字式的形制十分新颖,整体显然来自达芬奇的构思。不过穹顶的做法比较保守,对穹顶技术还不很有把握。伯拉孟特设计的教堂极其宏大壮丽,但祭坛在哪里?举行仪式时,信徒和神职人员位置在哪里?唱诗班又在哪里?材料二 拉斐尔抛弃了伯拉孟特的集中式形制,依照教皇的意图设计了拉丁十字式的新方案。拉丁十字式形制象征着耶稣基督的受难,它最适合天主教的仪式,富有宗教气氛。像当时所有艺术家一样,拉斐尔在设计中努力向古罗马遗产学习。材料三 1547年,

49、教皇委托米开朗基罗主持圣彼得大教堂工程。米开朗基罗抛弃了拉丁十字形制,基本上恢复了伯拉孟特设计的平面。1564年米开朗基罗逝世时,已经造到了穹顶鼓座。后来,由泡达和封丹纳大体按照他设计的模型完成了穹顶。圣彼得大教堂成为这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的不朽的纪念碑。以上材料均摘自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请回答:(1)据上述材料,比较伯拉孟特和拉斐尔设计理念的异同。(3分)(2)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圣彼得大教堂穹顶的技术难题是什么?米开朗基罗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3分)(3)在教堂的设计过程中,是采用希腊十字还是拉丁十字,实际上是两种势力的较量。据材料具体指出这两种

50、势力。(2分)【答案】(1)异:伯拉孟特:要把教堂建成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伟大纪念碑;拉斐尔:关注教堂的宗教意义。(4分)同:都向古罗马遗产学习。(1分)(2)难题:跨度过大又没有立柱支撑。(1分)解决:设计了两块半圆形的壳形结构;再用辐条状的肋进行加固。(2分)(3)势力:人文主义者;教会。(2分)【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意大利的教堂。【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两者设计的相同点在于都向古罗马遗产学习。不同之处在于:伯拉孟特要把教堂建成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伟大纪念碑。拉斐尔关注教堂的宗教意义。(2)圣彼得大教堂穹顶的技术难题是跨度过大又没有立柱支撑。米开朗基罗设计了两块半圆形的壳形结构;再用辐条状的肋进行加固。(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希腊十字本质上是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拉丁十字则代表着教会势力。两种不同的设计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思想界两股势力的斗争。 - 1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