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韩 愈、柳 宗 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师说韩愈设计、制作、执教:丁立中“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随便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解。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文体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幼年贫
2、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写作背景 本文约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我国古代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长大了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
3、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乐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韩愈借为文送李蟠来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并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
4、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韩 文 公 祠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柳宗元韩愈所说的“师”有什么独特的含义?既不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传道受业解惑”的人。字词注音句读(d u)或不焉(fu)经传(zhun)从师(cng)读书(d)不能(b )传道(chun)从容(cng)聃(dn)蟠(pn)苌弘(chng)近谀(y)贻(y)冉(rn)潘(pn)长幼(zhng)须臾(y)怡(y)通假字传道受业解惑或不焉,或师焉“受”通“授”,
5、传授。“不”通“否”。通假异读阅读思考讨论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找出文中一词多义的词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阅读思考题读懂全文,简析文章内容段落 段意 论点 阐述从师的道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反面论证)一二三四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以历史事实证明(正面论证)分论点:圣人无常师。交代写作缘由,激励后学。号召: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框图 研习第1段提问:本段可分为几层?概括每层大意。明确:本段可分三层:前两句为一层,总说教师的职责;三、四两句承“解惑”,谈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传道”,谈择师的标准,即以“道”为师。提问:本段运
6、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本段运用了下定义的方法来说理。研习第2 段提问:本段内容可分几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见下文。对比论证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论据(三组对比)正确态度错误态度作者的议论抒情1、古之圣人圣人众人圣益圣,愚益愚今之众人(纵比)从师而问耻学于师其皆出于此乎(反诘)2、对其子爱其子于其身小学而大遗对其身(自比)择师而教耻学于师吾未见其明也(否定)3、百工之人百工之人士大夫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士大夫不耻相师群聚而笑之其可怪也欤(讽刺)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从批评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内容深究文章第二段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一句,按平直顺
7、序可改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句读之不知”,“或师焉”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上承下连小学“惑之不解”,“或不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上承大遗下连与“吾未见其明也”句相呼应的两个字是惑矣说理严密研习第3 段提问: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做出了什么论断?明确: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师道、师生关系,做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论断。这个论断,既是对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概括。该思想表现了一种动态观,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
8、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研习第4段提问:韩愈为何要给李蟠写这篇文章?原因有几条?明确:概括地讲,原因只是“余嘉其能行古道”;具体分析,应包含两个方 面:一是“好古文,文艺经传皆通习之”,一是“不拘于时,学于余”。提问:由以上分析,谈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道”的实际内涵及关系。明确:文中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的“彼童子之师”,而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里的“道”从后文看,应是“六艺经传”即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师”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找出古今异义的词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所以
9、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一词多义现象古之学者必有师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名词,老师动词,学习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从师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六艺经传
10、皆通习之朔气传金柝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一词多义现象动词,流传动词,传授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动词,传递,传送之(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4)句读之不知(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6)树之以桑(7)蚓无爪牙之利(8)吾欲之南海1 代词,他2 代词,这些3 助词,取消独立性4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 代词,代“六艺经传”6 没有意义的衬字7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8 动词,到往其(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6)今其智乃反不
11、能及,其可怪也欤代词,他代词,那些代词,指圣人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副词,大概前指士大夫,后指“这”词类活用现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位卑则足羞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意动用法,以为耻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意动用法,以为羞意动用法,以为师特殊句式不拘于时,学于余。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被动句式介宾短语后置 课文中出现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作名词,有四种情况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姓”讲 孔子师郯子师襄 作动词,有三种情况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
12、道也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 课文中出现次,它的用法如下: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表示宾语前置(提宾标志)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作动词,“到”、“往”课堂作业解释多义词其皆出于此乎拜送书于庭学于余(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介词
13、,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介词,表比较,比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择师而教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读之不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课堂作业解释多义词助词,的代词,他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这类,这些解释下列多义词有碑仆道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策之不以其道何可胜道也哉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课外作业名词,道路名词,道理名词,风尚名词,规律动词,说找出古今异义的词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
14、。(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2)作助词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
15、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3)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杳不知其所之也”之不拘于时(被动句)1 v.+“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常见被动句形式2 见+v.+于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为所”/“为所.”.“为”引进主 动者,谓语前加“所”例:山峦为晴雪所洗。一词多义现象古之学者必有师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老师动词,学习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从师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名词,军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舍相如广成传舍 动词,流传动词,传授名词,解释经书的书动词,传递,传送名词,客舍一词多义现象词 类 活 用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位卑则足羞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意动用法,以为耻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意动用法,以为羞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作动词,学习则耻师焉不耻相师圣益圣,愚益愚生乎吾前其皆出于此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吾从而师之2)是故无贵无贱,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4)惑而不从师(在、介词)(吧、句末疑问语气词)(比、介词)(呢、表反问语气)2、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的情况(以为师,名词意动)(地位高的,地位低的,形名)(n.疑惑)(V.有疑惑)1、解释下列红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