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98867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考纲展示:(1)土地制度;(2)商业的发展;(3)资本主义萌芽;(4)“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热点提示:(1)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考点1 古代商业的发展城市气象1古代商业(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商人社会地位提高。(3)秦汉: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4)隋唐:都市商业和

2、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5)宋朝: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商业空前繁荣。(6)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7)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加大。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点拨明清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2)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2市的变迁位置、时间官府监管发展表现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

3、分开,并有时间限制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西汉长安设东西“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宋朝时期城市中市、坊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点拨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的限制。(2)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4)以四大商业名镇为代表的商业市镇出现 。3城市的发展(1)重要大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2)新兴大城市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

4、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表现: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思考北宋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北宋前后城市功能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提示:北宋之前的中国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意义更大,市只是城内很小的区域,而且在时空上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经济功能处于从属地位。宋以后,随着商业与城市的发展,市坊界限被打破,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并且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4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西汉:由于开通陆、海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外贸。两宋:同亚非许多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

5、源。元朝: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明清: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清代只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2)特点:以朝贡贸易为主;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为目的。思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这种贸易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提示:朝贡贸易带来巨大财政负担,再加上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萎缩,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问题1:探究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趋势材料一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

6、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材料二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东京梦华录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梦粱录材料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谢肇淛五杂俎(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的主要变化。(2)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信息解读材料一表明唐代市坊分置,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空限制。材料二信息

7、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材料三表明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江南新安为徽商,江北山右为晋商,两者因经商而致富,徽商尚奢而晋商尚俭。尝试解答(1)变化: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新现象:商帮出现。特点:商帮有各自特定的经营范围;财力都十分雄厚;徽商奢侈,晋商节俭。问题2:探究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律材料一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最初只是城内很小一部分。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材料二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

8、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的“城”与“市”是什么关系?该阶段城市的职能是什么?(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信息解读材料一表明中国早期城市多为政治中心,其政治功能远超经济功能。材料二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大批工商业城镇,城市的经济功能大为加强。尝试解答(1)当时“城”与“市”是分开的,“市”只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市主要以政治职能为主。

9、(2)明清时期,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的城市出现;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归纳总结】 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及特点(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时空界限。(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民间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

10、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组织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6)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2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城镇。(4)从城市分

11、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1(2016成都调研)白居易卖炭翁一诗,被史学大师陈寅恪赞誉为“诗史”。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辗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指()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C沿街开铺的街市D地方自治的市镇解析: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市。宋朝以前,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市场交易有严格的时空管制,由此可知题干中所述的“市”,是严格管制的市场,B项正确。A、C、D三项显然错误,应排除。2(2016天津六校联考)“杭城(南宋都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

12、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不能说明()A临安商业发达B临安夜市、早市相连C政府加强商业管理D临安商业活动无时间限制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买卖昼夜不绝”可以看出临安商业发达,没有时间限制,故A、B、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政府的作用,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3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的。明清时期推行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北京是商业中心B繁忙的海外商运C交通运输的便捷D区域商帮的出现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商帮。会馆是同一地

13、域的商人住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因此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商帮的出现,D项正确。4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的变化情况。对出现该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弘治(14881505年)嘉靖(15221566年)万历(15731620年)吴江县3市4镇7市4镇10市7镇A.经济中心地位使吴江县集市增多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市镇的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江南城市的发展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解析:选D本题考查明代商业的发展。材料反映了吴江县市镇数量不断增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商业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工商业市

14、镇发展,尤以江南为盛,故选D项。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葡萄牙人利用以澳门为中心的果阿(印度)、里斯本(葡萄牙)航线,长崎(日本)航线,马尼拉(菲律宾)航线,把生丝、丝绸、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运往各国。西班牙人的“马尼拉大帆船”则把从福建月港等地运来的中国商品,销到美洲的墨西哥、秘鲁、巴拿马、智利等地。后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把中国的商品卷入规模更大的全球化贸易之中。法国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16世纪“各种协力促成的运动”是西班牙前往美洲这种远程贸易对中国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往往是大帆船贸易货物的主要来源,对新西班牙(墨西哥及其附近广大地

15、区)的人民来说,大帆船就是中国船,马尼拉就是中国与墨西哥之间的转运站,作为大帆船贸易的最重要商品的中国丝货,都以它为集散地而横渡太平洋。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当无拘无束地谈及菲律宾的时候,犹如谈及中华帝国的一个省那样。”这种盛况与江南市镇有着密切的联系,出口的生丝、丝绸主要来源于太湖流域的丝绸市镇。太湖流域湖丝与丝绸出口欧洲,从17世纪70年代起,有了历年的统计数据。据统计,16791833年的155年中,每年的出口量从8担上升到9 920担中国的这种全球化贸易,使大量生丝、丝绸、棉布流向各国,由于海外各国始终处在结构性贸易逆差之中,导致白银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据弗兰克研究,美洲在17世纪和

16、18世纪分别产生了37 000吨和75 000吨白银这种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对贸易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市镇繁荣的原因及对中国发展的影响。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回答,内部原因可以从江南市镇经济的繁荣、区域性分工加强、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作答,外部原因可以从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增加、全球性海上运输业的发展等方面回答。第(2)问,可以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作

17、答,积极作用由材料中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把中国商品卷入规模更大的全球化贸易之中”“这种远程贸易对中国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往往是大帆船贸易货物的主要来源”“白银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等信息概括,消极作用可以联系所学知识从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角度作答。答案:(1)外部原因:新船路开辟后,东西方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西欧及美洲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增强;全球性海上运输业的发展。内部原因: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形成起了重

18、要作用,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它为新航路开辟后的全球贸易提供了丰富的商品资源,提高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影响力。但它没有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革命性影响,没有带来像西欧那样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考点2 古代的经济政策 以故迟滞1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商周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国王层层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劳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3)封建土地私有制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是直接原因;战争频繁加速其形成。形成:春秋时期,鲁国等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19、;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弊端:土地兼并。原因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直接原因: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兼并农民土地危害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加剧社会矛盾;影响国家赋役收入抑制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明朝: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2.“重农抑商”(1)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3)产生: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首倡。(4)发展西汉: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

20、,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考“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提示:商业发展使人民居无定所,不利于巩固国家统治,倡导重农抑商。3“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海禁”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清朝“闭关锁国”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表现: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

21、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点拨正确区分明清两朝的“海禁”政策(1)明初实行“海禁”,只是禁止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并不禁止外国来华贸易,反而积极鼓励外国来华与明政府进行官方贸易。(2)清初的“海禁”基本上是闭关锁国,清政府甚至认为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思考怎样理解中国明清时期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又属于“落日的辉煌”?提示:前夜: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成长。落日:政府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问题1:探究“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

22、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一)限制通商口岸。(二)限制外商的居住活动。(三)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中外历史知识述要(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2)材料二是清朝哪一政策的基本内容?简析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信息解读材料一反映出明朝初年实行“海禁”政策的直接目的在于防止敌对势力与倭寇相勾结;同时反映出受传统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海外诸国的重要性。材料二中体现出对

23、外贸的地点、居住活动以及货物种类均进行限制,说明清朝通过“闭关锁国”政策加强对外贸的控制力度。尝试解答(1)背景:明政府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传统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者对海外诸国的轻视。(2)“闭关锁国”政策。根本原因: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发展到顶峰。问题2:探究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材料一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也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税关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

24、“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二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上述材料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信息解读材料一表明清政府采取抑商政策,捐税沉重,直接限制了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活跃。材料二说明商人把经商所得财富多用于买田置地,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尝试解答社会现象: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买卖。影响: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

25、一步发展,对农业发展也是不利的。【归纳总结】1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不同点时期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封建社会衰落时期目的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限制了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相同点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内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

26、义萌芽发展的因素(1)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地主、商人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3)政策因素:重农抑商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更新、变革。1(2016安徽十校期末)如图是封建社会实行的均田制示意图,对均田制理解准确的是()A始于隋唐B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C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D农民必须对国家履行义务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均田制。均田制

27、最早实行于北魏时期,它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但没有杜绝地主对土地的兼并,也没有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故A、B、C三项错误。均田制下的农民需要缴纳赋税并承担兵役和徭役,故D项正确。2(2016无锡模拟)生产力水平低下是中国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原因的有()“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舍农桑,趋商贾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AB C D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说明发展农业能够富国强兵,体现了农业的重要性,并未涉及生产力水平低下,故不符

28、合题意;均体现出生产力水平低是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重要原因,故B项正确。3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鉴,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A经济地位优越B政治地位低下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解析:选C依据材料“恣其乘骑,雕鞍银鉴,装饰焕烂”等关键信息可知,商人出行所乘车马极其华贵,说明其经济地位优越,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材料中“禁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强调“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由此可知B、D两项正确

29、,不符合题意。C项所述范围太大且过于绝对化,错误,符合题意。4清政府在1684年统一台湾后发布展海令,解除海禁;次年又允许各国朝贡船进港,认可民间商船来航通商。材料说明()A清代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没有依据B外贸政策进行了调整便于各国朝贡C清朝解除海禁与国家实现统一有关D清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解析:选C本题考查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1684年台湾告平,清政府解除海禁,先后设立闽、粤、江、浙四个海关,管理对外贸易事务。由此可知,清朝解除海禁与国家实现统一有关,C项符合题意。5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

30、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上述情况在当时最主要的影响是()A影响中外贸易的发展B制约农产品的商品化C助长土地兼并的现象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解析:选D题干主要是反映了明清时期统治者对商业加征重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而统治者对商业加征重税,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更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项正确。A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农产品的商品化也属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项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土地兼并,排除C项。本讲课堂小结术语必备1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古代中国商业

31、的发展促进了经济进步,商业都会大量兴起。2两宋时期,中国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对两宋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3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经历了从周到唐的严格限制阶段和宋至明清的放松限制阶段。城市的发展与当时的商业是联系在一起的,商业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相辅相成。4中国社会的土地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到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5“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

32、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6“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7由于清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直接导致了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迅速衰败,潜伏下了近代前夜的危机。易误必明1唐朝“柜坊”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辨析:唐朝“柜坊”不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供货,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2“海禁”等于“闭关锁国”。()辨析:“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并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

33、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固定贸易场所广州“十三行”。3“闭关锁国”政策就是禁绝一切对外贸易。()辨析:“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实行“海禁”。“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禁绝”一切对外交往。4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辨析:“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具体原因。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高考真题(5年全国,

34、2年地方)全 国 卷1(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选B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明初之后的经济格局一直到清末也未改变,故D项错误。2(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

35、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解析:选A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项说法错误。3(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36、”。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选A据材料中的“私为券”“不能偿所负”可知,交子并非是直接用于商品交换的货币,而是一种可以兑换成货币的证券,A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交子引发了民间的商业纠纷,B项错误;交子的产生和使用与富商的社会地位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错误。4(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

37、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解析:选A清初实施海禁以前,中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外国银钱已在民间流行开来,但外国货物在中国很少,体现了中国货物出口增多,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故A项最符合题意。5(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解析:选D本题考查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意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能力。从材料看,南方和北方的商品贸易在品种和数量上均有不同,

38、这说明南方和北方经济存在差异,有着不同的特色,这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长途贸易的兴盛,故D项符合题意。6(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选D本题考查宋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意在考查对材料进行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A项错误;宋代流民问题严重大多是由自然灾害造成的,与“不抑兼并”的政策没有必然的联系,B项错误;宋朝“不抑兼并”的政策造成土地兼并更加严重,C项错误;“不抑

39、兼并”的政策促使地主官僚大量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从而造成自耕小农的衰退,故D项符合题意。7(2012全国高考新课标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解析:选C材料表明汉武帝置刺史监察地方“田宅逾制”的情况,并迁豪族到长安附近居住以加强管理,防止地方土地兼并过于严重。故答案为C。地 方 卷8(2015北京高考)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

40、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解析:选B从题干中“集中在东西两市”“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等信息可以看出唐朝实行坊市制度,对城市中的商业活动有严格的限制;“南宋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等反映了宋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坊市制度瓦解,城市商品经济发达,B项符合题意。由于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商业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A、C两项表述错误;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出现的,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D项。9(

41、2015海南高考)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解析:选B我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航海技术进步,故B项正确;漕运指的是内河航运,与海外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且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10(2015北京高考)(节选)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

42、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阅读图片和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解析:解答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图片可知是丝绸之路,同时由文字材料的主要信息可知,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关键通道;陆上丝绸之路深受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影响,但未曾完全中断。答案: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

43、络。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1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2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3经济重心:经历了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4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5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明朝中后期在农业与手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采取

44、“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时期还采取“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针对训练1(2016南通调研)吕氏春秋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畎(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解析:选B材料中没有体现铁犁牛耕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畎(沟)”“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等信息说明农业种植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水利灌溉的信息,故C项

45、错误;私有制在材料中无从反映,故D项错误。2“从中国经济史来看,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得巨额财富。”下列制度与材料中“干预”的观点相符合的是()A闭关锁国B朝贡贸易 C市坊制度 D官营专卖解析:选D依据“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获得巨额财富”可知,A、B两项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市坊制度是政府管理商业的措施,但它不能使国家获取巨额财富,排除C项;官营专卖的措施既能使国家最大限度地控制经济,又能使政府获取巨额利润,故答案为D。二、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1制度性因素(1

46、)土地私有制: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延续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2)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2政策性因素(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

47、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缴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4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针对训练3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

48、”)。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对清朝“闭关政策”的评价。解题关键在于抓住时间,理解相关评价的时代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同美苏关系恶化,自我封闭,所以对于闭关政策有“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继续肯定“自卫说”,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故有“自杀说”。这是史学家视角不同,导致的结论不同,故选A项;标准不同不等于标准

49、缺失,排除B项;相互矛盾并不等于都是错误观点,排除C项;题干不能说明哪个结论更正确,排除D项。4“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至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于欧洲。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规模。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了资源瓶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该理论试图分析()A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及其地位B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C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D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解析:选C本题考查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根据“高水平陷阱”理论可知,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国家,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在封建社会后期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造成了我国近代的落后。故C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