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鸟啼课堂教学实录与评点师:古人从一片飘零的落叶中看到了将至的秋天,从一枝红杏中看到了渐浓的春意,“一枝红杏”生:“出墙来”。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劳伦斯的鸟啼。劳伦斯从鸟啼中看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探寻他在鸟啼声中的收获吧!师:我们预习过了这篇文章,先一起来看看预习情况。请问同学这几个词怎么读?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这些词语。(请一学生读下列词,教师随机正音。)检查预习田凫 椋鸟 老饕 慰藉 顷刻攫住 笨拙 束缚 潜力 倾盆大雨隐遁 跌宕 炽热 昊天 血肉模糊PPT:师:每个词语读一遍,我们一起来。(学生齐读词语)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三个问题。1、鸟啼有怎样的特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2、作者
2、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PPT:1、鸟啼有怎样的特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本文25节,找出描写鸟啼特点的词语。(学生自由朗读25节)师:请大家逐段找出文中鸟啼的特点。(学生自主寻找)生:第2段中:缓慢、笨拙、吃力、微弱;第3段中:萌发、隐约、清越、明快。生:第5段中:悦耳。师:鸟啼有没有发生变化呀?生:有。师:文章当中和鸟啼声音相关的动词也能体现变化的。我们来找找动词看,能体现鸟啼变化的动词。(学生自主寻找。)生:发出、传出、响起、闪动、抛出、浮起师:
3、你认为哪些最有感染力?生:闪动、浮起。师:大家有没有想起小的时候唱的童谣“一闪一闪亮晶晶”,这个闪动写出了生:喜悦。师:是的带有点喜悦。这之前还有一个词浮起。师:什么情况下可以浮起?生:轻盈。师:“抛向”呢?给人一种什么感受?(提示:把篮球抛向空中)生:是一种力量感。师:对。鸟啼从音质音量上都有变化。鸟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生: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师:是的。第四段开头就说了“冬天离去了。一个新的春天的世界。”那么,冬天过去之前,世界是个什么样呢?第几小节可以体现这些?(学生:第一小节)。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节。(学生齐读)师:这一段描写了一个什么画面?生:严冬鸟尸图。师:如果用一个词来描绘
4、这个画面,用哪个词比较合适?生:凄凉。师:作者将鸟啼放在大地上一层鸟尸还厚厚存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什么用意呢?生:对比,体现新生命的活力。师:对此,作者用了一个词:使人“惊讶”。在经历了严寒之后,鸟儿怎么会突然歌唱起来呢?课文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呢?生:第6节。(学生齐读第六节)师:这一节有答案,但并没有直接说出来,它说得很形象。第6节的第一句话“当冬天抑制一切时,深埋着的春天的生机一片寂默,只等着旧秩序沉重的阻碍退去。”这句话实际上是什么意思呢?师:怎么样用形象的语言,说出抽象的意思。生:冬天到了,春天也会来的。师:这是谁说的啊?生:雪莱师:这是雪莱西风颂当中的句子。“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5、”这也是形象的说法。这句话用了一个词“春天的生机”,能否试着以“春天的生机”作主语,调整一下。生:春天的生机深埋在冬天的抑制里。师:春天的生机深埋在冬天的抑制里。“生机”“深埋在抑制里”,只等着旧秩序退去,在等待着时机。一旦时机成熟,这个生机就要勃发。所以,聆听鸟啼,听到的是勃勃生机。第6小节,这里能体现勃勃生机的词语有哪些?生:只要。师:只要机会来临,生机就要勃发,鸟儿就要歌唱。还有吗?生:顷刻。师:“顷刻”是什么?时间短。不可抑制!还有吗?生:突然。(学生读“黑色的浪潮”句子)师:和刚刚的“顷刻”是一样的。酝酿已久,不可抑制。这句话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黑色”和“番红花”,“黑色”象征着
6、黑暗、失败、死气、绝望;“蕃红”代表希望、未来。(板书:聆听鸟啼,勃勃生机)师:面对这样的勃勃生机,不能不让人震撼,不能不让人赞叹。更何况发出这样声音的鸟,都是一些怎样的鸟?田凫、椋鸟、斑鸠、画眉、野鸽子从身量体形上来看,都是生:小鸟。师:如此小的鸟儿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歌唱,这就更值得礼赞了。师:那么作者是如何来礼赞鸟啼的呢?请大家自由朗读文章的913段。(教师板书:礼赞生命)(学生自由朗读913段)师:读完后找一找这里头礼赞生命的句子,你最喜欢哪一句?然后体会一下其含义,前后左右的同学一起分享一下。(学生自由交流。)师:哪个同学站起来说说看?没有自告奋勇啊?生:第9段中“无论人们情愿与否,
7、月桂树总要飘出花香,绵羊总要站立舞蹈,白屈菜总要遍地闪烁,那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天地。”几个“总要”体现了生命的不可抑制的力量。师: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句式啊?生:排比句。师:排比句有什么样的好处啊?生:增强气势。师:增强什么样的气势啊?在这里代表什么意思?生:春天是不能抑制的。师:这个句子用排比的形式,当然这里边还有拟人的手法,强调了春天的不能抑制。我们在读这句的时候,哪个字要读好?师:“总要”。请你把这个句子朗读一下。(一学生按要求朗读此句)师: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大家不知有没有注意啊?“绵羊”要“舞蹈”,“白屈菜”要“闪烁”,这里给人一种强烈的喜悦之情。再请同学说说,作者是怎么样来礼赞生命的。有没
8、有找到其他的句子?生:“我们就是这样,是银色晶莹的泉流,先前是安静的,此时却跌宕而起,注入盛开的花朵。”师:这一句在第11段最后,谈谈你的理解。生:生命有时候是不起眼的,就像安静的泉流。但当它蓬勃而起的时候,就如泉流跌宕而起,注入盛开的生命花朵。师:这是一种生命不可抑制的蓬勃。这个地方有一个特点,这一节有个字,将这一节的意思分成了两层。是哪一个字?生:“但”。师:回答得非常好!“但”之后的内容是本段要强调的重点,那么“但”之前在说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这一节。(齐读第11段)师:本段从修辞角度,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排比吗?“我们知道我们知道我们知道”“像一阵一阵一阵”这里在说什么?后面在说不可抑制的
9、生机,前面呢?前面在说死亡,后面说生。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生:对比。师:作者为什么要在前面罗列这些?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你看的电视剧、电影啊,要表达生离死别,不会一直在画面上表现泪流满面;往往画面上有过去的团聚幸福。而正因为画面上有过去的团聚幸福,你的内心才会感到震撼。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啊?(教师用两种不同的语调范读这一组排比句“我们知道我们知道我们知道像像”。第一种读法重音在“我们知道”,第二遍重音在后面内容部分)师:这两遍有差异吗?什么差异?你觉得这里应该用哪一种语子气?你怎么理解?生:第一遍重音在“我们知道“,第二遍重音在后面部分。应该重读后面的内容。因为只有突出内容,突出我们经历的苦难,才能
10、强调生的伟大。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我自己很欣赏第一种。生:应该强调“我们都知道”,可以表现他们对生命的渴望,去战胜那些困难。重点是想借以前他们所经历的,表现生命虽可贵的。(教师板书“不可抑制”)师:我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为什么把“我们知道”后面读得轻一点?谈谈我的理解:这个语段的重点在“但”之后,强调的是生。这里我更倾向于作者对困难、对死亡的一种豁达。强调这些,我们都知道。能不能理解我的意思?生命的不可抑制,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了。 当然,有关这些,值得我们咀嚼玩味的句子还有很多,课后大家可以进一步体会。师:作者在谈“生命不可抑制”的时候,还谈了些感悟,像“世界不能选择”“春天不能抑制”“生命和死
11、亡全不相容”等。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谁也不能阻挠的生命到来的冲动”啊?他要指向哪里?包括写到一些其他生物。他写鸟,写到了月桂树,写到了绵羊、白屈菜,他要指向什么?他要号召我们干什么? 有的同学已经找到了最后一小节了。最后一小节说,要像鸟儿一样“向死而生”。读到这儿,我们应该意识到作者是有所指的。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的写作背景。(教师读投影)最后一名说“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鸟儿是怎么样向死而生的?课文里有没有鸟儿具体的行为?有吗?第几节有啊?PPT:本文写于1919年,那时一战刚刚结束不到一年,十几亿人被卷入那场战争。几千万人丧失生命。整个欧洲一片废墟,满目疮痍。战争给欧洲人们带来
12、了巨大的肉体和心灵的创伤,战争的阴影在欧洲人民的心中始终挥之不去,劳伦斯写这篇文章就是希望处于战争阴影、心灵伤痛中的人们像鸟儿那样向死而生。生:14小节。(教师引导学生齐读第14小节)师:鸟儿在放声高唱,“他们不能哀伤,不能静默,不能追随死亡”。改一改,改成“他们不哀伤,不静默,不追随死亡”,有差异吗?(生齐:有!)什么差异?生:他们并不是说要静默,他们现在所处的天地不能这样做。现在需要的不能是善恶不分地、很快地死,而是要积极地面对生活。师:我理解你的意思。如果说是“不”的话,是客观事实;“不能”是主观态度。“不能”有理性的正视,对死亡的一种正视。(板书:对死的正视)师:“死去的,就让它死去。
13、”这是一种对死的豁达(板书:对死的豁达);“现在生命鼓舞着、摇荡着到新的天堂,新的昊天,在那里,它们禁不住放声歌唱”,歌唱什么呢?生:新的生命。师:那是对生的肯定。(板书:对生的肯定)师: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要鼓励当时欧洲人民要正视死亡,面对死亡要豁达,要重视当下的生命。师:劳伦斯在鸟啼当中,他从开始听到了冬去春来的讯息,到后来听到了蓬勃生命的礼赞,最后听到了向死而生的哲思。(板书:向死而生) PPT投影:冬去春来的讯息鸟啼 蓬勃生命的礼赞向死而生的哲思师:我们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在时间的长河中总能闪耀着一种永恒的光芒。劳伦斯说“我的文章是写给50年后的人们看的。”本文写于1919
14、年,今年是2011年。92年过去了,92年过去了。我们仍能从鸟啼声中看到它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困难吗?会遇到挫折吗?会遭遇绝境吗?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豁达,在这时候我们必须鸟儿一样向死而生。师:有一篇课文我们还没学过,叫我与地坛,作者是史铁生。他说“我在活到最张狂的年龄里忽然残废了双腿”,他曾想到过死亡,但当他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用他的笔支撑起他残疾的身体。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去发掘,可以去寻找。因此,如何看待人生,如何从积极意义上把握住人生的这种大气?我认为,这里提出的向死而生不失为一种大彻大悟的心态。正视现实,直面人生。这
15、种向死而生的生命观,从哲理上解读,可以理解为:知死守生,视死而生,轻死重生。 PPT(承上):冬去春来的讯息鸟啼 蓬勃生命的礼赞向死而生的哲思知死守生 视死而生 轻死重生。有人说,“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将死看做一种意志和尊严的使命。”(见下PPT)请教大家:这是“向死而生”吗?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抑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中国的仁人志士在求生不能时,很重视死亡的权力,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时,便会选择死亡。将死看做一种意志和尊严的使命。师:同学们,或许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生命走得很累,迈步之时需要选择;每走一步需要调整步伐,追赶前列;甚至当我们走累了
16、,忍不住回望自己自己走过留下的串串脚印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脚印和别人比起来,弯得让人心颤,浅得让人心酸。但是这个时候,只要我们以向死而生的心态直面苦难,抓住有限的时日来弥补逝去的时光,我相信,每一颗星星总能闪烁,每一缕清风都能送来凉爽,每一滴甘露都能滋润原野。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可以留下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不朽的诗篇。所以同学们,好好活着吧!并且高歌。附:课堂板书鸟 啼劳伦斯礼赞生命 向 对死的正视(不可抑制) 死 而 对死的豁达聆听鸟啼 生(生机勃勃) 对生的肯定独具诗意的开头,合乎文章的体裁特点,也为整堂课定下了一个诗意化的语言基调。准确读准字词,在高中公开教学中已不多见,全从学实际看,这
17、样的教学环节并不显得多余。课堂,应该是学生学有所得的地方。教学环节的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学有所得,这是值得提倡的。少了学生自己探究的环节,直接由教师“牵”入,不足取。因为这是学生完全能够找到的。有怎样的变化呢?探讨不够,教师表现出了过分的强势,于是学生也便“示弱”了,跟着老师转了。扣住“闪动”“浮起” “抛向”品析,引导到位,学生理解也比较到位。可惜“抛向”一词由教师直接给出,又有较强的“牵”痕!由“一个画面”到“一个词”,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语文课上多一点这样的训练,学生自然能受益多多。由品词到析句,不仅是理解文本的需要,也是学生能力提升之必须。太急了!“黑色”“番红花”的确是
18、很好的分析点,但教师没有给学生认真体悟的机会。直接给出答案,学生最多只是知道是这么回事,于文本分析能力的提升没有多大的作用。前后左右分享,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这里的安排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理解需求。也与“课标”所谓“合作探究”相合,但任务更明确一点呢?“合作”更有效一点呢?如果这里能引导学生“从写法和内容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这组句子”的话,更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训练的严密性,“讲”也能讲得更有整体感一点。适时指导朗读,这是值得提倡的。语言课,不读不行;不说也不行!既然提出了“但之前在说什么”?为什么不交给学生去体会呢?跳到修辞手法,再回过来由教师讲“但”之前之后的不同内容,教师表现得太强势了。先范读,后
19、由学生去辨别,很“实惠”的设计。转折关系复句表意重点在后,这是高中生应该知道的“常识”,可惜,教师的强势体现得太明显,很好的一个能力提升点被教师“讲”掉了。写作背景的出示打破常规,体现了教学设计中的灵气。不错!(范丙军、沈奕旻两位老师同此设计)找到“不能”和“不”,体现了刘老师独到的眼光。于无疑处设疑,好!三言两语,揭示了作品的时代意义。假如让学生讲。效果也许更好一些。虽然讲得很到位,但是教师还是讲得太多了点。没有给学生自己体会、表达的机会,实在是有点可惜。同样是引用与史铁生相关的材料,从哲理的角度去引,引得更有深意,而且“深”得合乎文本的意思!难能可贵!以诗化的语言结束全课的教学活动,体现了
20、执教者扎实的语言基本功。长期在这样的语言中熏陶,学生自然能在“语文”上走得更远些!板书简洁明了。不仅与文脉相联,而且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总评刘正旭老师的这堂课,是在诗意和哲理中探寻的语文课。诗贵有景。刘老师用独到的眼光探寻到了鸟啼中一些独特的“景”:抓动词看鸟啼声的变化,在看似无疑的“不能”和“不”的辨析中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通过重读的不同领会句子的意思无不给人清新之感。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刘老师从哲理的高度来解读文本,给学生以更为深刻的启发。诗贵有格。“声依永,律和声。”古代诗与乐是相通的,诗歌具备了声调韵律,才得以“八音克谐”。毛泽东同志也讲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既非律诗。”“
21、这格与律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不能任意打破,否则,就成了顺口溜。”语文课再具诗意也就有其“格”。读准字音,读好(重音重点)句子,在今天的许多语文教师心中,已经失去其应有的地位了。在这样的比赛课中,刘老师敢于高高“举”起,确实是一种“上格”!特立独行固然能彰显与众不同的美,从善如流和顺势而为又何尝不是尊重规律呢?诗贵有“我”。除了“品文体情”“知人论世”这样的共性,刘正旭老师这堂课中的“我”体现在“品文”时独特的视角,“体情”时对哲理的探寻之中。语文课合乎语文学习规律固然重要,但语文课有一点个性也必不可少,用梁实秋先生的话来说“有个性就可爱”。当然这种个性首先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率性而为的。此课的最大不足是教师表现得太强势了。我在适时“示弱”又何妨一文中曾这样写过当今课堂中的教师,有人用“霸道”来形容:时间上霸道,言语上霸道,甚至思维上霸道。其实,教师在课上适时适度的“示弱”,何尝不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呢?用徐杰先生的话来说:“示弱,其实就是更多体现学生本位,其实是教师引领艺术的更高境界。”再说了,如果学生对文本的分析都能达到手捧着参考书的教师的境界,你我还去哪里混饭吃?更不用说“师不必贤于弟子”了!今天,我依然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