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耳朵叫醒 让阳光照进心房 24.2编辑:靳保华 文言积累78、数【本义】古人手拿木棍计算数目计数、查点。【成语举例】不可胜数屈指可数数米量柴【成语例释】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如数家珍:好象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擢发难数:擢:拔。拔下全部头发,难以数清。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经典文言】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司马迁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引申义】(一)(此义项读音为sh)1一边计数一边介绍一一列举。【成语例释】数典忘祖:数:数着说;典:指历来的制度、事迹。谈论历来
2、的制度、事迹时,把自己祖先的职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经典文言】“何不壹令臣得孰数之于前?”(贾谊治安策)2列举着对方的错误责备对方数说、责备。【经典文言】范宣之数吴之不德也,以退吴人。(左传襄公十四年)【引申义】(二)(以下义项读音为sh)1计数完成就知道了物品的数量、数目。【成语举例】滥竽充数心中有数【成语例释】不计其数: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恒河沙数:恒河:南亚的大河。象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法计算。形容数量很多。【经典文言】愿得补黑衣之数。(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2计算的数量不超过十位时可以说几、几个。【经典文言】数口
3、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下)地方数千里。(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3一门关于计数的学问算术。【经典文言】三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地官大司徒)4同计数有关的技艺占卜、下棋(等技艺)。【经典文言】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孟子告子上)数(占卜)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屈原卜居)5古代人们相信计数占卜出的命运命运、规律。【经典文言】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苏洵六国论)以为李广老,数奇(命运不济),毋令当单于。(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引申义】(三)(此义项读音为shu)对物品数目有疑问时可以重复计数屡次(副词)。【成语例释】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
4、。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经典文言】范增数目项王。(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诗词鉴赏端居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释: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4分)“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夫妻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4分)(2)这首诗中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
5、术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第三四句主要运用了移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如从其他角度回答,如互文手法,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4分)诗歌浅译: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雨夜的凄寒、月色的
6、冷清,又哪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呢?诗歌赏析:端居是唐代诗人身处异乡时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四句,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前两句写诗人得不到家人音书而产生归家之梦,以及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后两句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此诗借景抒情,格律工整,具有一种回环流动之美。首句正是诗人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怅惘若失的意态。次句写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素秋”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
7、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不仅引动愁绪,更对毫无慰藉的心灵带来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而诗人可以用来与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若用对,虽较平稳浑成,但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字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不是客观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事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雨中”“月中”,似乎是不可能在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不免在心中浮现起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图景(假定是雨夕),这样就把眼前的实景与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拓展延伸了时间的内涵,暗示象这样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同时,这三组词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使诗句产生一种回环流动的美。如果联系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还可以让我们联系起互相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遣的,又岂是作客他乡的诗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