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2 题点冲关 提能演练 3 目录CONTENTS1 再读教材 考点整合 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 第十五单元 近现代中外科技文化 第33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课时训练 规范提升 4 考点一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与“双百”方针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面临核威胁。(2)成就1964 年,第一颗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的核垄断。1964 年,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原子弹航天时代2载人航天技术2003 年 10 月,“”飞船载人航天飞行
2、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成果:1973 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2)意义: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神舟五号南优2号4计算机技术1983 年研制成功“”巨型计算机。5生物技术1965 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蛋白质的时代。银河号人工合成学以致用1有一位农民曾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论证说明“吃饭靠两平”这句话。试答:_提示:邓小平的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选育出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
3、稻产量,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吃饭问题。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提出1956 年春,毛泽东提出。3内容艺术问题上,学术问题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4贯彻(1)成就: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等。(2)经历挫折原因: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表现: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作者多被划成“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危害:许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受到很大影响。青春之歌老舍(3)文艺的春天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清算极“左”路线;
4、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方针;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表现: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双百学以致用21956 年 4 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内涵有何不同?试答:_提示:“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的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研究上的不同派别和观点,可以自由争论。考点二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开基创业(1)制定方针政策新中国成立初: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建立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事业。全面建设时期: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的学校教
5、育制度。(2)成就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人民教育半工半读2遭到破坏(1)表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1966 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2)危害: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教育事业,造成了人才的缺乏和断层,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推荐制3复兴发展(1)教育改革时间措施“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年恢复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制定义务教育法;中等、高等教育改革20世纪90年代
6、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计划;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77 211工程(2)教育投资:在实行国家拨款同时,倡导社会力量办学,启动“”。(3)边远和落后地区教育: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力度,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希望工程学以致用3“七七是中国一个承上启下的年头。这一年,我们沉睡了十年的民族醒了,它彰显了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对于中国历史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转折。”材料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试答:_提示:恢复高考制度。主题“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实施现代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科教兴国”必须处理好科技、教育、经济三者关系,科
7、技、教育、经济三位一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因而重视教育,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倡导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要举措。综合视点一、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阶段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以来背景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扼杀新生政权;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局势紧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日益深化侧重点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卫星,以提高国防实力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影响巩固并维护了中国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
8、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二、对“双百”方针的全面认识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问题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2从背景来看,“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3从基本精神来看,“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的。4从受挫原因看,“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
9、“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文化就能兴旺发达。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20 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3)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4)广大科技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5)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2不利因素(1)“左”倾错
10、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使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2)历史上轻视文化的观念对人们心理的影响。(3)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4)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四、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3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
11、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五、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领域出现的两次发展高潮、原因及启示1两次高潮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和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2主要原因(1)政治上,党和政府积极支持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成立中科院,提出“双百”方针,改造和发展教育。在“文化大革命”后,实施了“863 计划”,提出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实施“211 工程”计划,加大支持教育事业的力度。(2)经济上,新中国成立之初到 1966 年,要求科学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如“两弹一星”,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搞好经济建设。此外,“双百”方针
12、的提出,就是为了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文化大革命”后,由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要求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科技文化,以适应新形势,因此,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如“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等。3启示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史料研读(一)史料一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邓小平史料二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
13、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据新华社 1970 年 4 月 25 日讯史料史料信息史料一史料反映出“两弹一星”显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史料二史料“给反革命的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得出打破了美国和苏联对空间技术的垄断1根据史料一,归纳邓小平论述“两弹一星”研制的重大意义。试答:_提示: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
14、义。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2根据史料二,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试答:_提示:时代特征: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影响: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史料研读(二)史料一 1949 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用极大力气模仿苏联教育制度。这种模式强调训练实用科目中的科学人员,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于是中共改组了基督教会大学和
15、国立大学的文理科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创办了 20 个新的科技院校和 26 个新的工程研究所。在大约 200 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 13 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史料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 年浙江初中三册语文课文收录的文章统计表:类别或者内容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本土文学农业、工业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篇数1513842004 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 92 篇,占所有课文的 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
16、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课改与国家变迁史料三 19492008 年新中国的教育:史料史料信息史料一史料由“模仿苏联教育制度”得出照搬苏联模式的结论;由“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可知偏重工科,削弱人文社会学科史料二史料由“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可知由以马列原著和政论文章为主到突出经济;由“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可知由偏重本地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到所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史料三史料由“19492008年新中国的教育”柱状图可知改革开放前义务教育水平不高,高等教育落后;
17、改革开放后,各层次教育发展迅速1史料一中的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这些做法有何现实意义。试答:_提示: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对外实行“一边倒”方针,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意义:为即将展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输送工业建设人才。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二中导致语文教材内容发生变化的原因。试答:_提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三个面向、科教兴国等教育方针的提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3史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试答:_
18、提示:现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迅速发展,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更为迅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各类人才。原因: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提出;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提升;优先发展教育思想的提出,党和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行;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和渴求;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要。1毛泽东在 1958 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即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这主要说明了()A“两弹一星”的开展是国内外形势
19、所需的结果B“大跃进”运动有利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C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D应该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题组 现代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两弹一星”的发展是在当时美苏争霸和中国国防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制定的科技发展战略,故A 项正确;“两弹一星”不属于“大跃进”运动,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可知当时我们并不是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故 C 项错误;中共八大已经提出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发展国防高科技,故 D 项错误。A2(2017淮南市高三模拟)19521966 年,北京钢铁学院共培
20、养学生约 14 400 人,其中担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至少有 32 人;一大批学生的考试分数都超过了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材料反映了()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时代背景B北京钢铁学院生源素质较高C青年学子建设国家的高涨热情D干部选拔注重学校和专业素质题组 现代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19521966年”“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可知是“一五”计划及“大跃进”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影响下的产物,故 A 项正确。A3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记载:1976 年全国小学生数比 1965 年增加了 29.1%;中学更是加速度发展,1976 年全国
21、中学生数比 1965 年增加 6.25 倍,初中生增加 5.4 倍,高中生的增长尤其迅速,共增加了 11.3 倍。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这种关于“文革”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值得怀疑B“文革”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的观点值得推敲C“文革”时期基础教育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D“文革”时期出现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大普及题组 现代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根据年鉴的时间可知出版于 1981年之后,数据造假的可能性很低,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文革”时期教育得到发展,并不代表是“文革”的作用,“文革”时期和“文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学生人数的增加,是数量上的增长,不能体现质量的提高
22、,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 1976年全国中学加速度发展,可知是“文革”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普及的结果,故 D 项正确。D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 1986 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之后经过 2006 年、2015 年两次修订。这表明()A我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C教育立法保障了基础教育的发展D“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很好贯彻题组 现代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修订,不能说明我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 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义务教育法,不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故 B 项错误;义务教育法主要是保障基础教育,故 C 项正确;“科教兴国”是 1995 年提出的发展教育的计划,与义务教育法无关,故 D 项错误。C本课内容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