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福建省南安一中文言文阅读精选(三)5、市 隐 斋 记元好问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传,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 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 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
2、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高考资源网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子何疑焉?”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贾,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
3、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贞祐丙子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注:山人:山居者,指隐士。乾没氏:侥幸取利的人。4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渠欲得君作记渠:他B非特深山之中 特:只C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 诱:欺骗D药不二贾 贾:出售5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对伪隐者讽刺否定的一项是() 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 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 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 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 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A BC D6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A本文构思别具一格。题为“市隐斋记”,却不对斋的本身作记述描画,而是从题外作淋漓发挥,以对话的形式,深刻地揭露了那些名为隐士而实为热衷于利禄之徒的丑恶面目。B作者从“夫隐,自闭之义也”说起,认为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处,以古代隐士的高尚行为与今之“乾没氏”钻营牟利的卑劣行径作对照,鞭笞痛骂了现实中那班追名逐利之徒。C古人认为“隐”有大小之别,小隐是因为刚刚隐居的人道行不深,为避免见到引起欲望的东西扰乱内心,所以要躲到山林中去,“大隐”因为道行深,可以不诱于外物,所以可以隐在闹市。D作者最后说起韩伯休的故事,是以韩伯休不求显达的淡泊心性来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隐者,从而说明娄公本是要与
5、世隔绝的,批评姓李的朋友替娄公求取书斋之记,违背了娄公本意。7把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 (2)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3)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高考资源网4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贾:价。答案:D5.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第句意思是“追求清廉与高洁,本来就是古人隐居的原因”,不属于讽刺。答案:C6.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从开头来看,求取书斋之记,是娄公本意,作者说“予意士大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是作者委婉地批评娄公。
6、答案:D7.答案:(1)像盗跖一样行事,(却像)伯夷一样说话,说“我是隐者”,行吗?(2)(追求)清廉与高洁,本来就是古人隐居的原因,您怀疑什么呢?(3)语言,是一个人的文饰罢了,自身将要隐居了,哪里还用得着文饰呢?这是追求显扬啊。参考译文:我的朋友李生对我说:“我游历长安时,住在娄公家中。娄公,是一位隐者,住在长安城三十年了。家中有一个小书斋,称为市隐,和他交往的大夫、士人,很多替它题诗的,他想要您写一篇记,您还是因我的缘故写一篇记吧。”我说:“你懂得隐的含义吗?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之意。古人隐于农、工、商、医卜、屠钓,以至于赌徒、卖酒人、守关吏、酒家伙计,无处不在,不只(生活)在深山之中、
7、蓬蒿之下,然后才算隐者。前人之所以有大隐、小隐的区别,是说那些刚学道的人,对道的信仰还不够坚定,不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把隐居山林称作小隐。那些既能坚守(操行)又能应付(世事)的人,不被外物所诱惑,他们或出仕或退隐,喧嚣与寂静全都忘记了,所以(人们)把隐居于朝廷与市肆的人称作大隐。依我看来,小隐在山林的,或许有,但在朝廷与市肆中隐居的人未必都是大隐。自从山人(李渤)以隐士为名索要高位以后,欺骗松桂云壑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更何况是居住在朝市的人呢?现在那些投机牟利之人,敛缩肩膀出入市肆,翘着双腿操纵、把持集市,以牟取高利,用利嘴长爪,争强好胜,谋求功名,以至于与佣夫商人为一点微末
8、小利争得头破血流。挂羊头,卖狗肉,像盗跖一样行事,(却像)伯夷一样说话,说我是隐者,行吗?我冒昧地问,娄公隐居的原因是什么呢?”(友人)说:“他卖书来换取食物,求饱罢了,不妨害他的清廉;凭诗酒与各位士大夫交往,求得融洽罢了,不妨害他的高洁。(追求)清廉与高洁,本来就是古人隐居的原因,您怀疑什么呢?”我说:“我知道了,我替你写这篇记。即使如此,我对于这件事还有不满意的地方。请让我用韩伯休之事来说清我的看法。伯休在都市中卖药,他的药没有两种价格。一个女子来买药,伯休坚持不肯改变(降低)价格。女子生气地说:你是韩伯休吧?为什么不肯改变价格呢?于是韩伯休叹息说:我本来不求名声,现在(我的名字)却被一个
9、小女子知道了!他丢了药,径自离开了,至死也没再回来。娄公本来是隐居的人,可是与外界隔绝的想法,恐怕与伯休不同吧?语言,是一个人的文饰罢了,自身将要隐居了,哪里还用得着文饰呢?这是追求显扬啊。(娄公)用这篇记做什么呢?我猜想,是那些喜欢娄公的大夫士人勉强要替他求名罢了,不是娄公的本意吧。你回去试着用我的话问问他吧。”贞祐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人无好问作此记。6、王定国诗集叙 (宋)苏轼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
10、!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高考资源网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
11、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注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鸟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眊眊:昏乱,糊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特恐死岭外 特:特别 B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穷:困窘。C畏其敏 畏:敬服。 D饮酒不衰 衰:减退。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乘月而归 B. 定国且不我怨吾从而师之 臣死且不避C. 又以病止酒 D. 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久之能
12、以足音辨人 置杯焉则胶7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所至翱翔徜样,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A B C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但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有否定之意,
13、因而“废卷而叹”。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情酣畅。9断句和翻译。高考资源网(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选自颜氏家训勉学)(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5、 A“特”,只是。6、B项中“且”均为连词,尚且。A项第一
14、句中的“而”为连词,表修饰;第二句中的“而”为连词,表顺承。C项第一句中“以”为介词,“因为”;第二句中“以”为介词,“凭”。D项第一句中“焉”为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第二句中“焉”为兼词,“于此”。7、D 句指“先王之泽”;句“恐死”,显然不是“豁达或洒脱”;句是苏轼的心理。8、B“幽忧愤叹之作”是王定国诗歌的一部分作品,苏轼并无否定;“废卷而叹”的原因是“自恨其人之浅也”。9断句和翻译。(1)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2) 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孔子说:“不埋怨上天,不怪罪别人。”
15、定国况且不埋怨我,怎么肯埋怨上天呢!附 文言文参考译文太史公(司马迁)评论诗经,他认为“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淫乱;诗经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凭我看来,这只是了解风、雅中周衰之际的作品罢了,怎么察看诗经的主流呢?从前先王的恩泽衰微,然后风中周衰之际的作品在情理之中而发生,虽然恩泽衰微但没有竭尽,因此,还因道德礼仪而终止,认为贤在没有终止的地方罢了。在情理之中而发生,因忠孝而终止,他的诗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古今诗人非常多了,杜甫可以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现在定国因为我
16、的缘故而获罪,贬谪到海上三年,一个儿子死在他贬谪的地方,一个儿子死在家中,定国也生病差点死了。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可是定国回到江西,把他在岭外所作的几百首诗寄给我,这些诗都是言简义丰,语言平易和善,有治世之音,那些语言和德高望重的长者没什么不同。幽愁怨愤、寄寓感叹的作品,大概也有一些,他只担心死在岭外,而来不及报答天子的恩德,而有愧于父亲和祖先罢了。孔子说:“不埋怨天,不怪罪别人。”定国况且不埋怨我,怎么肯埋怨上天呢!我然后放下诗卷而感叹,自恨看待别人太肤浅了。我又考虑到先前定国到彭城来拜访我,住了十天,来回往返中写了几百首诗,我苦恼他的诗作多,但又敬服他的文思敏捷,佩服他诗作的精巧啊。有一天,定国和颜长道(曾良策注:颜长道为苏轼的朋友)游览泗水,登临桓山,他们吹着竹笛,饮着美酒,乘着月色而回来。我也在黄楼上摆上酒宴来等待他们,我说:“李白死了,世间三百年没有如此快乐了。”现在,我年老了不再作诗,又因为生病而戒酒,闭门不出,门外几步远就是大江,过了一个月也没到大江边了,糊里糊涂地,真是一个老农夫了。可是定国的诗更加精巧,饮酒毫不衰减,所到之处安闲自在,览尽山水的胜景,不因为困厄衰老而改变他的气度。从今以后,我敬服定国的原因,不只有他的诗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