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湖南专用)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考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9702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湖南专用)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考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湖南专用)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考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湖南专用)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考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湖南专用)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考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湖南专用)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考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湖南专用)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考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湖南专用)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考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湖南专用)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考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湖南专用)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考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湖南专用)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考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湖南专用)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考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湖南专用)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考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湖南专用)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考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湖南专用)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考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湖南专用)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考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湖南专用)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考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湖南专用)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考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湖南专用)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考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湖南专用)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考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湖南专用)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考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湖南专用)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考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湖南专用)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考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湖南专用)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考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频考点三文言翻译与断句 一、文言翻译1(2011湖南)严祺先文集序(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译文:_(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译文:_(3)则余亦迂甚矣哉!译文:_答案(1)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2)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俗气才行。(3)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解析文言句子的翻译一向是主张“信”“达”“雅”的。信,就是要尊重原文,逐字翻译,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达,就是要通顺、流畅;雅,就是要语言优美,有文采。翻译本题三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采分点:句(1)

2、,起、之、衰等;句(2),故、尝、之、论、去、而、可等;句(3),则、甚、矣哉等。2(2010湖南)诸葛孔明(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译文:_(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译文:_(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译文:_答案(1)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啦。(3)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解析(1)特:连词,只不过。霸者:称霸的人。(2)与:对付。(3)引:率领。济:渡河。为:修筑。3(2009湖南)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译文:_(

3、2)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译文:_(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译文:_答案(1)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2)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不到。(3)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解析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做到准确流畅。二、文言断句4(2012湖南)自戒(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二“5年高考”部分)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C秦穆之于晋/相与

4、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B项“相如一奋”与其后宾语“其气”不能断开。5(2011湖南)严祺先文集序(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

5、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答案A解析文言句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理解句子含意,这是句读的基础;二是要借助文言句式的特点;三是要借助某些虚词或标志。据此,我们可以做以下分析:“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是两个语义明确的独立的句子,需要停顿;虚词“故”,“所以”的意思,它领起一个总结性的句子,因为这个句子较长,所以,需在其主语“其文立言之旨”和谓语“多今人之笑为迂者”之间作一停顿。因此,A项的句读才是正确的。7(2010湖南)诸葛孔明(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

6、之事也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答案B解析“宥过”与“刑故”对举,“无大”与“无小”对举,据此排除A、C两项。D项最后断句为“杀者/王者之事也”,明显错误,因为任何“王者”都不会将杀戳当成“王者之事”,故选B。一、文言翻译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什么?如

7、何理解这一要求?答案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确断句。翻译文中的句子。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放在文言实词里讲解了)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二、文言断句湖南高考断句题有何特点?答案湖南高考断句题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2012年断句题为文外断句,要求选出断句不正确的一项,且各选项中的句子各不相同。.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 翻译文中的句子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一)判断句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D解析D项中为一般句式,为判断句。2翻译下面的句子。

8、(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译文: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这吗?这就是我此次游山的收获。解析(1)“道所存也”为判断句。(2)“此得也”为判断句。整合点拨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常见的形式有三种,一是以“者也”“也”“者也”“者,”作标志的判断句;二是以“为”“乃”“即”“则”“皆”“是”等作标志的判断句;三是无标志的判断句。判断句在翻译时一般译成“是”“就

9、是”。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中的“是”一般不作今天的判断动词“是”,而是作指示代词“这”等。判断句一直是高考翻译题中的重点,每年都有多套试卷考查到。如2010年湖南卷第10题“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这是一个没有标志的判断句,翻译时要考虑到这种句式特点。(二)被动句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A.B.C.D.答案D解析D项中为状语后置句,为一般句式。2翻译下面的句子。(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译文:(墓中的)五个人,是在周蓼洲先生被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在这件事上的人。

10、解析(1)“为所”,表被动。(2)全句为判断句,“者,也”;有两个被动句,“被”“于”两字为标志。整合点拨被动句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个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值得注意的是“被”字,它在文言文中有时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多数情况下为动词,如“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被动句也是高考翻译题常考的句型之一。如2010年山东卷第13题“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中“常不见听信”就是一个用“见”表示被动的句子。(三)宾语前置句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D解析D项中为宾语前置句,为定语后置句。2翻译下面的句子。

11、(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称王的,这是从未有过的事。(2)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解析(1)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2)“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整合点拨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有三种类型: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二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如“沛公安在”“不然,籍何以至此”等;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如“夫晋,何厌之有”“无乃尔是过与”等。宾语前置句虽是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句式,但在高考翻译题中并不常见,只是视选材而定。如2010年浙江卷第21题“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何为”就是一

12、个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的例子。可译为: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四)介宾短语后置句1下列句子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答案C解析C项“于”应译为“到”。2翻译下面的句子。(1)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译文: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他们,用威严的盛怒来震慑他们,他们最终也只是苟且以求免于刑罚却并不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却不会在内心诚服。(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译文:老虎犀牛从木笼中逃了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是谁的过错呢?

13、整合点拨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的句型。翻译时,一般按照现代汉语习惯将 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这种句式虽然考试说明未作要求,但因为它在文言文中很常见,所以高考翻译题中经常出现。如2012年江苏卷第8题第(2)句中“贤于言事官远矣”,可译为“比那些言事的官员好多了”。不过,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并不是一定要提前的。(五)定语后置句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答案D解析其余三项皆为定语后置句。2

14、翻译下面的句子。(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所见到的全是这样。(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士大夫,偌大的中国,有几个人呢?解析(1)“石之者”为定语后置句。(2)“缙绅者”“四海之大”都为定语后置句。整合点拨定语后置句一般以“之者”“者”为标志,将定语后置。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在高考翻译题中极少考到,但并不是不考。如2010年上海卷“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应是“桂阳有争舟而相殴至死之民”。可译为:桂阳有争船而相互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2011年江

15、苏卷第8题第(1)句中“毁淫祠数百区”,“数百区”是个特殊的定语后置,译时需提至中心词“淫祠”前。(六)省略句1下列各句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句是()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答案C解析A项“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项后三句省略主语。D项省略“鸣”的宾语“之”,代指“钟磬”。2翻译下面的句子。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译文:项伯就在夜里骑马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解析两处

16、省略(见译文括号内),“具告以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整合点拨省略是文言文中最普遍的语言现象。省略句最常见的是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以及介词“以”“于”等。对省略句翻译的考查,在历年高考对句式翻译的考查中题量是最大的。它要求考生在翻译时补出省略的部分。如2008年山东卷第13题“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况”后省略主语“他”,“遂”前省略主语“张讷”。(七)固定句式1对下列固定句式解释正确的一组是()如何,译为“对怎么办”无乃乎,译为“恐怕吧”孰与,译为“与一起”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不亦乎,译为“不也吗”A BC D答案C

17、解析表比较,应译为“与比,谁”;表反问,应译为“哪里用得着呢”。2翻译下面的句子。(1)无乃尔是过与?译文:恐怕该责备你们吧?(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译文: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整合点拨固定句式在高考翻译题中不是必考点,带有因文命题的特点。不过,一旦考查到,必须按其固定译法翻译。如2011年四川卷第11题第(2)句中“得非吕徽之乎?”“得非乎”要译为“莫非吧”。二、文言文翻译原则和标准(一)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试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直译的特点。(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译文:_答案于是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

18、姓名行踪,害怕别人看见、认出。(2)(申)甫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译文:_ _答案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术)拜见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2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及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1)纵一苇之所如。译文:_答案任凭小船随意漂荡。解析这里的“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需要把本体翻译出来。(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译文:_答案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解析“结草”是用典,要把典故意思译出。(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译文: _答案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解析这里用了互文

19、手法,不能直译。(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译文:_答案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解析“无”与“鲜”构成互文,须把“鲜”意译为“没有”。(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译文:_答案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解析“怒发冲冠”用了夸张手法,仍要译为夸张,前面要加上“像要”或“快要”。整合点拨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意义的文言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顺序也不变动。直译要“一对一”地翻译。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词语、句子,要根据其大意灵活变通地翻译。(二)翻译标准信、达、雅

20、1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漏译、错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1)原句:(2010江苏)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译句:您所结交的应是当时的贤人,现在跟这种人一起喝酒高兴吗?漏译、错译之处:_答案漏译了“皆”这个“全都”意思,改变了语气;只译出“贤”而未译出“隽”,即“才华出众之人”。(2)原句:(2010湖北)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译句: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漏译、错译之处:_答案漏译“督”字。“督”,督促,这里是“被督促”。错译“计其出入”,应译为“根据收入确定支出”。(3)原句:(2008江苏)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译句:等到召见,就

21、受到亲近信任。漏译、错译之处:_答案本译句有两处漏译。一是“得”字,应译为“获得”;二是省略的成分应补出。如谁获得召见,获得谁的召见。这里的人称须译出。当补不补,也属于漏译,会损害原意。(4)原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道理没有流传也已经很久了!漏译、错译之处:_ _答案原句中“也”是个句中助词,翻译时不必译出。将原句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助词翻译出来,也是违反“信”的标准的。(5)原句:(2010福建)凡数日得若干人,(焦翁)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译句:一共好几天,遇到了若干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焦翁留他们在铺子里住,给他们东西吃,等到洪水平息了,又出旅费送他们坐船回去。赘

22、译之处:_答案该译句没有遵循“字字落实,一一对应”的直译原则和“信”的基本标准,自己添加了“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坐船”等内容。赘译是考生不忠实于原文,任意发挥、译而无据的表现,更是无“信”。2请指出下列译句的不“达”现象,认真体会“达”的要义。(1)原句:(2010天津)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译句:母亲回来后,只见女儿靠着院中的树睡觉,不再怀疑了。不“达”之处:_答案该句中“不之虑”是个宾语前置句,“之”是动词“虑”的宾语。译句未译出这个句式特点,既丢掉了得分点,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须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这是“达”的要求。(2)原句:(2009江苏)方罢

23、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译句:刚刚被罢黜了巡抚住居家里,认为奇异而闻名。不“达”之处:_答案前半句结构混乱,后半句表意不明,“认为”什么“奇异”没有译出。“闻”属错译。(3)原句:(2009全国)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译句:馆陶的全体百姓都悲伤痛哭,于是跟着魏德深去居住的达到了几百家之多。不“达”之处:_答案不是“全体百姓”,而是整个境内的百姓;不是跟着魏德深去居住,而是跟随魏德深去安家。整合点拨1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意思。在平时翻译时,考生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漏译,误译,赘译,就不可能达到“信”这一最基

24、本的翻译标准。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为此,一些特殊句式须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硬译是不“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3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做要求。如何落实得分点?一、下面文段的现场译文均有问题,请你修改为正确译句。翻译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余

25、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寓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优游以忘其老。(选自苏辙东轩记,有删节)1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现场译文修改为正确译句:_答案我到那里时,那两个人正好都免官离开了,事情都交给我一个人。2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寓而势不得去。现场译文修改为正确译句:_答案我已经因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被束缚生活的害处,但情势上却无法摆脱。二、下面均是考生在句式翻译方面存有问题的译文,请从句式的角度予以分析、改正。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误译:哪里在于公子你能对别人的困境感到着急啊!问题:原句是个主谓倒装句兼宾语前置句,译文未译出这两个句

26、式。改正:公子能够解救人危难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啊?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记刺客列传)误译:太子和宾客知道这件事的,全都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来送他。问题:“宾客知其事者”是个定语后置句,未译出。改正: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全都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来送他。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误译:(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统一天下,这是从未有过的。问题:“未之有也”是个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句。“之”是代词,须译出实义。否则,无法现句式特征。改正:(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称王的,这是从未有过的事。4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淮阴侯列传)误译: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

27、划叛逆,落个灭族的下场,不是应该吗?问题:原句在句式上有两个特征:“夷灭宗族”是个意念被动句;“不亦乎”是个固句式,表示较委婉的反问语气。该句翻译时在这两方面未做到准确到位。改正: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被夷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矫正指导文言语句翻译应具有三种意识:语境意识、推断意识、得分点意识。得分点意识是指在翻译中能找出可能是得分点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并能落实到位;在三种意识中,其他两种意识最终是为这一意识服务的。一、文言翻译有哪些得分点?如何判定这些得分点呢?1得分点有三: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及个别疑难词),特殊句式,句意通顺。2判定得分点的方法:(1)判定关键词语在翻

28、译题中命题人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有两类:一类是实词,这是主要的;一类是虚词。实词从词性上看,指名词、动词、形容词,重点是动词;从知识点方面看,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重点是古今异义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虚词是指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重点是有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翻译的时候,要找出这样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反之,关键词语翻译错误或不准,就会丢分。这里,特别注意两类词的判断:通假字的判断判断该字是否通假,一是靠平时积累,二是靠临场推断。推断有两个标准:a.用该字意思在上下文中实在讲不通,b.该字

29、与哪个通假字音近形似。活用词的判断(参见本章高频考点一“基础:整合点拨”部分)(2)判定特殊句式寻标志。一般的特殊句式,都有其语言标志,抓住这些标志,就能基本锁定它。联语境。有一些特殊句子,无任何语言标志,如直接判断句、意念被动句、省略句,这时就要联系语境来判定其性质。另外,一些有标志词的句子也要联系语境,因为它不一定是特殊句式,如带“见”“于”字的句子。二、如何在翻译中落实得分点?(一)关键实词对确定好了的关键实词,一定要准确译出其意,不含糊,不游离,不意译。例如通假字,翻译时一定要写出其本字,不能照抄句中原字。这里,要特别注意对下面三类词的翻译:1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一定要拆开翻译。

30、如“亲信”是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翻译时一定要拆成“亲近、信任”两个词。2活用词。它们在翻译时大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固有的格式。用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像”“用”“在”。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如“填然鼓之”中的“鼓”应译为“擂鼓”。意动用法要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做、作为)”的格式进行翻译(当然,有的词可用一个意思与“认为”或“以为”差不多的动词翻译)。使动用法要用“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与意动用法一样,有的词也可以用一个意思与“使(让)怎样”差不多的动词翻译。3疑

31、难或陌生的词,要借助语境和实词的推断方法,并联系自己平时的积累去较为合理地翻译它,而不是硬译或干脆不译。如2011年江苏卷“毁淫祠数百区”中的“淫祠”一词虽较难,但结合语境并联系课本所学还是能译出来的。(二)关键虚词1必须译出的虚词换(1)有实词义项的则须译出实义,如“之”“其”等。(2)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以进行替换的,如“之”“而”“以”等,即便是语气词也可用相对的词替换。如: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句中的“于”要译为“在”,“之”要译为“的”。2不必译出的虚词删(1)起语法作用的。如“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又如“之”“者”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标志。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句中

32、的“者”为定语后置标志,不译。(2)表停顿作用的。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的“也”表示句中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3)起衬字作用的。如:顷之,烟炎张天。句中的“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不译。(4)发语词。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的“夫”为发语词,不译。虚词翻译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须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不然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三)特殊句式1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1)调。主要指那些倒装句,译时须调整为合乎现代汉语语法的结构形式。(2)补。一是补出文言语境中省略的成分,若不补出,句意就不明,句子就不通;二是补出句中的被动意味,如意念被动句。2遵循一定的翻译格式

33、(1)判断句要译出“是(不是)”字。(2)倒装句要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句式。(3)被动句要译出“被”字。(4)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些固定的格式,如“所以”“有以”“得无”“无乃”和“不亦乎”“何为”“之谓”等,它们都有固定的翻译方式,必须按其固定的方式进行翻译。三、句意通顺要保证句意通顺,除要依靠平时积累并紧密联系语境外,在具体翻译中,还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避免硬译、漏译和误译;补足省略的句子;译句不得出现语病。.文言阅读的基础 文言断句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观_足_下_所_为_文_百_余_篇_实_先_意_气_而_后

34、_辞_句_慕_古_而_尚_仁_义_者_苟_为_之_不_已_资_以_学_问_则_古_作_者_不_为_难_到_古_者_其_身_不_遇_于_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答案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解析起句要抓住“观”字,观什么?观百余篇。第二、三句要抓住“而”字,“而”字表并列,前后成分相当。下面几句“苟”“则”这两个虚词是比较明显的句读标志。其中,“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中“为之不已

35、”和“资以学问”明显是两个分句,那么“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这个部分的划分就要联系下文“求言遇于后世”来考虑。因为后面有“遇”,而前面有“不遇”,大致可以判定“其身不遇于世”之前可以断句,但到底是断在“其”之前,还是“古者”之前呢?如果考虑一下“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的主语是什么,就能立刻发现,应该从“古者”开始断句。整合点拨断句标点的常见误区1不懂词义不懂句中的多义词或兼类词的含义。例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左传)错误断句因不明“与”的意义。一个词除有本义之外,还有语法意义。例中的“与肉”的“与”是连词。“以与之”中的“与”是动词,当“给予”讲。因此,应该

36、这样标点: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让他吃完,又给他准备了一箪食品和肉,放在口袋中送给他。)2不明语法(1)给省略主语的语句断句,将前一句的宾语或补语误认为后一句的主语。例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日再食”是一个省略句,其主语应该是“余、吾”之类的人称代词,“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描述作者求学过程中的艰辛。“寓逆旅主人”即“寓(于)逆旅主人”。应该这样标点: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住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可口的食物享用。)(2)给含有介词结构的语句断句,割裂介词结构与动词之间的关系。例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37、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是动词“观”的状语,这样断句,语意就被割裂了。正确的标点应该是: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古代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会有收获,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物探索、思考得很深刻。)3不晓句式文言文句子成分组合方式、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理解不透、掌握不牢。例4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也?”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柳河东集)文中的“绝湘水”,

38、“中济”是两个具有顺承关系的短句,由于不明句式,标成“绝湘水中”,语意大有不同。“不应”,“摇其首”也是两个顺承关系的短句,“不应摇其首”,则标成了一个否定句。两个语句应该这样标点: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能寻常。(一天,江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坐小船渡湘江,行到湘江中间,小船被大水冲毁,其中一人尽力游泳,也游不了多远。)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不答应,摇摇头,一会,更加体乏无力。)4不知名物制度例5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这句话是说,彗星又一次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不是说夏太后死于十六日那天。东汉前古人用干支记日,数字和“

39、日”连用,并非说某月某日。应该这样标点: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彗星又一次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夏太后就离世了。)正确断句还需要了解天文、地理、官职、科举、宗法、称谓、避讳等等典章制度和行文习惯。文言断句实用口诀例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注收:逮捕。将佐

40、:将领和僚属。罗企生:字宗伯,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出市:到刑场。出,到达某地。市,东市,晋时刑场。用“/”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现场答案存在的问题_提示该答案的失误之处在于没弄清文段中的官职名以致不懂文意而想当然地下笔。请修改为满分答案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答案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解析先搞清几个人名和官名等名词性词语,如

41、“桓南郡”“殷荆州”“罗企生”“咨议”(官职,见注释),为了解人物对话打下基础。然后依照具有明显点断标志性的词语,如“焉”“曰”“吾”“今”“我”等,这些词语要么是句首起始词语,要么是句尾结束语,据此可作出合理的判断。最后根据整个句子的搭配情况加以确认。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做好断句题,要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此断句能力高低,成了判断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

42、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

43、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这样会有助于断句。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44、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5.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是反问句式;“为所”“受

45、于”“见于”等是被动句式。还有固定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固定句式。6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常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很多句子在形式上往往是前后对照或对称的,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

46、功倍的效果。一、文言翻译按要求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2012湖南)(1)有行之人,纲纪森

47、然,动皆法度。审题:a审语境:_提示该句外部语境为前后把“有行之人”与“无行之人”进行对比。b审得分点:关键词语:_、_、_、_。提示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动,动词活用为名词,举动;法度,可以看作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乎法度。特殊句式:无答题:第一步:切分(可在原句中用“/”隔开)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第二步:草拟(略)第三步:誊写(写出译文)译文: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审题:a审语境:_提示语句仍紧承“有行之人”进行描述。句内语境:“虽犹况”表明了复句特点。b审得分点:关

48、键词语:_、_、_、_、_。提示虽,即使;贫乏,近义复词,贫困缺乏;与,给予;犹,而且;妄,胡乱,行为不正。特殊句式:无答题:第一步:切分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第二步:草拟(略)第三步:誊写(写出译文)译文: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审题:a审语境:_提示该句带有对“有行之人”的总结性质。b审得分点:关键词语:_、_。提示若,这样;益,对有好处。答题:第一步:切分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第二步:草拟(略)第

49、三步:誊写(写出译文)译文: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2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2011四川)审题:a审语境:_ _提示略。b审得分点:关键词语:_、_、_、_。提示褚币,纸币;诣,到;易,交换;值,遇。特殊句式:弗之顾,宾语前置句;省略句,“携”省略主语“吕徽之”。答题:第一步:切分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第二步:草拟(略)第三步:誊写(写出译文)译文: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

50、雪,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规范引导】说到审题,似乎与文言翻译不搭界。其实,文言翻译也有个审题问题。所谓文言翻译审题,就是一审语境,审译句的外部语境(上下文)(这一点最易被考生忽视),审译句的内部语境(句意重点和句间关系);二审得分点,只有审出得分点,才知道在哪里要格外注意,才能得分。翻译的得分点有哪些呢?参见上面“因题突破”内容。在确认得分点后,可用一些特殊符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答题(翻译)要做到:(1)切分:将要翻译的语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再逐一翻译。(2)草拟:可在草稿纸上大致草拟一下译文,写出关键词语(尤其是得分点的关键词语)的翻译。(3)誊写:在对草稿斟酌、调整,确信

51、无误后誊写到答卷上。誊写过程中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不写错别字。(4)查疏漏:写好之后再读一读,看看得分点是否落实,是否有语病,是否有错别字。这是防止疏漏失分的有效途径。 二、文言断句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丁氏穿井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用“/”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有 闻 而 传 之 者 曰 丁 氏 穿 井 得 一 人 国

52、 人 道 之 闻 之 于 宋 君 宋 君 使 人 问 之 于 丁 氏 丁 氏 对 曰 得 一 人 之 使 非 得 一 人 于 井 中 也 求 闻 之 若 此 不 若 不 闻答案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解析首先借助对话和引文,本语段出现了两个“曰”字,一是“传之者曰”,一是“丁氏对曰”,这在句中是两个明显的点断;“丁氏穿井得一人”为上文引文,应该点断。然后再根据句中明显的代词作主语或宾语的情况,在“国人道之”“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处点断,再有虚词“也”的词尾辅助语气作用。根据这些常识,就

53、不难断开句子。参考译文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洗东西和取水,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的家里打了井时,他告诉别人说:“我打井得一人。”有的人听了他的话然后转述道:“姓丁的打井得一人。”国人谈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他就派人去问姓丁的。姓丁的回答说:“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听话听成这样,不如不听。2请为下面的文段断句。夫 杨 横 树 之 即 生 倒 树 之 即 生 折 而 树 之 又 生 然 使 十 人 树 之 而 一 人 拔 之 则 毋 生 杨 矣 夫 以 十 人 之 众 树 易 生 之 物 而 不 胜 一 人 者 何 也 树 之 难 而 去 之 易 也

54、。(树难去易)答案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夫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参考译文杨树,横着栽它可以长,倒着栽也可以长,折断它也可以长。但是如果让十个人栽树,一个人在后面拔,那么就没有一棵树可以成活生长了。以十人之多,栽容易生长的东西,却不能够胜过一个人的力量,什么原因呢?栽树难而拔树容易呀。3请为下面的文段断句。杨 子 过 于 宋 东 之 逆 旅 有 妾 二 人 其 恶 者 贵 美 者 贱 杨 子 问 其 故 逆 旅 之 父 答 曰 美 者 自 美 吾 不 知 其 美 也 恶 者 自 恶 吾 不 知 其

55、恶 也 杨 子 谓 弟 子 曰 行 贤 而 去 自 贤 之 心 焉 往 而 不 美。(美与丑)答案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参考译文杨朱路过宋国,宿于旅店,看到旅店老板有两个老婆,那个长得丑的受到宠爱,长得美的却受到冷淡。杨朱问这是什么缘故。旅店的老板说:“美的自认为美,我就不觉得她美了;丑的自己知道丑,我就不觉得她丑了。”杨朱便对他的学生说:“做贤德的事而抛弃自以为贤德的心理,到哪里会不受到赞美呢?”规范导引文言断句四妙招(1)把握文意断句的前提是对文章

56、或语段的意思的准确理解。如果是史传类文章,那么考生要明确“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如果是议论性散文,那么考生要明确论点、论据等内容。(2)定位实词语句中的实词在意义表达上有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考生在断句时要抓住一些关键实词,这样就比较容易断句。(3)把握虚词注意一些虚词在语句中出现的位置,如常常出现在句首的虚词有“盖”“夫”“故”“岂”“因”“若夫”“且夫”等;常常出现在句末的虚词有“也”“矣”“焉”“乎”“欤”“耳”“邪”“而已”等;常常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以”“于”“为”“而”“则”等;作为关联词的虚词有“苟”“虽”“虽然”“纵”“向使”“假使”“至于”“已而”“乃夫”“于是”“至若”“是故”等。(4)分析整句文言文比较注重语句的整齐对称,上下句之间常常字数、结构相似或相同,因此,考生可以通过这个特点来正确断句。此外,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年号,还有人物的姓名、字、号、谥号等知识,也能快速、准确断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