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9690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解析》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解析》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解析》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解析》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解析》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解析》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解析》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解析》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解析》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解析》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解析》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解析》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解析》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解析》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解析》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解析》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解析》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解析》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解析》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唐山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说明: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2.将卷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将卷答案答在答题纸上。3.卷答题纸卷头和答题卡均填涂本次考试的考号,不要误填学号,答题卡占后5位。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 )A. 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B. 父子君臣间的“和合”C. 宗法分封的

2、等级制度D. 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答案】C【解析】推手的位置说明身份等级不同,这与宗法和分封等级观念有关,C正确;A属于宗法制关系特点;材料没有说明父子君臣关系,B错误;材料论述不是礼乐制度,D错误。2.西周的刑法中出现了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等许多犯罪种类,这些犯罪行为被视为罪大恶极。这表明A. 西周宗法制渐趋瓦解B. 血缘关系决定宗法等级C. 西周等级秩序森严D. 宗法关系和政治密切结合【答案】D【解析】孝、悌、睦、敬祖等均和宗法关系密切,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被视为罪大恶极意在强调宗法关系和政治是密切结合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宗法制瓦解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3、选项B自身正确但材料未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也自身正确但材料未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3.周人认为“追孝”、“享孝”祖先,可以祈福长寿,并将“孝”含义从“事死”扩大到“事生”,不仅要孝顺父母、祖父母,还要孝顺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姻亲诸侯等。这反映出周代A. 伦理政治的建构B. 宗法观念的淡化C. 神权政治的强化D. 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A【解析】“追孝”“ 享孝”祖先、孝顺父母、祖父母等字眼体现的是伦理政治,所以这反映出周代伦理政治的建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宗法观念的强化而非淡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伦理政治而非神权政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4、;周代还不存在君主专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经常出现任用出身低下的人为高官的现象,如齐之管仲、秦之百里奚、楚之孙叔敖、吴起等等。这一现象在本质上A. 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B. 为官僚政治出现奠定基础C. 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诉求D. 导致血缘政治的逐渐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出身贵贱不再成为选官用官的唯一标准,这就是官僚政治出现的前兆,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这种现象与经济无关,所以排除A、C选项。D选项错在材料只提到了官僚政治,没有说血缘政治的情况,因此排除D选项。5.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

5、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A. 儒家的政治化趋势B. 儒学思想出现质变C. 中央集权逐渐强化D. 儒学的不断世俗化【答案】A【解析】孔子思想由原始宗教变为国家宗教,显然是思想统治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故A正确;儒家思想的主张并没有实现实质性变化,故B错误;中央集权是秦朝以后实施,故C错误;儒家思想逐渐被精英化,故D错误。6.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

6、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A. 逐渐走向中央集权B. 率先废除了分封制C. 最早实行了郡县制D. 具备了称雄的实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是第一个废除分封制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最早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选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背景7.据史记记载,秦“立

7、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这反映出秦朝A. 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B. 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C. 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D. 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答案】A【解析】材料中“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体现出秦朝借法家思想强化人伦秩序,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故A项正确;材料规定针对民众,而非职业官员,没有涉及秦朝官僚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整个社会人伦秩序,而不仅仅是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端平法度”,秦朝是以法家思想而非儒家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故D项错误。8.有学者指出,中国

8、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是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这种天下观A. 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B. 使古代中国的民族观念淡薄C. 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D. 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答案】D【解析】材料“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等体现出实现自身活动范围统一的要求,为国家统一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基础,故答案为D项。根据“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可知,天下观产生于宗法制、分封制出现之前,排除A项;“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天下一家”弱化了民族之间的

9、区分,但并不等于古代中国就没有民族观念,排除B项;秦完成统一的基础是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排除C项。9.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这反映出A. 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B. 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C. 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D. 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评判的问题。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对历史的褒贬、对历史的评判,而没涉及仁政观念、儒家干政、重史传统等方面的信息,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不涉及仁政观念,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儒家干政,儒家

10、干政本身也是不合史实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重史传统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0.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140余次。这反映了A. 治国理念发生变化B. 君主专制逐步加强C. 法律制度日益完善D. 外儒内法成为主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秦始皇时期多年不赦、而两汉时期大赦达140余次,反映出两个朝代的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即由法家主张的严刑峻法转变为儒家的宽厚仁慈治天下。故答案为A项。多年不赦到多次大赦,不能反映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B项;赦免制度的变化不等同于法律制度的完

11、善,排除C项;汉朝时期外儒内法政策中“内法”的含义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D项。11.历史学家武建国先生指出:“均田制的最后废弛,不复再现,并非完全是由于国家无田可授,其真谛,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这一分析说明A. 土地兼并是均田制实施的后果B. 均田制与土地兼并无关C.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均田制瓦解的主因D. 庶族地主势力壮大推动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均田制的最后废弛,不复再现,并非完全是由于国家无田可授,其真谛,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可知,均田制的废除,并不是国家无田可授,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

12、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C正确;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均田制无法实施,A、B说法错误;庶族地主势力壮大推动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不是材料主旨,D错误。【点睛】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根本无法实行。12.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里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逐渐减轻。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B. 民族融合改变了世人婚姻观C. 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D. 政治制度调整

13、影响社会生活【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世家大族推崇重门第的婚姻观念,而五代以来,选官不问门第,婚姻也不特别强调门当户对;故可知是政治制度调整,尤其是科举制的发展影响社会生活,D项正确。A项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提到民族融合的相关信息,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婚姻观念的变化,而不反映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排除C。所以选D13.唐初,拥有广大庄园的豪门世族受到了沉重打击,大片的沃土重新掌握在唐王朝手中。同时隋末以来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这一历史现象A. 导致政权统治基础发生逆变B.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C. 利于政府进行土地制度改革D.

14、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大片的沃土重新掌握在唐王朝手中。同时隋末以来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可知,由于政府掌握大量土地,进而利于政府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均田制,C正确;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并没有发生变化,A错误;据材料隋末以来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不利于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B错误;社会阶层的分化瓦解不是材料主旨,D错误。14.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这种布局

15、体现了A. 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B. 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理念C. 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D. 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答案】B【解析】从材料来看,主要介绍的是唐朝的坊市格局。可以看出,唐朝的坊和市有明显的分区,布局清晰,体现出便于控制的理念,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宏大”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儒家思想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军事的内容。15.读表,下列相关作者的叙述最可靠的是内容出处说明“(太子李)建成幼不拘细行,荒色嗜酒,好畋猎”钦定的高祖、太宗实录钦定指唐太宗审定早在晋阳起兵之初,李渊就许诺要立世民为太子,只是被世民坚决推辞了。到了武德四年(621年)

16、高祖再次私下许诺立世民为太子依据资治通鉴整理北宋司马光主编(李建成、李元吉)“义旗草创之际,并不预谋,建立已来,又无功德,常自怀忧,相齐为恶”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旧唐书,五代后晋时刘昫、张昭远等撰李渊起兵前夕,李建成驻防河东军事要地,“倾财赈施,卑身下士”,“故得士庶之欢心,无不至者”依据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整理温大雅,隋末唐初大臣,参与了反隋建唐过程A. 高祖、太宗实录的叙述最为可靠,因为李世民是李建成的兄弟,对李建成更加了解B. 旧唐书的叙述最可靠,因为五代距唐不远,刘昫、张昭远与李氏兄弟没有利益关系C. 资治通鉴叙述最为可靠,因为司马光是大学者,是著名的史学家,治史态度严谨D. 温大雅的叙

17、述最可靠,因为他是亲历者,与李建成、李世民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答案】D【解析】按照一般理解,李世民是通过发动政变的方式来继承皇位的,所以他钦定的史书会有为他辩护的成分,故排除A;旧唐书由于是五代后晋时刘昫、张昭远等撰,也不是唐代当时的时间,故可靠性差些,故排除B;北宋时期的司马光不是李世民同时代的人,且其编著的资治通鉴很可能是借鉴了唐代的官方史书,故C也有可能不可靠;温大雅作为隋末唐初大臣,参与了反隋建唐过程。可以说是亲历者,而且他作为当时的大臣,与李建成、李世民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故最有可能是可靠的,所以选D。点睛:在判断一个历史事实前,至少得先看看史料的可信程度、来源以及作者的立场,否则单

18、纯拿着一条史料就轻易下结论,这就太不明智了。梁启超曾经这样来分析和判断史料的真伪:1、对于同一历史事实,几部史料的记载相互矛盾的,以离史迹最先最近者为可信。2、灵活运用反证辨伪。鉴别史料的误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举出一例反证。3、以年代为准多多收集旁证。旁证肯定会收集到很多,这些史料可以进行联系、排比、相互印证,在不断地梳理之下,真相会逐渐浮现出来。4、有些常识性的史料很可能是错误的。比如一提起长城,很多人都说是秦始皇修的,但实际上这个说法并不确切。所以一遇到所谓的常识,必然要先怀疑。这些可以给我们判断史料的真伪提供一些借鉴。16.随着冶铁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农具生产在宋代冶铁手工业中占有大宗。宋

19、真宗时,知滨州吕韦简要求朝廷豁免农具税;宋神宗时,夷汉杂居的较偏远地区,如因购买农具不方便,可以申请设置草市。据此可知A. 草市作为最低层级的商品流通场所出现于宋朝B. 对农具的重视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的农本思想C. 农具的大量推广促进宋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D. 商业环境的宽松进一步推动宋代农具市场的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范围为古代中国经济。材料强调宋朝对农具销售政策的支持,体现了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反映出古代中国的重农思想,故B项正确。草市开始出现于唐朝,A项题干有误;题干未涉及北宋的经济发展状况,C项无法体现;题干无法体现商业环境的宽松,D项错误。17.宋代活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

20、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描绘了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可见宋代话本A. 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B. 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C.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 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反应市民阶层价值取向的话本出现,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宋代话本具体对社会的影响,无法表明其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A错误;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的说法明显夸大,B错误;话本是艺术创作,是对北宋城市生活的升华,并未真实再现北宋城市生活,D错误。

21、18.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跻身贵族。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1953人中,布衣入仕者占55.12%。这一现象有助于A. 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B. 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C. 进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D. 改变传统政治结构【答案】D【解析】布衣人仕者占55.12%强调了下层人也可以通过科举参与政权,说明了科举制使传统的政治结构发生改变,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在中国古代不存在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选官“程序”,选项C不

22、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考查的是科举制度使下层人也可以通过科举参与政权从而导致政治结构的改变。19.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B.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 农产品商品化加速D. 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答案】A【解析】据题干中“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可以得出此地农业发展让位于手工业的发展

23、,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进行描述,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描述了手工业发展的状况,与农业的商品化无关,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在当时,虽然手工业发达,但生产方式没有明显的变化,故D项排除。点晴:解题紧扣两宋、明清时期江浙粮食供应情况的变化,结合经济结构的转型分析归纳即可。20.袁氏世范记载,北宋出现了“千年田换八百主”、“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由于竞争激烈,好逸恶劳、不善经营之家会遭到淘汰。这说明北宋时期A.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B. 土地流转频繁导致北宋农业发展落后C. 土地流转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

24、D. 重农抑商的观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答案】C【解析】北宋时期土地兼并严重,“由于竞争激烈,好逸恶劳、不善经营之家会遭到淘汰”主要是说明土地流转促进生产力提高,C正确;A中阶级矛盾激化不符合材料主旨;北宋农业发展落后,B项错误;重农抑商的观念并没有得到改善,D错误。21.唐代凡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及郡县公子孙可入太学,宋代则八品以下官员之子孙及庶人之俊秀者可入太学。这一变化有助于A. 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B. 打破门阀对仕途的垄断C. 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D. 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答案】D【解析】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可以表现为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吏或设置机构管理基层,与题干中所说的官员选拔无关,故A

25、项错误。隋唐科举制度的实施,才打破门阀对士阶层的垄断,故B项错误。地方官权力大小变化无法从题中得知,所以无法得出地方官权力被削弱的结论,故C项错误。宋代招生范围涉及到普通百姓中优秀者,不再局限于官宦子弟,将更多的人纳入到统治集团,同时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由此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故D项正确。22.宋代随着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的完善,世族逐渐退出王朝体制。但后来,宗族日益受到重视。范仲淹晚年在苏州立“义庄”,以加强本族内的互相扶助;欧阳修亲自编撰族谱;苏洵也曾编写自己的族谱;司马光著司马氏书仪,列举大家族的规范。这些现象说明A. 封建王朝的统治安危取决于宗族的形成B. 宋代世族重新

26、形成并控制朝政C. 宋代士大夫重视以宗族障显儒学价值观D. 科举官僚制度推动世族的再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儒学的社会影响。宋代儒学日益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宗族成为儒学价值观的实践场所,故C正确;A表述错误;B、D不符合史实。23.元朝行省对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A. 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B. 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C. 外重内轻局面得到改变D. 注重君主权力的加强【答案】B【解析】从“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可

27、以看出元朝的行省制有效平衡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没有突出中央的部分;C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D选项错误,本题涉及的是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无关。点睛:在解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问题时要格外注意本题涉及的内容属于专制主义部分还是中央集权部分,搞清楚这一点往往可以排除一定的干扰项。如本题涉及的是中央集权问题,所以可以排除D选项的干扰。24.明初科举录取者多为南方举子,北方举子寥寥。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明政府正式实施南北分卷(分榜)制度,录取名额也实行南北分配,这一制度“嗣后相沿不改”。明朝的“南北分榜”主要是为了A. 稳定明朝的统治秩序B. 维持科

28、举制度公平性C. 调和南北士子间矛盾D. 照顾地区间文化差异【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明初科举录取者多为南方举子,北方举子寥寥”并结合所学知可知,明朝通过设置 “南北分榜”缓和了南北士子之间的矛盾,从而稳定了明朝的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C项包含在A项之中,B项错误;“南北分榜”不是为了照顾南北文化差异,故D项错误。25.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对材料现象解释最准确的是A. 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 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C. 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D. 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关键信息是

29、“夕贸市廛”,“上米贸银”。材料中没有出现雇佣关系,不能推测农村是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错误;材料只介绍明朝万历年间两地农村租佃经营状况,无法推测这种经营是否成为主流,故B项错误;佃农用中下等米冲抵地租,无法推测农民所交地租是否有所下降,故C项错误;佃农将收获的粮食卖到市场,农产品日益商品化,与市场的联系加强,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代商业的发展26.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这一变化过程的影响是A.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B. 直接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 手工业生产格局出现重大

30、变化D. 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答案】C【解析】题干仅反映官营手工业中人力要素的市场化,A项说法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中后期,与材料“清朝完全废除匠籍”时间不相符合;根据题干信息“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可知,清朝官府对官营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这利于手工业者参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促使民营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而这一规定的实行,势必影响官营手工业的规模,使手工业的生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故C项正确;选项与材料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点睛:明清时期,由于守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逐渐被民营手工业

31、所取代,政府不得不适应这一形势,进行相应的管理制度的调整,废除匠籍制度。这一措施导致了手工业行会组织发生重大改变,进而影响到手工业生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27.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所有者,不再满足于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管理生产,非常注意作物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由此可见明代江南地区A. 新的经济因素滋生B. 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C. 放弃传统经济模式D.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剧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所有者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管理生产,非常注意作物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

32、化,由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变为雇农规模化经营方式,故B正确。新的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手工业部门,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放弃传统经济模式,雇农经营也属于传统模式,故C排除。材料无法说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剧变,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明朝农业28.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A. 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B. “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C. 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D. 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如有祖

33、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及所学知识可知,它体现了统治者对传统伦理纲常道德的重视,故C正确。因为明清加强君主专制,刑罚严酷,故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表述不正确,故A错误。因为材料无法体现灭人欲,故B错误。而D明显不符合史实。29.对宋代至清代书院性质状况表解读正确的是A. 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压制书院发展B. 对外开放程度与书院数量相一致C. 民办书院数量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关D. 官办书院数量与中央集权强化有关【答案】D【解析】【详解】从表格信息可知,明清时期官办书院所占比例大大高于民办书院,结合所学可知,这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关,D正确;据表格信息不能反映少数民族统

34、治时期压制书院发展,尤其是明王朝并不是少数民族王朝,A错误;据所学可知,对外开放程度与书院数量无关,B错误;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民办书院数量在减少,C错误。30.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现象A.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 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C. 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D. 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

35、可知,永佃制的盛行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D正确;永佃制盛行与政府的财政收入无关,A错误;据材料没有反映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B违背史实;据材料,佃农的身份没有变化,C错误。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左右。至西汉末年增加到6000万,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此后南北分裂,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

36、,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据葛剑雄从中国历史各朝代的人口数量变化看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沧桑整理(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特点。(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

37、代人口变动的原因。【答案】(1)特点:人口发展呈现阶段性变化,每阶段内人口数大起大落;总体呈增长趋势,古代前中期增长缓慢,明清以来爆炸性增长;人口增长出现地域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增长慢于中原地区(2)原因:人口大起大落受朝代治乱兴衰制约;总体增长较缓于小农社会自然经济供养能力有限,而后期快速增长主要在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与人头税取消;少数民族地区增长较慢主要在于其地理环境相对恶劣且受民族歧视。【解析】【详解】(1)材料一表明在朝代更替之际人口下降较快,朝代建立后人口又上升,总是呈现这样一个历史循环的阶段性特征;但是从秦朝的300万到清末的4.3亿,中国人口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具体分期来看,

38、明清之前,中国人口的顶峰始终在1亿左右,人口增长较慢;但明清,中国人口飞速增长,到了清末已经达到惊人的4.3亿;从宋朝的人口分布来看,北宋境内人口到了1亿,而少数民族地区仅仅只有其十分之一,说明人口的地域分布也不平衡。(2)原因的分析应结合以上5个特点1对1分析,结合具体知识以及人口增长的要素回答即可。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官俸,历代更厚薄不同,而要以近代之薄为最甚。古代官俸,多用谷物,货币盛行以后,则钱谷并给。又有实物之给,又有给以公田的。明初尚有此制,不知何时废坠,专以银为官俸。而银价折合甚高,清朝又沿袭其制,于是官吏多苦贫穷。内官如部曹等,靠印结等费以自活,外官则靠火耗及陋

39、归。上级官不亲民的,则诛求于下属。京官又靠外官的馈赠。总而言之,都是非法。现代的官俸,较之清代,已稍觉其厚。然究尚失之于薄。而下级的公务员尤甚。(1)依据材料,归纳古代中国官员俸禄制度的变化趋势。(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官员俸禄制度变化的原因。【答案】(1)趋势:厚薄不同,逐渐走低;经历了从实物到货币的变化;官员常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收入。(2)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封建机构庞大臃肿;最高统治集团生活奢侈);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僚制度的弊端(监察制度不健全)。【解析】【详解】(1)据材料“官俸,历代更厚薄不同,而要以近代之薄为最甚。”可知,官俸历代厚薄不同,逐渐走低;据材料

40、“古代官俸,多用谷物,货币盛行以后,则钱谷并给。明初尚有此制,不知何时废坠,专以银为官俸。”可知,官俸经历了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据材料“内官如部曹等,靠印结等费以自活,外官则靠火耗及陋归。京官又靠外官的馈赠。总而言之,都是非法”可知,官员常通过非法渠道获得收入。(2)据所学可知,本题可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僚政治的弊端等角度思考作答。3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宋代沿袭唐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之一,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的职责范围有严格的区别,到了宋代,谏官的谏诤对象扩大至包括皇帝、宰相、文武百官等,二者事权退浙呈现

41、出相互渗透的倾向,御史兼有言谏之任,允许谏官弹劫百官,使得宋代苴察权独立而强大宋代君王主张不罪言者,优叙轻责,使谏官能够保持正义,防范权巨,规正过失,促进了宋代皇帝纳谏、士大夫敢谏的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在选用标准方面,司马光对选择台谏官提出三条标准: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宋代通过三个层级来对台谏官实施监考,第一层级为君主亲自通过诏令、月课等方式的监控,第二层级为中枢行政部门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督,如尚书省可以弹奏御史的失职,主持考绩台谏官,第三层级则主要通过台谏官之间的互劾互监实现对台谏系统的全面控制,形成完善的双向互察机制,实现奖惩分明。王洁宋代台谏制度及其借鉴意义(1)根

42、据材料概括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作用。【答案】(1)台谏趋于合流,监察权独立而强大;谏官选拔管理制度比较健全。(2)有效加强对官僚队伍的监督;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促进了理学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中的信息“谏官的谏诤对象扩大至包括皇帝、宰相、文武百官等,二者事权逐渐呈现出相互渗透的倾向,御史兼有言谏之任,允许谏官弹劫百官,使得宋代监察权独立而强大”、“宋代沿袭唐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之一,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和“在选用标准方面,司马光对选择台谏官提出三条标准”可见其特点为台谏趋于合流,监察权独立而强大;谏官选拔管理制度比较健全。 (2)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加强对官僚队伍的监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由材料“促进了宋代皇帝纳谏、士大夫敢谏的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可见宋代监察制度改革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结合所学,宋代监察制度改革体现了监察制度要求封建士大夫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促进了理学的发展。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宋代监察制度改革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2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