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基础巩固1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主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这表明当时的农民()A.重视兴修水利B.注重改进耕作技术C.主张适时耕作D.开垦出大量的荒地解析“湿耕泽锄,不如归去”,其意思是说在土地水分过大的时候进行耕作,会造成破坏。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C2北魏时期,“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这反映了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繁荣()A.杭州B.苏州C.无锡D.洛阳解析四个城市中只有洛阳处在北魏的统治之下。答案D3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开篇就直接介绍了耕、耙、耱等农具,这表明()A.北魏时期人们非常注重精耕细作B.农业生产的工具有了革命性的变革C.改进农具对农业
2、的发展非常重要D.鲜卑族与汉族的生产方式已无差异解析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书。耕、耙、耱是我国古代农民进行精耕细作的工具,齐民要术将对这些农业生产工具的介绍放在开篇,可见精耕细作技术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答案A4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是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的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制度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利于巩固鲜卑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由于丧失自身特色而衰落解析通过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鲜卑族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加速了鲜卑族同汉族的融合。无论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还是社会风俗方面来看,这都是历史的进步,而不能说是鲜卑族
3、的衰落。答案D5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充分反映出()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C.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解析“孝”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它的大量使用表明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答案C6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进步现象。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B.改革是加强民族融合最重要的方式C.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D.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高潮的到来解析战争、婚姻、友好交往都能促进民族融合,
4、B项的叙述过于绝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答案B7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大佛,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颐丰、肩宽,有雄健气概。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大佛,则温和可亲。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完成下列要求。图1云冈大佛 图2龙门大佛与图1相比,图2所出现的变化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什么联系?参考答案图2中的佛像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变得温和可亲,这是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文化的结果。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回八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洛阳伽蓝记材料二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
5、此变而得者也。张之洞劝学篇(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观点的合理性。参考答案(1)社会情况: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与民族大融合。能力提升1据统计,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从北魏人口的迅速增加上可以确信()A.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B.内迁少数民族的人数迅
6、速增多C.南方人口已开始向北方流动D.隐瞒人口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解析人口的增加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的人口就无法养活。答案A2北魏孝文帝非常注重推崇中原的儒家文化,他建立孔子庙,举办祭孔活动。其做法的目的不包括()A.吸收汉族文化以巩固对中原的统治B.弘扬儒家文化以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C.学习汉族文化以推进其改革的发展D.传承儒家文化以丰富中原文化的内涵解析任何统治者采取的文化措施,其目的都是维护其统治。孝文帝重视儒家文化,其目的就在于用先进的文化来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以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答案D3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
7、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A.均田制B.汉化政策C.新租调制D.三长制答案B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澄传材料二(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伽蓝记(1)材料一中的“魏主”是谁?他表达的是什么意愿?(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3)材料一、材料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参考答案(1)“魏主”:孝文帝。意愿:迁都洛阳,与汉族实现同轨,移风易俗。(2)北方经济得到恢复,民族融合得到加强。(3)孝文帝迁都洛阳,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北方的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