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好的故事课后巩固练1 .下列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A解散天女散花B削皮削发C差别差不多D参加参差2 .关于“昏沉的夜”的理解,正确的是()A因为作者的视力不好,所以他的眼前总是昏沉的夜。B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他用“昏沉的夜”表示现实的黑暗,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的,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3 .说说这篇散文诗主要写了几层意思?_4 .阅读好的故事节选,回答问题。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
2、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我就要凝视他们。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我
3、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资料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深受帝国主义侵害,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艰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鲁迅同劳苦大众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好的故事这篇散文诗,在很短的篇幅中却表现了鲁迅对于人生的现实的与哲学的深沉思考。而且,文字的精美,联想的新颖,构思的独特,都是此前的作品中所少见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石)【小题1】作者所说的“好的故事”究竟是什么?()A是一件难忘的事B是作者所要批判
4、的一种社会现象C是一个美好的梦D初学记中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小题2】从以下哪一句可以看出“好的故事”并没有真实存在过?()A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B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C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D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小题3】孙玉石教授评价文章除了“文字的精美”,还有“联想的新颖”,请结合选文第2自然段,体会作者联想到了怎样的故事?故事是美丽、幽雅还是有趣的?_【小题4】文章结尾写到:“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可结合资料回答。
5、_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鲁迅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夹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
6、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小题1】文中加点的两个“这里”具体指代的是_。【小题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句话运用_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_,说明它们给泥墙根一带带来了无限的_,表现了“我”的_心情。【小题3】画“”的句子运用了运用了多种感官来描写事物,请你从多角度出发分析一下这个句子的特点。_【小题4】“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句
7、子中的“似乎”和“确凿”矛盾吗?为什么?_【小题5】从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百草园的_。参考答案1 .A【详解】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能准确辨析。A“散”读音均:snB“削皮”读音为xio;“削发”读音为xuC“差别”读音为ch;“差不多”读音为chD“参加”读音为cn;“参差”读音为cn2 .B【详解】“昏沉的夜”,此词出自课文好的故事。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
8、,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他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3 .(13)在昏暗的夜,朦胧中,“我”看到一个好的故事。(411)具体描述了这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12)“我”从梦中回到现实,“我”总记得这一篇好的故事。【详解】考查学生课文的理解能力。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做到理解内容,分析写法,领悟情感,语言表达要准确,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答案为:(13)在昏暗的
9、夜,朦胧中,“我”看到一个好的故事。(411)具体描述了这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12)“我”从梦中回到现实,“我”总记得这一篇好的故事。4 . 【小题1】C【小题2】B【小题3】鲁迅先生用了许多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从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的画面。故事是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小题4】这不仅仅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这个“好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对理想生活的热烈憧憬。【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
10、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我们可以从“作者鲁迅同劳苦大众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得到答案。【小题2】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我们可以从“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得到答案。【小题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归纳总结。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
11、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归纳总结。我们可以从选文第2自然段,通过归纳总结得到答案。【小题4】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理解句子含义。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归纳总结。我们可以结合资料得到答案。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深受帝国主义侵害,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艰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鲁迅同劳苦大众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因此,作者借“好的故事”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对理想生活的热烈憧憬之情。5 . 【小题1】泥墙根一带【小题2】拟人悦耳乐趣快乐【小题3】“碧绿”是运用视觉来描写菜畦的可爱的,“光滑”
12、是运用触觉来描写石井栏的,“高大、紫红、肥胖、轻捷”也是运用视觉来描写的,描写鸣蝉运用的是听觉。作者运用多种感官,写出了百草园动物、植物的特点。【小题4】不矛盾。作者最后一次见百草园已经相隔七八年的时间了,所以用“似乎”。而回忆起儿时快乐的时光,百草园又历历在目,所以用“确凿”。【小题5】喜爱【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词语的理解能力。找准关键词“这里”,联系文中的上下文,我们得知“这里”指:泥墙根一带。【小题2】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以及感悟句子的能力。拟人:是给予动植物或者无生命的物体人的动作。从“低唱”、“弹琴”我们得知是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动
13、听,悦耳,从作者的用词方面,说明泥墙根一带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与乐趣,表现了作者高兴、快乐的心情。【小题3】本题考查的是从多种感官分析句子的能力。做这道题要多读几遍句子,联想人的感官,找到答案。人的感官有:视觉、触觉、味觉、听觉。结合自身的感官,答案。“碧绿”是颜色,使用人的眼看到的,是视觉;“光滑”是物体表面给人的触感,是触觉;“高大、紫红、肥胖、轻捷”,等这些词语是人看到某种物体时来形容的词语,是视觉;“鸣蝉”的叫声很明显是听觉。作者运用人的多种感官,描写了百草园的动物与植物特点。【小题4】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句子中词语的运用能力。似乎:是好像,含有不确定的意思;确凿:是十分肯定的意思。两个词语放在一起并不矛盾,联系文章作者鲁迅最后一次见百草园已经相隔七八年的时间了,用“似乎”合适,而作者回忆起儿时的时光,又历历在目,用“确凿”合适。【小题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整体的分析能力。从作者对百草园三味书屋的回忆中,回忆了儿时欢快的时光,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