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夯 实 基 础【P45】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基础梳理】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2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1)“另起炉灶”含义:不承认国民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意义: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意义: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
2、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3)“一边倒”含义: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3外交成就(1)第一次建交高潮: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17国建交;1949年12月,毛泽东出访苏联,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间:首次提出是1953年周恩来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时。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两次重要会议日内瓦会
3、议万隆会议内容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成果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成功影响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重难突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发展与印度、缅甸等近邻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周总理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6月下旬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形成。 (2)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
4、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3)意义和作用:新中国成立仅四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也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是因为,唯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关系才最可靠,最有生
5、命力,最能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健康发展。遵循这些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能和睦相处;违背这些原则,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会发生尖锐对抗。【真题演练】【例1】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D)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准确理解材料。由“1947年”可
6、知当时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再次对峙,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可知,中国共产党认为国民党政府的上述行为是出卖国家利益;A、B、C三项均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选D。【例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A)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解析】根据题干中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尤其是其中的关键信息“越南”“实现停战”“法军撤出”,联系所学
7、知识,可以判断这次国际会议的议题之一是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与日内瓦会议的主题相吻合,故选A项。万隆会议讨论的主题是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与会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中国没有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故排除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主要是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二、打开外交新局面【基础梳理】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背景: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间: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内容:(1)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
8、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2)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意义: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1)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2)进程: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3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标志: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影响:在国际上掀起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我国外交出现了
9、新局面。【重难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1)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客观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对联合国的控制减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大为加强。(3)直接原因:新中国历来重视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而第三世界国家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支持中国。(4)历史原因: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创始国之一。按照国际惯例,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资格本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替。【真题演练】【例3】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
10、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D)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准确理解材料。根据“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可以判断,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冷战”政策是由美国发起的,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仅针对中国,中国成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能体现西方“冷战”政策的彻底破产,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在1979年,B项不符合题意
11、,排除;C项表述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基础梳理】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1)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3)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4)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1)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2)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3)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4)作为发展中国家为积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3积极开展睦邻外交(1)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加强与东盟和欧盟的合作。(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
12、海合作组织”(2001年)。【重难突破】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不同任何国家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国与国之间应通过协商和平解决纠纷和争端,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我们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他国,也不允许他国把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3)实行无敌国外交。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
13、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主张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扩大互利合作。(4)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技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5)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真题演练】【例4】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
14、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根据题干可知,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允许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说明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故选A。中国政府投的是弃权票而非反对票,故B项错误。决议的通过表明联合国的军事行动没有违背大国一致原则,故C项错误。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考点延伸】理解“求同存异”与“万隆精神”(1)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同”体现在:中
15、国和亚非国家都曾遭受殖民统治;都面临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都要求加强团结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异”体现在:中国和亚非一些国家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2)“万隆精神”,即万隆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3)“求同存异”方针和“万隆精神”实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外交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真题演练】【例5】以下为新中国参加的某一国际会议的5项议程: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据此判断
16、,这一会议(A)A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B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C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D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解析】从材料中“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可知反映的是1955年反对殖民主义的万隆会议,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故A项正确。开始冲破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是指新中国建国第一年就同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故B项错误。万隆会议召开时两极格局尚未形成,故C项错误。实现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内容,故D项错误。【他山之石】一、岳麓版教材的不同内容岳麓版教材补充了如下两点: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并按照“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四项原则,与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二、人民版教材的不同内容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1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的新的科学判断,成为新时期中国确定对外关系方针的一个出发点。2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