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沭阳银河学校2015届高三开学初学情调研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写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634年,齐国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
2、得起先祖?齐君下令退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分封制渐趋瓦解 B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 C齐鲁始封君都是王室成员 D旧制度仍有一定作用【答案】C考点:分封制。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鲁国始封君是周公长子伯禽,是忘事成员,齐国始封君是姜子牙,是周的功臣而非王室成员。C错误。由题干中公元前634年,齐国打鲁国,可知A、B正确;D旧制度是分封制,题干中盟誓一出齐君下令退兵说明D正确。2下图为我国古代关中地区水利图,下列关于图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片中的地域为战国时期郑国统治范围 B图中“河水”为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 C图中的三条人工河道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D秦汉时期我国
3、已经高度重视农业水利事业【答案】D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读图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图中是秦国统治范围的。A错误。图中河水是黄河,B错误;三条人工河主要是用于农业灌溉;C错误;D正确。3刘泽华先生评述说:“他的理论是现实生活的高度抽象,在这种高度抽象的图画中,既肯定了现实的等级、君臣、剥削与被剥削以及家族关系,又为这些关系涂上了一道釉彩,显得温情脉脉。”这里的“他”很有可能是指A韩非 B墨翟 C孟轲 D庄周【答案】C考点:儒家思想。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由题干中“既肯定了现实的等级、君臣、剥削与被剥削以及家族关系”可知是
4、儒家思想,C正确。4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刻文使用的字体应该与下列哪一作品中的字体相同? A B C D【答案】D考点:书法。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读图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秦朝官方文字是篆书,D正确;A是隶书;B是草书;C是楷书。5近代民谣:“毛竹笋,两头黄,农民领袖李忠王。地主见了他像见阎王,农民见了他赛过亲娘。黄秧叶子绿油油,忠王是个好领袖。地主见了他两脚抖,农民见了他点点头。”描述的事件可能是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答案】B考点:太平天国运动。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
5、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由题干中“农民领袖李忠王”可知说的而是是说忠王李秀成,B正确。6下表为1865-191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状况统计表年代进口出口平衡1865年55,715,458两54,103,274两1,614,184两1875年67,813,247两68,912,929两+1,109,682两1885年88,200,018两65,005,711两23,194,307两1895年171,686,715两143,293,211两28,402,504两1905年447,100,082两227,888,197两219,212,549两1911年471,503,943两377,338,16
6、6两94,165,777两对上表解读正确的是A1865年中国出现贸易逆差主要与欧美国家大量走私鸦片有关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逆差呈现加剧倾向C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列强对华侵略加剧,其压制使得中国民族工业越来越落后【答案】C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A中1865已经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了,中国大门进一步打开,不是因为走私鸦片。A错误;1875年曾出现贸易顺差,B错误;D材料表格反映不出来;整个表格反映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额越来越高,逐渐卷入世界市场,C正确。7上海时报1913年7月刊登了
7、某师范学校(注:其生源主要是南方)对学生崇拜人物的调查。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位次被崇拜者得票位次被崇拜者得票1孔子1537王守仁、黎元洪62孟子618朱熹、华盛顿等4人43孙中山179程德全34颜渊1110康有为、袁世凯等4人25诸葛亮、范仲淹811苏秦、秦始皇、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卢梭、梁启超等16岳飞7A辛亥革命没有能够深刻改造国人的思想,儒学影响深远 B在当时中国,孙中山及其民主共和思想影响力巨大C近代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国人初步了解西方哲人D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弱化了知识分子对帝王的崇拜【答案】B考点:辛亥革命。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孔孟
8、排一二位,A正确;孙中山排第三,不能叫影响巨大,B错误;由“11苏秦、秦始皇、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卢梭、梁启超等”可知,C正确;此表中没有了封建帝王说明D正确。8下列对图片中纸币使用时间的正确判断应该是A通过列宁头像断定为国民革命时期B通过“中华苏维埃”字样断定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通过“即付银币壹元字样”断定为“币制改革”前夕 D通过“共和国国家银行”字样确定为新中国成立初【答案】B考点:土地革命。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读图的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通过“中华苏维埃”字样判断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建立的中央政权机构。1927-1937,B正确。9民国二十六年通过
9、的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关于根绝赤祸之决议中要求共产党彻底取消红军与苏维埃政府、根本停止赤化宣传、根本停止阶级斗争等。这一文件颁布后A中共为联蒋抗日做出方针、政策的调整 B国民党获得八路军、新四军指挥权C中共揭露了蒋介石欺骗伎俩,反蒋抗日 D国共互相猜忌,陷入内战之中【答案】A考点:抗日斗争。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由题干可知民国二十六年情况的描述是1937年,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前夕,B不符合史实;C、D题干没反映;题干中反映的内容是面对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共两党合作,中共作出的政策调整。A正确。101968年红旗杂志第四期社论说:“迷信选举,这也是一种保守思想
10、”,革命委员会“不是选举产生的,而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群众的行动产生的”,它“比以前单纯用选举产生的更合于无产阶级民主,更合于民主集中制,更能深刻得多地反映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这个社论A赞扬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科学性B推崇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广泛代表性C破坏法制建设的成果,实质上是民主的倒退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理论飞跃【答案】C考点:“文化大革命”。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由题干1968年可知文革期间,由“比以前单纯用选举产生的更合于无产阶级民主,更合于民主集中制,更能深刻得多地反映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可知,是文革中左倾错误的表现,C正确;题干
11、说的是革命委员会,不是人民代表大会,也不是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A、B错误;文革是左倾错误是错误的,不是马克思主义,D错误。11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道:“在国外,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按照这一要求,新中国成立后A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实行不结盟政策C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答案】A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由题干“这就是联合苏联,”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A正确。
12、B是1961年;C是1953年;D是改革开放后。12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身着经过改良的中式服装,出席挪威国王举行的国宴。下列对两人服装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在中山装和旗袍的基础上改进而成 B整体上体现了中国服装的传统格调C上衣口袋巾的设计融入了西式礼服的元素D服装穿着直接表达了中国的政治诉求【答案】D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读图的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D表述错误,服装体现不出什么政治诉求。由题干“经过改良的中式服装,”可知A、B正确;既然是改良后的,也融入了西式礼服的元素,C正确。13罗马法规定:采用“要式买卖(买卖的一种方式)”时,当事人必须亲自到
13、场,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对这段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买卖行为重视法律形式和程序 B以铜作为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D罗马法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答案】D考点:罗马法。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可知A正确;“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可知B正确;
14、买卖关系本身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结果;题干中的一个例子不能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D错误。14英国王位继承法第二条规定:“凡依照本法而即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在加冕时,按照当今国王和已故玛丽女王统治第一年所制定的国会法令(称为加冕宣誓法),举行宣誓仪式,并且应当依照该项法令所定的手续和方式,签署并朗诵其中所规定的誓词。”这段材料说明A英国议会内部实施了某种程度的权力分割和制衡B英国议会限制了国王个人的自由权利C英国议会成为真正能够反映民意的政府机构D英国国王的权威受制于议会,议会立法约束王权【答案】D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
15、英国王位继承法是英国议会制定的,整个材料介绍的是英王加冕的程序问题,D正确;ACD材料没体现。15.中国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意大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艺术内容上都有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兴起 B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市民阶层催生新的审美倾向【答案】C考点:近代西方的绘画。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读图的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中国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宋代风俗画的代表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反映。意大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也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C正确。 A、B不符合清明上河图;D都没体现。16在瓦特的发明事业最困难的时候,企业家博尔顿和瓦特
16、正式签订合同,成立了博尔顿-瓦特公司,他资助瓦特继续研究,同时也是瓦特专利股份的持有者。这说明当时英国保障个人财产权 尊重知识产权 推行专利制度 专利制度不利于经济的发展A B C D【答案】B考点:工业革命。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由题干中“同时也是瓦特专利股份的持有者。”可知正确;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是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所以错误,B正确。17人文精神是指人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心理活动中的人文主义倾向,它的核心内涵是人文主义。下列与之相关的言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我不想变成上帝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
17、自己。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A B C D【答案】B考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言论,14-17世纪。是苏格拉底的言论,是公元前5世纪。是启蒙运动时期的言论,17-18世纪的言论。是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言论。15-16世纪。所以B正确。18俄国到1920年时,1卢布相当于1918年1卢布的1/188,相当于1913年的1/13000。以物易物的流行,使银行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此种现象A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困难 B缘于货币发行量增大导致
18、通货膨胀C直接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D是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答案】C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由题干“俄国到1920年时”可知是俄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候,1918-1920.当时取消了商品买卖,以物易物的流行,使银行失去了存在的意义。ABD错误。192014年4月23日到2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了亚洲四国。在日本,奥巴马在回答“如果中日发生钓鱼岛冲突,美国是否会出兵支援日本?”时说,不是每一场战争美国都要参加。在菲律宾,奥巴马在回答“一旦菲律宾与中国在南海爆发武装冲突,美国是否会保卫菲律宾?”时又说,美国欢迎中国的和平崛起,
19、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是“建设性的”,美中之间拥有庞大的贸易与商业,美国还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就各种问题展开合作。奥巴马这样表态主要是A想获得亚洲盟国支持,建立单极世界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C谋求和中国联合,建立一个两极世界D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世界【答案】B考点: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由题干“不是每一场战争美国都要参加。美国欢迎中国的和平崛起,可知A、C错误;D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奥巴马。题干问的是美国之所以持上述态度的原因,主要是基于世界形似的变化。20韦勒克将某一文学流派的风格总结为:“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
20、象征与神话。”德国作家席勒也认为这一文学流派“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下列美术作品中与之具有类似风格的是 A B C D【答案】D考点: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读图的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题干描述的是浪漫主义的风格,D属于浪漫主义风格;A是现实主义;B是印象派;C是立体画派。第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第21题11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共计60分。21(11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历来是国家政治不可回避的议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圣人之为国也,一赏,一刑,一教 。一赏则兵无敌,一刑则令行,一教
21、则下听上。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商君书材料二 美国实行的是宪政联邦体制,政府是建立在宪法基础上的,宪法不仅确定联邦和州政府的结构,而且确立了联邦和州政府的权限。如凡牵涉到宪法修改的条款,除了必须经国会批准外,还必须得到四分之三以上州的批准才能成立。自合众国宪法诞生以来,一共通过了27个修正案,从1800年至今,仅通过了16个修正案。美国政体的结构与运作请回答:(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有哪些方法?(不得摘抄原文)(3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特点。这样的权力分配有何积极作用?(5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
22、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政治制度的认识。(4分)【答案】(1)奖赏明确;刑罚严格;教化统一。(3分)(2)特点:以宪法为基础(1分);在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拥有一些州权。(2分)积极作用:既有利于维护中央权威,捍卫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也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分)(3)认识: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中央与地方应该形成平衡、协调的关系;政治制度应该在法律框架内运行、调整。(3分)考点:中央集权国家;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要注意题干中的不得摘抄原文,根据材料一中“一赏,一刑,一教” “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可知,在对顾问进行翻译一下即可,奖赏明确;刑罚严格;教化统一。
23、(2)根据题干中“政府是建立在宪法基础上的,”可知以宪法为基础;根据“而且确立了联邦和州政府的权限”可知在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拥有一些州权。关于作用,因为是宪政联邦体制所以既能维护中央集权,也能让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既有利于维护中央权威,捍卫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也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国家能有效的维护统治,美国的联邦体制,既有利于维护中央权威,捍卫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也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方面体现了政治的多样性。另外政治制度的运行要依据法律进行等。22(14分)近代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相互作用、相互推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曾国藩、李鸿章
24、、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僚设置了一大批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学校,如京师同文馆(1862年)、福建马尾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1866年)、天津电报学堂(1879年)、武备学堂(1895年)和南京陆军学堂(1895年)等。白莉、汪刘生中西文化冲突与教育价值取向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今时局变异,外侮交迫,非读万国之书,则不能通一国之书。”他还具体指出,“今中学以经义掌故为主,西学以宪法官制为归。”他所注重的“中国经史大义”实际上是经过康有为改造,并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公羊春秋”学说。(时务学堂)培养的大批人才如林圭、李炳寰、蔡锷、唐才质等,有的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坚,有的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骨干。特别是
25、它促成了湖南各地新式学校的设立和书院制度的改革。长沙时务学堂:开湘学之新风材料三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材料四 准此以定中国教育之方针,教于斯,学于斯,吾国庶有起死回生之望乎?依此方针,说其义于下方:(一)现实主义。唯其尊现实也,则人治兴焉,迷信斩焉。(二)惟民主义。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者也。(三)职业主义。现实之世界,即经济之世界也。今之教育,倘不以尊重职业为方针,不独为俗见所非,亦经世家所不取。盖个人以此失其独立自营之美德,社会经济以此陷于不克自存之悲境也。摘编自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
26、针(1915年)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教育的进步与不足,并据此概括其特点。(3分)(2)据材料二,指出时务学堂在教育观念上的重大突破及其积极影响。(4分)(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时北京大学的办学宗旨。据材料四,概括陈独秀主张的教育要义。(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教育发展变化的认识。(3分)【答案】(1)进步:向西方学习;不足:仅限于科技、军事、语言等领域。(2分)特点:中体西用。(1分)(2)突破:力倡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2分)积极影响:推动了政治变革和近代教育的发展。(2分)(3)宗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1分)要义:现实主义,民主,职业训练、振兴实业。
27、(3分)(4)民族危机的刺激,东西方文化冲突、交融推动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由关注器物、科技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逐步深入;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3分)考点:维新思想。(1)据材料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由题干中“如京师同文馆(1862年)、福建马尾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1866年)、天津电报学堂(1879年)、武备学堂(1895年)和南京陆军学堂(1895年)等。”可知,教育的近代化是向西方学习,但是开设的学校限于科技、军事、语言等领域。关于特点总体上体现洋务运动的特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教育观念上的重大突破从材料中“有的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坚”,可知维新运动学西方上升到制度层次,学习西方政
28、治制度,关于积极影响通过材料中“特别是它促成了湖南各地新式学校的设立和书院制度的改革。”可知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和中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3)概括北京大学的办学宗旨,审题可知答案就在材料中,并结合所学可知宗旨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陈独秀主张的教育要义,通过材料中“(一)现实主义(二)惟民主义(三)职业主义。”可知现实主义,民主,职业训练、振兴实业。(4)材料一体现了民族危机的刺激呼唤着教育的改革,材料二三体现了维新派和激进派对教育近代化的想法以及尝试,政治的近代化可以推动教育的近代化,反之,教育近代化也可以推动教育近代化。还有由关注器物、科技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逐步深入,而在其中都渗透着教育
29、的发展。23(15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这是无法抗拒的时代潮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贸易趋向统计年鉴的两组数据第一表 1948-1970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第二表 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百分比)统计表年份发达国家间贸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发展中国家间贸易196559.032.53.8197062.130.63.3197546.638.47.2198044.839.09.0198550.835.39.0199055.333.49.6199547.037.714.1(注:总数不足100归因于与经互会国家的贸易,国家未被区分,有
30、误差。)材料二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事实,总的来说它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国家的消费和福利不平等加剧的问题。在一国范围内,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现在还没有一个类似的机制。”材料三 中国当代学者王加丰在反现代化全球化思潮产生的原因一文说:“从整体看,500多年来世界现代化全球化高歌猛进(但)它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过程。至今,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才是这个过程的佼佼者仅从20世纪后期以来,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各种新的反现代化全球化力量的兴起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反现代化全
31、球化往往相当于反对不平等的世界分工。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两表,概括分析二十世纪后半期世界出口贸易发展的特点。(3分)(2)阅读材料二、三,分析对比东西方学者对经济全球化认识的异同点。(4分)(3)请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二战以来的历史知识,就“人类如何应对全球化”自拟观点,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章。(8分)(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表述成文。)【答案】(1)世界贸易总额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贸易额也在不断提升。(3分)(2)相同点:都认为经济全球化大势所趋;都认为全球化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同点:西方学者认为全球化有利于合理配置生产资源,但在分配方面缺乏全球调
32、节机制;东方学者认为分工的前提就是不合理的。(3)范例:(观点:)人类应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并纠正其缺陷。(论证:)二战以来,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交流频繁,贸易额不断扩大,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但是东西方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在世界生产和贸易中占据主导、优先地位,因而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挑战。二战后在应对全球化方面,人类已经成立了多个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TO等,在调节国际关系方面已经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现有的国际组织在全面平衡国际分工和分配上有待进一步发挥作用。(结论:)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自然过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
33、展中国家,都必须为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考点:全球化。(1)有材料一的表一可知世界贸易总额不断提高;由表二可知发达国家间贸易额不断增长,可见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睁居于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间贸易额虽然总体上占的比例比较小,但是增长还是比较快的。(2)两则材料都认为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也都一分为二的谈了对全球化的认识。由材料二中“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事实,”“从整体看,500多年来世界现代化全球化高歌猛进(但)它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过程。”可知。关于不同点,材料二中认为总的来说全球化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材料三睁“对
34、发展中国家来说,反现代化全球化往往相当于反对不平等的世界分工。”可知东方学者认为分工的前提就是不合理的。(3)首次论点要正确,人类应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并纠正其缺陷。关于论据可以从1、二战以来,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交流频繁,贸易额不断扩大的现状谈必要性;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在世界生产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3、二战后在应对全球化方面,人类已经成立了多个国际组织的现状,在调节国际关系方面已经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现有的国际组织在全面平衡国际分工和分配上有待进一步发挥作用。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对于戊戌变法的最终失败,学界乃至变法者本身都有深刻的思考。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
35、料一 苟徘徊迟疑,苟且度日,因循守旧,坐失事机,则诸夷环伺,间不容发,迟之期月,事变必来。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臣闻方今大地守旧之国,未有不分割危亡者也。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材料二 夫皇上既知法之当变矣,既以康有为之言为然矣,而为能断然行之。必有藉于群众之议者何也,盖知西后之相忌,故欲藉众议以行之,明此事非出于皇上及康有为之私见也。而诸臣之敢屡次抗拂上意者,亦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梁启超变法通议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的变法心态,这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有哪
36、些影响。(5分)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分析这段材料是否挖掘到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5分)【答案】(1)心态:急于求成;贪大求全。(2分)影响: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造成社会动荡;引发顽固派的阻挠,导致变法失败。(3分)(2)材料二观点:光绪没有实权,以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反对变法,导致变法失败。(2分)未能挖掘到,(1分)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变法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2分)考点:戊戌变法。(1)变法心态由材料中“坐失事机,间不容发,迟之期月,事变必来”可知急于求成。由材料“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可知改革要求全面。改革的影响主要是打击了大批既得利
37、益者;再有变法引发顽固派的阻挠,导致变法失败。(2)由材料二“既以康有为之言为然矣,”“盖知西后之相忌,”道出了变法失败的原因因为以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反对变法,导致变法失败。这只是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并非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应从资产阶级自身找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的原因在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变法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太史公曰: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
38、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史记蒙恬列传材料二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清圣祖实录材料三 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而当时之筑长城者,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孙中山建国方略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和康熙帝批评秦始皇修筑
39、长城所持的共同理由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熙帝是如何处理与蒙古族关系、解决北方边疆问题的?(4分)(2)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秦始皇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其目的。(4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认识历史评价需要注意哪些因素?(2分)【答案】(1)共同理由:忽视德政,不顾及民生。(1分)目的:缓和矛盾,维护封建统治。(1分)解决办法:平定噶尔丹叛乱;多伦会盟;实行盟旗制度;通婚联姻。(写出任意两点得2分)(2)评价:肯定修筑长城有助于稳定北方边防;否定其暴政、专制。(2分)目的:强化民族危亡意识,鼓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2分)(3)论从史出;注意甄别材料,关注评价者的身份及主观
40、目的;注意人物行为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写出任意两点得2分)考点:康熙;孙中山。(1)材料一中的意思是:秦国刚刚灭掉其他诸候的时候,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创伤累累尚未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在这时候尽力谏诤,赈救百姓的急难,恤养老人,抚育孤儿,反而迎合始皇心意,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他们兄弟遭到杀身之祸,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吗?哪里是什么挖断地脉的罪过呢?由材料二中的“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可知共同点体现在对百姓的体恤上。关于康熙的民族政策根据所学应该是开明的包括平定噶尔丹叛乱;多伦会盟;实行盟旗制度;通婚联姻。(2)由“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可知孙中山肯定长城的功劳;由“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可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它。目的:强化民族危亡意识,鼓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3)历史评价要注意的首先是论从史出,看的时候要注意评价者的阶级出身及代表的利益;其次要注意的是评价者本身的主观目的;再次就是评价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