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训练22论述类文本阅读(二)(时间:45分钟分值:30分) (对应学生用书P421)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艺术生活与同情宗白华艺术的生活就是同情的生活。无限的同情对于自然,无限的同情对于人生,无限的同情对于星天云月,鸟语泉鸣,无限的同情对于生死离合,喜笑悲啼。这就是艺术感觉的发生,这也是艺术创造的目的。同情是社会结合的原始,同情是社会进化的轨道,同情是社会协作的原动力。我们为人生向上发展计,为社会幸福计,不可不谋人类“同情心”的涵养与发展。哲学家和科学家,兢兢然求人类思想见解的一致,宗教家与伦理学家,兢兢然求人类意志行为的一致,而真能结合人类情绪感觉的一致者,厥唯艺术而已。
2、一曲悲歌,千人泣下;一幅画境,行者驻足,世界上能融化人感觉情绪于一炉者,能有过于美术的么?美感的动机,起于同感。我们读一首诗,如不能设身处地,直感那诗中的境界,则不能了解那首诗中的美。我们看一幅画,如不能神游其中,如历其境,则不能了解这幅画的美。我们在朝阳中看见了一枝带露的花,感觉它生命的新鲜,生意的无尽,自由发展,便觉得有无穷的不可言说的美。譬如两张琴,弹了一琴的一弦,别张琴上,同音的弦,方能共鸣。自然中间美的谐和,艺术中间美的音乐,也唯有同此弦音,方能合奏。所以,有无穷的美,深藏若虚,唯有心人,乃能得之。但是,我们心琴上的音乐,本来色彩无穷,一个艺术家果能深透心理,扣着心弦,聊歌一曲,即得
3、共鸣。所以艺术的作用,即是能使社会上大多数的心琴,同入于一曲音乐而已。这话怎讲?我们知道,一个学术思想,这很不难得全社会的赞同。因为思想,可以根据事实,解决是非。我们又知道,一个事业举动,也不难得全社会的同情。因为事业,可以根据利害,决定从违。这两种都有客观的标准,不难强令社会于一致。但是,说到情绪感觉上的事,却是极为主观,很难一致了。我以为美的,你或者以为丑。你以为甘的,我或者以为苦。并且,各有其实际,决不能强以为同。所以,情绪感觉,不是争辩的问题,乃是直觉自决的问题。但是,一个社会中感情完全一致,却又是社会的缺憾与危机。因为“同情”本是维系社会最重要的工具。同情消灭,则社会解体。艺术的目的
4、是融社会的感觉情绪于一致,是谋社会同情心的发展与巩固。譬如一段人生,一幅自然,各人遇之,因地位关系之差别,感觉情绪,毫不相同。但是,这一段人生,若是描写于小说之中,弹奏于音乐之里,这一幅自然,若是绘画于图册之上,歌咏于情词之中,则必引起全社会的注意与同感,而最能使全社会情感荡漾于一波之上者,尤莫如音乐。所以,中国古代圣哲极注重“乐教”。他们知道,音乐能调和社会的情感,坚固社会的组织。不单是艺术的目的,是谋社会同情心的发展与巩固。本来,艺术的起源,就是由人类社会“同情心”的向外扩张到大宇宙自然里去。因为自然中也有生命,有精神,有情绪感觉意志,和我们的心理一样。你看一个歌咏自然的诗人,走到自然中间
5、,看见了一枝花,觉得花能解语,遇着了一只鸟,觉得鸟亦知情,会着了一丛小草,一片蝴蝶,觉得也能互相了解,悄悄地说他们的情、他们的梦、他们的想望。无论山水云树、月色星光,都是我们有知觉、有感情的姊妹同胞。这时候,我们拿社会同情的眼光,运用到全宇宙里,觉得全宇宙就是一个大同情的社会组织,什么星呀、月呀、云呀、水呀、禽兽呀、草木呀,都是一个同情社会中间的眷属。这时候,不发生极高的美感么?这个大同情的自然,不就是一个纯洁的高尚的美术世界么?诗人、艺术家,在这个境界中,无有不发生艺术的冲动,或舞歌或绘画,或雕刻创造,皆由于对于自然,对于人生,起了极深厚的同情,想将这个宝爱的自然,宝爱的人生,由自己的能力再
6、实现一遍。艺术世界的中心是同情,同情的发生由于空想,同情的结局入于创造。于是,所谓艺术生活者,就是现实生活以外一个空想的同情的创造的生活而已。(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改)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艺术的作用,就是能使社会上所有人的情绪感觉达成一致。B“同情”是维系社会最重要的工具,但也不能追求全社会感情完全一致。C中国古代圣哲认为只有音乐才能调和社会的情感,坚固社会的组织。D艺术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空想。解析A出自第段,“所有人”范围扩大,原文是“使社会上大多数的心琴,同入于一曲音乐”;C.出自第段,“只有音乐”说法过于绝对化;D.出自第段,原文是说“所谓艺术生
7、活者,就是现实生活以外一个空想的同情的创造的生活”。答案B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3分)A因为哲学家和科学家追求人类思想见解的一致,所以不能谋求人类情绪感觉的一致。B我们读一首诗,只要能设身处地,直感那诗中的境界,就一定能了解那首诗中的美。C艺术家如果对自然、人生起了深厚的同情,想将自然、人生由自己的能力再实现一遍,就会产生艺术的冲动。D. 同情的发生由于空想,同情的结局入于创造,所以有了空想就一定会有创造。解析A出自第段,前句现象与后句结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B.出自第段,原文说“如不能设身处地,直感那诗中的境界,则不能了解那首诗中的美”,选项把必要条件替换成充分条件;D.
8、出自第段,原文说“同情的发生由于空想”,并不等于说有了空想就有创造。答案C3同情与艺术生活有怎样的关系?(4分)答:_答案同情是艺术感觉的起源,艺术的起源,就是由人类社会“同情心”的向外扩张到大宇宙自然里去;同情也是艺术创造的目的,艺术的目的是融社会的感觉情绪于一致,是谋社会同情心的发展与巩固。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0分)文人画的艺术境界是痴狂,这个论断似乎不怎么新鲜,但是,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痴狂与西方艺术家的痴狂完全是两个概念。在中国文化的早期,痴狂就被当作一种智慧的表现。从人文的角度看,最早的狂人要推接舆。这位狂者的特点,一是看破世事,二是语发真情,三是独往独来,我行我素。从后
9、人对这些典籍的注释来看,皆认为是先贤借狂人之语来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观念。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都将狂夫之言之行看做是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以至于后代不管什么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对“狂狷之行”“狂夫之言”都采用了容忍甚至予以关注的态度,造成了中国两千年文明史对狂人狂言的一种特殊认识:太聪明会致狂,所谓大智若愚。而愚者狂人之言行是客观真理的显现。从接舆到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完整塑造出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术典型。“狂”的寄情达意功能“狂”所具备的种种特质,与艺术创作的规律无不息息相通,因而十分自然地引入了艺术领域。由于狂言狂行能够得到社会的宽容与保护,所以艺术家
10、就容易选择“狂”的艺术语言,隐晦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声,从而揭示客观真理。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狂”就成为一种风尚。嵇康与阮籍两位狂士之别,关键是一个“佯”字上,这就是生存的智慧,正所谓“疯狂乃机变之一道”。魏晋之后,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格。或者说,他们的狂言狂行就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艺术。我们再看,艺术创作主体的痴狂风格,决定了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中国古典艺术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乃至大草、狂草。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乃至大写意、泼墨大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于非理性的“痴狂”持有否定态度。米歇尔福柯有一句话概括
11、得很好,他说:“希腊的理性没有反对命题。”中世纪以来,“癫狂”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罪恶”,因此对精神病采取隔离、驱逐的残酷手段。到了l7世纪中叶,排斥的态度就更加激烈起来,笛卡尔的哲学占据主导地位,确立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癫狂被视为非人性的东西。同普遍的艺术风尚相同,痴狂之风也是以“雅”始,以“俗”终。不狂而名之为狂的画家,为了向社会宣称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常常自称为“狂”。就说“扬州八怪”吧,其实他们一点也不怪,不狂,这些文人画家开始具备专业画家的性质,他们还要进行书画交易,借此为生。“痴狂”进入世俗化阶段,它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稳定下来。一方面,艺术家从事艺术而不必为此而发疯;另一方面,具有疯
12、狂艺术个性的作品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来,满足欣赏者那种歇斯底里的情绪。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3分)A在中国,后世人们对狂夫之言之行都采用了容忍的态度,那是因为当年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都视狂夫之言之行为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B从楚狂接舆、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到嵇康与阮籍,他们完整塑造了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术典型。C在中国古典的艺术创作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D“扬州八怪”他们的“狂言狂行”已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艺术,他们实际上一点也不怪,不狂。解析B原文中没有包含“嵇康与阮籍”。答案B5
13、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欣赏者歇斯底里的审美情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疯狂艺术个性作品的发展。B中国古代狂人虽有真伪之别,但他们都一样会语发真情,道破真理。C17世纪中叶的西方,理性是至高无上的。D文中引用米歇尔福柯的话是想说明,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非理性的“痴狂”持否定态度。解析B“都一样会语发真情”错。答案B6“痴狂”的艺术风尚在中国文化中的发展过程如何?结合全文进行概括。(4分)答:_答案在中国文化的早期,痴狂就被当作一种智慧的表现。孔子庄子大力推崇,认为狂夫之言之行具有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造成了中国两千年文明史对狂人狂言的特殊认识,塑造了一系列“狂人通道”的
14、艺术典型,“痴狂”被引入了艺术领域。由于社会的宽容与保护,“痴狂”成为艺术家的一种艺术风格。“痴狂”进入世俗化阶段,它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稳定下来。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10分)问卷的结构性安排与形式制约问卷调查作为收集社会资料的一种有效形式,被政府和学者置于较高的地位。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实践,使我们不断地反思此类问题:知识建构过程中的问卷调查受何种力量的支配?我们如何破解这种制约,以便提高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 作为一种建构的事实,问卷的结构性安排,会制约我们的思维习惯,进而影响到问卷信息的真实性。问卷的结构形式安排相当重要,这不仅仅是因为结构不合理的问卷可能会导致受访者遗漏
15、一些问题,混淆问题的本意,甚至会导致受访者直接扔掉问卷。从结构性视角看,问卷中问题的结构性安排有着多层正功能。因此,把简单易答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复杂难答的问题放在后面;把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容易引起他们紧张或产生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把被调查者熟悉的问题放在前面,把他们感到生疏的问题放在后面;或者是一般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意见、看法方面的问题等。原则性的问卷结构安排有着多层正功能,但在实践中此种结构性安排往往存在着异质类问题相互“嵌套”的现象。“嵌套”是指由于某种原因使得不同类型的问题相互交错安排。不同的问题相互组合无疑会使得问卷信息显得较为饱满,但在实际调查中,此种结
16、构会对我们的思维产生较大的影响,使思维不停地在问题之间穿梭。一会是经济类问题,一会是社会性问题,一会是收入性具体数字,一会又必须回到相应的态度表达之中。这就很难保证受访者有一个连续性的思维,直接导致有些答案的模糊化和失真。毕竟,问题虽然针对同一个主体,但问题之间的关联性似乎并不那么紧密。对于受访者来说,他们面临的将是跳跃性问题,而非连续性问题。由于问卷设计及安排的需要,一些问题在结构性张力的作用下会呈现隔离的状态,然而对于其中的分散程度有时很难拿捏。对于这种安排的解释,我们通常认为可以相互检验的问题必须分隔开,不能连在一起,否则就起不到相互检验和相互印证的作用。“正态分布”的结构具有更多的功能
17、性作用,所以,在我们的问卷设计及结构安排中,同类性问题的“正态分布”具有一定程度的必然性。问题的数量即问卷的长度,虽然很难有一个具体的标准,但是根据一些调查研究专家的经验,一份问卷的长度或者其所包含的问题,一般以受访者能在半小时内完成为宜。问卷的长度受到两个条件的制约:资料的准确性和受访者愿意接受调查的时间。研究者总是希望在一次调查中获得最多的信息,问题较多,问卷较长,但是这样的结果经常会使受访者在填写问卷或接受调查时产生厌烦情绪,进而对后面的,往往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敷衍了事,影响资料的准确性。在我们的调查中,也遇到类似的情况,看到如此长的问卷,他们便开始拒绝,或者看到如此多的问题还未进行完,
18、便要求中途退出。 如何突破问卷调查中的结构性约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我们需要尊重结构,因为结构的存在,使规范得以存在,从形式上对问卷调查的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统一,可以保证资料的统一性与稳定性。7下列对于问卷中的结构性安排的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问卷结构的不合理既制约调查人的思维习惯,也会使受访者遗漏或混淆问题。B问卷中问题的结构性安排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以便体现它的多层正功能。C原则性的问卷结构就是指依据受访人的思维习惯、接受要求等而设计的问卷结构。D问卷的结构性安排因为存在异质类问题而互相“嵌套”,使受访者面临思维的跳跃。解析A“也会”有误,原文是“可能会”(第二
19、段)。答案A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问卷调查在结构安排上往往会遇到同类型问题互相交错安排的现象,虽然使得问卷信息饱满,但受访者难以接受。B在问卷调查的结构安排上,一些问题会受到结构性张力的作用,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同质问题进行隔离性设置。 C一份问卷具有一定的长度,长度由问题的数量决定,制约长度的因素是受访者愿意接受调查的半小时内的时间。D应对问卷调查中的结构性张力的策略是,要尊重结构,因为结构决定了规范,因为规范而对问卷调查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统一。 解析A是异质类问题的相互“嵌套”,而非同质。C.制约长度的因素是资料的准确性和受访者愿意接受调查的时间两个方面。D.是 “在形式上”对问卷调查的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统一。答案B9. 纵观全文,谈谈如何保证问卷调查的信度与效度?(4分)答:_答案注意结构性安排的多层正功能;保证受访者有连续性的思维;同类性问题的正态分布;注意问卷的合适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