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93249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

2、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比如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的具体感知,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音乐叫“长调”,他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

3、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容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度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席慕容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终于,席慕容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泪流满面。这时,席慕容气质里的“原乡情结”和对家乡认知的文化碎片,就蓦然间与实在的家乡遇合了。于是我们知道,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乡”的记忆具

4、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原乡”的情结甚至是超越一般疆界的,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尤其是现代人,越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自己的“根”。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一出好的地方戏曲能够超越地域限制,照样感动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全世界?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可是大家都在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家乡”会合了,共同感受着那一处“家乡”的同时,也回到

5、了各自的“家乡”。这就是人类的“原乡情结”或“原乡情感”自己的原乡,他者的原乡,共同的原乡。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摘编自解放日报刊文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作者罗怀臻)1. 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不受后人感知和经验左右。B. 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中国传统戏就能够复兴

6、。C. 阿姐鼓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作品却感动国人,在于原乡情感让人们拥有共同的感受。D. 草原、马群、帐篷、长调演奏的旋律可能冷不丁就会激发蒙古裔人内心深处的“原乡意识”。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论述层次清晰,由“家乡意识”引出“原乡意识”,由此接着论及“原乡情结”。B. 文章通过列举台湾作家席慕容与家乡的遇合之事,充分证明了“原乡情结”的存在。C.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D. 文章在论述“原乡意识”的特点时,侧重分析“原乡情结”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意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7、原乡情结”可能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它更开阔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B. 即使只是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也可让“原乡意识”沉淀在潜意识中。C. “原乡意识”使得远徙的后世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知道自己的源头和根。D. 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答案】1. D 2. C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

8、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A项,“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不受后人感知和经验左右”,曲解文意,依据原文“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 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可知原文并没

9、有将“原乡意识”与“原乡情结”进行比较,而是将“原乡意识”与“家乡情感”进行比较。该项错误。B项,“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中国传统戏就能够复兴”,说法绝对,原文为“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根据原文中的“有可能”、“绝非是不可期”这些词,可知选项中的推理过于绝对。该项错误。C项,“阿姐鼓作者没有去过西藏”,无中生有,依据原文“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

10、全世界?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可知原文写到阿姐鼓的作曲和演唱者不是西藏人,但并没有交代阿姐鼓的作者是否去过西藏。所以选项中的说法于文无据。该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C项,“逐一分析家乡意识”,曲解文意,通读全文,可知文章并没有分析“家乡意识”的内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

11、,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D项,“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扩大了范围,依据原文“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可知原文说我们重视在地方戏曲中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故选D。【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

12、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思。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

13、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八,答非所问。指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雪沈从文天气变到出人的意外。晚上同叔远分别时,还约到明早同到去看栎树林里捕野狸机关,就是应用的草鞋、安有短矛子的打狗獾子的军器,也全是在先夜里就预备整齐了。把身子钻到新的山花絮里呼呼的睡去。人还梦到狸子兔子对我作揖,心情非常的愉快。因为是最新习惯,头是为棉被蒙着,不知到天亮已多久,待到为一个人摇着醒来时,掀开被看,已经满房光辉了。叔远就站在我面前笑。因为是纸窗,

14、我还不知道外面情形,以为是有了大黄太阳,时候太晏了,看狸子去不成了,就懊丧我醒来的太晚,又怪叔远不早催我醒。“我刚从老屋过来,院中的雪总有五六寸,瓦上全成了白颜色,你还不知吗?”“落雪?”“给你打开窗子看,”叔远就到窗边去,把两扇窗子打开,还在大落特落呢,会要有一尺,真有趣极了。”叔远以为我怕冷,旋即又把窗关上。我说不,落了雪,天气倒并不很冷。于是就尽它开着。雪是落得怪热闹,象一些大小不等的蝶蛾在飞,并且打着旋。房中矮脚火盆中的炭火炽爆着火星,叔远在那盆边钩下身子用火箸尽搅。“我想我得起来了。”“不,早得很。今天我们的机关必全已埋葬在雪里,不中用,不去看了。呆会儿,我们到外踏雪去。”叔远在炭盆

15、的热灰里煨了一大捧栗子,我说得先漱漱口,再吃这东西。”“真是城里人呵,”叔远是因为我习惯洗脸以后才吃东西挪揄我,“我告你,乡巴佬有些地方也很好受用的,若不是我娘说今天要为你炒鹌鹑吃,在这时节我们还可以拿猪肠到火上来烤吃呢。”“那以后我简直无从再能取笑乡下人了。这里太享福。”我想我这个冬天,真过一个好运的年了。一竹筒栗子,我们不知不觉就已吃完了。望到窗边雪还是不止。叔远突然说他要出去一会,接着我耳朵听到他的脚步踏在雪里沙沙的声音渐远去了。我侧面睡下,望到那窗外雪片的飘扬。等一会,叔远还不来。雪是象落得更大。听到比邻人家妇人开门对雪惊诧的声音,又听到屋后树枝积雪卸下的声音,又听到远远的鸡叫。火盆中

16、新加的白炭,为其他的炽炭所炙着,剥剥爆着响,象是在催我,我决定要起床了。然而听到远远院子的那端,有着板鞋踏雪的声音,益近到我住的这房子。掀开帘子是一个女人,叔远的母亲。我笑了,赶忙要起床,这老伯娘就用手止住。老人一进房,就用手去弹那蓝布包头上的雪。到这老伯妈把手来炭盆边交互捏着烘着时,我们适间所吃的粟子,剥到地下盆边的栗壳,已为老太太见到了。老太太笑。我记起叔远说的,娘是不准拿东西到早上吃,担心这时叔远不知道他娘在此,恰巧这时高高兴兴捧了一堆果子从外面进来,又无从起来止住叔远,就很急。叔远的娘似乎看出我的神气了,就微笑解释似的说:“我告了他今天早饭我们炒辣子鹌鹑不准多吃别的零东西,这孩子又骗我

17、!栗子吃熟的还不要紧,不过象我们老人吃多了就不成。”我答应她的话是:“不,我并不想吃。”我一面在心中划算,“今天吃早饭我若不再多吃两碗来表明我栗子吃得并不多,真是不配在此受人款待了。”听到院中有人踹雪的声音,我断定这真是叔远了,老太也听到,就从窗口望出去。“又不怕冷呀。你瞧手都冻红了,还不开烤烘!”叔远即刻负着一身雪片进房了,我因他妈望别处,就怒目示意,告他栗子事已为老人发觉。叔远装作不在意那样,走近炉边去,说:“娘,我先还以为挂在那檐下的棕袋里栗子不干,谁知甜极了。”“你是又忘娘的话,同从文吃烧栗子了。”“并不多,只几颗儿。”娘望到地下那一些空壳,听到“几颗儿”的话,就不信任似的抿嘴笑。我也

18、不得不笑了。叔远坐在火边反复烤着那些肿成小胡萝卜似的手指,娘就怜惜十分为纳到自己暖和的掌中捏着。叔远一到他娘的面前,至少就小了五岁。我是非得起床不可了。叔远说是为到东院去叫人送洗脸水,他娘就说让她过去顺便叫声,娘于是走了。我站到床上,一面扣衣一面说,“我问你,你拿的粑同腊肉?”叔远把头摇,知道是母亲已告了我。然而又狡猾的笑。“怎么?还有什么罢?”我看叔远那身上,必定还有赃。“瞧,”果不出所料,叔远从抱兜里把雪枣坯子抓出七八条,“小有所获,君,仍然可以!”接着叔远说是只怪娘为人太好。所以有些地方真象是不应当的顽皮。“还说!你真不孝!”洗脸水还不见来,我们二人又把放在灰里捞好的东西平分吃完了。一九

19、二七年十月作(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通过对“我”到乡下,与叔远和他娘之间发生的琐事的叙述,反映了乡下人的纯朴与善良,表达了对普通人的人性美的赞扬之情。B. 小说语言生动形象,如“雪是落得怪热闹,象一些大小不等的蝶蛾在飞,并且打着旋”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雪花飞舞的动态美。C.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串起全文,描写视角独特,这样的安排使得小说更具真实性,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也便于作者直接表达情感。D. 小说以情节曲折取胜,在波澜起伏的叙述中展开故事,讲述着一件件乡村生活琐事,具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5. 小说创设“雪”这个环境

20、背景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4. D 5. “我”准备去捕野狸,却遭遇一场大雪,以“雪”为背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我”睡懒觉,因下大雪不能出去捕野狸,和叔远在家中吃烧栗子和粑同腊肉,故事情节的展开与“雪”相关,以“雪”为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下大雪时,叔远细心照料“我”,叔远娘关心“我”,大雪带给“我”的是温暖,以“雪”为背景,营造了小说的抒情氛围。【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

21、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D项,“以情节曲折取胜,在波澜起伏的叙述中展开故事”理解错误。小说不以情节取胜,具有鲜明的散文化倾向;在平平淡淡的叙述中展开故事。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和对小说做个性化探究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简要分析“小说创设雪这个环境背景有什么好处”的要求。然后阅读文本,把握小说情节,找出描写“雪”的内容,从情节、环境、主题、艺术技巧等角度思考以“雪”为背景的好处。小说描写的是“我”在叔远家遭遇一场大雪后发生的事情,所以“雪”是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背景;正因为下雪,才有了“我”在叔远家里与叔远和他娘之间发生的故事,所以以“雪”为背景,起到了推动故事

22、情节发展的作用;根据文中“雪是落得怪热闹,象一些大小不等的蝶蛾在飞,并且打着旋。”可见“我”对雪的喜爱,后文中“我”在叔远家里与叔远和他娘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琐事,反映了乡下人的纯朴与善良,也改变了“我”对乡下人的一些看法,所以以“雪”为背景发生的故事都是温暖的,“雪”营造了小说的抒情氛围。【点睛】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

23、(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二、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房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补隰城尉。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会父疾,绵十旬,不解衣;及丧,勺饮不入口五日。太宗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王尝曰:“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

24、初不著稿。太子即位,为中书令。第功班赏,与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功第一,进爵邗国公,食邑千三百户。进尚书左仆射,更封魏。帝尝问:“创业、守文孰难?”玄龄曰:“方时草昧,群雄竞逐,攻破乃降,战胜乃克,创业则难。”魏徵曰:“既得天下,则安于骄逸。国繇此衰,则守文为难。”帝曰:“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晚节多病,时帝幸玉华宫,诏玄龄居守,听卧治事。疾甚,帝命凿苑垣以便候问。薨,年七十一,谥曰文昭

25、。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新唐书房玄龄列传,有删减)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B. 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C. 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D. 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

26、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国器,本指国家的宝器,如钟鼎之类,也指国家所需的器材,又代指国家政权。B. 中书令,我国古代官职名称,唐朝中书令为首席宰相,在三省长官中位居第一。C. 食邑,也叫封地,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为食禄的田邑,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D. 谥,指人死后,后人给他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评价的文字,有褒谥与恶谥之分。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房玄龄文思机敏,善写文章。他在秦王王府任职十年,各种军事文书和幕府檄文,有时顷刻间便写成,文字简约而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打底稿。B. 房玄

27、龄心忧天下,尽心为国。他年纪轻轻就心忧天下,被吏部侍郎高孝基称赞胜过当时许多年轻人;他尽心竭力治理国事,审议法令,也务为宽平。C. 房玄龄位居宰相,深受皇恩。他担任宰相长达十五年,晚年多病的房玄龄留守京城时,卧床办理国事,后来病情加剧,皇帝令凿通苑墙以方便问候。D. 房玄龄为人孝顺,谨于治家。他衣不解带地服侍生病的父亲百天,待父亲去世后,又五天滴水不进,还收集古今家诫并写在屏风之上,以告诫子女。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2)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答案】6. C 7. A 8.

28、B 9. (1)众人争相获取奇珍异宝,唯独房玄龄独自收拢人才到幕府,并与诸位将领暗自相互深交,人人都愿意尽全死效力。(2)谦让,确实是美德。然而国家依赖您(治理)已久,一旦失去优秀的辅国人才,如同失去左右手。【解析】【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采用排除法。该句译文是:玄龄跟随我平定天下,身经

29、百死,而逢一生。 看到了创业的艰难。魏徵(征)与我安抚天下,害怕因富贵而生骄盈。骄盈就会息慢政事,怠慢政事就会导致灭亡,故见守成之为不易。首先“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是一组顶真句,且后两句两两对称,故应分别断开;同时都是“畏”的宾语,所以以排除A B两项;其次A项与D项中的“冒百死遇”语义不通,且“冒百死/遇一生”属对仗句,意思是:身经百死,而逢一生,即俗话说的九死一生。进而排除A D两项。综合以上分析:故选C。【7题详解】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

30、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 项,“国器”代指“国家政权”的说法错误,应表述为常用来代指治国人才。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强加因果,从原

31、文可知房玄龄“慨然有忧天下志”是做“隰城尉”时,是在“被高孝基称赞”之后的事情。即不是因为有这个心忧天下的志向才被称赞。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

32、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第(1)句采分点:“怪珍”,奇珍异宝;“人物”,人才;“致”,到;“申结”,交流交往。第(2)句采分点:“让,诚美德也”,判断句;“相”,代词,指其中一方,可译为“您”;“一日”,一旦;“良弼”:优秀的辅弼之才;“亡”,失去。【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

33、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房玄龄,齐州临淄县人。年幼时机警敏捷,贯通典籍,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应举于进士 科。吏部侍郎高孝基以知人著称,说:“我见过的人很多。还没见过这样的年轻人,(他日后)一 定是国家的栋梁

34、。”补任隰城尉,见中原正乱,慨然而有忧天下的志向。适逢父亲生病,历时十 旬,玄龄衣不解带服侍:待父亲去世后,五天滴水不进。太宗率兵巡行渭北,房玄龄杖策拜见太 宗于军门。太宗与他一见如故。太宗被封为秦王后,随即授玄龄职为王府记室。每逢征伐没有不跟从的。(战后)众人争相获取奇珍异宝,惟独房玄龄收拢人才到幕府,并与诸将暗相深结,人人都愿尽死效力。秦王曾说:“汉光武帝自得邓禹之后,门人更加相亲相近。自从我有了玄龄, 就像光式有了邓禹一样。”房玄龄在王府任职十年。军事文书幕府檄文。有时顷刻间便写成,文字简约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打底稿。太子即位后,任职中书令。按功封赏,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功

35、居第一,晋爵为邗国公,赐予食邑一千三百户。后来晋升为尚书左仆射, 改封为魏国公。太宗曾问说:“创业与守成,哪一个更难?”玄龄说:“在事业开创时期,群雄竞逐,被打败了就归降,战胜之后才能夺取,因此创业为难。”魏徵说:“取得天下后,就会安于骄奢淫逸。国家由此农亡,所以说守成为难。”太宗说:“玄龄跟随我平定天下,身经百死,而逢一生。 看到了创业的艰难。魏徵与我安抚天下,害怕因富贵而生骄盈。骄盈就会息慢政事,怠慢政事就会导致灭亡,故见守成之为不易。”(房玄龄)担任宰相长达十五年,自认为权力恩宠极大,多次上表请求辞去相位。诏书不准。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谦让确实是美德。然而国家依靠您(治理)巴久,一旦失

36、去优秀的辅国人才,如同失去左右手。您看起来筋力未衰,不要谦让了!” 晚年多病,当时皇帝出巡玉华宫,下诏玄龄留守京城,听任他卧床办理国事。后来病情加剧。皇帝命令凿通苑墙以方便问候。去世,终年七十一岁,谥为文昭。玄龄执掌国政时,凤兴夜寐,尽心竭力,一心为公,不想让一件事情有失误。熟悉精通吏事,审议法令,务为宽平。治家有法度,常常担心孩子们骄奢淫侈,仗势欺人。于是收集古今家诫,书写在屏风之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兴八首其六杜甫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注:瞿塘峡:三峡之一,在夔州东。曲

37、江:在长安南。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兴庆宫内。唐玄宗为方便游赏,自兴庆宫筑夹城复道,直通曲江芙蓉园。秦中,指长安。10.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交代了时间与地点,“风烟”既指自然风烟,也指国家的战火风烟。B. 颔联暗含史实,“入边愁”指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震动了玄宗。C. 颈联运用借代的手法,写出了行宫别院建筑的奢华与游船装饰的华美。D. 整首诗虚实结合,中间两联是实写,景色优美,色彩艳丽,对偶严整。11. 诗歌的尾联有何含义?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0. D 11. (1)昔日繁华的歌舞之地曲江,可惜眼下如今屡遭兵灾,荒凉寂寞,令人不堪回首,

38、秦中毕竟是自古以来的帝王之州啊。(2)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后破败的京城的痛惜,对秦中昔盛今衰的感慨,隐含了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的不满与讽劝。【解析】【10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中间两联是实写”错误。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夹城:据长安志记载,唐玄宗为了潜行曲江,于开元二十年(公元732),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

39、道,经通化门,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通御气:此复道因系方便天子游赏而修,故曰“通御气”。芙蓉小苑:即芙蓉园,也称南苑,在曲江西南。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唐玄宗常住兴庆宫,常和妃子们一起游览芙蓉园。史载,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在逃往四川之前,曾登兴庆宫花萼楼饮酒,四顾凄怆。珠帘绣柱:形容曲江行宫别院的楼亭建筑极其富丽华美。此句是说因曲江宫殿林立,池苑有黄鹄之类的珍禽。锦缆牙樯:指曲江中装饰华美的游船。此句说曲江上舟楫往来不息,水鸟时被惊飞。中间两联是虚写。故选D。【11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含义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

40、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歌舞地”,指曲江池苑。此句是说昔日繁华的歌舞之地曲江,如今屡遭兵灾,荒凉寂寞,令人不堪回首。“秦中”此处借指长安;“帝王州”,帝王建都之地。昔日繁华的歌舞之地曲江,可惜眼下如今屡遭兵灾,荒凉寂寞,令人不堪回首,秦中毕竟是自古以来的帝王之州啊。本篇慨叹安史之乱以来,长安城满目疮痍。诗人在万里之外的瞿唐峡口,回想往日玄宗游幸曲江的盛况,对自古帝王州的今昔盛衰变化,不胜感慨。隐含了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的不满与讽劝。【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

41、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6分)12.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1)苏轼赤壁赋中“_,_”两句,写出了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情景。(2)庄子在逍遥游中,通过

42、描述“小”和“大”的关系,表现认识、行为的差异性的句子是:“_,_”。(3)韩愈在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却耻于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 _,_。”【答案】 (1). 纵一苇之所如 (2). 凌万顷之茫然 (3). 小知不及大知 (4). 小年不及大年 (5). 小学而大遗 (6). 吾未见其明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纵”“凌”“顷”“知”。三、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下面的文

43、字,完成各题。从心理学上讲,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 ),从而导致人生的悲剧。这绝不是_,事实就是如此。不用多说,只要打开鲁迅的彷徨,看看祝福中的祥林嫂,一切都_了。祥林嫂是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_安分,手脚也非常勤快“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她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只要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的权利,她就心满意足了。可是祥林嫂如此朴素简单的人生愿望却因身边的种种人事而无法实现,她虽然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但“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在一片欢欣的“祝福”声中,在漫天的大雪之中,在族权、夫权和神权的重重枷锁之下,怀着对地狱的恐惧,一直被人们_的祥林嫂,

44、最终“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1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和身体所受的折磨相比,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B. 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对人的影响是无法想象的C. 身体所受的折磨是无法和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相比的D. 因为它不但有损人们的身心健康,更为主要的是,它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前程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骇人听闻 显而易见 不只 唾弃B. 危言耸听 显而易见 不只 厌弃C. 骇人听闻 不言而喻 不止 唾弃D. 危言耸听 不言而喻 不止 厌弃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虽然她在不断

45、地进行抗争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但“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B. 她虽然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并在不断地进行抗争,但“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C. 虽然她表现出了极大忍耐力并在不断地进行抗争,但“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D. 虽然她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但所追求的“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答案】13. D 14. B 15. C【解析】【13题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

46、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根据语段陈述的内容可知,括号里的句子以“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为主语更合适,据此排除AC两项。根据括号后的句子“从而导致人生的悲剧”可知,括号中的句子突出的应是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带给人的不好的影响,D项比B项的表述更能突出重点,且句子中“因为,更为主要的是”的表述与“从而”衔接更紧密。排除B项。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熟语)的使用能力。要培养自己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就要重视日常积累,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体会词语的含义、用法及表达作用,掌握词语的规范用法。第一空,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震惊。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

47、坏事)。结合原文“这绝不是,事实”可知,应用“危言耸听”。第二空,显而易见:(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原文中有“不用多说”,应用“显而易见”。第三空,不只:不但、不仅,多用于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中。不止:继续不停;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原文有“也”,应用“不只”。第四空,唾弃:鄙弃。厌弃:厌恶而嫌弃。根据课文内容可知,人们是“厌恶、嫌弃”祥林嫂,应用“厌弃”。分析可知,B项词语全都恰当。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

48、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其一,前后分句的主语并不相同,故每一分句的主语都应放在关联词之后,所以应把“她”移至“虽然”之后,排除B项。其二,不合逻辑,“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和“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应互换位置。排除AD两项。故选C。【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

49、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书法的精神美有赖于我们的自觉修为,所以我把它叫作书法艺术的铸魂工程。( )。精神美是需要通过感受来体悟的。所以我们在欣赏一件作品的时候,眼睛看到、传入大脑的是形式、技巧上的表现,让我们有一个审美上的认知,深一层就是心灵的感受和体悟。这种感受是精神上的共鸣。对一幅作品所蕴含的气息、情调、意境产生感受,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精神美必须依

50、托于形式本体的表现,依赖于艺术美而存在,艺术美的深层内蕴是精神美,这要通过作者的自觉修为而实现。从人识字以后,逐步读一些经典的诗文,读哲学、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著作,转变为自己做人处世的准则、规范,接受书中的思想理念。所以我们说书法的精神美是由作者的自觉修为渗透到笔墨中去,通过书法的气、势和用笔、结体、章法、墨法的表现产生的韵味显露出来。16.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我们可以观察到直观的艺术美B. 艺术美是直观的,可以观察到的C. 直观的艺术美是可以观察到的D. 直观的是艺术美,可以观察到的17.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

51、 盲目的“外教崇拜”,会让一些素质不高,甚至在国外劣迹斑斑难以谋生的外籍人士在我国获得赚钱良机。B. 这都足以表明,支撑中国外贸稳中向好的积极因素正在集聚,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贸易运行的“稳定器”。C. 跨国引渡犯罪嫌疑人,挤压了不法分子的生存空间,提高了违法犯罪活动的成本,也释放出“虽远必诛”的强烈讯号。D. 为了宣传即将到来的红米Note7pro,卢伟冰“语不惊人死不休”,再惹网友冷嘲热讽。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从人识字以后,逐步读一些经典的诗文,读哲学、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著作,接受书中的思想理念,转化为自己做人处世的准则、规范。B. 人从识字以后,逐步读一

52、些经典的诗文,读哲学、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著作,转变为自己做人处世的准则、规范,接受书中的思想理念。C. 人从识字以后,逐步读一些经典的诗文,读哲学、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著作,转化为自己做人处世的准则、规范,接受书中的思想理念。D. 人从识字以后,逐步读一些经典的诗文,读哲学、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著作,接受书中的思想理念,转化为自己做人处世的准则、规范。【答案】16. B 17. C 18. D【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句子顺序是否合理,话题是否一致,前后是否照应,格式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等。根据上句“书法的精神美有赖于我们的自觉修为,所以我把它叫作书

53、法艺术的铸魂工程”与下句“精神美是需要通过感受来体悟的”可以确定补写句子的主语是“艺术美”更合适。语境中,所填句子和下一句“精神美是需要通过感受来体悟的”形成对举照应,只有B项的句式和其一致。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引号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引号的作用。双引号的作用:1.表示直接引用(引语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或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2.表示特定称谓(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3.表示讽刺和否定(又称“反语讽刺”) ;4.表示特殊含义(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5.表示突出强调,引起注意。本

54、题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引号作用,表示直接引用。A项,盲目的“外教崇拜”的引号作用,表示强调;B项,“稳定器”的引号作用,表示特殊含义;C项,“虽远必诛”的引号作用,表示直接引用;D项,卢伟冰“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引号作用,表示讽刺;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画线句子存在三处语病,“从人识字以后”淹没了主语“人”,应该改成“人从识字以后”

55、,排除A;“转变为自己做人处世的准则、规范,接受书中的思想理念”中两个动词短语语序颠倒,应该是先“接受书中的思想理念”,再“转化为自己做人处世的准则、规范”,排除BC;“转变”用词不当,排除B。故选D。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座小镇三面环山,一面正对松花江。由于山高水低,过境洪水和山上的来水都通过这里的九道沟泄入江中。小庄从小就对机器人玩具特别感兴趣,上学后喜欢收集机器人模型,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模型已经汗牛充栋,整整一间屋都摆满了。约翰逊的学术方法虽比较新颖,但其学术成果得到学术界公认的却不是很多,再加上其追随者大都等而下之,以致他的学术地位一直不高。张家界独

56、特的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徜徉其间,峰峦叠峰,峪壑幽深,溪流澄碧,让人乐不思蜀。近年来,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虚假广告的监管,使得滥竽充数的广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创新协同机制。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山高水低: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死亡。此处是用来形容环境的,属于望文生义。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此处修饰“模型”,使用对

57、象错误。等而下之:由这一等再往下,指比这一等差。根据语境“以致他的学术地位一直不高”,可见此处使用正确。 乐不思蜀:泛指乐而忘返。依据“徜徉其间,峰峦叠峰,峪壑幽深,溪流澄碧”,可见此处使用正确。滥竽充数: 指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此处“广告”没有冒充之意,不合语境。行之有效:实行起来很有效果,多指已经实施过的方法或措施。此处修饰“激励机制和创新协同机制”,使用正确。使用错误,所以A项正确。故选A。【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

58、。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_。_,_。_。_,_。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深刻的底蕴。由于它来之不易,就绝不会轻易丧失人性的某些特质

59、,唯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我宁要平安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但是,我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特点把握,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

60、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排序的形式,答题时首先从上述的角度找到12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中的“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强调一种选择,与前文“如果允许选择”衔接更紧密,据此可排除A、C两项。中的“借此机会”指的是中的“一种机会”,故在后;中的“它”指代中的“财富”,且和后文相吻合,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B。2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沈腾的表演幽默搞笑,每每使大人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孩子更是笑得前俯后仰。B. 他酷爱收藏,为了充实自己的“奇石王国”,他常常慷慨解囊,上门求购别人珍藏的奇石。C. 专家指出,日常体验式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

61、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D. 近日,北京、大连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广大的中西部就业,两地学生已蠢蠢欲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从形、义、来源出处等方面加以把握,这是解题的基础。成语的使用涉及范围、意义、色彩、对象等方面,特别是一些两用成语;另外,特别要重视对一些常用成语中的关键语素的把握,以提高准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是高考命题的习惯性角度。紧紧把握词语所在的具体语言环境,结合上下文加以思考辨析,要考虑成语本身的意义、色彩、范围、对象与语境是否一致,这是解题的关键。A项,“忍俊不禁”意为“忍不住地想笑。”该词本

62、身有笑的意思,后面的“笑”与之重复,故该词使用不当。B项,“慷慨解囊”意为“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该句要表达的是“他”掏钱向别人收购奇石,没有帮助别人的意思,该词使用与句意不符。C项,“潜移默化”意为“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该句表示日常体验式活动对学生能产生影响,使用“潜移默化”和句意相符。D项,“蠢蠢欲动”意为“爬虫蠕动的样子。 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含贬义,该句表示大学生响应号召积极到基层就业,用“蠢蠢欲动”不合语境。故选C。22.阅读下面的文字,在下面的句子中找出三处错误并改正。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很多国家、国际组织伸出援手,

63、为我们提供政治支持及抗疫物资援助。尤其是日本援助中国抗疫物资上题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标语,更是引发网络热议。“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日前,虽然中国的疫情防控形势正在好转,但是国际抗疫形势日益严峻。据外交部网站数据显示,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向82个国家和世卫组织、非盟提供援助,中国的很多企业和民间机构已经开始向有关国家提供捐赠。现在,漂洋过海的抗疫物资上面,也有一句句优美诗文,给人温暖、希望和力量。_【答案】 (1). 句中的书名号改为引号; (2). 句中的日前改为目前; (3). 句中“据外交部网站数据显示”句式杂糅,去掉“显示”或“据”;【解析】【详解】本题综合考查辨

64、析并修改标点符号,正确运用词语,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错误有标点符号误用、词语误用和病句。辨析标点符号的用法是否正确,要熟悉各个标点符号的应用规则,结合语义辨析并修改。本题中“尤其是日本援助中国抗疫物资上题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标语”,标语不是专有书名,不能用书名号,本句是直接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所以把书名号改为引号。词语的正确运用,关键是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语境,选择正确的词语。其核心是积累。本题第四句中,日前和目前的区别是:日前指今天之前的几天,目前指当前的一段时间。目前的时间距当前更近的,而日前相对来说时间久了。根据语境,本题应把“日前(已然)”改为“目前(正在进行式)”。 病句可

65、通过以下方法辨析: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本题第五句中“据外交部网站数据显示”,结构混乱,去掉“显示”或者“据”,两种句式使用一个即可。【点睛】综合考查运用语言能力题,首先要明白思考的思路。本题考查的标点符号和词语运用,重在积累。辨析并修改病句,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

66、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榆钱儿是榆树的种子。每年的三四月,桃花朵朵盛开时节, 。树枝上的榆钱儿一簇簇的、圆圆碎碎、绿绿嫩嫩,一股淡淡的清香是那么诱人。榆钱儿甜美多汁,果实中82%的水分、3.4的蛋白质、9的抗坏血酸和大量的无机盐等矿物质。榆钱儿不仅美味, ,据研究每100克榆钱含碳水化合物8.5克,蛋白质3.8克,脂肪1克,膳食纤维1.3克,矿物质3.5克,钙280毫克,磷100毫克,铁22毫克,维生素B1、B2

67、各0.1毫克,烟酸1.4毫克等。人们取其谐音“余钱”。 ,都喜欢在自家庭院前后栽植榆树讨个好彩头。【答案】(1)也是榆钱儿飘香的时候(2)而且又有营养(3)吃了榆钱儿便有余钱之意【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空注意后文“清香”,第空注意对前后文的概括,第空注意前文“余钱”。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习近平大同是中国古代思想,指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界,代表

68、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显示出对待文化多元性的传统智慧。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大同,但当今世界,也有人对此持同意见。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尊重差异世界因差异而美丽,世界因差异而充实,世界因差异而充满生机与活力。世界有差异,我们的未来才会充满魅力。如果没有差异,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会过得平淡无味;如果没有差异,我们的内心世界将会感到孤寂,如果没有差异,世界将停在原地,不会向前发展。花儿并不是只有一种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才显得缤纷,动物并不是只有一种,飞禽走

69、兽,花鸟鱼虫,才显得欢腾;我们的衣服并不是只有一种样式,人类也并不是只有黄种人。在这个世界中不会存在相同的人,相同的事,相同的物,相同的景象。对于科学家来说,他为手机的强大功能而欣喜;对于天文学家来说,他更关注手机对人文情怀的改变。他们没有是与非,只有视角的不同。这世界,万物相同是相对的,差异是绝对的。我们每天所看到的太阳也并非是我们昨天看到的那一轮,它总会有变化,它总会存在着差异。今天跟昨天相比,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发生着改变,今天与昨天的自己存在着差异。差异是世界上最普遍的一种存在,如果没有差异,世间将会是一片死寂,如果没有差异,我们的生活将枯燥无味;如果没有差异,我们将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唯有

70、存在差异,我们的生活才显得丰富多彩。每个人的思维、想法、态度、做法都有差异,就因为这些差异,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才会不断前进发展,才能导致新事物、新科技的产生,才能让社会越来越完美。世界越来越完美,生活才会越来越幸福。前不久,网上传转着这样一句话:“元芳,你怎么看?“也就是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想法、做法,有这样一句人人皆知的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好像南方人非常期待下雪,因为南方很少下雪,而北方人却不想下雪,因为下雪会对农作物造成灭顶之灾。在春旱的时候,农民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老天下一点雨,因为农作物需要雨露滋润;而对于春游的人们来说,却希望天天春风和煦,阳光灿烂,因为这样的

71、天气更是游玩的好时机。不难想象,如果千人一面,人类生活将是多么没有意思,如果万物同形,网大千世界将是多么黯淡无色。我们认识并理解差异,我们更要尊重差异。尊重差异就是尊重个性。尊重个性,就是热爱社会,就是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由多则材料组合而成的,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多则材料的契合点。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本题材料由三则名言组成。第一则材料强调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

72、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和互学互鉴;第二则材料强调的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那么它就可以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第三则材料强调的是文明只有在交流与互鉴中,才能丰富多彩。三则材料的联系点是,学习、文化、文明等,都必须进行合作、交流、互鉴,才能丰富多彩。三则材料由古及今,虽然时代不同,但其核心都指向了尊重差异与共同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从大的方面可以谈国际关系中文明的交流与发展,求同存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也可以谈人与人相处中,求同存异、相互包容是和谐相处(大同)的基础;还可以纵向谈中国人对待多元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写作时要善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结合身边

73、的事例或见闻表达观点。题目提出了明确的写作任务,即当今世界也有不赞同追求天下大同的人,写作时应该以这类人为对象,以说服或感染他们。立意:(1)尊重多样的文明;(2)人与人交往要相互包容,和谐共生;(3)尊重差异,共同发展;(4)共创人类文明成果;(5)合作创造和谐世界;(6)天下大同,每个人的责任。素材:(1)打开世界地图,可以发现“一带一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它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无论是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从应对金融危机,加快转型升级,它都显得至关重要。但要真正的实现,必须做到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一起推动时代的进步。沿线各国的前途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

74、密相连、休戚与共。建设“一带一路”,充分展示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积极姿态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表明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与义务,为世界和平、繁荣与稳定作出更大贡献。(2)上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准备与中国建交。他走下飞机后,与中国派出的代表周恩来总理主动握手。这一握,打破了朝鲜战争以来,中美两国的政治僵局;这一握,让美国找到了一个巨大的中国市场;这一握,中国也重返联合国,恢复了自己的国际地位。中美两国大国之间的交流,不仅各自获得了利益,更是促进世界和平的发展。正是因为良好的沟通交流,这座国与国的交往的桥梁使两国由敌人变成了朋友,由对抗变成了和谐。如今,中美关系因为

75、经济贸易而产生巨大纷争,但相信随着两国经济使团的深入沟通、探讨和交流,在谈判桌上能够达成共识,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繁荣,做出正确的选择。(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世界著名飞机协和客机的生产正是通过合作分工完成的。它的每一个部件,大到机翼,小到起落架上的一颗螺丝,都是由不同国家的专业厂家分别制造的。最后再将不同的部件组装,一架协和飞机就能稳稳地飞上了天。合作的融入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4)透过历史长镜头端详,有交流互鉴才有今日人类文明的繁荣多彩。古丝绸之路帆影幢幢、驼铃声声,书写出文明交流、文明共存的典范。近世以降,工业革命开启的现代化进程传播至世界各个角落,印证了互学互鉴、取长补

76、短的可贵价值。(5)我深信,文明交流互鉴,必将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文明交流互鉴,更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国与国之间,交流则无敌,互鉴则无畏,相互的信任与支持,相互的交流与进取,未来才会更加美好。(6)2018年11月5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进博会”这一平台供来自130多个国家的3000多家企业签约参展。参展企业将通过展示、洽谈,发现商机,深化合作,还将进一步丰富中国市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进博会”表明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拥抱这个世界。想要合作共赢的,定好规矩、畅叙携手;仍怀滋扰之心的,知己知彼后精确打击。闭户

77、关灯向来医治不好贫穷虚弱,想要国富民强必须出门寻找市场。今日我们通过“进博会”“一带一路”张开胸襟拥抱开放多元的世界,正是深味历史教训后做出的恰切选择:不做闭户求安的富家翁,要做开放交流的新强者。结构层次:文章开篇亮明观点“世界因差异而美丽,世界因差异而充实,世界因差异而充满生机与活力”。列举花的差异,人的不同,论证了这世界,万物相同是相对的,差异是绝对的;文章接下来又阐述了唯有存在差异,我们的生活才显得丰富多彩;最后文章引用名言和举下雪的例子来论证观点。文章结尾点题:尊重差异就是尊重个性。尊重个性,就是热爱社会,就是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