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南宫一中2016届高三第十次文综模拟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24“商朝的外服主要是指一些慑于商王武力强大而服属于商王的时叛时服的异族邦;而在西周,(诸侯国)则成为周王朝在边疆有力的屏藩。”由此可见,与商朝相比,西周王朝()A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B强化了异族管理地方局面C避免了地方权势的膨胀D能有效控制王畿以外地区【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依据材料“在西周,(诸侯国)则成为周王朝在边疆有力的屏藩”,可知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并不强调形成等级序列,故A项错误;此题主要考查商周管理地方制度的不同点,西周管理地方的制度是分封制,并没有强调其对异族的强化,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成为周王朝
2、在边疆有力的屏藩”,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势力的控制,故C项错误;分封制在实行之初在管理地方上比商朝的外服制更有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会减弱可以有效控制,故D项正确。【答案】D25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书画的发展书法;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解析】秦朝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并且此时书法主要是自发阶段,故A项错误;汉武帝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唐朝时期火药开始用
3、于战争,故C项错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宋朝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宋朝时期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故D项正确。【答案】D26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了当时()A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B南方相对安定促进经济发展C南方物资供给全国各地D南方政治清明带动经济发展【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材料反映出南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得到开发,但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故A项错误;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故B项正确;材料中南方
4、物资充足,能够满足各地需求,但并不一定供给全国各地,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南方政治清明,故D项错误。【答案】B27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漫延开来。这个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解析】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都没有影响清朝的专制统治,故A、B项希望;根据材料“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和“条约签订后,“民
5、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漫延开来“,可推知应为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早已宣传开来,故D项错误。【答案】C28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40年(19491989)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几度大起大落,可表述为如下公式:“突进不平衡增长暂停调整新突进”。建国后第一次经济“突进”的特点不包括() A政治、外交等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 D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建设并举【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解析】材料提及突进期为建国初期,把党的工
6、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建国初期有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突进期内有1958年“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突进期除了“一五计划”之外,还有“三大改造”,改造与建设并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A29从近年来俄罗斯陆续公布的有关档案资料来看,1923年至1927年期间,为讨论中国革命问题,联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了122次会议,作出了738个决定,事无巨细地指导中国大革命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这说明()A大革命胜利与俄国的正
7、确领导相关 B苏联关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C当时的中国革命受苏联的影响很大 D中国共产党完全听命于苏联【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解析】大革命最后以失败告终,故A项错误;苏联关注中国革命是材料反映出的现象,并非说明的问题,故B项错误;从材料“事无巨细地指导中国大革命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可以看出中国的革命深受苏联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苏联对中国的影响,并没有涉及中共的态度,故D项错误。【答案】C30当时人们流传着:“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浪潮席卷大江南北。此事发生在()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
8、新文化运动时期【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剪辫 【解析】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开始冲击中国,影响尚未达到席卷大江南北,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时期主要是农民反对清王朝和西方侵略者,未涉及剪辫浪潮,故B项错误;据材料“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民心,民国政府推行移风易俗措施,一时间,剪辫浪潮席卷大江南北,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故D项错误。【答案】C31“我们现在是在敌人新的围攻的前面,中央红军现在是在云贵川地区,这里没有现存的苏区,而需要我们重新去创造,当前的中心
9、问题是怎样战胜川滇黔蒋的军队。为了战胜这些敌人,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这一决定的提出() A促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 B促使中央红军开始伟大的战略转移 C体现红军长征途中军事战略方针的重大转折 D有利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解析】材料中强调 “这里没有现存的苏区,而需要我们重新去创造”,但后面更强调的中心问题是“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故A项错误;红军已经从井冈山地区转移到云贵川地区,并非“开始转移”,故B项错误;这一决定出现于1935年的遵义会议后,会议取消了王明、博古的领导权,在毛泽东正确军事战略的
10、指挥下,红军长征采取更为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故C项正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开始长征,故D项错误。【答案】C32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以下著作分别体现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发展三个阶段特征的是()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井冈山的斗争;新民主主义论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C井冈山的斗争;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D井冈山的斗争;论十大关系;论人民民主专政【考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解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发表于国民革命时期,体现的是毛泽东思想萌芽时期;井冈山
11、的斗争发表于井冈山时期,体现的是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战时期,体现的是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建国初期,体现的是毛泽东思想发展时期,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331971年,美国建议,从联合国中取消“中华民国代表权”属于重要问题,需大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可以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进入联合国,但不剥夺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美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力图使台湾当局在联合国有一席之地B要求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坚持在国际上孤立新中国的外交政策D拉拢新中国以增加与苏联斗争的力量【考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解析】从材料“但不剥夺中华民国在联合国
12、的代表权”说明美国争取台湾的席位,故A项正确;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方案实质是阻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B项错误;坚持在国际上孤立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方案实际上是承认“两个中国”,为了阻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是拉拢新中国,故D项错误。【答案】A34下面是“中国国内总生产结构”表。表格数据实质上反映了()19141918年平均1933年生产额比重(%)生产额比重(%)制造业(近代制造业)85(13)1756(269)1177(454)1907(736)农业299617835235709商业服务业101206612522029A民族工业有所
13、发展B小农经济逐步解体C商业和服务业发展D经济的近代化趋势【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解析】民族工业有所发展是现象,不是本质,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农业的生产额和比重都提升了,小农经济逐步解体不符题意,故B项错误;商业和服务业发展是现象,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依据表格中的时间是“19141918和1933”和制造业及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农业比重的降低,可见经济工业化趋势加快,故D项正确。【答案】D35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其具体表现不包括()A国会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 B赋予
14、了总统独立行使行政权的权力C构建了“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 D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联邦制【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国会是由雅典和罗马的公民大会发展而来,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总统独立行使行政的权利是从英国的首相演变而来,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美国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分权制衡,体现了对雅典和英国的继承,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雅典民主制中不能体系中央集权,因此不能体现雅典民主制的影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曾拟订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未及实行。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 7月清
15、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该学制包括初等小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大学堂章程 (附通儒院章程)、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优级师范学堂章程、 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附实业补习普通学堂章程及艺徒学堂章程)、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译学馆章程、进士馆章程,还有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各学堂奖励章程和各学堂考试章程等。纵的方面分三段六级,共2526年。横的方面有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
16、,设立师范、农业(含农副业)、工业、商业、艺论、翻译等专业。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yu,浸渍)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还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相互衔接和关系。其施行至1911年辛亥革命止。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材料二 康有为说:“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在其著作大同书中,系统阐述了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思想,正如梁启超所说:康有为“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康有为在广东南海主持万木草
17、堂时,他所培养的学生“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诂,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 摘编自张玉山论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人才观材料三 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亡国亡种,人人不必居其罪,惟教育者之罪;强国强种,人人不得居其功,惟教育者之功。无他,教育者进化之也”。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先行”、“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救国论与职业教育、乡村教育、平民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股社会政治思潮。代表人物有黄炎培、陶行知等。 中国百科网百科词条教育救国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癸卯学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颁布的背
18、景。(1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有关教育发展的观点。(4分)(3)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评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9分)【考点】(1)清末新政晚清教育改革(2)维新思想康有为教育思想(3)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考察对癸卯学制的特点的概括归纳,“该学制包括初等小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大学堂章程”等等体现了内容的全面细致和专业性,“横的方面有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设立师范、农业(含农副业)、工业、商业、艺论、翻译等专业”体现了注重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专业(职业或实业)教育的发展,“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
19、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体现了引进资本主义教育因素,“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体现了封建性保守性,“纵的方面分三段六级,共2526年”体现了学习年限过长;第二小问背景,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提出的背景,可以从清末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归纳。(2)此题考查对材料二的概括,“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阐述了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强调合群,“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诂,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强调
20、教育服务于政治,注重培养政治素养。(3)此题考查对历史现象的评价,首先应指出教育救国论的根源,与近代民族危机相关,其次从积极和不足进行评价,积极方面需要从教育的近代化、人才的培养和西学的传播考虑,消极方面可以从中国近代面临的根本问题出发评论。【答案】(1)特点:内容细致、全面,“有一定的专业性”(包括教育阶段的划分、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都有明确规定)(或答连贯性、系统性和普及性);注重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专业(职业或实业)教育的发展;引进资本主义教育因素(或答学习日本资本主义学制),体现教育近代化趋势;带有“中体西用”的色彩(或答具有封建性保守性)年限过长(8分。任答四点得8分)背景
21、:辛丑条约后,清政府面临空前的统治危机,试图以新政挽救危机;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的影响;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冲击;民主革命形势高涨;洋务教育的启示;封建旧学制的落后性与影响;教育救国情怀(4分,任答两点得4分)(2)观点:把教育作为开展政治活动的重要手段,强调教育服务于政治;阐述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提倡培养群体观念;立足于挽救民族危机,注重培养政治素养。(4分,任答两点得4分)(3)评价:它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救国主张之一是民族危机和忧患意识的共同产物,是对社会矛盾和时代挑战进行积极回应的产物;(2分)教育救国论者重视教育,重视提高民族文化和民众的素质,促进教育近代化;有利于培养人才;有利于西学传播(
22、向西方学习)(4分)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过程中,他们没有认清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而企图通过发展教育的办法来拯救苦难的中国,这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救国方案。(3分)(言之成理,皆可适当赋分)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由光绪二十九年至宣统三年,为中国政府奖励工业最力之时代此时中国之实业,如红日初升,前途希望正复无穷。此时期中之重要提倡事业,如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在天津设工艺总局,商部在京师设劝工陈列所,及奏设各省高等实业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商部奏订奖给商勋章程,鼓励制造新器,学部考验游学生设工商科进士学位;光绪三十三年农工商部奏定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办1000万元以上之实业者赏男爵
23、,2000万元以上者赏子爵;宣统二年端方在南京举行南洋劝业会,皆为60年内仅见之盛举。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材料二 民国政府公布农商部奖励实业办法(1917年):(1)每年能将国货运往外国销至10万元以上,而营业时期继续已逾3年者,给予一等奖章;(2)设立工厂资本在5万元以上,营业确有成效者,给予二等奖章;(3)发明有实用之物品或器械,给予三等奖章;(4)以中国资本发起开矿、放垦、渔牧等实业,及提倡设立实业学校者得体察情形,分别给予奖状;(5)商会农会能实心提倡商务或农业,著有成绩者,得体察情形,分别给予奖章。摘编自新编实业法令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两项有关奖励实业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
24、识予以说明。【考点】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解析】材料一介绍了清末政府鼓励工业发展的措施,材料二列举了1917年民国政府奖励实业的办法。比较两则材料的信息,可以从总体上看出清末和民初对实业的重视,并分析奖励实业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救亡图存;也可以依据两则材料具体内容,分析清末和民初在奖励实业的方式、对象,以及鼓励贸易的范围等方面的差异。【答案】评分说明:任提取一项信息2分,说明4分;任答两项,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信息1:清末和民初都很重视实业。说明:民族危机严重,发展实业是救亡图存的重要手段。清末和民初的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延续性,都有力地促
25、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信息2:清末的奖励以爵位为主要形式,民初以奖章(奖状)为主要形式。说明:政治体制和社会观念发生了变化。民初更注重精神鼓励。信息3:与清末相比,民初奖励的对象更加广泛,奖励的条件降低。说明:民国时期民主政治和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形成重工商、兴实业的社会风气。信息4:民初鼓励出口贸易。说明:一战期间,西方国家忙于战事,为国货出口提供机遇。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北周武帝曰)“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求兵于僧
26、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自废(佛)已来民役稍希(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摘编自道宣广弘明集材料二 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唐武宗于会昌五年 (845)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八月令天下诸寺限期拆毁,没收寺产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僧尼迫令还俗者共二十六万零五百人。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这是一次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矛盾的总爆发,佛教遭到的打击是严重的,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 摘编自百度百科(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武帝唐
27、武宗灭佛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影响。(7分)【考点】周武帝唐武宗灭佛运动【解析】(1)本小问背景,据材料一“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可知佛教盛行,广建寺塔,骗取百姓钱财,据材料一“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可知僧人不孝敬父母,国法难容,据材料一“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和材料二“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可知与寺院争夺兵员和土地控制权的需要,据材料一“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和材料二“佛教寺院
28、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可知大量人口投入佛门,影响政府财政收入。(2)影响应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考虑,积极方面,据材料一“自废(佛)已来民役稍希(稀)”、材料二“八月令天下诸寺限期拆毁,没收寺产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僧尼迫令还俗者共二十六万零五百人”和“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可知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土地,减轻了民众的赋役负担,据材料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和材料二“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可知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强了的军事实力,消极方面,据材料二“佛教遭到的打击是严重的”可知佛教文化艺术遭到一定破坏。【答案】(1)背景:佛教盛行,广建寺塔,骗取百姓钱财;僧人不孝敬父母,国法难容;与寺院争夺兵员和土地控制权的需要;大量人口投入佛门,影响政府财政收入。(8分)(2)影响: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土地,减轻了民众的赋役负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强了的军事实力;佛教文化艺术遭到一定破坏。(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