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分层作业(五)(建议用时:40分钟)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ABCDD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位于北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位于四川地区;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史称东吴,位于江南地区,至此三国正式鼎立,故选D项。2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曾经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后果的最重要原因是()A东晋力量强大,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B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2、D江南发展迅速,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B淝水之战中前秦民族隔阂严重,民族矛盾尖锐,统治基础薄弱,导致其败亡,故B项正确;A、D两项均不符合史实;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还没有完成封建化,排除C项。3东晋初年,祖逖率宗族子弟渡江北伐,收复黄河以南,使北方势力“不敢窥兵河南”;后因王敦之乱行将爆发,朝廷任命南方士族戴渊为征西将军,祖逖军队也受其节制,以防御王敦。祖逖的北伐事业也就此告终。这说明了()A北方势力未对东晋政权构成威胁B东晋君主能够有效控制士族势力C士族门阀成为东晋政权统治基础D南北士族能较好地合作服务政权C材料“南方士族戴渊为征西将军,祖逖军队也受其节制”说明士族门阀成为东晋政权统治基础,故选C
3、项;材料“使北方势力不敢窥兵河南”说明北方曾经“窥兵河南”威胁南方,排除A项;材料“王敦之乱行将爆发”说明士族威胁皇权,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敦属于北方山东士族,材料“王敦之乱行将爆发,朝廷任命南方士族戴渊为征西将军”说明不是南北合作,排除D项。4据资料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B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水平更发达,因此水利技术水平比南方高,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影响社会发展,北方修建的维护农业的水利工程数目减少,故B项正确;材料
4、仅体现南方水利工程数量增加,不能反映出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故C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出现在南宋以后,故D项错误。52019年,江苏省文物局开展了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征文活动。假如你参加这次征文活动,且论文涉及“南京六朝古都”的相关内容,你需研究下列哪些朝代的历史()吴蜀东晋西晋南朝宋、齐、梁、陈AB CDD南朝宋、齐、梁、陈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统称为“六朝”,故选D项。6十六国北朝时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有()A前秦和北魏B前秦和东晋C北魏和吴国D曹魏和东晋A十六国北朝时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有前秦和北魏。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后经励
5、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故选A项。7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反映了()A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南朝时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C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D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D根据材料“5世纪”“洛阳”“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繁荣,故选D项。8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
6、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D经济重心南移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他们与汉族逐渐汇聚。因此,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民族交融,故选B项。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
7、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材料二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摘自宋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江南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概括出一种是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原因是北方地区寒冷;根据材料“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
8、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概括出另一种是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原因是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可知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根据材料二中“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可知,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人口增加,社会安定;第二小问,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答案(1)情形:北方少数民族移迁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原因:北方地区寒冷出现得更早;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2)原因: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
9、劳动力;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人口增加;社会安定。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10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B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示意图展示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故选D项。11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
10、反映出当时()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A根据材料“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上层士族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可知,世家大族等地方豪强掌控朝政对国家政治构成影响,而东晋是形成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仅是东晋门阀政治,不能推出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故B项错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主要以考试为标准而非魏晋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门阀左右国家政治,而不是重视家族经济基础,故D项错误。12李白在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中写道:“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此历史现象造成的重要影响是()
11、A北方社会的安定B北方经济的开发C江南战乱的加剧D江南经济的开发D李白诗歌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以及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所以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故选D项。13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主要忽视了该时期()A民族交融的作用B察举制的积极作用C江南经济发展超过北方D有效打击士族势力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A项正确;察举制是
12、汉代时期的选官制度,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但南方经济发展尚未超过北方,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士族兴起,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故D项错误。1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
13、突中会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内迁少
14、数民族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解析第(1)问,材料一的牧马图和耕牛图反映了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的变化。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民族融合等角度分析得出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第(3)问,根据材料三“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答案(1)变化: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2)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等。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3)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