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综合检测卷(时间:45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40分)在巴西和秘鲁交界地带生活着一个神秘的部落,他们因为居住地异常偏僻,被称为“最后的无名人类群体”。近些年,上述“无名部落”被迫开始向“有人区”迁徙。结合下图,回答第12题。1“无名部落”被迫开始向“有人区”迁徙的原因最可能是()A秘鲁人民对热带雨林的不断开采B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C厄尔尼诺引发大洪水,淹没生存区D“无名部落”追求现代人生活2材料中所述问题还可能导致的后果是()A全球降水增加B乞力马扎罗山雪线下降C秘鲁和巴西交界处水土流失加剧D产生厄尔尼诺现象【答案】1A2C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
2、“无名部落”生活在亚马孙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因此其被迫迁徙的原因最可能是秘鲁人民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使“无名部落”失去家园。第2题,材料中所述问题是热带雨林的破坏,雨林破坏导致蒸腾作用减弱,全球降水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乞力马扎罗山雪线上升;森林破坏会加剧水土流失;厄尔尼诺现象与其无关。读下面“我国耕地中盐碱地所占比例(单位:%)示意图”,回答第34题。3A所在省区盐碱地占耕地比重大,其原因主要是()耕地面积小,盐碱地面积较大土壤贫瘠,化肥施用量大降水量小,盐分随季节变化小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小ABCD4B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主要原因是()A不合理灌溉B水资源紧缺C地势低平D冬季风强劲【答案】
3、3B4A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A为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小;蒸发旺盛导致盐分聚集到地表,盐碱地面积较大。新疆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全年降水少,所以盐分随季节变化小。该省区地广人稀,农业集约程度低,化肥施用量不大;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小与盐碱化无关,所以说法错误。第4题,由图可知,B地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地区,降水较少,当地在发展农业时大量引黄河水灌溉,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从而把盐分带到地表,形成盐碱地。崇明东滩位于上海市崇明岛最东端的长江入海口处。崇明东滩主要分布有3种典型植被群落:藨草群落、芦苇群落和互花米草群落。互花米草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引入的外来植物,该植物植株高大茂
4、密,抗逆性(指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如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强,扩散快。下图为“19802010年崇明东滩三种典型植被群落面积变化图”。据此回答第56题。 5图示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生物多样性增加B生物多样性减少C围海造陆D海岸受到侵蚀6互花米草的抗逆性主要表现在()A抗寒B抗旱C抗盐D抗病虫害【答案】5B6C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看出,引种的互花米草群落面积不断增加,原有藨草群落面积不断减小,甚至可能消失,且总面积减少了,反映的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减少,B项正确。第6题,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沿海滩涂,海水经常入侵,而互花米草生长良好,说明其抗盐,C项正确。下表示意位
5、于我国祁连山地区的某干旱区域不同森林覆盖率与河流枯水期径流量的关系。据此完成第78题。 河流流域面积/km2森林面积/km2森林覆盖率/%冬季径流量/mm春季径流量/mm天涝池河12.88.43565.978.1362.5寺大隆河109.735.13236.4661.97黑河上游2 557150.95.923.5412.27该表直接反映出干旱地区森林可以()A减少枯水期径流量B增加枯水期径流量C减少洪水期径流量D增加洪水期径流量8针对黑河上游枯水期径流量问题,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A兴修水利工程蓄水B改进农业灌溉技术C落实植树造林规划D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答案】7B8C解析:第7题,结合图表,对
6、比天涝池河、寺大隆河和黑河上游的森林覆盖率、冬季枯水期径流量和春季枯水期径流量可以看出,森林覆盖率越低,冬、春季两个枯水期河流的径流量越小,说明干旱地区森林能增加枯水期径流量。第8题,由材料可知,黑河地处我国气候比较干旱的祁连山地区,其上游枯水期存在径流量较小的问题,为增加黑河上游枯水期径流量,应认真落实植树造林规划,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二、综合题(共60分)9(2019年安徽省宣城市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亚洲象是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等地。近年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林地逐渐被甘蔗地、香蕉地及玉米地
7、等耕地取代。甘蔗、香蕉、玉米也是亚洲象喜爱的食物,象群经常进入当地村寨(秋冬季节尤甚),给村民造成了很大的人身及财产损失,人象矛盾尖锐,甚至出现猎杀亚洲象事件。当地政府采取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标准等措施,有效缓和了人象矛盾。(1)推测亚洲象近年来经常侵入当地村寨的主要原因。(6分)(2)说明调整种植结构、提高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标准等措施对缓和人象矛盾的意义。(4分)【答案】(1)亚洲象数量增加;亚洲象栖息地被不断压缩(减少);村民种植的作物对亚洲象的吸引力强(农作物已成为亚洲象的主要食物来源);秋冬季节因食物短缺而被迫进入村寨觅食。(2)调整种植结构可降低亚洲象因食物吸引而毁坏其
8、他作物带来的损失(减少进入村寨的机会);提高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标准可最大程度上减少群众损失,有利于保障亚洲象的生命安全。解析:第(1)题,亚洲象近年来经常进入村寨的原因要从栖息地减少、亚洲象数量增加及食物等角度分析。第(2)题,调整种植结构、提高补偿标准对缓和人象矛盾的意义要从减少亚洲象进入村寨及保护亚洲象生命角度分析。10下图是“我国南方地区某环境问题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该图,回答问题。(20分)(1)分析M地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10分)(2)说明N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建设的主要作用。(10分)【答案】(1)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原因:位于我国南方山区,降水多,地势起伏大
9、;过度开荒,破坏植被。(2)N生态安全战略工程主要实施于东南丘陵地区,为防护林工程,其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解析:第(1)题,图中M地位于我国南方山区,降水多,地势起伏大,加上人们过度开荒,破坏植被,故其环境问题主要为水土流失。第(2)题,N生态安全战略工程主要实施于东南丘陵地区,为防护林工程,其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芦苇湿地具有生态和经济价值。20世纪初,黄河三角洲开始实施芦苇湿地恢复工程,主要通过筑坝修堤,在雨季和黄河丰水期蓄积淡水,旱季则引黄河水补充,以淡压碱,扩大经济植物芦苇湿地面积。下表为“湿地水质检验结果(单位:mg/L)”。项目p
10、H化学需氧量/mgL1氨氮/mgL1总氮/mgL1总磷/mgL1范围未恢复区7.17.62652770.120.440.72.40.410.60恢复区6.87.415310.130.280.51.20.010.14均值未恢复区7.532710.211.480.44恢复区7.1220.190.720.07分析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恢复区水质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芦苇湿地恢复区水体pH下降,化学需氧量明显减少,氮磷类营养物质的含量也低于未恢复区水体,水质明显改善。芦苇湿地恢复区,工程引水增加了湿地水量,扩大了湿地水域面积,湿地水体被稀释;湿地水体流动性增强,水体更新能力提高;水体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减少
11、;种植芦苇增大了植被覆盖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被吸收,导致氮磷类营养物质含量下降。解析:分析原因时,首先应找出水质变化的主要表现,由表可知,芦苇湿地恢复区水体pH下降,化学需氧量明显减少,氮磷类营养物质的含量也低于未恢复区水体,可以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去分析。水质改善的原因可从水体自净能力及芦苇的生长习性去考虑,并结合材料中提到的恢复措施去分析。12(2019年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红树林通常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较低纬度)沿海的淤泥质海湾地区,受周期性潮水浸淹,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红树林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
12、的枝体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有效抵御风浪袭击。红树林内部的众多生物和红树林一起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的红树林景观图”。(1)根据图文信息推测红树林的生长习性。(6分)(2)简述红树林的生态价值。(8分)(3)简析红树林与其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互作用。(6分)【答案】(1)喜高温;需土层深厚;耐盐碱;不惧海水淹没(能承受较长时间的缺氧环境)。(2)调节局部气候;减缓水流,增加泥沙淤积,巩固堤岸;抵御海浪侵蚀,保护海岸;净化空气和海水;保护物种多样性。(3)茂密的红树林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部分食物;其他生物的粪便以及分解物为红树林生长提供了肥沃的有机质;红树林和
13、里面栖息的生物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解析:第(1)题,据材料“红树林通常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较低纬度)沿海”可知,红树林喜高温;从“淤泥质海湾地区”可知,需土层深厚;“受周期性潮水浸淹,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说明耐盐碱,不惧海水淹没(能承受较长时间的缺氧环境)。第(2)题,红树林是植被,能起到森林的生态作用,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位于湿地地区,能起到湿地的生态效益,如减缓水流、增加泥沙淤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位于海岸线上,能起到促淤保滩、防风固岸等不同于其他植被的作用。第(3)题,红树林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可参照森林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红树林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热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所以红树林区是候鸟的越冬场,更是各种海鸟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其他生物的粪便以及分解物为红树林生长提供了肥沃的有机质。红树林和里面栖息的生物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