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省徽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9106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徽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甘肃省徽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甘肃省徽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甘肃省徽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甘肃省徽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甘肃省徽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甘肃省徽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甘肃省徽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甘肃省徽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甘肃省徽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甘肃省徽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甘肃省徽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甘肃省徽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甘肃省徽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甘肃省徽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甘肃省徽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甘肃省徽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甘肃省徽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检测高二历史(考试范围:必修1必修3,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其中的“封建”指的是A. 分封诸侯国B. 进行封建制改革C. 实行宗法制D. 任人唯亲【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藩屏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中的含义不同,排除;宗法制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故C项排除;分封制与“任人唯亲”无关,故D项排除。2.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

2、. 宗法制B. 郡县制C. 君主专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评: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3.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皇帝”成为我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始于A. 夏朝B. 周朝C. 商朝D. 秦朝【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中国古代最早所称的“皇帝”是对“三皇五帝”的统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认

3、为是“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将“皇”、“帝”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为自己的帝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故选D。考点:皇帝制度由来。点评: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尊始皇帝,后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也称为天子、人君、万岁等;自称为孤、寡人、朕。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被推翻,清帝宣统退位,此后皇帝这一称号遂废。4.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是因为这一制度A. 促进的封建经济的发展B. 提高了政令执行效率C. 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D.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答案】C【解析】秦朝是在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霸混战的局面后完成统一的。郡县制的实行使皇帝把地方官吏的

4、任免权牢牢抓在手中,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局面,故答案选C。A项是从经济的角度分析郡县制的影响,与材料角度不符;B项说的是行省制度;封建社会地方割据经常出现,其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不变,割据无法消除,D项说法错误。5.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地域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A. 郡国并行制度B. 中外朝制C. 刺史制度D. 郡县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西汉初年,面对地域广

5、阔,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政策是郡国并存制,所以就出现了“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度6.中国古代有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然才选拔制度的弊端A. 世卿世禄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可知,汉代选拔人才是由地方向上级或中央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以备官员候选。此句古文的意思是选出来的秀才却不认识字,选出来的孝廉却让自己的父亲一个人居住。反映了察举制在其后期,弊端日益严重,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故B项正确。

6、 世卿世禄制是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不看才识,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科举制是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点睛】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的科举制等选官制度。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中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 参加科举考试B. 等待朝廷察举C. 投笔从戎戍边D. 投作官吏幕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体现的是知识分子政治地位的提高。隋唐以

7、后主要是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做官,调动了知识分子读书的积极性,故A项正确。察举制主要在汉代实行,故B项错误;CD在战国以后都不是主要途径。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8.下列属于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有设立刺史增设参知政事设立中书省设立枢密院设立三司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宋代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曾经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立枢密院掌管军事,设立三司掌管财政来分割宰相的权力,故正确。设立刺史是汉代设立的监察地方官的制度,错误;设立中书省是元代,错误。故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要求掌握封建社会的两对矛盾,君权与相权矛盾

8、,中央与地方的矛盾。9.“自秦始设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王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我朝”指的是A. 汉朝B. 唐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C【解析】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之后就没有丞相这一官职。排除AB,选C。清朝沿用明制,也没有设立丞相,排除D。10.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A. 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B. 文臣地位不断提高C. 宰相权力不断弱化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分割宰相权力,三省相互制衡,集体对皇帝负责,皇权高高在上;明朝废除宰相,设立内阁,成为皇帝的咨询机构

9、;军机处跪听笔录,进一步加强皇权,本质上反映了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故A项正确。文臣地位不断提高不是本质,排除B,明清时期丞相已经被废除了,故C 项错误。题干涉及的君主专制,不涉及中央与地方,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专制主义制度发展的趋势,解题的关键是从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的目的方面理解。11.“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B.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C.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

10、导致民主制度D. 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环境左右【答案】A【解析】【详解】雅典的地理环境适宜航海和对外贸易,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有利于推动雅典民主制的发展。此处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故答案为A项。B项,“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中的“只能”表述绝对化,明显错误,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古希腊民主制产生的根源是工商业的发达,而非古希腊的地理环境,排除;D项,结合所学知识,“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中的“完全”表述绝对化,明显错误,排除。12.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A. 习惯法B. 十二铜表法C. 万民法D. 民法大全【答案】D【解析】罗马民法大全,是东罗马帝国皇帝

11、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该法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它奠定了后世法学尤其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故选D。13.新版世界上下五千年在描述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对其中一次革命活动以“进口的国王”为题加以论述。这一历史事件最可能是A. 英国光荣革命B. 美国独立战争C. 法国大革命D. 德意志帝国的统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进口的国王”,结合所学知识,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共同入主英国,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光荣革命”,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故选A。美国独立战争后、法国“大革命”时期确立的

12、是共和制,没有保留君主,排除BC。德意志帝国统一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但是与“进口的国王”不符,排除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名师点睛】当时詹姆士二世继位后,继续执行反攻倒算的政策,而且还要恢复天主教,这意味着要夺回革命进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从天主教会中所获得的土地,而且要推翻英国国教所取得的统治地位。这场政治上的角逐必然在议会中反映出来。当时议会中正围绕着王位继承问题形成了两派“辉格派”和“托利派”(这就是英国近代政党的起源,它们被称为“辉格党”和“托利党”)。此时,詹姆士二世老来得子,而王后又是个天主教徒。面临这种新局面,议会中的两党都明白,等到小王

13、子长大继位之时,必然信奉天主教,这样,天主教统治英国就会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两党向詹姆士二世之女玛丽和女婿、当时的荷兰执政威廉发出邀请,请他们赴英执政。威廉得知后急忙宣称,到英国后将全力保护“新教”、“自由”、“财产”和“议会”,这自然得到了英国国教徒、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等的支持。1688年11月5日,威廉率军在英国登陆,国王派出军队,可是他没有想到军队将士已不再听从他的命令,最后,众叛亲离的国王被迫逃往法国。12月18日威廉进入了首都伦敦。这次政变没有经过战争、没有造成伤亡,就完成了夺取政权的任务,所以被英国人称为“光荣革命”。这次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1689年,议会通过决

14、定,威廉和玛丽共同即位。威廉称威廉三世。14.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进一步发展。下列各项中,体现了这一进步趋势的是A.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B.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C. 美国联邦共和体制的建立D. 法德两国君主立宪整体的确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时间是1721年,C项是1787年,都在18世纪,因此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是1871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排除。1832年议会改革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进行的,故答案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15.“在联邦时期,国内激起了谢斯起义;外部的英、法、西等过虎

15、视眈眈,伺机侵犯年轻的共和国、”这一材料说明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主要目的是A. 实现公民的民主平等B. 实践先进沟通政治理论C. 建立强大的世界帝国D. 建立强有力的统一政权【答案】D【解析】邦联制下中央政府权力较弱,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统一政权,D正确;民主权力不符合潮流主旨;B是政治理论;C不符合当时美国特点。16.“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这得益于水利工程A. 都江堰B. 郑国渠C. 漕渠D. 灵渠【答案】A【解析】据题目中“天府”,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郡李冰所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现今四川省成都市,故A项正确。郑国渠是战国时

16、期由韩国水工郑国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关中,现今陕山一代,故B项错误。漕渠是汉武帝时开凿的沿秦岭北麓的人工运河,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时间大量缩短,故C项错误。灵渠是战国时期修建,位于广西境内,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17.下列作物属于中国最早培育的是A. 玉米B. 辣椒C. 水稻D. 番薯【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在距今六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遗址中发现水稻种子,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玉米、辣椒、番薯都是在明朝后期,即新航路开辟后传入我国的,正确答案为C,ABD错误。18.据通典记载:“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

17、不持寸刃。”材料表明唐代A. 交通便利促进商业发展B. 对外经贸往来十分繁盛C. 坊市制度逐步走向瓦解D. 长途贸易促进城市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体现了唐代商业覆盖区域十分辽阔,店肆等便利了交通,客观上促进了唐代商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对外经济交流的状况,故B错误。唐朝仍然实行坊市制度,故C项错误。城市繁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隋唐时期商业发展。要掌握唐朝商业发展的状况和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19.“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

18、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这段话表明1500年前后的世界A. 欧洲人口大量移居美洲B. 各地联系逐步加强C. 隔绝状态被完全打破D. 移民促进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不能说明欧洲人口大量移居美洲,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说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故B项正确。1500年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区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而非已经完全被打破,故C项错误。D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20.“19141918年的四年内,日资在华增加了约二十万纱锭。在此期间,德商纱厂与英商、美商纱厂售与日商,于是在华外资纱厂就只剩下英、日

19、两家了”这表明A. 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停滞B. 英日控制中国纺织业C. 一战影响列强在华投资D. 列强调整了侵华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信息反映的是19141918年列强在华投资的减少.结合所学可知,19141918年正处于一战期间,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此可知,一战影响列强在华投资,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获得进步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141918年列强在华投资的减少,只剩英、日两家在华投资,不能说明英日控制中国纺织业,故B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一战期间列强在华投资状况.考查19141918年列强在华投资

20、的减滅少的影响因素。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決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21.据统计,美国1933年工会会员数为300万,1939年已达到900万;工会组织冲破了行业界限并大规模地进入钢铁、汽车等基础工业领域。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A. 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B. 工业革命使无产阶级壮大C. 技术革新带动重工业发展D. 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美国工会组织中人数的扩大和影响扩大,联系所学,在大危机中,工人运动兴起,为了共同的利益,工人走向联合,而新政措施中规定,工人可以联合组织起来与资本家谈判以保障自己的权益,

21、因此促使了工人组织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与所学知识不符,B项工业革命与材料中时间不符,C项与材料无关,故ABC项排除。22.1925年,苏联工业中非社会主义成分占26.7,批发商也中占12.1,零售商业中占44.1。据估计,新生的资产阶级连同他们的家属在1926年大约有230万人,占全国居民的1.6。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苏联A. 全面恢复资本主义私有制B. 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C. 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D. 所有制结构的多样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25年”“非社会主义成分占26.7%,批发商业中占12.1%,零售商业中占44.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存在

22、多种经济成分,故D项正确,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经济要素来恢复和发展经济,不是全面恢复资本主义私有制,故A项错误;当时苏联政权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点睛】注意题干时间“1925年”,这是解题的关键信息。23.据统计,1948年至1976年间,国际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7.8,是二战前的10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 二战结束世界恢复和平C. 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扩大D. 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利于世界外汇汇率的稳定,推动世界贸易增长,成立的世界银行初期宗旨即援助欧洲,有利于

23、马歇尔计划的实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推动了世界经济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故A项正确。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对峙的局面,冷战与“热战”相交织,天下并不太平,故B项错误。凯恩斯主义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与国际贸易发展的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与题干要求“主要原因”不符,故D项错误24.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可以说造就了三种基本状态:发达世界内部非常广泛的、真正的互相依赖;欠发达世界对于发达世界总的依赖;欠发达世界内部的“破碎”。这说明A. 经济全球化作用弊大于利B. 欠发达国家更依赖全球化C.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差距D. 发达国家经济利益趋

24、同化、【答案】C【解析】【详解】发达世界内部的“广泛的、真正的互相依赖”、欠发达世界对于发达世界“总的依赖”欠发达世界内部的“破碎”体现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差距,故C项正确。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弊大于利说法错误,经济全球化促使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利大于弊,故A错误。欠发达国家更依赖全球化只是材料“欠发达世界对于发达世界总的依赖”的信息体现,犯了以偏概全错误,故B项错误。发达国家经济利益趋同化只是“发达世界内部非常广泛的、真正的互相依赖”的体现,同样犯了以偏概全错误,故D顼错误。25.“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是A. 满足新兴地主阶

25、级的政治需要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 奠定墨家的思想基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只不过是、仅仅是起到抑制统治者的暴政的作用。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另外,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和“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是法家的思想。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26.孔子编订诗经时为何没有赵国的诗歌A. 赵国偏远,孔子不曾到达B. 赵国与鲁国当时是敌对的两个国家C. 孔子游说赵

26、国时,赵王对孔子无礼D. 当时诸侯国中没有赵国【答案】D【解析】诗经收集的是西周到春秋时的诗歌,而赵国在战国时期才由晋国分裂而来,故答案选D。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点睛:孔子是春秋末期人,韩、赵、魏三家分晋是在战国初。27.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康有为在宣传西方政治学说时对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地位提出了挑战。其思想特点是A. 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 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D. 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设问康有为在宣传西方政治学说时的思想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符合题意,因此选D。AB

27、都不符合所学知识,C错在“依靠儒家思想”,都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康有为思想28.14一17世纪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17一18世纪欧洲又发生了启蒙运动,20世纪初期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这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重大意义,它们都A. 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B. 标志着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形成C. 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迅速发展D. 确立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答案为A。BCD都是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不符合三者的共同点,均排除。29.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绝对化的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辨证地看待

28、世界的途径的成就是A. 自由落体定律的提出B. 相对论的提出C. 量子论的提出D. 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绝对化的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辨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意义和作用。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相对论30.毛泽东的下列思想产生的先后顺序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思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产生于土地革命时期即19271937年;新民主主义革

29、命思想,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思想,产生与19531956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提出于1957年。故按照时间顺序为,答案为A。BCD不符题意,排除。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以上材料均选自薛金星主编中学教材全解(1)根据材料一说明,宰相的职责是什么?(2)根据材

30、料一和二说明,自秦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后中央存在着什么问题?后来明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了这个问题?【答案】(1)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2)相权过重,威及皇权。(意思相近即可得分)废丞相分权于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解析】【详解】(1)由材料“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可知宰相的职责是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2)由材料“其故在擅专威福”可知中央存在着相权过重,危及皇权;结合课本知识可知明太祖为了解决此种问题采取了如下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32.阅读下列三幅图片,回答有关问题:(1)

31、图一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变化?(2)图二条约的签订割让了中国那些领土?中国社会性质又有何变化?(3)图三条约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有何主要影响?【答案】(1)1842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失败。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此问为基本知识的考查。南京条约是在1842年签订,是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2)问,此问可结合教材内容作答。马关条约中国割

32、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第(3)问,辛丑条约是在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加重人民的负担,也大举借债,导致海关主权完全丧失,税收受列强控制,清政府成了列强在华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33.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答案】(1)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

33、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2)影响: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隋炀帝以后至清未(清未新政)实行科举制。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现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