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88152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1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80.0分)1.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C.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D.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2.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B. 蜻蜓与小

2、荷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C. 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D. 影响荷塘中鱼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3. 下列进行的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调查的操作,不合理的是A. 用样方法调查某区域中的植物的物种数可将样方面积适当设置大些B. 检测酵母菌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先盖盖玻片再滴培养液C. 采用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对土壤小动物进行采集调查D. 观察采集的小动物进行鉴定分类时,常用放大镜或实体镜观察4. 橘小实蝇为害多种水果和蔬菜。在治理虫害时,农业技术员先使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成虫,再释放不育雄性成虫,使其与田间雌虫交配,产下不能孵化的卵,最后引入它的天敌寄生蜂,进一步消

3、灭橘小实蝇。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应使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橘小实蝇的种群密度B. 使用性引诱剂不会破坏橘小实蝇的性别比例C. 释放不育雄性成虫会降低橘小实蝇的出生率D. 引入的寄生蜂和橘小实蝇形成互利共生关系5. 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横、纵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种类和数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一定不存在竞争B. b越大,越有利于M适应多变的环境C. d越小,M与N的种间竞争越激烈D. M与N的种群数量还受天敌等因素的影响6. 下列诗句描述的内容不属于群落种间关系的是( )A. 凌霄花中“根苗着土干柔纤,依附青松度岁年

4、”B. 放鹰中“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C. 紫藤中“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D. 春雁中“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7. 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时,正确的操作是A. 可用样方法调查鼠妇的种群密度B. 对于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以忽略不计C.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冷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D. 设计统计表,以便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8. 下列对竞争和捕食说法正确的是()A. 一种生物捕食另一种生物,最终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B. 两种生物竞争必然导致一个种群灭绝C. 鸡吃玉米粒,牛吃玉米的秸秆,因此鸡和牛之间具有竞争关系D. 一个个体把另一个个体吃掉,两者之间的关系不

5、一定是捕食9. 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相符的是()A. 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很少,应选择生长茂盛处取样调查其种群密度B. 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探究农田中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C.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原上某种田鼠的丰富度D. 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统计其丰富度时一般用目测估计法10. 某山区的一些退耕地,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优势物种由喜阳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逐渐向耐阴的多年生草本转变,有的地段出现灌木林。不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灌木丛较高会遮挡草本植物,导致群落对光的利用率降低B. 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C. 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数量变

6、化都符合S型曲线D.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水平结构不变11. 如图表示的是不同群落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图甲可以表示草原上狮子和猎豹之间的关系B. 图乙可以表示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的关系C. 图丙的三个种群一定能形成一条食物链D. 甲、乙两图都表示生物种间的竞争关系12. 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A. 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 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 物种丰

7、(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 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13. 下表列出了四项实验方法及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选项 方法 原因 A 酵母菌计数取样前需振荡 使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B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使用70%酒精 杀死小动物 C 调査人群中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各小组调査的数据要汇总 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 D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中可用甲基绿作染料 使染色体被染成深色 A. AB. BC. CD. D14. 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B. 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C. 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

8、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D. 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15. 下列生物学现象与其对应关系错误的是()选项生物学现象生物关系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捕食B蜈蚣有子,蜾蠃负之寄生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竞争D几处早莺争暖树种内斗争A. AB. BC. CD. D16.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物种群都有出生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B. 可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农田中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C. 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D. 温带阔叶林群落的物种组成与温带草原群落的物种组成差异较大17. 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 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 阶段与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 阶段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18. 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采集B. 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大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 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D. 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19. 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

10、正确的是()A.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B. 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 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 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20. 下列各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1)某公园中的全部乔木(2)一块农田中的所有小麦、小黑麦及其无机环境(3)一块棉田中的所有棉蚜(4)长江中的全部生物(5)一片果园中的全部动物和绿色植物(6)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A. (1)(5)(2)B. (3)(5)(6)C. (1)(4)(2)D. (3)(4)(6)21. 某一弃

11、耕农田经历了“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会不断增加B. 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会逐渐提高C. 针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中,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基本相同D. 演替过程中,常绿阔叶林中的针叶树种被常绿阔叶树种完全取代22.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B. 调查森林植被的丰富度可用样方法,需对各个样方取平均值C. 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鼠妇时,应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D. 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丰富度和

12、某个种群的密度23. 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A. 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 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 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D. 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24. 群落中的不同种群之间的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狼与兔的种间关系可用图表示,其中曲线a表示狼种群的数量变

13、化B. 蛔虫与人的种间关系可用图表示,二者分开一方有利C.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D. 在同一个牧场的马和羊的关系可用图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25. 下列对不同生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共生关系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是竞争关系C.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反映的是捕食关系D.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和蛙是捕食关系26. 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装置的花盆壁M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 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

14、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 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D. 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27. 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A. 捕食关系,实线代表捕食者,虚线代表被捕食者B. 捕食关系,虚线代表捕食者,实线代表被捕食者C. 竞争关系,实线代表竞争中的胜者,虚线代表失败者D. 共生关系,实线虚线代表两个物种彼此依赖,相互有利28. “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对生物的影响。如图表示疏于管理的大豆田中,大豆与狗尾草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甲、乙两曲线分别代表大

15、豆和狗尾草两种群B. t1-t5时间内乙种群呈“S”型增长C. t2-t3时间内,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 该农田中,物种丰富度将逐渐增加29.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蜀岗西峰的所有蒲公英茱萸湾的全部生物瘦西湖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凤凰岛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A. B. C. D. 30. 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甲表示猞猁和雪兔之间的关系B. 图甲表示小家鼠和褐家鼠之间的关系C. 图乙表示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的关系D. 图丙表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的关系31. 河

16、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A. B. C. D. 32. 某农田弃耕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演替,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的记录如下表。下列相关判断正确的是弃耕年数优势植物其他常见植物01马唐草-1飞蓬草豚草2紫菀豚草3须芒草-510短叶松火炬松50150栎等硬木树山核桃A. 在演替过程中,新物种不断形成并取代原有的物种B.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

17、直结构变得简单C. 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D. 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快33.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 丰富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C. 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群落垂直分层D. 如果野兔在被捕捉一次后更难被捕捉,统计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低34. 如图表示反馈调节的模式图,下列所述与图示模型不符的是()A. 甲表示水体污染加剧,乙表示鱼虾死亡增多B. 甲表示种群数量增多,乙表示种内斗争加剧C. 甲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乙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D. 甲表示被捕食者数量增多,乙表示捕食者数量增多35.

18、 要达到下列各项研究目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错误的是A. 种群的J型增长数学模型建构法B. 植株上跳蝻的密度标志重捕法C. 酵母菌的种群密度抽样检测法D. 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36. 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 a和图 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由图可知()A. 图 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 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B. 图 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 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C. 如果资源有限,图 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 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D. 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37.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

19、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底部吸出培养液计数且没有振荡试管C.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D.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38.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B. 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C. 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D. 影响荷塘

20、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39. 自1998年我国在长江中游实施退田还湖政策,建立了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恢复长江生命之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从“与水争地”到“为水让路”,体现了人类活动影响了演替的方向B. 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种的兴起,一定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种的消亡C. “与水争地”后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D. 从湖边到岸上分着不同的植被,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40. 某山区坡地因树木过度砍伐而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为了治理环境,人们采取了封山育林的措施。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

21、变化如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物种比物种、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B. 此处发生的演替类型与沙丘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C. 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完全取而代之的现象D. 若气候适宜,群落在c点后,灌木将持续占主导地位二、识图作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41. 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大火而遭到破坏,经历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渐得以恢复。下图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其植物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1)随着时间的推移,_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在第阶段经历了由一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在第阶段,草本和灌木混生,群落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2)该群落

22、演替的类型为_演替,在第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_提高,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_。(3)如果人类参与了该群落演替过程,那么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和_进行。三、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1.0分)42. 如图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A_;B_;C_;D_。(2)造成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_。(3)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植物等,调查该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法,使用该方法时需要遵循_原则。(4)若要调查该地老鼠种群密度

23、,一般采用_,调查老鼠数量时,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43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2头,若该地区老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头。(5)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生物周测十一【答案】1. B2. C3. C4. C5. A6. D7. D8. D9. B10. B11. D12. A13. D14. B15. B16. A17. D18. B19. C20. D21. B22. D23. C24. D25. C26. C27. B28. C29. D30. D31

24、. A32. C33. A34. A35. B36. A37. D38. C39. A40. A41. (1)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的竞争中被淘汰(2)次生;丰富度(多样性);提高(3)速度;方向42. (1)(2)食物竞争使一种(大)草履虫死亡(饿死)(3)样方随机取样(4)标志重捕法129(5)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解析】1. 解:A、沙丘、冰川、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B正确;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都有竞争现象,C错误; D、人类活动

25、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 故选:B。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基质与环境条件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森林阶段杂草阶段灌木阶段阶段森林阶段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实例,掌握影响群落

26、演替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群落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理解水平,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动植物分布等知识点。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解答】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群落,群落与无机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生

27、态系统,A错误;B.小荷是蜻蜓的活动场所,不存在互利共生关系,B错误;C.在垂直方向上植物分布不同,有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故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D.影响荷塘中鱼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人类活动,D错误。故选C。3. 【分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和种群丰富度调查的操作,重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掌握实验原理、注意事项和实验过程是解决此题的关键。【解答】A.用样方法调查某区域中的植物的物种数可将样方面积适当设置大些,以获得更为准确的实验数据,A正确;B.检测酵母菌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先盖盖玻片再滴培养液,让培养液缓缓渗入计数室,B正确;C.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对土壤小动物

28、进行采集调查,C错误;D.土壤动物身体微小,观察采集的小动物进行鉴定分类时,常用放大镜或实体镜观察,D正确。故选C。4. 【解答】A、橘小实蝇的幼虫活动范围有限,活动能力弱,应使用样方法估算橘小实蝇的种群密度,对于橘小实蝇的成虫采用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B、使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成虫,因此会破坏橘小实蝇的性别比例,B错误;C、根据题意,释放不育雄性成虫与田间雌虫交配,产下不能孵化的卵,因此会降低橘小实蝇的出生率,C正确;D、根据题意,引入的寄生蜂和橘小实蝇形成寄生关系,D错误。故选:C。【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种群的特征以及种群数量的调查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

29、度适中。1、生物防治的方法:引入天敌;散播性引诱剂,干扰正常交尾;引入寄生生物,以毒攻毒。2、种群的特征:5. 【分析】本题考查了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A.仅从食物关系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B.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越多,适应能力越强,B正确;C.d越小,说明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越多,M与N竞争会越激烈,C正确;D.M与N的种群数量还受天敌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故选A。6. 【分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A.凌霄属于攀援藤本,它的茎木质

30、,表皮脱落,枯褐色,以气生根攀附于它物之上,此诗句说明的是寄生关系,A正确;B.鹰以野兔为食,野兔以杂草为食,此诗句说明的是捕食关系,B正确;C.树林中中间的树木被束缚成枯株,此诗句说明的是竞争关系,C正确;D.春雁中“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没有体现种间关系,D错误。故选D。7. 【分析】本题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答】A.鼠妇为土壤中小动物,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鼠妇的种群密度,A错误;B.对于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也要统计在内,B错误;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C错误;D.设计统计表,以便对实验结果进

31、行记录和分析,D正确。故选D。8. 解:A、一种生物捕食另一种生物,一般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A错误; B、两种生物竞争不一定会导致一个种群灭绝,例如两种乔木的竞争,会形成共处的局面,B错误; C、鸡和牛不是竞争关系,因为虽然它们都以玉米产品为食但它们是各取所需,互不影响,C错误; D、一个个体把另一个个体吃掉,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捕食,例如,鲈鱼的成鱼经常以本种幼鱼为食,属于种内斗争,D正确。 故选:D。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3、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

32、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本题考查种间关系,要求考生识记种间关系的类型及其作用,能根据题干选项提供的条件用适当的例子去否定或肯定各个选项,也就是明确生物学中的特例,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9. 【分析】本题考查了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知识点,属于识记理解水平,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识记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解答】A.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最关键是进行随机取样,不能选择生长茂盛处取样调查种群密度,这样的调查结果明显偏大,A错误;B.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探究农田中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即物种丰富度,B正确;C.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原上某种田鼠的种

33、群密度,C错误;D.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统计其丰富度时一般用记名计算法,D错误。故选B。10.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A.灌木林垂直结构分层现象,提高群落对光的利用率,A错误;B.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B正确;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由于开始逐渐称为优势种而数量逐渐增多,但随着演替的不断进行,该优势种群逐渐被其他种群替代,则种群数量会不断减少,这种变化不符合S型曲线规律,C错误;D.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B。11. 据图分析可知,甲、乙、丙三

34、图分别表示竞争、竞争和捕食关系。草原上狮子和猎豹具有实力相当的竞争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故图甲不能表示草原上狮子和猎豹之间的关系。白蚁以木材为食,但是它本身不能消化纤维素,必须要依靠其肠道内鞭毛虫分泌的消化纤维素的酶才能将纤维素分解,分解后的产物供双方利用,故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是互利共生关系。图丙的三个种群可能是三个动物种群,而食物链中必须有生产者。12. 由题干信息可知,为避免F区豹种群消亡,从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后,F区豹种群数量增加,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也会增加;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由于F区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故后代雌雄比例不会发

35、生明显改变;F区引入雌豹后,十年内豹种群增加,说明豹的数量未超过环境容纳量,物种丰(富)度不会出现大幅度下降;十年间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随物种的进化,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13. 【分析】本题考查课本的一些实验,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A.酵母菌计数取样前需振荡,这样使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A正确;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使用70%酒精杀死小动物,B正确;C.调査人群中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各小组调査的数据要汇总,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使调查结果和实际值更接近,C正确;D.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中可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色剂作染料,使染色体被染成深色,

36、D错误。故选D。14. 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研究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可能会存在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15. 解: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里面包含的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体现了捕食关系,A正确; B、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而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体现了捕食关系,B错误;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说的是豆苗与草相

37、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C正确;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述是生物繁殖行为,属于种内斗争,D正确。 故选:B。种间关系: (1)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使得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本题以诗文为载体,考查了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首先能够理解诗句的含义,在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16. 解:A、种群

38、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但并不是所有的种群都具有以上数量特征,如大肠杆菌种群无性别比例,A错误; B、调查物种丰富度的方法多样,可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农田中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B正确; C、光照强弱决定着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C正确; D、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物种构成往往不同,故温带阔叶林群落的物种组成与温带草原群落的物种组成差异较大,D正确。 故选:A。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其中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

39、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本题考查了群落结构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现象和原因,并且能够区分植物和动物的决定因素,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17. 【解析】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A错误;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也存在垂直结构,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阶段与的沙丘上的植物种类并非完全不同,C错误;阶段沙丘上的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所以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18. 解:A、图中A装置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A正确;

40、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错误; C、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可以增加空气流通,以保证土壤小动物能正常的进行呼吸作用,C正确;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防止腐烂,便于计数和观察,D正确。 故选:B。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装置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本题结合实验图示,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

41、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19. 解:A、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 B、决定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其次还与温度、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有关,B正确; C、一块地中的玉米属于种群,玉米不同植株高矮不同这不属于群落的分层,C错误; D、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分层现象进行套种,来提高农作物产量,D正确。 故选:C。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

42、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群落和种群的概念。20.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1)某公园中的全部乔木不属于生命系统任何结构层次,错误;(2)一块农田中的所有小麦、小黑麦及其无机环境不属于生命系统任何结构层次,错误;(3)一块棉田中的所有棉蚜属于种群,正确;(4)长江中的全部生物属于群落,正确;(5)一片果园中的全部动物和绿色

43、植物不属于生命系统任何结构层次,错误;(6)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正确。综上所述,(3)(4)(6)正确,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1. 该生物群落的演替是从草丛开始的,属于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会不断增加,A错误;演替过程中,针叶林代替草本,针阔叶混交林代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代替针阔叶混交林,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B正确;针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中,针阔叶混交林物种更丰富,分层更多,C错误;演替过程中,常绿阔叶林中的针叶树种并未被常绿阔叶树种完全取代,而是占据相对优势地位,D错误。22. 解: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A错误; B、调查森

44、林植被的丰富度可用样方法,需要计算每个样方内的物种种类,B错误; C、记名计算法统计土壤中物种丰富度,而鼠妇就是一个物种,C错误; D、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密度,D正确。 故选:D。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 2、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因为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计算方法记名计算法-直接数个体数,目测估计法-分等级估测,如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物种丰富度调查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调查方法的

45、对象和调查注意事项,难度不大。23. 病毒感染可以导致抗性较低的兔子死亡,抗性较强的个体得以生存,从而起到选择的作用;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但病毒要寄生在活细胞中,所以病毒也不能长期存活,寄生关系难以维持;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兔抗病毒能力增强的结果;蚊子充当了病毒和兔子之间的媒介,在兔子与病毒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24. 【分析】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据图分析,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解答】A.狼与兔属于捕食关系,可用图

46、表示,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a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b为捕食者,则a表示兔,b表示狼,A错误;B.蛔虫与人的种间关系表示寄生关系,而图表示捕食关系,B错误;C.大豆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可用图表示,二者分开彼此不利,C错误;D.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表示竞争关系,可用图表示,曲线a在竞争中代表占优势者,D正确。故选D。25. 【分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植物种间关系的实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如羊吃草;竞争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如杂草和种植的庄稼;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

47、种生物的体表或者体内以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如蛔虫和人;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大豆和根瘤菌。【解答】A.“苗多欺草,草多欺苗”体现了不同物种间的竞争关系,A错误;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食物链是树叶蝉螳螂黄雀之间的捕食关系,B错误;C.“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主要反映的是捕食关系,即蜾蠃以螟蛉为食,C正确;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水稻害虫青蛙,因此蛙与稻田的害虫是捕食关系,D错误。故选C。26. 甲装置中花盆壁M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有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以保证土壤小动物的有氧呼吸;乙装置较为简易,通常用

48、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进行采集的;用乙装置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便于计数和观察。27. 【分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由图可知实线的数量始终多于虚线的,且实线的峰值和最低值的出现总是早于虚线的峰值和最低值,因此二者是捕食关系,实线是被捕食者,虚线是捕食者。【解答】曲线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其中虚线后增加者后减少表示捕食者,实线先增加者

49、先减少表示被捕食者。综上,ACD错误,B正确。故选B。28. 【分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难度中等,理解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解答】A、“草盛豆苗稀”说明草在竞争中获胜,即曲线图中乙,A正确;B、甲在t1t3呈现“S”型增长曲线,而乙种群在t1t5呈现“S”型增长曲线,B正确;C、甲在t2t3种群增长率减少,但种群增长率大于0,则种群数量增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乙在t2t3种群增长率为正值,使得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错误;D、该农田中,疏于管理出现杂草,则物种丰富度增加,D正确。故选:C。29. 【分析】种

50、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据此答题。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能正确区分三者,并能根据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解答】蜀岗西峰的所有蒲公英属于种群;茱萸湾的全部生物属于群落;瘦西湖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更不是生态系统;凤凰岛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

51、。所以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故选D。30. 【分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AB.甲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而猞猁和雪兔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小家鼠和褐家鼠之间的关系是竞争,A错误,B错误;C.乙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C错误;D.丙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的关系是竞争,D正确。故选D。31.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河水携带泥沙流入

52、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可知,无机环境的演化顺序为:“海水、淡水、陆地”,因此植物类型演替的顺序为: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草甸植物群落。故选:A。【分析】群落演替的概念、特点和标志:1、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2、特点:群落的演替长期变化累积的体现,群落的演替是有规律的或有序的。3、标志: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本题考查了群落的演替,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难度不大。32. 【分析】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结构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表格和解

53、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1、据表格分析,群落演替的起点是农田,属于次生演替,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解答】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取代是优势物种的取代,但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A错误; B.由题表可知,该演替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逐渐变得复杂,B错误; C.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群落的垂直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使得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

54、用率提高,C正确; D.由题表可知,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比较缓慢,D错误。故选C。33. 【分析】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解答】A.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A正确;B.丰富度是群落的重要特征,B错误;C.竹林中,竹子有高有矮,若这些竹子属于同一个物种,则该结构属于种群的特征,不属于群落特征,C错误;D.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N= Mn/m ,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高,D错误。故选A。34. 解:A、水体污染加剧,使得鱼虾

55、死亡增多,进而加剧水体污染,属于正反馈,A错误; B、种群数量增多,加剧了种内斗争,而种内斗争抑制了种群数量增加,属于负反馈,B正确; C、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而甲状腺激素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属于负反馈,C正确; D、被捕食者数量增多,使得捕食者数量增多,进而抑制被捕食者数量增加,属于负反馈,D正确。 故选:A。1、据图分析,甲促进乙,而乙抑制甲,属于负反馈。 2、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

56、腺激素分泌减少。本题以模式图的形式,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种群数量变化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种间关系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35. 【分析】本题考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种群密度的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解答】A.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酶活性受温度(PH值)影响示意图,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等。种群的J型增长数学模型建构法,A正确;B.样方法多用于植物,调查植物

57、种群密度,也可以用于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要求调查目标不移动或者移动范围很小,植株上跳蝻的密度样方法,B错误;C.酵母菌的种群密度抽样检测法,C正确;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做了统计,调查时,由于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常采用取样器采集,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统计。D正确。故选B。36. 【分析】本题考查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A.图a中3个物种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则种内斗争较激烈,图b中3个物种共用资源部分较多,则种间竞争较激烈,A正确;B.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图a

58、中物种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与其他物种共用资源部分比较少,种间竞争不激烈,B错误;C.图a中物种2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少,如果资源有限有被排除的危险,对图b分析物种2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与物种1、物种3相比最少,因此若资源有限,图b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C错误;D.在图a物种自身单独能利用资源比较多,与其他物种共用资源比较少,因此在图a中种间竞争比较弱,种内斗争比较激烈;对图b分析发现物种1、2、3中互相间共用资源比较多,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少,因此在图b中种间竞争激烈,种内斗争较弱,D错误。故选A。37.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标志重捕法、样方法的相关知识,掌握样方法、标志重捕

59、法、调查土壤物种丰富度和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A.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标记个体数 (n)/种群数量(N)=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m)/第二次捕获数(M),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即m减少,故N变大,A不符合题意;B.没有振荡试管,从试管底部吸出培养液计数酵母菌的数量,这将使得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大,B不符合题意;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正确的统计方法为样方线上的个体“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若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使得种群密度偏大,C不符合题意;D.土壤中的小动物具有避光性,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使得种群密度会偏小,D符合题意

60、。故选D。38.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解答】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群落,群落与无机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生态系统,A错误;B、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调查只是估计值,不能精确调查其数值,B错误;C、在垂直方向上植物分布不同,有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故体现了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层现象,C正确;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

61、故选:C。39. 解:A、从“与水争地”到“为水让路”,体现了人类活动影响了演替的方向,A正确; B、演替过程是一种优势物种取代另一种优势物种,取代过程中并不意味着前面的优势物种消亡,B错误; C、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数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能量,C错误; D、从湖边的岸上分布着不同的植被,这个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A。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

62、征是镶嵌性。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概念、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40. 【分析】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能准确判断曲线图中各曲线代表的物种,并能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答题。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图。在生长一段时间后很快消失了,属于一年生的草本,是多年生的草本,是灌木。【解答】A.由图可知,物种的数量最终占优势,所以物种比物种、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A正确;B.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

63、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此演替为次生演替,沙丘发生的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二者不同,B错误;C.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优势取代的现象,不是完全取而代之,C错误;D.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乔木,D错误。故选A。41. 【分析】本题以常绿阔叶林的恢复为题材,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群落演替的类型及结果;识记群落的空间结构,能准确判断影响动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解答】(1)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在第阶段,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的竞争中被淘汰,所以

64、草本和灌木混生,群落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2)由题意可知,该群落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在第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提高,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3)如果人类参与了该群落演替过程,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42. 【解答】(1)据图分析,表示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表示两个竞争能力差异较大的两个种群,表示互利共生的两个种群,表示两个寄生关系的种群,所以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分别是、。(2)由于食物竞争,大草履虫行动迟缓,使大草履虫死亡,所以造成中出现一个种群消亡的现象。(3)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植物等,调查该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

65、法,使用该方法时需要遵循随机取样原则。(4)根据题干分析,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43=36:12,N=129只。(5)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故答案为:(1)(2)食物竞争使一种(大)草履虫死亡(饿死)(3)样方随机取样(4)标志重捕法129(5)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分析】一般来说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四种种间关系的曲线的识别与判断,意在强化学生对四种曲线的识记、理解与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