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名师联盟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仿真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到审美与文艺创造上的
2、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和各家各派思想的产生发展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在考察中华美学精神时,也要充分注意各家各派尤其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重要作用。而论及儒家思想的美学影响,核心的一点就是对美善统一尽善尽美的境界追求。中华美学精神一向与善和真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从善的角度来看,儒家把“仁者爱人”看作最高的善。仁与礼分不开,礼也不能脱离仁。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即离开了任,礼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孔子所说的“爱人”,又不仅仅是爱自己,而是把爱己与爱人高度统一起来,“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一种真诚博大的人道精神。培育和发扬这种精神,和
3、儒家所说的“治国平天下”、以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民本主义有密切相联,最终目的在于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而又爱好和平的国家。因此,这种精神又与为国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分不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说的美,不能脱离以上所说的与最高的善相关的“仁”。审美与文艺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陶冶人们的情感心理,使它符合“仁”的要求,直至如孔子所说的,使每一个人都以行“仁”为最大快乐。这也就是中国自古以来所说的广义上的艺术一“ 乐”所担负的最重要的任务。这里所说的“乐”,不只指音乐(声乐和器乐) ,还包含诗(歌词)和舞,舞又同舞者的动作节奏和舞者的服装及其花纹色彩有关。所以,古代的“乐”实际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的
4、表演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愉快,但目的又不仅仅在于引起审美愉快,而是要通过这种愉快去感发人们的“仁”心。孔子说“人而不仁,如乐何”,即离开了“仁”,“乐”就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可言。荀子也曾说过,“乐”的作用是为了“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孔子和荀子都指出了“乐”的美和以“仁”为本的善的实现分不开。而这种善的实现就是要使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和谐共生,所以广义的艺术“ 乐”的美必须是“和”的。总之,“仁”的完满实现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同时又能通过艺术的表现而成为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两者既有区别,又完全能统一在一起。正因为这样,孔子第一次明确提出“乐”的创造既要“尽善”,又要“尽美”。“尽善”
5、就是要使“乐”所表现的内容没有任何不符合善的东西,“尽美”就是要把善表现在能引起人们最大审美愉悦的感性形式中,使“乐”的歌唱、演奏及与之不能分离的舞蹈,听起来、看起来都有一种极为鲜明光辉美丽的节奏与文采,就如孔子盛赞古代与尧治国的伟大业绩相连的“乐”那样,“焕乎,其有文章”。摘编自刘纲纪成于“尽善尽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华美学精神中,对美善统一、尽善尽美的境界追求,儒家思想起了重要作用。B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爱人”放到了超过“爱已”的位置。C音乐(声乐和器乐)、诗(歌词)和舞都属于“乐”的内容,离开了“仁”就无法存在。D“
6、乐”所表现的内容没有任何不符合善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尽善”,“仁”就完满实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 段阐释了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关系。B第二段重点论述中华美学精神善和真的问题,进而把人道精神上升到爱国主义精神。C第三段中以“乐”为例,论述审美与文艺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陶冶人们的情感心理。D文章先提出话题,再从“仁”和“乐”来论述,得出中华美学精神成于尽善尽美的结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思想的道德境界和审美理念对中华审美文化的深远影响是超过其他各家学派的。B作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仁
7、者爱人”是一种博大的人道精神,与“治国平天下”有联系。C儒家思想中的“仁”要达到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还需要通过“乐”这类艺术来表现。D“尽善尽美”是“乐”所追求的境界,“乐”能引起人们最大审美愉悦时,“善”就在其中。(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写书所谓“写书”,就是从事学术研究。霍先生有句名言:“我的岗位工作是教学,所谓研究,其实是备课。”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必须求真求是,甚至要敢冒风险。自1958年开始,霍先生就因其出版的文艺学概论受到冲击。“文革”之初,又因发表试论形象思维一文,被点名批判,扣上了“为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思潮提供了理论基础”的帽子
8、。抄家、游街、挨斗、扫马路、扫厕所,到最后关牛棚、劳动改造,这些都没能改变先生的学术个性。平反之后,他又写了再论形象思维的长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样的精神追求,可用他的一句诗来概括:“浩气由来塞天地,高标那许混风尘。”学术研究需要宽广的视野。霍先生曾在“断代”的研究内容与非“断代”的研究方法一文中强调,“断代”的研究内容不能用“断代”的研究方法。就研究唐诗来说,不应割断它与唐以前、唐以后诗歌发展的联系,尤其不应忽视唐诗与今诗的关系。也正是这样的研究视野,他的研究显示出宏大的气魄。如论白居易的田园诗一文,直接溯源至先秦时代的诗经七月,然后经陶渊明、王维等发展,中国的田园诗形成了两条线索:
9、一是“田家乐”,二是“田家苦”。再通过对白居易田园诗的分析,认为白居易是“田家苦”线索的继承者和杰出代表。学术研究要创新。霍先生经常引用南齐书文学传论的一句名言鼓励学术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他的研究,重视资料的挖掘和阐释,如对于西厢记的研究,从西厢记简说到西厢述评,再到后来的西厢汇编,他把西厢记有关的问题、资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把研究结论建立在扎实的材料基础之上。先生的研究,重点在于唐宋诗词,尤其对杜甫、白居易,更是予以了特别关注。青春集中显示,在大学本科阶段,他就已经发表了七篇研究杜甫的论文,展现出了青年学者的锐气和创新精神,此后对杜甫的研究则是更加深入。学术研究需要理论支撑。霍先
10、生的古典文学研究,建立在他雄厚的文艺理论基础之上。他自己除撰有文艺学简论诗的形象及其他等著作之外,还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如校注滹南诗话瓯北诗话原诗等,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中国诗论史等,并且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古代诗文的研究实践当中,因而成就斐然。学术研究还要有广泛的交流。1982年3月,霍先生主持召开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名家云集,气氛热烈,当他在开幕致辞中说到“我们的这次全国性的唐诗讨论会,新中国成立以来是第一次,唐代以来也是第一次”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在这次会议上,程千帆先生给他题写斋榜“唐音阁”,从此,“唐音”走遍全国,走向世界。霍先生晚年仍然笔耕不辍,2001年,出版唐音阁
11、论文集唐音阁译诗集等系列著作。2010年,霍先生90寿辰时,他亲自整理编撰的霍松林选集(十卷本)正式出版,集中体现了其学术成就。写诗也是霍先生“写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少年时期写的抗战作品,如卢沟桥战歌惊闻南京沦陷,日寇屠城八百壮士颂等,真实反映了抗战历史,把自己的心声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因此,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中国作家协会特将先生列名于“抗战时期老作家”名单中,颁赠“以笔为枪,投身抗战”的奖牌。霍先生的诗词创作,独树一帜,引领风气,正如程千帆先生所言:“松林之为诗,兼备古今之体,才雄而格峻,绪密而思清。”他还呼吁当前的诗词创作必须求变求新,率先主张用新声新韵取代旧声旧韵
12、,并用新声新韵创作七律。2008年12月20日,“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颁奖大会暨5位诗家作品集首发式,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霍先生成为首次颁发的“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5位获奖人之一。书法也是霍先生“写书”的一个重要部分,他的字就像他的诗一样“刚健含婀娜,韶秀寓清淑”。书法家钟明善先生曾概括霍先生的书法特点:“方圆兼备,疾涩得体,寓刚于柔,潇洒自若。”先生自撰、自书的香港回归赋等作品,气势恢宏,刚劲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学海珠玑光简册,诗坛星月耀乾坤”,这是霍先生献给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的诗句,用来概括先生的学术风范也十分恰当。先生离开我们了,但“唐音”永存,他的著作将永远流传、光照千古。(摘
13、编自张新科霍松林:“唐音”永存,原文刊于光明日报)相关链接:如果知识很渊博,却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和论著,那就是有知无能,也就是古人讥笑的“两脚书橱”,对学术文化的发展起不到重要作用。(引自访著名古典文学家、文艺理论家霍松林)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霍松林认为“断代”的研究内容不能用“断代”的研究方法,研究唐诗,应注意它与唐前后诗歌的联系,也要关注与今诗发展的关系。B霍松林论白居易的田园诗一文指出:中国田园诗发展有两条线索“田家乐”与“田家苦”,白居易是后者的继承者和杰出代表。C霍松林创作的卢沟桥战歌等作品,真实反映了抗战历史,因而纪念抗战胜利
14、50周年时,他被列入“抗战时期老作家”名单。D霍松林古典文学研究成就斐然,是源于他大学本科阶段就具备的学者锐气和创新精神,以及他的开阔的学术视野、坚持不辍的笔耕。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1982年召开的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上,程千帆为霍松林题写斋榜“唐音阁”,此后,“唐音”日渐享誉国内,声播海外。B霍松林西厢记研究成就卓著,这表明要想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就应努力改进研究方法,拓宽研究思路。C本文题为“写书”,分别从文学研究、诗歌创作、书法等方面介绍了霍松林的贡献与成就,选材典型,条理清晰,详略得当。D文章引用的诗句、他人的评论等,突出表现了霍松
15、林的风骨、才情与学养,起到充实文章内容、增强报道真实性的作用。6霍松林先生认为,学术研究要做到“知能并重”,不做“两脚书橱”。他是如何做到“知能结合”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熬冬江岸在冬季漫长的一天里,陈奶奶除了做两顿饭,吃两顿饭之外,就是把一窝鸡放出来,给它们喂食。大雪应该是在半夜时分开始下的,早晨起来的时候,陈奶奶打开大门,站在自家廊檐上,看见黄泥湾宛如一只小小的船,淹没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之中,都分不清哪是房子哪是树了。从早到晚,她开门望了好几次,大雪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她怕滑倒,便一天也没出门。这样的天气,即便
16、把鸡放出来,它们也无法去野外觅食,只能龟缩在廊檐上,还会在地上屙一堆堆鸡屎。陈奶奶懒得放它们出来。快到晌午的时候,鸡群在鸡埘里乱扑腾,一只只脑袋都贴在竹编的鸡埘门上,尖嘴从门缝里露出来。显然,它们已经饿坏了。她只好把它们放出来,在廊檐上多撒了几把稻谷。傍晚。陈奶奶又在廊檐上撒了几把稻谷。几只鸡应该都吃饱了,鱼贯进入鸡埘。陈奶奶堵了鸡埘的门,却发现廊檐上还有一只鸡在啄食。她咕咕唤了两声,那只鸡非但没有向她走来,反而怯生生地往后退,退几步之后,又笨拙地跳下廊檐,跳到白雪皑皑的院子里。在白花花的积雪反衬下,院子里亮光光的,她看清楚了,这是一只麻褐色的鸟儿,比她的鸡小了许多。这个小可怜,恐怕是大雪封山
17、,无处觅食,饿极了,才落到院子里偷食吃。陈奶奶蹑手蹑脚地进了家,轻轻关上门。她从门缝里往外看,那只鸟儿又飞到廊檐上,寻觅吃的。鸡群几乎把地上的稻谷吃光了,鸟儿好不容易才从地缝里啄食一粒两粒被鸡们遗落的稻谷。她看了一会儿,急忙从谷仓里抓了一把稻谷,轻轻拉开门,将稻谷撒在鸟儿面前。鸟儿吓得慌忙飞到了院子里。过了片刻,它又飞到廊檐上,尽情地啄食起来。第二天晌午,雪停了,天气却变得分外寒冷。陈奶奶出来喂鸡,不禁哆嗦一下,又哆嗦一下。她扬手撒了一把稻谷,鸡们一下子朝稻谷撒落的地方扑去。她突然发现鸡群里多了一只黑褐色的鸟儿。这下,她彻底看清楚了,这是一只斑鸠。斑鸠的羽毛稀拉拉的,有些潮湿凌乱。它挤在鸡群中
18、间,依然怯生生的,躲在鸡的身旁,不时啄上一口。显然,这是一只苍老的斑鸠,一只在野外无法觅得足够食物的老斑鸠。这天晌午,陈奶奶比平时多撒了好几把稻谷。鸡们都吃饱了四散走开,只有老斑鸠还在啄食。这会儿,它不再那么矜持了,啄食的速度明显加快。.从此以后,每天早晨,每天傍晚,这只老斑鸠总会适时出现在廊檐上,和鸡群一起进食。陈奶奶怀疑它没有飞远,可能就躲在她家旁边的山坡上,守望着她的小院。否则,它怎么可能那么准时地不请自到呢?有一次,它不知怎么来晚了,陈奶奶隐隐约约有些失落。等它出现的时候,鸡群已经把地上的稻谷吃光了。陈奶奶赶紧又撒了一把稻谷。这一次,它没有惊慌逃走,而是和一只喂了很久的鸡一样镇定地站立
19、着,开始进食。每天除了给自己做两顿饭,给鸡喂食之外,陈奶奶又多了一件事情,就是给这只老斑鸠喂食。转眼要过年了。儿子开车回村里来接她,要把她接到竹园镇和他们一起过年。陈奶奶捡了一筐鸡蛋,让儿子带给孙子孙女吃,她却不愿意离开村子。儿子说,娘,平时您说在镇上住不惯,要留在村子里,我也依您了。过年您再不去镇上,自己一个人怎么过呢?陈奶奶说,我走了,没人给它喂食,它会饿死的。还像去年一样,我把鸡也逮走,您就放心吧。我说的不是鸡。它像我一样,七老八十了,不中用了。我一走,怕它熬不过这个冬天。我哪里也不去,我得陪着它,帮它把冬天熬过去。陈奶奶说着,叹息了一声。这一声叹息,让儿子实在琢磨不透。儿子追问,娘,您
20、说吧,到底是啥?咱们带它一起走。一只老斑鸠,你带不走它,我也撇不下它。别管我了,你走吧,你们自己好好过年吧。有它陪我过年,挺好。儿子半天无语,不知怎么劝慰娘。和一只老斑鸠一起过年,娘真是越老越糊涂了。(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一段既写出了陈奶奶的基本生活景况,又渲染了环境,说明雪大,为下文老斑鸠的出现做了铺垫。B作者观察细致,对老斑鸠初次在院子里进食的过程描绘得神形兼备,写出老斑鸠惊慌、谨慎和试探的形象。C文中说“陈奶奶隐隐约约有些失落”,写出了陈奶奶对老斑鸠的挂念,也表明了陈奶奶心地善良和生活孤独。D小说娓娓道来,以朴实自然的语言
21、叙事,后面陈奶奶和儿子的对话,表明作者对陈奶奶儿子的不满和讽刺。8小说为什么以“熬冬”为标题?请简要说明。(6分)9小说结尾写陈奶奶“和一只老斑鸠一起过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张俭,宛平人,性端悫,不事外饰。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圣宗猎云中,节度使进曰:“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为献。”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毕,号称明干。开泰中,累迁同知枢密院事
22、。太平五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移镇大同。六年,入为南院枢密使。帝方眷倚,参知政事吴叔达与俭不相能,帝怒,出叔达为康州刺史,拜俭左丞相,封韩王。帝不豫,受遗诏辅立太子,是为兴宗,赐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拜太师、中书令,加尚父,徙王陈。重熙五年,帝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皆俭发之。进见不名,赐诗褒美。俭衣唯绸帛,食不重味,月俸有余,周给亲旧。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时尚奢靡,故以此微讽喻之。上怜其清贫,令恣取内府物,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俭弟五人,上欲俱赐进士第,固辞。有司获盗八人,既戮之,乃获正贼。家人诉冤
23、,俭三乞申理。上勃然曰:“卿欲朕偿命耶!”俭曰:“八家老稚无告,少加存恤,使得收葬,足慰存没矣。”乃从之。俭在相位二十余年,裨益为多。致政归第,会宋书辞不如礼,上将亲征。幸俭第,尚食【注】先往具馔,却之;进葵羹干饭,帝食之美。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而止。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二十二年薨,年九十一,敕葬宛平县。(选自辽史张俭传)【注】尚食:官职名,照顾君王饮食。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B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
24、/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C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D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豫,“豫”是快乐、安闲的意思,“不豫”就是身体不适,是天子有病的讳称。B尚父,亦作“尚甫”,原指周朝吕望,意为可尊敬的父辈,后世用于尊礼大臣的称号。C便殿,相对于正殿而言,在偏殿接见大臣处理政事,可见皇上对臣子赏识与恩宠。D致政,即入仕,指官员进入仕途后得到皇帝赏识,皇上把执政的权柄授予给他。D项,致政,犹
25、致仕。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故选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俭明智干练,历任显职。辽圣宗曾经向他问及谋身治世之事,他当面口奏三十多件事,得到了辽圣宗的赏识,多次升任到同知枢密院事等职。B张俭生活简朴,衣食简单。只穿粗丝织成的绢帛,每餐只食一菜,按月发的俸禄有节余的,便拿来接济亲朋旧友,有件破旧袍子穿了三十多年。C张俭体恤百姓,为民请命。官府捉住了八个盗贼,把他们斩首之后,才又捉拿到真正的犯人。被斩首者的家人申诉冤屈,张俭接连多次请求审理,请求稍加存问安抚。D张俭心系苍生,阻止战争。担任丞相期间,适逢宋人来信文辞不按礼节,皇上准备亲征,皇上征求
26、他的意见,他极言陈说战事利害,皇上听了很高兴,就作罢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2)幸俭第,尚食先往具馔,却之;进葵羹干饭,帝食之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李处士故居 王建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注】王建(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世称
27、王司马。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通过写露浓烟重杂草繁茂的景象,表现出李处士故居的衰败,烘托出一种冷清的氛围,奠定了感伤的情感基调。B颔联赋予花月以人的情态,写院中的花儿凋落,月也是残缺的,暗示李处士故居这里已人迹罕至,表现一种落寞的情怀。C尾联中作者写李处士故居虽“风景宛然”,可宾、主已不在,最后一句写马的嘶鸣来抒情,表现出自己的感慨和伤怀。D这首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通过烟露、草树、柳堤、花月、榭、马等多种意象来表现李处士故居夜晚的阴冷凄清。15颈联是如何来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
28、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以螃蟹设喻,指出“_,_”在于“用心躁也”,从反面论述要学习必须专注、持之以恒。(2)诗经.氓中写女主人公起初对爱情充满了渴望,她“_”,遥望复关,看不见就“_”,看见了就有说有笑。(3)王维使至塞上中“_,_”两句将诗人情感推向高潮,抑郁孤寂的凄然即刻被兴奋昂扬的爱国之情淹没。第II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民宿,不是简单的一栋房子,而是一种生活状态,是当地风土人情的载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_,民宿应或依托于历经沧桑的古老建筑,或依托于恬静美丽的自然风光,或依托于深厚的文化底蕴,_,精心设计,形成自己的独特魅力。尤其
29、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与诗意栖居的惬意。选择民宿,实际上是在选择一种更有人情味、更让人满意的体验。走进民宿,院内树影斑驳,怪石嶙峋,真是_。一家民宿,如果只有古朴的房屋和美丽的景致,但服务态度和卫生条件差,存在安全隐患,则会给人一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使其吸引力大打折扣。所以,有品质的民宿不仅要富有特色和魅力,还要提供更加“走心”的服务以及合乎规范的卫生条件、消防设施等,让游客在消费体验中感到舒心、放心。从长远来看,民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合理规划,尤其是在一些适合民宿集聚发展的地区,更要统筹规划,实现差异化发展,切不可_,一拥而上,
30、简单模仿,恶性竞争。同时,( ),拓展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脱颖而出 就地取材 别具匠心 饮鸩止渴B出类拔萃 因地制宜 别有洞天 急功近利C出类拔萃 就地取材 别有洞天 饮鸩止渴D脱颖而出 因地制宜 别具匠心 急功近利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尤其是可以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融合,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与诗意栖居的惬意。B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来提升自身品味,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享受到诗意栖居的惬意。C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融
31、合来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享受到诗意栖居的惬意。D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融合,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与诗意栖居的惬意。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还要促进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条得以延长B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得以实现,延长产业链条C还要促进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D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得以实现,产业链条得以延长20下面是一则广播稿,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合语体要求,请找出并做修改。(5分)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中午好,欢迎收听学校广播“名家作品”栏目。今天我们
32、推荐的作品是念楼学短(文学集),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钟叔河。全书共一百九十篇,分为二十个单元,每单元八至十篇,绝大多数篇章都没有超过百字左右。为提高同学们的阅读与鉴赏能力,学校广播站将推出系列节目,为大家解答这部文集,到时候将开通热线,由黄珊老师为同学们不吝赐教。敬请关注!21下面是某校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的心理咨询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6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人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努力不一定有成效、付出不一定有回报的时候,第三次
33、是在明知没有成效或回报却依然倾尽全力的时候。你经历过哪几次“长大”?有何人生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三4月月考仿真卷语 文(A)答 案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B项,把“爱人”放到了超过“爱己”的位置说法不当,原文的表述是:孔子所说的“
34、爱人”,又不仅仅是爱自己,而是把爱己与爱人高度统一起来。即孔子是把爱人与爱己高度统一的,没有分高下。C项,表述太绝对,离开了“仁”就无法存在的说法不当。音乐(声乐和器乐)、诗(歌词)和舞是客观存在,原文强调它们属于“乐”,“乐”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仁”。D项,曲解文意,达到“尽善”,“仁”就完满实现的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达到“尽善”,只是“仁”完满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故选A。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最
35、后对选项进行仔细解读,明辨正误,把每一个选项和文章中对应句子进行比对,结合选项加以分析,找出错误选项及错误的地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曲解文意,“第二段重点论述中华美学精神善和真的问题”的表述不正确。原文第二段开始虽然提到“中华美常精神一向与善和真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但没有展开论述“中华美学精神善和真的问题”。而只是从“善”的角度阐发儒家“仁”的精神。故选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思想的道德境界和审美理念对中华审美文化的深远影响是超过其他各家学派的。B作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仁者爱人”是一种博大的人道精神,与“治国
36、平天下”有联系。C儒家思想中的“仁”要达到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还需要通过“乐”这类艺术来表现。D“尽善尽美”是“乐”所追求的境界,“乐”能引起人们最大审美愉悦时,“善”就在其中。【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
37、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项,曲解文意,选项“乐”能引起人们最大审美愉悦时,“善就在其中”的说法错误,原文是“尽美就是要把善表现在能引起人们最大审美愉悦的感性形式中,使乐的歌唱、演奏及与之不能分离的舞蹈,听起来、看起来都有一种极为鲜明光辉美丽的节奏与文采”。故选D。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文本内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D项,以
38、偏概全,“是源于他大学本科阶段就具备的学者锐气和创新精神,以及他的开阔的学术视野、坚持不辍的笔耕”错误。依据“学术研究需要理论支撑。霍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建立在他雄厚的文艺理论基础之上并且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古代诗文的研究实践当中,因而成就斐然”可知,原因还包括其拥有雄厚的文艺理论基础,并将之运用到研究实践当中。故选D。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到选项在文本中对应的区间,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找出正确答案。B项,曲解文意,“这表明要想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就应努力改进研究方法,拓宽研究思路”错误。依据“学术研究要创新。霍先生经常引用南齐书文学传论的一
39、句名言鼓励学术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他的研究,重视资料的挖掘和阐释,如对于西厢记的研究”可知,霍松林西厢记研究成就卓著,表明古典文学研究要充分占有资料并深入挖掘阐释,才能取得丰硕成果。故选B。6【参考答案】“知”的层面:学术研究要有求真求是的态度,有扎实的材料积累,有雄厚的理论素养,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能”的层面:学术研究要勇于创新,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持续深入、不断写作,要多方涉猎。【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这是一道文意的概括题目
40、,要立足全文,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从“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必须求真求是,甚至要敢冒风险”“学术研究需要理论支撑.霍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建立在他雄厚的文艺理论基础之上”“学术研究还要有广泛的交流”等方面的语句可以具体阐释霍松林先生心中的“知能结合”。7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
41、行分析、比较。D项,曲解文意。“表明作者对陈奶奶儿子的不满和讽刺”的说法不当,结合原文可知:陈奶奶对自己的儿子可能有失望,但看不出不满,更谈不上讽刺。因为“儿子开车回村里来接她,要把她接到竹园镇和他们一起过年”说明做儿子的还是有孝心的,只是他并不真正懂娘的内心,因此陈奶奶对儿子只是有些许失望。故选D。8 【参考答案】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环境冬天和基本内容生命的煎熬。既指陈奶奶年事已高可能过去不了这个寒冬,也指没有觅食能力的老斑鸠难以熬过这个冬天。寄托了作者对陈奶奶这样的空巢(留守)老人的担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标题作用的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答时注意结合文本内容,由表及里的分析
42、。一般标题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5)具有象征意义;(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7)寄托作者情感;(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10)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11)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题干要求简要说明,小说为什么以“熬冬”为标题?做这种题,我们要细读文本,再结合内容,从表面上、实质上两个角度去分析标题的含义。“熬冬”这个标题,交代了写作的时令,是寒冬,又比喻生命的尾声;而一个“熬”字,写出了生
43、命的煎熬。这里的“熬冬”表面是指老斑鸠过不了这个冬天,其实是指年事已高的陈奶奶难以熬过这个寒冷的冬天。这篇小说寄寓了作者对空巢老人的悲悯情怀,也希望普天下的子女能常回家看看年迈的老爸老妈,以此为题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9 【参考答案】表现了陈奶奶善良、热心,担心老斑鸠会饿死。表明陈奶奶这样的空巢(留守)老人与老斑鸠同命相怜;突出主题,写出空巢(留守)老人的孤独和不被理解的处境。【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本(小说)的重要语段(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尾句(段)的作用主要是前后照应、
44、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题干要求简要分析,小说结尾写陈奶奶“和一只老斑鸠一起过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道题在回答的时候,首先要结合文本思考:陈奶奶为什么要“和一只老斑鸠一起过年”,因为这只老斑鸠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正在“熬冬”;而陈奶奶何尝不是在“熬冬”呢?这表现了陈奶奶的善良和同病相怜的悲悯情怀,同时呼应了标题,更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对于空巢老人,多一些理解和关爱。总之,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结构上标题的呼应;主题上的揭示等角度作答。10【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
45、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侍侧”应是“侍于侧”的省略,意为在身边侍候,“侧”是后置状语,故在“侧”后断开,排除B、C;“始悟”中“悟”为动词,作谓语,先“悟”后“召”,“悟”和“召”是两个独立的行为,应断开,排除D。故选A。11【答案】D【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
46、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致政,犹致仕。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故选D。12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担任丞相期间”错误,文中“致政归第,会宋书辞不如礼,上将亲征”,指张俭退休回家后。故选D。13【参考答案】(1)张俭考中进土第一名,被委派到云州做幕僚。按照旧规矩,皇上的车队经过某处,那些当地的官员小吏们都应该有所供献。(2)皇上亲临张俭的宅第,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先去奉上了准备的饭食,皇
47、帝拒绝食用;又进上用秋葵煮的粥和干饭,皇帝吃得很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举,考中;故事,按旧例,按照旧规矩;车驾:帝王所乘的车,指帝王;献,进献。(2)中,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具,准备;馔,饭食;却,使动用法,使退下,意译为拒绝。【参考译文】张俭,宛平人,性格中正谨慎,不喜欢打扮自己。统和十四年,考中进土第一名,被委派到云州做幕僚。按照旧规矩,皇上的车队
48、经过某处,那些当地的官员小吏们都应该有所供献。圣宗在云中打猎,有节度使就对皇上说:“我管辖的境内没有什么特产,只有一个幕僚张俭,是这个时代的宝贝,愿将他献给皇上。”这以前,皇上梦见四个人在身边侍候,给其中两个人赐食,到現在听到张俭的名字,这才明白了(这个梦,对应的正是张俭的“俭”字,繁体字的写法是俭。这个字由四个“人”两个“口”构成)召见张俭,见他容貌举止朴质不俗。问到国家大事,口头奏对三十多件大事。从此他的待遇便与众不同,仕宦所经历清高显贵,以明智干练著称。开泰年间,多次升迁,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太平五年,出京担任为武定军节度使,又被调任镇守大同。太平六年,入京任南院枢密使。皇上正是很依赖他的
49、时候,参知政事吴叔达与张俭不和睦。皇上很是生气,贬吴叔达为康州剌史,任命张俭为左丞相,封为韩王。皇帝生病,张俭接受遗诏辅立太子,这也就是后来的兴宗皇帝,于是张俭又被封为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被任命为太师、中书令,加尚父,改封为陈王。重熙五年,皇帝到礼部贡院亲自主持进士考试,事务都是张俭办理。他觐见皇上不用通报姓名,皇帝赐诗来夸赞他。张俭穿衣服只穿绸帛,吃饭也不吃两种以上的味道。每月的俸禄要是有剩余,都用来周济亲戚或者旧友。这年冬天,张俭在殿上奏事,皇帝见他衣袍很旧很烂,悄悄地命令身边侍卫用火夹子烧一个洞作上记号,但是却多次见他穿着同一件衣服。皇上就问他为什么,张俭回答说:“我穿着这件袍子已
50、经三年了。”当时风气崇尚奢侈浪费,所以用这话暗中委婉地劝喻皇帝。皇帝怜悯他的清贫,命令他随便在皇宫内府取些物品,张俭奉命拿了三匹布就走了。这以后他日渐受到赏识重用。张俭有五个弟弟,皇上想要赐予他们五个人进士的身份,张俭坚决拒绝。有官员捕获了八个盗贼,将他们处死了之后,才抓到那几个真正的盗贼。被杀家属来申诉冤屈,张俭多次请求处理此案。皇上勃然大怒,说道:“你想要我为他们八个人偿命吗?”张俭说:“八户人家老人、小孩孤苦无处投诉,稍微给他们一些慰问抚恤,使那些人能得以安葬,这才足够安慰这些活下来的和死去的人啊。”皇上才听从了他的话。张俭在相位二十杀年,对国家贡献很大,做了很多好事。退休回家后,恰逢大
51、宋来的书信有违礼节。皇上将亲自率兵征讨。皇上亲临张俭的宅第,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先去奉上了准备的饭食,皇帝拒绝食用;又进上用秋葵煮的粥和干饭,皇帝吃得很香。皇帝慢慢地向张俭询问征讨大宋的策略,张俭极力陈述伐宋的好处与危害,并且说:“只须派一个使者质问大宋,有什么必要让您长途奔波劳累?”皇帝很高兴,就停止了伐宋的行动,又回到张俭的宅第,赐予宴席,赏给他很多可供玩堂的器物。重照二十二年张俭去世,享年九十一岁,皇帝下令埋葬在宛平县。14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52、,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赋予花月以人的情态”说法不当,颔联“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并没有比拟的手法,该句只是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用“落花残月”的意象来暗示李处士故居这里已人迹罕至,表现诗人落寞的情怀。15【参考答案】颈联通过虚实结合(想象)、对比(反衬)来表达了作者对李处士故居物是人非的慨叹伤感。作者来到李处士故居,不禁想起往昔李处士在这里大张筵席、宾主畅饮的情形。而如今眼前“风景宛然”,李处士却已不在,只剩故榭
53、荒路的凄凉,诗人见此情此景一股凄凉落寞的伤感便油然而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借助诗歌表现手法,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注意回答手法,一定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诗人的情感。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 、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题干要求简要分析颈联是如何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首先把握住颈联的内容,然后翻译一下这句
54、诗的意思,接着从手法的角度分析作者的情感。“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的意思是诗人想象过去这个地方欢畅宴饮的画面,而今亭榭楼台已经倾颓了,路径上满是荒草,这里没有了昔日的热闹景象了。上一句是作者想象的画面,下一句是现实的凄迷落寞的景象,作者运用虚实结合、今昔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物是人非的苍凉之感。总之,结合诗句,简单翻译,然后从手法的角度思考,最后用简洁的文字归纳即可。16. 【答案】(1)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乘彼垝垣 泣涕涟涟(3)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
55、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第一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正呼应了题干的“螃蟹设喻”“用心躁也”;该句要注意“蟹”“螯”“鳝”;第二句要注意“垝垣”“泣涕”“涟涟”等字的正确书写;第三句要注意“萧关”“候骑”“燕然”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1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出类拔萃:超出同类。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脱颖而出”只能用于人。此处是
56、说“民宿”,应选“出类拔萃”。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就地取材:在本地选取需要的材料。此处横线前有“或依托于历经沧桑的古老建筑,或依托于恬静美丽的自然风光,或依托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故“因地制宜”更切合语境;别有洞天:另有一种境界,形容风景等引人入胜。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艺方面创造性的构思)。此处用来形容风景,所以选“别有洞天”。饮鸩止渴:用毒酒解渴,比喻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急功近利:急于追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从横线后面的“一拥而上,简单模仿”等内容看,应选用“急功近利”。故选B。1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
57、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该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少了与“通过”相搭配的中心语;二是搭配不当,“触摸”可以与“脉动”搭配,但与“惬意”不搭配。A项,“触摸”与“惬意”不搭配;B项,“通过”缺少中心语;D项,“触摸”与“惬意”不搭配。故选C。1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
58、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题中括号前面的“更要统筹规划”里有一个“要”字,后面接“还要”更恰当。根据括号后面的“拓展环节”“带动发展”的动宾结构来看,“延长产业链条”更恰当。故选C。20【参考答案】“念楼学短(文学集)”改为“文学集念楼学短”;删除“左右”;“解答”改为“介绍”;“到时候”改为“届时”;“不吝赐教”改为“答疑解惑”。【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要注意语境,语境可分为“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是指上下文,“外部语境”是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目的、内容、对象、时间、地点、场合、手段等。“念楼学短(文学集)”广播稿不能加括号,改为
59、“文学集念楼学短”;“没有超过百字左右”自相矛盾,删除“左右”;“解答这部文集”搭配不当,改为“介绍这部文集”;“到时候”过于口语化,不符合学生这一听众的特点,改为“届时”;“不吝赐教”,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不合语境,改为“解答疑惑”。21【参考答案】接受咨询的学生需要提前预约咨询的时间和老师;然后填写相关表格,在指定时间到咨询室接受心理咨询服务;咨询结束后如需要再次咨询,则需要续约下次咨询的相关事宜。【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是将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的心理咨询流程图转换成文字介绍,然后观察图中的流
60、程,抓住箭头方向,尤其注意最下面“结束”旁边的“续约”和反向向上的箭头的含义,接着按照这样的顺序把整个流程图描述出来就可以了。22.【写作指导】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
61、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命题方式:材料作文审题过程及要点: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这是关于成长的话题,三次长大,是三次骨子里的成长和成熟。第一次“在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就应在被忽略中重新定位自我,重新定义自我的价值,重塑自我。第二次“在发现努力不一定有成效、付出不一定有回报的时候”,就不再过分强调结果,坦然面对挫败,接纳普通而又平凡的自我。第三次“在明知没有成效或回报却依然倾尽全力的时候”,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这是有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勇气,这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超然。写作时可就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立意行文。立意角度:(1)重新定位自我;(2)重新定义自我的价值;(3)坦然面对挫败;(4)接受平凡的自我;(5)知其不可而为之;(6)牺牲自我成全他人;(7)只问耕耘,不问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