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江西省南昌市教研室命制2014届高三交流卷(二)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86578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江西省南昌市教研室命制2014届高三交流卷(二)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解析》江西省南昌市教研室命制2014届高三交流卷(二)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解析》江西省南昌市教研室命制2014届高三交流卷(二)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解析》江西省南昌市教研室命制2014届高三交流卷(二)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解析》江西省南昌市教研室命制2014届高三交流卷(二)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解析》江西省南昌市教研室命制2014届高三交流卷(二)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解析》江西省南昌市教研室命制2014届高三交流卷(二)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解析》江西省南昌市教研室命制2014届高三交流卷(二)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解析》江西省南昌市教研室命制2014届高三交流卷(二)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方镇中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乎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黄宗羲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A扩大地方权力,限制中央集权 B主张郡县制和封建制并用 C设方镇以克服郡县制度的弊端 D深刻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答案】A考点:黄宗羲。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黄宗羲提出“复方镇”,把中央权利下放到方镇,这样可以既限制

2、膨胀的君权,又可以防止割据之害。BD两项材料无从体现,C概括不全面,因此选A。25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也潜伏着诸多的社会危机,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人口户数及朝廷在江西的征税统计表A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发展停滞,农业衰退显著B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最重要的税收来源地C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政府税收总额随人口户数减少而大幅削减D明弘治、嘉靖年间农业税收方式未体现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答案】D考点:古代赋税制度。题干反映明代江南人口户数、夏税米、官民田地和折绢都呈现下降趋势,而农桑丝和秋税米呈现增加趋势,这种农业生产与农业税的反差说明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

3、展的客观需求,D项正确;C项“大幅削减”说法错误;B项无从题干材料说明;人口户数的减少等现象,并不能说明社会经济凋敝等,A项排除。26 .罗马和罗马法中指出:“被继承人死亡时,从家长权或夫权下解放出来的子女和妻子等,他们可以直接继承死者的遗产。”对这一表述理解不正确的是A罗马法掺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 B罗马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C罗马法保护公民对私有财产的所有权 D罗马法涉及家庭关系和财产继承等内容【答案】B考点: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家长权或夫权”说明A理解正确;“子女和妻子等,他们可以直接继承死者的遗产。”可知CD理解正确;B理解不正确,罗马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标志是十

4、二铜表法的颁布,罗马法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27下图是一幅创作于1909年的时事漫画,它贴切地反映了当时的政局。以下各项比较符合这幅漫画主题的是A“孙中山反对专制仿西方” B“五四时期黑白颠倒的世道” C“袁世凯白脸的跳梁小丑” D“清政府洋人统治的工具”【答案】D考点:辛亥革命的背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内容刻画的是清政府对内和对外两幅不同丑恶的嘴脸,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时人对晚清腐朽统治深刻批判,所以答案选D.28.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下列人物的观点中最接近材料的是 A李鸿章

5、B.孙中山 C.陈独秀 D.康有为【答案】D考点: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从材料“上师尧舜三代”、“,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故选D。29.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答案】B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首先理解题干马丁路德这句话的意思,他强调了神或者说上帝的崇高地位,而否定了教会和

6、教皇、教法教义的权威。并没有批判和反对宗教,所以A和C错误。同时也没有涉及宗教领域的人人平等问题,其实际意义是不要迷信教会权威,它可能错误,强调的是人的独立性,答案为B。30. 学者陈衡哲在西洋史中写道:“科学与文艺是文化的双翼,缺了一样,那个文化便成为畸形的了。科学是偏向理性的,文艺是偏于情感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对启蒙运动兴起所起作用最大的莫过于 A达尔文B莎士比亚 C伽利略 D牛顿 【答案】D考点:经典力学体系的意义。“科学与文艺是文化的双翼,缺了一样,那个文化便成为畸形的了。科学是偏向理性的,文艺是偏向情感的。”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旗帜,故应选科技方面的成就;联系史实

7、可知应为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故此题应选D项31.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访问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消除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A倡导“无敌国外交” B提出“和平共处”原则C奉行“一边倒”政策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答案】B考点:新中国的外交。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54 年12 月”“缅甸”,1954 年,周恩来访问缅甸时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B 项符合材料。A 项与题意无关;从时间

8、“1954 年”排除CD 两项。32.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于是,有官员将计划内商品卖给黑市,从中赚取差价,“官倒”、“倒爷”正是在这种背景中产生的。这种现象的解决主要靠 A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B严格国家价格管控 C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D加大反腐败的力度 【答案】A考点: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根据所学知识,价格双轨制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过程中采取的一项措施,曾经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价格双轨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答案选

9、A。33.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A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推行霸权主义的美国B反对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C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D意识到争取国家独立与发展民族经济的重要性【答案】C考点:不结盟运动。材料反映了不结盟运动国家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34. 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1960年提出著名

10、的“特里芬悖论”,它是指如下两难局面:一方面,美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其他各国储备资产的来源,若美国停止不平衡,势必减少他国的流动性储备;但另一方面,若美国长期不消减国际收支逆差,又会使其他国家对美元的信心下降,因而争相拿本国的美元储备兑换美国政府的黄金。这里特里芬悖论指出的问题意味着 A美国享受美元特权是无需支付成本的 B美国经济实力愈是强大,该悖论指出的矛盾愈是突出 C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世纪70年代的解体意味着美国金融霸权的终结 D美国清偿能力和机制是与国际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信心之间存在根本性矛盾【答案】D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矛盾。综合分析材料信息“若美国停止不平衡,势必减少他国的流动

11、性储备”“若美国长期不消减国际收支逆差,又会使其他国家对美元的信心下降”可确定D项符合题意,美国的清偿体制决定美国处于收支不平衡的状态当中,但是这种收支不平衡又冲击了其他国家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信心。B项错误,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是使得该矛盾突出的原因;A项错误,美元特权是建立在其收支不平衡的基础上的;C项错误,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20世纪70年代终结的。35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地图,理解准确的是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答案】A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本题

12、以图片形式考查了美苏冷战,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由地图中“被占领的德国19451949年”可知在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分裂,A符合题意。德国分裂属于冷战,B的表述不合史实;华约诞生于1955年,与题干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C在时间上不合;德国于1990年实现统一,与题干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排除D。故选A。第II卷(非选择题,共160分)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研究中国在本世纪30年代的国际事务,必须从1929 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入手。这次危机主要殃及先进工业国家,.中国贸易从来没有超出国

13、际贸易总额的一个很小份额,而外国在中国的投资,与在日本或在欧洲国家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作为一个以白银作为法定货币经济的国家,中国起初没有受到工业国家间危机的影响。.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外贸量在19291930 年之间保持稳定,而在19301931 年之间则增长20%以上,1929 年,新的关税税则生效这是国民政府采取断然外交政策的产物海关税收增加了一倍多。此外,1930年后改以黄金代替白银征收进口税,使政府从国际市场银价波动的影响中解救出来。.在工业国家正经历严峻的苦难时,上述种

14、种导致了相对的稳定感.。.按日本改革派陆军军官、右翼反对派、某些知识分子以及通常对领导不满的人的观点,.如果日本要继续作为一个能生存下去的国家,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似乎就是大胆地将中国置于日本的彻底控制之下。.这一过程开始于19 世纪末,而日本的几代人逐渐认为这种控制是必要的。然而这种支配势力有许多因素。一个是军事和战略的,与日本的实力与其他强国实力的对比有关。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重要,并不在于它自己有权利成为一个军事强国,而在于它可能成为日本面临的潜在敌人,特别是俄国的一个基地。第二个是地理和经济的,反映了一个缺乏自然资源和完全依赖外贸的国家的生存条件。很简单,中国曾经是大豆、铁、棉花和其他货物

15、的主要供应者,同时还是占日本出口总量1/5 到1/4 的市场。第三个因素更多是心理和文化的。日本人认为,作为一个曾成功地进行自我变革来领导其邻国,特别是中国,走向类似的变革道路。最后,也许比上述因素更为重要,是国内因素: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国内与国外事务之间的联系,要求强硬的外交政策只不过是重新调整国内社会和政治优先事项的运动的反映。. 材料摘自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出现时拥有相对稳定感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日本改革派解决危机的办法。(15分)【答案】(1)原因:国民政府对外采取断然外交政策,争取关税主权;中国

16、以农业经济为主;以白银作为法定货币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尚不密切,国际贸易量比较少;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金本位制,中国以黄金代替白银征收进口税;(每点2分)(2)评析:日本改革派解决危机的办法就是控制中国,这种办法是日本国家利益的体现,但是以侵略他国的方式来维护本国利益的做法是违背国际道德的,必须谴责。(4分)日本遭受1929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国内社会动荡,(2分)加之本身缺乏资源和市场,(2分)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基于自身的战略考虑(2分),于是改革派制定了控制中国的战略,强迫中国接受日本的工业文明(2分)。从198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

17、再到1937年的全面侵华,中国人民及日本普通民众蒙受了巨大的灾难。(3分)因此,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要走和平改革创新的道路。考点:中日等国应对29年经济危机的措施等。(1)从材料“中国贸易从来没有超出国际贸易总额的一个很小份额,而外国在中国的投资,与在日本或在欧洲国家相比,是微不足道的”、“白银作为法定货币经济的国家”、“新的关税税则生效这是国民政府采取断然外交政策的产物”、“改以黄金代替白银征收进口税”等信息分析29年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较小的原因。(2)从材料“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似乎就是大胆地将中国置于日本的彻底控制之下”、“缺乏自然资源和完全依赖外贸的国家的生存条件”、“”作为一个曾成功

18、地进行自我变革来领导其邻国,特别是中国,走向类似的变革道路、“调整国内社会和政治优先事项的运动的反映”分析日本的应对措施的原因,同时根据具体的措施进行相应的评价。41历史图片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是历史发展的见证。阅读下列图片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进行说明。(至少提取两项信息)(12分) 数据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年)史实的综合分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1984.336-337页.【答案】信息一:一战期间中国进出口货值比较平衡,贸易逆差小;一战前与一战后处于较明显的贸易逆差说明一: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较快发展;西方列强的

19、侵略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轻工业类发展(重工业类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轻工业类发展速度较快)说明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以来民族资本主义的积累使得重工业形成一定规模;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轻工业类投资少见效快;中国民族发展缺乏资本原始积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结构不合理。信息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较少说明三:西方列强的侵略主要在东部地区;自然经济解体较早;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分布不合理的;西方侵略是我国经济不合理的重要因素。考点: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

20、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就本题而言,既可以提取信息一战期间中国进出口货值比较平衡,贸易逆差小;一战前与一战后处于较明显的贸易逆差。也可以提取信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轻工业类发展。也可以提取信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较少。不管选择哪一种观点,论述时都要言之有理。历史选做题: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赵武灵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

21、、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卷三材料二 武灵王依靠胡服骑射改革后所招募与建立的强大骑兵,在经营胡地的同时,出兵灭掉中山。史称其时山东之国,强莫如赵(战国策赵策三)。材料三材料四 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

22、,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1)结合材料一概述赵武灵王改革的原因。(4分)(2)材料三中图一到图二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3)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这两次改革的异同点(9分)【答案】(1)赵国居于四战之地,边境存在严重危机; 赵国服饰作战不便(4分)(2) 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2分)(3)同: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促进了民族融合(3分)异:赵国武灵王改革只是学习了其他民族的服装,只涉及到军事效果,它没有政治,经济配套措施,决定了赵国在战国后期激烈的兼并战争中是昙花一现。(3分)孝文帝改革全盘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23、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封建化), 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3分)考点:(1)从材料“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可以看出当时赵国身处四面强国环围之中,边境压力大,同时自身国家军队战斗力不强,需要进行改革。(2)图一体现的是鲜卑族的传统的服饰,但是第二幅图体现的是汉族的服饰,反映了孝文帝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移风易俗。(3)二者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顺应了历史潮流,但是二者的改革也有明显的不同,赵武灵王改革是学习的少数民族方面的改革,知识侧重在军事方面,孝文帝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实现了社会的性质的转变。46(15分)

24、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 霍布斯认为,人们在组成国家后已把全部自然权利转让给了主权者,既然君主是主权的体现者,国民的总意志,那么他的利益便理所当然地体现了臣民的利益,他本人就是全体臣民的化身。如此,则臣民对君主的任何反抗都意味着对自己的反抗。洛克以为,那种关于把全部权利上交给主权者的主张荒唐得近乎滑稽。人们组成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财产和安全,如果把一切权利都转让了出去,使君主有权任意处置自己的自由及生命,那么这与自然状态下有何区别?这等于是为了防止臭猫和狐狸的侵袭,却甘心被狮子吞噬,甚而还以此为安全!天赋人权绝不可转让或遭剥夺,保护这些权利正是政府存在的目的,抹煞人权的国家没

25、有存在的意义,而侵犯人权的政府即是暴政、专制。 以上材料均摘自陈绪纲读(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人民享有恢复他们原来的自由的权利,并通过建立他们认为合适的新立法机关以谋求他们的安全和保证。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利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 洛克政府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霍布斯与洛克思想的进步性及其两者差异?(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洛克的思想及其在法国历史上的体现实践(9分)【答案】(

26、1)相同:否认了封建时代”君权神授”的观点。(2分) 不同:霍布斯主张主权在君,人们把权利转让给君主后就必须遵守契约,不得反抗;洛克认为主权在民,天赋人权不可转让或遭剥夺,人民有权反抗暴政。(4分)(2)思想:如果立法者违背了人民意愿,人民就没有必要再服从它,有权使用武力推翻其统治,重新建立新的立法机构。(3分)实践: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占了法国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派君主立宪派的统治;1792年5月31日6月2日巴黎人民于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派专政。(6分)考点:霍布斯与洛克思想。(1)

27、从材料“人们在组成国家后已把全部自然权利转让给了主权者”、“把全部权利上交给主权者的主张荒唐得近乎滑稽”可以看出二者明显的不同,霍布斯主张主权在君,但是洛克认为主权在民。霍布斯反对臣民反对君主的统治,但是洛克认为武力推翻其统治是权力。(2)洛克是激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在法国大革命中巴黎人民数次起义就是体现了洛克的思想。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战争为人类之恶性近百年来白种之物质进化,实超前古,而其心性进化尚未离乎野蛮,故战争之祸于今尤烈。 孙中山材料二 总的来看,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都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矛盾和运行故障造成的当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和伴随商业角逐的外交战仍不足以

28、达到预期目的时,个别国家很可能不惜军事冒险,因此战争不可避免。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材料三 古典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显示出巨大的适应力。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带来周期性的小摆动,并在本世纪初导致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发展性大危机。20世纪的三场大灾难,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 (1)如何评价材料一中孙中山关于第一次世界的观点?(4分) (2)材料二中作者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提出了什么观点?

29、(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市场经济出现的“运行故障”有何具体表现?(3分) (3)据材料三指出古典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材料中提到的“20世纪的三场大灾难”是指什么?(5分)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资本主义经济与对外战争之间的关系。(2分)【答案】(1)评价:认识到一战是人类“恶性”的体现;没有认识到战争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所致。(4分)(2)观点: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矛盾和运行故障造成的(1分);表现: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1分)各国打起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世界贸易剧减(1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混乱(1分)。(3)特点:实行自由资本主义或自由放

30、任经济政策。(2分) 20世纪三场大灾难: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和19291933年经济危机。(3分)(4)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引发对海外市场及殖民地的争夺,从而酿成了大范围的战争。战争带来社会的动荡,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2分)考点:(1)从材料“战争为人类之恶性”可以看出孙中山认识到战争的恶性的特点,但是认为战争的原因是“而其心性进化尚未离乎野蛮”,显然分析的并不准确。(2)从材料“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矛盾和运行故障造成的”分析作者提出的两次世界大战的观点。第二问要从经济危机的角度进行分析。(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典资本主义实质上是自由放任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十世纪三大灾难是指的1

3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4)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回答言之有理即可。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

32、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9分)【答案】(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分)分析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4分)(2)特点:社会福利制度化,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5分)思想根源:继承了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4分)考点:孔子与康有为的社会保障思想。回答(1)根据材料孔子在救济上主张“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不应“ 私以尔食馈之”。在评价孔子这一观点是应一分为二地评,应结合孔子的思想以及其思想的局限性进行评价。回答(2)特点要从社会福利制度的具体实施中概括出来。其思想来源主要是吸收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结合而成。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