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天工开物》两则.ppt

上传人:a**** 文档编号:88611 上传时间:2025-11-02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天工开物》两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天工开物》两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天工开物》两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天工开物》两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天工开物》两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天工开物》两则.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天工开物》两则.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天工开物》两则.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天工开物》两则.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天工开物》两则.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天工开物》两则.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天工开物》两则.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8天工开物两则文本精研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1稻选自天工开物的第一篇乃粒,作者把“稻”作为全书第一篇,有没有特殊含义?_提示:稻并不在传统的五谷之列,但是作者把稻列在“乃粒”之首,放在小麦、大麦、黍、稷、麻、豆前面来论述,是因为在当时全国民用的口粮中,稻米占了十分之七,其他粮食只占十分之三,而麻、豆多作菜蔬、糕点、油脂之用。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统治阶级鄙视农业生产和农民。宋应星有感于当时富贵子弟把农民视同囚徒,读书的儒生把“农夫”当作骂人的话(原话见天工开物乃粒),著天工开物,并把农业冠于全书之首,表现了他关注国计民生的可贵精神。2治铁是宋应星论述冶金工艺的重要篇章,这篇

2、文章是怎样有条理地说明当时的“治铁”工艺的?_提示:文章第一段总说锻造铁器的方法,即以熟铁为原料锤锻而成。熟铁有两种,一为刚出炉的“毛铁”,加工时要耗去十分之三的杂质;一为没有生锈的废旧铁器,加工时只损耗十分之一的杂质。两相比较,其成本自然不言自明。第二段谈炼铁用炭。炼铁所用的炭,以煤炭居多,为十分之七;以木炭较少,为十分之三。因为用煤炭比较方便,只有“山林无煤之处”,才用木炭,但是木炭比煤炭的火要炽烈。即使用煤炭,也专有一种“铁炭”,火焰内聚而不“虚腾”,和做饭用的煤炭看似相似,实则不同。第三段论述锻铁工艺。首先指出铁性“逐节粘合”的特点,只有不断锤打,才能合为一体。而淬火又是其中关键的一步

3、,铁器的坚韧与否,全在这一环节上。最后对比中西的焊接技术,指出中国与西方在铁器的接合上存在“铸成”与“锻成”的区别,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冶金方面西学知识的熟悉,具有开阔的视野。3天工开物在语言上和行文上具有怎样的特点?_提示:在语言上,天工开物有“百科全书”式的叙述风格。每章文字,先概括说明主要议题,提出一般原理,作诠释或下定义性质的描述;然后再就具体事例,或按操作次序,或按工艺流程展开叙述,逐次延伸,并对重点内容详加剖析,语言简明,表述清晰。在行文上,天工开物全书在正文之间辅以夹注,既对正文作了补充说明,又传达出更为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且语言生动有趣,有舒缓叙事节奏、调节阅读气氛的作用。二、审

4、美鉴赏培养你的情趣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万历四十三年(1615)作者2次考中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16381654)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他在序中描写这段情况时说:“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乞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想加以验证而无钱,想与

5、同人们讨论真伪而无场馆),只得“炊灯具(备)草”,日夜写书,但“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崇祯七年(1634)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县学教官)。期间,他将其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1637)由其朋友涂绍煃资助刊行。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初版发行后,很快就引起了学术界和刻书界的注意。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较早地引用了天工开物的有关论述。还在明代末年,就有人刻了第二版,准备刊行。由于明亡,天工开物在清代由于政治原因并没有得到发行并在中国消逝。一直到300多年后的民国初年,有一个人去查云南通志发现里面说冶炼铜矿的地方引用到一本名叫天工开物的书,于是他想看到这本书的全貌,就到北京的各个大图书馆去搜寻这本书,结果一本都没有找到,又去询问各个藏书家,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本书,也就是说在经过满清将近三百年的统治之后,这本书已经几乎在中国绝迹,连知道这本书的人几乎都没有!后来这个人偶然在一个日本朋友家发现这本书的日文版,于是他到日本的图书馆去查,发现这本书居然在英国,俄国,德国,日本,法国都有翻译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