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2016届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 专题4熟 语 .ppt

上传人:a**** 文档编号:88594 上传时间:2025-11-02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届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 专题4熟 语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5-2016届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 专题4熟 语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5-2016届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 专题4熟 语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5-2016届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 专题4熟 语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5-2016届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 专题4熟 语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2015-2016届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 专题4熟 语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2015-2016届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 专题4熟 语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2015-2016届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 专题4熟 语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2015-2016届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 专题4熟 语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2015-2016届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 专题4熟 语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2015-2016届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 专题4熟 语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2015-2016届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 专题4熟 语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2015-2016届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 专题4熟 语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2015-2016届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 专题4熟 语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2015-2016届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 专题4熟 语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2015-2016届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 专题4熟 语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2015-2016届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 专题4熟 语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2015-2016届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 专题4熟 语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2015-2016届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 专题4熟 语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2015-2016届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 专题4熟 语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2015-2016届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 专题4熟 语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2015-2016届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 专题4熟 语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2015-2016届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 专题4熟 语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成才之路 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必修1 专题四 熟 语第四单元知 识 讲 解2课后强化作业3考 点 解 读1考 点 解 读这一考点是从高考考试说明中的“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一考点中分离出来的。对这一考点的运用,重点在正确理解熟语(主要是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熟语等。其中不仅有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更好的问题。熟语在高考试卷中所占的比重,不仅表现在对词语的辨析选用是否正确等专门考查上,还表现在汉语拼音的试题中有熟语、汉字书写的试题中有熟语,甚至名句默写中也有熟语。因此,对熟语的掌握必须是全方位的,从字音、字形到字义,从出处、结构到意义

2、、使用。知 识 讲 解2004年考试大纲把“正确使用词语”后面括号中的“包括成语”改为“包括熟语”。什么是熟语?所谓“熟语”,是指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短语或句子。这个定义指出了熟语的结构和意义是较为固定的,它包括两种不同的结构成分:“短语”指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句子”指谚语和格言。熟语是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词组或固定语句的总和,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语言现象。在语言里,一般词组和语句是临时自由组合的,而各种熟语则是经久沿用有了定型的,即熟语有着结构的凝固性;熟语具有丰富的内容,概括了人们的认识成果,充实了词汇的宝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1熟语的特点(1)结构上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熟语不能随意作大的改

3、动,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碰钉子”,不能说成是“碰螺丝”;但是熟语的固定性不如成语,可以加减、改动一些字,如“碰了一鼻子灰”与“扑了一鼻子灰”,“不管(不问、不分)青红皂白”等。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拆开甚至可以改变其原有的顺序。如“开夜车”,可以说成“夜车不能开得太晚,要注意休息”。(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我们就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成“边骑着毛驴走路边看演出”。2熟语的分类(1)谚语谚语是口头俗语,一般有完整的句子。例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2)歇后

4、语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如“墙上挂狗皮不像画(话)”,前部分“墙上挂狗皮”只是引子,后半部分,谐音双关,点明整个歇后语的含义。歇后语产生语义的基本途径是双关。比如:“老虎驾车谁赶(敢)”,用“谁赶”对“老虎驾车”作字面的解释,实际上它的真正含义是指某件事情没有人“敢”去做。(3)惯用语惯用语除字面意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如“打预防针”,字面指注射防病的药水,比喻提前打招呼,作好思想准备,以防患于未然。“财神爷”本意是迷信中让人致富的神,引申为掌管钱财或能给人钱财的人。其次,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如“拍马屁”“寄生虫

5、”“白开水”“抓辫子”“穿小鞋”“小心眼”等,全都具有口语色彩。讽刺和贬义的占绝大部分,如“红眼病”“戴高帽”“耍嘴皮”“眼中钉”等等。(4)格言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大部分是出自中外的名人名言,一般不直接考查,主要是通过写作体现出来。例如:“知识就是力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事实胜于雄辩”“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3熟语与俗语的区别(1)熟语按照辞海的解释,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现代汉语词典则说熟语是“固定的词组,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并且往往不

6、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如慢条斯理、无精打采、一来二去、乱七八糟、八九不离十等”。由此可见,熟语是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熟知和惯用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是一种形式简练、意义精辟、内容丰富而材料特殊的语言。(2)俗语。辞海说俗语是“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语句,指谚语、俚语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现代汉语词典则说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如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叫熟语”。熟语里,凡定型、四言格式的固定词组是“成语”;其他的定型词组或短语皆为“俗语”,有三言的、五言的、六言的、七言的,还包括四言的倍数,可见二者是种属关系。其实,这两大类是相通的。

7、比如,某项工作,若让一个门外汉干,可以说“一窍不通”,也可以说“擀面杖吹火”,前为四言成语,后为五言俗语。又如“黄连树下弹琵琶”是俗语,“苦中作乐”是成语;“铁公鸡”是俗语,“一毛不拔”是成语。熟语中的成语是重点。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特殊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成语的基本特点是:(1)意义的整体性。成语在表意上与一般固定词语不同,它的意义往往不是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成语的实际意义必须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深入理解。例如“凤毛麟角”,表面意义是“凤凰的毛麒麟的角”,实际含义是比喻“不畏权势,敢说敢为,有胆略气概,稀少而可贵的人才或事物”;“废

8、寝忘食”的表面意义是“不顾睡觉忘记吃饭”,实际含义是“极为专心努力”。由此可见,成语的实际含义具有整体性,是隐含在表面意义中的,而表面意义则只是实际含义所借以体现的手段。(2)结构的凝固性。成语是一种定型的凝固结构,不能任意移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如“任重道远”,不能变换成“道远任重”、“任重路远”或“任重又道远”;“想入非非”不能变换为“幻想入非非”。要正确使用成语,必须注意辨析成语的不同意义。那么,怎样来辨析成语的不同意义呢?(1)必须理解成语中关键语素的意义。如“文不加点”一词,其中的“点”不是指“标点”,而是指“涂上一点,表示删去”。“不刊之论”的“刊”是“删改”之意,而非“刊

9、登”之意。(2)必须确切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如见到“万人空巷”,不要主观地认为是大家都待在家里,所以巷子里没有人,其实是说“人们都从家里走出来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洛阳纸贵”不是说洛阳的纸价昂贵,而是比喻作品风行一时。(3)必须注意成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如“枯木逢春”本指枯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濒于绝境的事物重获生机;“买椟还珠”本义为“买下匣子,退还珍珠”,比喻义为“不识货,舍本逐末,取舍不当”。(4)注意成语古今意义的变化,如“明目张胆”:古代形容不畏权势,敢说敢为,有胆略气概,现在指人公开干坏事。“出尔反尔”:原意是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现在指人的言

10、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再如想入非非、灯红酒绿等成语的意义都发生了变化。【解析】届时,指到时候,那时候,指还没有发生某项活动或事件。【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例2】(2014年高考广东卷)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石钟山的名字也叫的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A叹为观止B 戎马倥偬C 名不见经传D 不容置喙【解析】A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B戎马倥偬:形容军务繁忙C名不见经传: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D不容置喙: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此处应该使用“毋庸置疑”。【答案】D课后强化作业(点此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