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生物学科试卷第卷(选择题,共45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15题,每题2分,共计30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尿素和神经递质等B.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 剧烈运动后,通过HCO3-等离子维持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D.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答案】D【解析】【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
2、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详解】A、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尿素和神经递质等,A正确;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正确;C、剧烈运动后,通过缓冲物质(如HCO3-等离子)维持内环境中的p
3、H相对稳定,C正确;D、细胞代谢的场所在细胞内,不在内环境,D错误。故选D。【点睛】2. 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相应反射弧如下图1所示。图2是图1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2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据图判断,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1中b是传入神经,d是传出神经B. 图2中e处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C. 图3中物质f的分泌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D. f与g的结合可能使该处膜内外电位变成内正外负【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1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b上面含有神经节,因此b表示传入神经,a表示感受器,c表示突触,d表示传出神经;图2为突触的放大示意
4、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图3表示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其中物质f表示神经递质,物质g表示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上面含有神经节,因此图1中b表示传入神经,d表示传出神经,A正确;B、图2中e处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而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B错误;C、图3中物质f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分泌与高尔基体(形成小泡)和线粒体(提供能量)有关,C正确;D、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说
5、明释放的神经递质f为兴奋性递质,f神经递质与g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的结合,使后膜产生动作电位,该处膜内外电位变成内正外负,D正确。故选B。3.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可使血糖升高的动物激素,当人体受到某一外界刺激后体内会发生如图所示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的特点,其含量能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B.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C. 下丘脑促进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机理相同D. 下丘脑中既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也有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受体【答案】C【解析】【分析】1、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但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激素
6、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2、下丘脑作用于胰岛细胞是通过有关神经实现的,并不是通过促激素释放激素实现的。【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其含量能较长时间在血液中保持相对稳定,A正确;B、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升高血糖,因此其与胰高血糖素在血糖调节方面具有协同作用,B正确;C、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含量既受血糖浓度的影响,也接受下丘脑的神经调节,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下丘脑、垂体通过产生相关激素促进其分泌的,C错误;D、据图分析可知,下丘脑中有接受神经递质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受体,D正确。故选C。4. 将某种体温为37的哺乳动物在室温(25)环境中饲养
7、一段时间,然后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放入0环境中1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作为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发现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全身颤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实验组动物的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颤栗B. 实验组动物的产热量小于对照组的产热量C. 实验组动物耗氧量上升,有机物氧化分解加快D. 参与调节的内分泌腺包括肾上腺、甲状腺等【答案】B【解析】【分析】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体温调节的机理是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寒冷环境中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增加产热的途径有: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的途径有: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
8、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等。【详解】A. 实验组动物处于0环境中,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骨骼肌颤栗以增加产热,A正确;B. 小鼠是恒温动物,实验组动物的产热量等于对照组的产热量,B错误;C. 实验组动物处于寒冷环境中,此时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耗氧量上升,有机物氧化分解加快,C正确;D. 据分析可知,参与调节的内分泌腺包括肾上腺、甲状腺等,D正确。5. 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TLR 是位于其细胞表面的一种识别病毒的重要受体,能有效激发T 细胞应答,其途径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TLR 是一种蛋白
9、质B. 树突状细胞只能激发体液免疫C. 树突状细胞能识别抗原D. 图中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树突状细胞表面的TLR受体能激发T细胞应答,而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根据树突状细胞的结构显示,树突状细胞在形成过程中细胞膜向外伸出树突样的突起,因此树突状细胞的存在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详解】A、据题干信息“TLR是位于细胞表面的一种识别病毒的重要受体”,可推知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正确;B、结合题干信息可知:树突状细胞主要激发T细胞,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树突状细胞既激发体液免疫又激发细胞免疫,B错误;C、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功能最强的
10、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能识别抗原,但不能专一性识别,C正确;D、TLR是识别病毒的重要受体,病毒与TLR受体的结合过程是两个细胞通过直接接触完成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正确。故选B。6. 宫颈癌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发病率较高的癌症之一、2018年4月,九价HPV疫苗批准进入我国,该疫苗能预防9种类型的HPV,建议接种年龄在16至26岁,半年内需进行3次注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HPV侵入人体宫颈等细胞内才能增殖B. 九价HPV疫苗具有与9种HPV相似的抗原结构C. 注射疫苗后产生的浆细胞能识别HPV并产生特定的抗体D. 3次注射可获得大量的抗体
11、和记忆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详解】A、病毒必须是寄生在活细胞才能生存,因此HPV侵入人体宫颈等细胞内才能增殖,A正确;B、根据题干信息:九价HPV疫苗能预防9种类型的HPV,推测九价HPV疫苗具有与9种HPV相似的抗原结构,B正确;C、侵入机体的HPV属于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HPV抗原,C错误;D、3次注射相对于多次进行免疫,因此可获得大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D正确。故选C。【点睛】7. 下面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一是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B. 实
12、验二是达尔文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C. 实验三是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 实验四是温特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化学物质吲哚乙酸作用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实验一的自变量为尖端是否感光,说明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这是达尔文的实验实验二说明尖端产生的刺激能透过琼脂块传递给下部促进生长;这是鲍森詹森的实验实验三中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使得胚芽鞘弯向对侧生长;这是拜尔做的实验;实验四中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得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的生长这是温特做的实验 【详解】A、
13、实验一是达尔文的实验,自变量为尖端是否感光,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A错误;B、实验二是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错误;C、实验三中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使得胚芽鞘弯向对侧生长;这是拜尔做的实验,C正确;D、实验四是温特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得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的生长,并没有证明生长素成分,D错误。故选C。8. 下列与植物激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西瓜发育凹凸不平,与种子发育不良合成生长素少有关B. 秋季修剪茶树能增加下年的采摘量,主要原因是修剪能影响生长素的分布C. 植物得“恶苗病”与乙
14、烯有关D. 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可将种子浸泡一段时间,减少脱落酸的含量【答案】C【解析】【分析】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名称合成部位存在较多的部位功能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细胞分裂部位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衰老和脱落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成熟的果实中较多促进果实成熟【详解】A、发育中的种子能合成生长素促
15、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西瓜发育凹凸不平,与种子发育不良合成生长素少有关,A正确;B、修剪茶树,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消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而增加采摘量,B正确;C、赤霉素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植物得“恶苗病”与赤霉素有关,C错误;D、早春低温时,将种子浸泡一段时间,减少脱落酸的含量,可以使水稻种子早发芽,D正确。故选C。9. 若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 计数甲地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 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C. 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
16、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 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详解】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应为:种群密度=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的平均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之和样方总面积。采用样方法不可能直接统计出甲地内蒲公英总数,A错误;计算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应该除以样方总面积,B错误;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正确;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即得到种群密度,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首先确定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再分析选项中的表
17、述是否符合公式。易错点是误以为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等于甲地面积,而导致误选B。10.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反映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C. 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2值上下波动D.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象、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答案】D【解析】【详解】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等其他数量特征,A错误;我国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自然界中大多数
18、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值上下波动,C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D正确.。11. 社鼠出生1个月后即性成熟,科研人员对湖泊中一个岛屿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 上半年种群中幼年个体占比高于下半年C. 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D. 种群密度增大过程中,雄性死亡率高于雌性个体【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社鼠在夏秋季种群数量是不断减少的,即增长率是小于零的,所以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该种群上半年种群数量是逐渐增多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下半年种群数量是逐渐减少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19、在种群密度增大的上半年,种群的雌雄性别比例是下降的,即雄性死亡率低于雌性个体。【详解】A、由图可知,社鼠在夏秋季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减少,所以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错误;B、由图可知上半年种群数量是逐渐增多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下半年种群数量是逐渐减少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所以上半年种群中幼年个体占比高于下半年,B正确;C、由图不能得出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C错误;D、在种群密度增大的上半年,种群的雌雄性别比例是下降的,应为雄性死亡率低于雌性个体,D错误。故选B。【点睛】12. 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
20、,得到下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 A. 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 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C. 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D. 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柱形图: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但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不相同,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详解】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类数各不相同,且无法比较种群密度的大小,B错误;由图可
21、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C正确;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D正确。13. 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 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 阶段与阶段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 阶段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的演替分为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图示为某处沙丘处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其中阶段表示草本植物阶段、表示灌木阶段、表示森林(乔木)阶段。【详解】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阶段
22、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阶段到阶段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与阶段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阶段为森林阶段,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群落演替的含义、过程以及种类,明确两者的起点和过程都不相同,且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之前的种群不一定灭绝了。14. 以下关于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生物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可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性B. 对动物生长有调节作用的生长激素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C. 在生态系统中,某些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
23、才开花,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D. 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生物的生命活动和繁衍都离不开信息的传递,所以生物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越高,其对环境的适应性越强,A正确;B、生长激素调节的是个体本身,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出发点是生态系统,从宏观上分析生物与生物,生物与
24、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是指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向同种或者不同种的其他个体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所以生长激素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B错误;C、某些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才开花,植物开花有利于其繁衍后代,故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C正确;D、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是物理信息,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D正确。故选B。15. 人工生物浮床通常用于生态修复城市农村水体污染或建设城市湿地景观等,“浮床”上种植水生植物可起到净化水质、防治水华的作用。如图为人工生物浮床模
25、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浮床上的植物与水中蓝藻存在竞争关系B. 浮床上的植物可吸收水中的N03-、P043-等,降低水中氮、磷等含量C. 浮床上种植凤眼莲可富集Cu、Hg等重金属,采收后不适于做家畜饲料D. 人工生物浮床能净化水质、防治水华,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D【解析】【分析】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继续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浮床上栽培的植物可以吸收利用水中的N、P元素,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详解】浮床上的植物与水中蓝藻都属于生态系统的
26、生产者,它们之间为竞争关系,A正确;植物能吸收水中的NO3-,PO4-3等,降低水中氮、磷等含量,减轻水体富营养化,B正确;浮床上种植凤眼莲可富集Cu、Hg等重金属,而重金属在食物链中具有生物富集作用,因此采收后不适于做家畜饲料,但是在干燥后可以提取Cu、Hg等重金属,C正确;人工生物浮床能净化水质、防治水华,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结果和解决措施,明确重金属和农药等食物链中具有生物富集作用、生态功能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 题,每题3 分,共计15 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
27、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 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 分。16. 图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表示某种体液,表示组织,表示细胞,所在位置是某些管道的横切面。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中含有Na、肾上腺素、血红蛋白等物质B. 过敏反应引起的通透性增加,会引起组织水肿C. 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再进入消灭抗原D. 正常情况下,只有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答案】ACD【解析】【详解】A据图可知,是血浆,含有Na、肾上腺素,但不含血红蛋白,A错误;B表示毛细血管壁,过敏反应会引起的通透性增加,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C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组织液,再进入血浆或者淋巴,C错误;D是淋巴
28、,免疫细胞主要分布于淋巴中,D错误;答案选ACD。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化学成分以及相互转化关系,解题的关键是:1.正确识别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图像;2. 准确判断内环境的成分:在内环境中的物质有水、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血浆蛋白、激素等;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有血红蛋白、载体蛋白、呼吸酶等细胞内物质,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17. 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免疫中的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 T细胞受刺激后能释放淋巴因子和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C. 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迅速产生大量抗体D. 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免疫反应【答案】AB【
29、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
30、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详解】A、免疫中的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正确;B、细胞免疫中,T细胞受刺激后能释放淋巴因子和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B正确;C、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大量抗体,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C错误;D、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但是会发生免疫反应,D错误。故选AB。【点睛】18.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B. 研究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
31、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时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C. 样方法可用于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D. 在理想条件下,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是恒定不变的【答案】BC【解析】【分析】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详解】A、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A错误;B、研究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
32、率,使人们获得最大的收益,B正确;C、蚜虫、跳蝻的活动力比较弱,一般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C正确;D、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递增,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是逐渐增加的,D错误。故选BC。【点睛】19. 在草原上,具有“清道夫”之称的蜣螂能以牛羊粪便为食,能将粪球掩埋在土中,对草原生态具有保护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草原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B. 牛与羊属于初级消费者,其含有的能量可流入第二营养级C. 通过摄食粪便,蜣螂可获得牛羊同化量的10%20%D. 蜣螂属于第三营养级,对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答案】BCD【解析】【分析】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
33、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由题干信息可知,蜣螂能以牛羊粪便为食,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详解】A、草原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即草原上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草原的生物群落,A正确;B、牛和羊以草为食,均为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其含有的能量可流入第三营养级,B错误;C、牛羊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牛羊同化的能量,而属于第一营养级草的同化量,蜣螂以牛羊粪便为食,因此其不能获取牛羊同化的能量,C错误;D、蜣螂以牛羊粪便为食,可知蜣螂属于分解者,
34、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D错误。故选BCD。20.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蕴含着生物学知识的语句。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C.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AC【解析】【分析】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
35、):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噬菌体侵染细菌。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详解】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
36、螂黄雀,体现的是捕食关系,A正确;B、题中叙述的把“落红”化作“春泥”,其原因就是被土壤中的腐生细菌等微生物给分解掉了。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B错误;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远芳”到“晴翠”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错误。故选AC。【点睛】第卷(非选择题,共55分)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7题,共计55 分。21. 下图1表示反射弧组成示意图,图2是图1中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A)既是一种激素,又是一种神经递质。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标号_可表
37、示体表的温度感受器,感受冷水刺激后,兴奋传递到体温调节中枢,经综合分析,通过传出神经引起骨骼肌战栗、毛细血管收缩等;同时_会分泌TRH,促使垂体分泌TSH,TSH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据此分析,体温调节过程属于_调节。(2)图2中,当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小体时,引起_中的NA通过c突触前膜以_的方式释放。(3)NA经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NA同时作用于_,抑制NA的释放,这样的意义在于_。(4)下图是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为实验材料测定其受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情况,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若在b点右侧刺激,则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依次是_。 【答案】 .
38、. 下丘脑 . 神经-体液 . b . 突触小泡 . 胞吐 . 突触前受体 . 提高了神经调节的精确性 . 【解析】【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详解】(1)分析图1,与神经节相连,是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是神经中枢、是传出神经、是效应器,因此可表示体表的温度感受器,感受冷水刺激后,兴奋传递到体温调节中枢,经综合分析,通过传出神经引起骨骼肌战栗、毛细血管收缩等;同时下丘脑会分泌TRH,促使垂体分泌TSH,TSH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
39、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据此分析,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2)图2中,当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小体时,引起b突触小泡中的NA通过c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3)由图2可知,NA经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NA同时作用于突触前膜的受体,抑制NA的释放,从而提高了神经调节的精确性。(4)图中,若在b点右侧刺激,电流计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即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依次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组成以及兴奋的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22. 图一表示部分激素从分泌到发挥作用的过程示意图,其中代表人体内的不同激素;图二表示激素的传送方式
40、。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激素的名称是_。(2)当激素含量过高时,使激素_(填序号)含量减少,这是一种_调节机制;长期注射激素最终可导致图一中_(填器官名称)功能衰退。(3)激素的化学成分为_。在血糖调节过程中,与激素作用相互拮抗的激素主要是_,其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_细胞。(4)远距分泌是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细胞(或组织)而发挥作用。激素中属于此传送方式的有_。【答案】 .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 . 负反馈 . 卵巢 . 固醇类(脂质) . 胰高血糖素 . 肝脏 . 【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一中下丘脑通过垂体调控卵巢分泌相关激素,因此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
41、素,表示促性腺激素,表示雌性激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表示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功能。图二中显示激素的三种传送方式: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后作用于靶细胞、内分泌腺细胞分泌的激素作用于自身、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后作用于靶细胞。【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一中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2)表示雌性激素,当雌性激素含量过高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使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含量降低;长期注射雌性激素会导致卵巢的功能衰退。(3)雌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是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血糖的作用,因此两者表现为拮抗关系;胰高血糖素主要
42、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以补充血糖浓度。(4)远距分泌是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细胞(或组织)而发挥作用,图一中的促性腺激素、雌性激素和胰岛素都是通过该方式传送的。【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性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和血糖调节过程,进而判断图一中四个数字代表的激素的名称,明确性激素的调节还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23. 如图是某人在体内失水过多的情况下,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其中表示体液,ADH表示抗利尿激素。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表示的内环境是_;与的成分和含量最主要的差别是_。(2)图中的刺激表示_。(3)据图分析,ADH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分重吸收的机制可
43、能是_(答出两点即可)。(4)膀胱的肌肉收缩引起排尿,尿液流经尿道时,还可以刺激尿道的感受器,使膀胱的肌肉进一步收缩,此过程属于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5)脱水是指人体大量丧失水分和Na,引起细胞外液严重减少的现象,可分为低渗性脱水(失盐多于失水),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盐)和等渗性脱水。若某患者发生低渗性脱水,则细胞外液渗透压_,垂体释放ADH的量将会_。【答案】 . 血浆 . 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促进图中酶的作用;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细胞膜移动并与细胞膜融合 . 正 . 降低 . 减少【解析】【分析】分
44、析图示,在血管中,表示血浆;表示组织液;表示细胞内液。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过程:(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详解】(1)图中表示血浆,表示组织液;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2)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使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ADH)增多,所以图中的刺激表示细胞外
45、液渗透压升高。(3)水通道蛋白是水分子快速通过细胞膜的通道,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是在水通道蛋白的参与下进行的。据图分析可知,ADH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分重吸收的机制是:激活图中酶的活性并促进其发挥作用、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和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细胞膜移动并与细胞膜融合。(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膀胱的肌肉收缩引起排尿,尿液流经尿道时,刺激尿道使膀胱的肌肉进一步收缩,属于反馈信息促进或加强了控制部分的活动,因此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5)若某患者发生低渗性脱水,失盐多于失水,则细胞外液渗透压会降低,引起垂体释放ADH
46、的量减少,患者的尿量增加,也无口渴现象,容易造成没有脱水的假象。【点睛】本题考查水盐平衡调节、反馈调节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机体调节水盐平衡的激素及过程,能准确分析图示,明确抗利尿激素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解题关键。24. 如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可知,激素B是_,它之所以能将甲状腺细胞作为靶细胞,是因为_。过程对过程的作用是_。(2)图中的细胞甲是_,该细胞在二次免疫中可由_增殖分化而来。(3)从免疫学的角度看,该病属于_。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与健康人相比,该病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_(填“增多”“减少”或“无法确定”)。【答案】 . 促甲状腺激素 . 甲状腺细胞
47、含该激素的受体 . 促进 . 浆细胞 . B细胞和记忆细胞 . 自身免疫病 . 无法确定【解析】【分析】分析图解可知,浆细胞(细胞甲)分泌产生的抗体能够与甲状腺细胞中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B)的受体结合,导致促甲状腺激素无法与该受体结合,从而阻碍甲状腺激素(激素A)的分泌,导致激素B分泌增多,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其之所以可以作用于甲状腺细胞,是因为甲状腺细胞含该激素的受体;过程为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的过程,可以促进过程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细胞甲为浆细胞,在细胞的二次免疫过程中,记忆细胞在相同抗原的作用
48、下可以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病为自身免疫病;根据图示信息无法判断该病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和体液免疫的过程,能够从抗体出发判断细胞甲的种类和各个字母代表的激素的名称。25. 为探究2,4D溶液浓度对迎春花枝条生根的影响,研究人员首先按照图一所示步骤配制了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然后选择插条,分组、编号,浸泡枝条,适宜条件培养,得到实验结果如图二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配制一系列浓度的2,4D溶液各9 mL,具体如图一所示。据图所示,对5号烧杯中的2,4D溶液还应进行的操作是应_,该操作是为了控
49、制无关变量,体现了实验设计的_(填“单一变量”或“平行重复”)原则。(2)选择生长状况相同,芽的数量相同的迎春枝条若干,随机均分成_组。(3)用2,4D溶液处理枝条的两种方法是沾蘸法和_。其中对照组用_在相同条件下处理相同时间。(4)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量并记录每组迎春枝条的_,对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5)实验结果表明: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在_mol/L之间,该实验结果_(填“能”或“不能”)体现两重性。【答案】 . 吸去1 mL溶液 . 单一变量 . 6 . 浸泡法 . 等量的蒸馏水 . (平均)生根数 . 10-1110-10 . 能【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信息和
50、图形分析,在进行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的实验时,要设置含有适宜浓度的浓度梯度去处理扦插枝条,根据扦插枝条的生根情况找到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该试验的自变量为2,4-D溶液浓度,其他变量都为无关变量,都应保持相同。2、由图二可得,2,4-D溶液浓度在10-10mol/L时促进生根效果最好,所以促进月季枝条生根的最适2,4-D溶液浓度的范围是10-11mol/L10-10mol/L;与蒸馏水的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2,4D溶液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体现了其作用的两重性。【详解】(1)实验设计应该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因此图一中的5号烧杯中的2,4D溶液也应该吸去1m
51、L溶液。(2)根据图二分析可知,包括蒸馏水组在内,该实验一共有6组,因此应该将生长状况相同、芽的数量相同的迎春枝条若干,随机均分成6组。(3)该实验中,用2,4D溶液处理枝条的方法有蘸粘法和浸泡法;其中对照组用等量蒸馏水在相同条件下处理相同时间。(4)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2,4D溶液浓度对迎春花枝条生根的影响,因此该实验最后应该测量并记录每组迎春枝条的平均生根数。(5)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二中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在10-11mol/L10-10mol/L之间;由图二可得,2,4-D溶液浓度在10-12mol/L10-9 mol/L之间可以促进生根,2,4-D溶液浓度大于10-8mol/L时会抑制生
52、根,所以该实验结果能体现两重性。【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生长素的作用机理并理解其作用的两重性,能够分析题干信息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能够分析图二判断其作用的两重性并判断其最适宜的浓度范围。26. 调查发现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细菌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图1表示露斯塔野鲮鱼在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图2表示绿藻和蓝细菌对水体中N、P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_。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选填“偏
53、高”“偏低”或“不变”)(2)图1内a-e五个点中,d点种群年龄组成是_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_点。(3)该湖泊受到富含 P的生活用水的污染,某科研小组提出生态治污的方案:培养藻类去除水体中的P。据图 2 分析选择的藻类应是_,理由是_。(4)在培养藻类时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 估算培养液中藻细胞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若吸取藻细胞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图3表示藻细胞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藻细胞有_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藻细胞平均数为15个,则1mL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总数为_个。【答
54、案】(1) . 竞争和捕食 . 偏高 (2) . 衰退 . b (3) . 绿藻 . 绿藻体内的藻毒素含量低 (4) . 抽样检测法 . 12 . 24108【解析】【分析】分析图1:图1表示露斯塔野鲮鱼在 10 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大约5年开始下降,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b点。分析图2:图2表示绿藻和蓝藻对水体中N元素、P元素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小问1详解】由题干分析可知,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小问2详解】由图1曲线可知,图1内a-e五个点中,d点种群数量继续减少,因此种群
55、年龄组成是衰退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b点。【小问3详解】据图2分析可知:选择的藻类应是绿藻,理由是绿藻体内的藻毒素含量低。【小问4详解】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酵母菌在计数时,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计数相邻两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12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5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1525400104100=2.4108个。【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种间关系、种群的年龄结构和酵母菌密度调查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种群数量变化,学会分析曲线趋势,识记种间关系和种群年龄组成。27. 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
56、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ae代表过程,AC代表能量)。请据图回答:(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_(填图甲中字母),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则这一过程中,生产者CO2的吸收量将_(大于、小于、等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逐渐增强。(2)图乙中的A表示鼠同化的总能量,B的含义为_。(3)为控制草原鼠害,对鼠的种群密度调查宜采用_法;某时期调查发现,该草原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丙,该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_。(4)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鼠的种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信
57、息传递能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 . d . 大于 . 抵抗力 . 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鼠体内储存的能量) . 标志重捕 . 增加 . 调节种间关系【解析】【分析】1、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表示光合作用;b、c表示捕食关系;e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2、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其中A表示鼠同化的总能量;B表示鼠生长、发育和繁殖;C表示被分解者利用。3、图示丙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种群密度逐渐升高。【详解】(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d呼吸作用;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
58、替,物种丰富度增加,生产者的种类丰富和数量增多,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升高。(2)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乙中B表示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如鼠)的种群密度图丙属于增长型,说明该鼠种群数量会逐渐升高,这将直接导致牧草被大量捕食,使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4)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鼠的种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关键是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弄清营养级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