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学习目标1.记住崇明岛的成因。2.理解崇明岛的形成过程。3.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4.分析预测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学习过程一、崇明岛的成因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前布置好预习作业,并可以提供几个有效的获取资料的途径,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分组比赛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写出崇明岛的形成原因。(2)河口冲积岛是在哪几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二、崇明岛的形成过程材料一:结合教材P83图4.25。材料二:崇明岛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变化。唐朝初年(618年),长江口位于现在的扬州、镇江一带,江面上出现了东、西两个沙洲,面积不过几
2、十平方千米。随着移居岛上人口的陆续增多,到了10世纪的五代时期,开始在西沙上设崇明镇,这就是崇明岛的由来。由于长江主流南北移动和潮汐波浪的影响,岛陆屡有坍塌。随着长江口的东移,崇明岛不断沿江下迁。1025年(宋天圣三年),于东沙东南续涨姚刘沙,并与东沙接壤。而后姚刘沙西北又出现了三沙,西沙和东沙则坍没被江水冲走。由于长江主水道不断摆荡,三沙在经历发展扩大后又南坍北涨,向北迁移日渐缩小;同时在它的东面,先后出现了平洋沙和长沙。1583年,县城又迁至长沙,也就是现在崇明城的前身。近400年来,崇明岛经历了多次沧桑巨变和迁移。仅1583年以前,崇明县城就搬迁了5次。依据以上资料,请你总结崇明岛发展的
3、总体趋势。三、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材料1999年6月初,当一条长达6 500米的“八五”标准大堤,在崇明岛西北端长江北支滩涂上合龙时,崇明岛面积又“长”了1.5万亩。长江每年挟带约4.7亿吨泥沙下泄,在入海口处因受咸、淡水的相互顶托作用,使大量泥沙淤积在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周围,每年形成2万亩沙洲或滩地。20世纪50年代中期,崇明县开展大小围垦工程50多次,累计围垦滩涂80多万亩,使全岛面积由解放时的608平方千米,扩大到现在的近1 200平方千米,增长了1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县乡村三级所属的40多万亩垦区,每年生产的优质稻米、生猪、禽蛋、牛奶、柑橘等农副产品均占到全县总产量的一半以
4、上,其中水产品占到90%以上。(1)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围海造陆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四、分析预测崇明岛的未来有专家预测,不久的将来,崇明岛会与北侧的陆地连在一起,你也这样认为吗?结合所学知识,试加以分析。课堂练习下图为某河流的一段,据此回答13题。1.在上图中河岸两侧兴建房屋,随着河流的不断发育,其中有地基被掏空的可能是()A.甲、乙B.甲、戊C.乙、丙、丁D.丙、丁、戊2.图示河段的外力作用为()A.风力堆积B.溯源侵蚀C.只有流水堆积D.流水堆积和侧蚀3.图中河道形态一般出现于()A.河源地B.上游C.山区D.平原段参考答案学习过程自主探究一(1)主要是
5、长江水挟带的泥沙慢慢堆积而成的。崇明岛是新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它的原处是长江口外浅海,长江奔泻东下,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海水的顶托,流速变缓等原因,所挟带大量泥沙在此逐渐沉积。一面在长江口南北岸造成滨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星罗棋布的河口沙洲。这样一来,崇明岛便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河口沙岛。(2)河流水的沉积作用;海水的顶托作用。合作探究二(1)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围垦滩涂、使崇明岛的面积不断增加。(2)引发赤潮。围海造陆使海水潮差变小,潮汐的冲刷能力降低,海水自净能力减弱,水质趋于恶化,加之围海造陆形成的陆地多用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污染物较多,尤其是污水直接排入大海,导
6、致海水富营养化,赤潮的发生机会增加,给沿海的海水养殖业和海洋渔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危害。引发洪灾。围海造陆阻塞了部分入海河道,影响了洪水的下泄,同时,洪水造成的内涝,使地表水下渗到地下。同时,围海造陆也会导致某些天然泄水口受阻,因此又造成局部地下水位上升。破坏海岸生态。不合理的围海造陆,破坏海岸自然环境,破坏海洋生物链,使海洋生物锐减,不少海湾的自然环境因不合理的围海造陆被改变,严重损害栖息生物的生态环境,使原有生物群落结构遭破坏,物种减少。合作探究三是。长江现在每年都有好几亿吨的泥沙被挟带到长江口和东海,再加上河水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侧淤积,南侧侵蚀。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崇明岛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与北岸的大陆连起来。课堂练习1.B2.D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