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褒禅山记课时21、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2、理解“尽志无悔”的思想追求和“深思慎取”的学习态度。1、背诵导入。2、重读文本,找出每一段中心句,概括各段文字内容及手法,重点抓每段表达方式,总结文章脉络。3、概括本文“即事明理、详略得当、语言凝练”的写作手法,重点介绍即事明理的写法。4、诗歌鉴赏中即事明理写法运用的练习。学生齐背课文上节课,我们已经简要疏通了文意,概括了文章的知识清单,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褒禅山,看看王安石先生为我们留下了哪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重读文本,找出中心句,并注意每段采用的不同的表达方式。于是余有叹焉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_、山之_、山之_、山之_。名寺
2、洞碑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作者游褒禅山的行踪。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平旷记游洞经过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前洞后洞记游者甚众窈、寒、深记游者少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悔叙第一部分:记游山所
3、见的景物和经过一、介绍褒禅山概况二、记游华山洞经过前洞记叙简略后洞记叙详细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古人求思之深奇观常在险远有志有力有物尽吾志 无悔矣余之所得议第四自然段“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 其 传何可胜道也哉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议第五段:补叙同游者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能使行
4、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某记。说山识碑得名的缘由(第一段)慧空禅院华阳洞仆碑(识谬)考据践行探幽记游前洞后洞出洞(悔随)(第二段)(第三段)尽吾志,可以无悔顿悟(第四段)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叙事记游感事言志四人同游补记作结(第五段)1、即事明理,叙议结合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第一部分记游第二部分议论1.介绍褒禅山概况略2.记华山洞经过详山碑略详前洞和后洞概况游后洞经过前洞后洞经过补叙经过、写心情华山洞的心得借仆碑抒发感慨议志议力议物略略略略略详详详详详3、
5、文笔简洁,语言凝炼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既有对“深思慎取”治学精神的体会,又有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精神的赞誉,正是有了这百折不挠的毅力,十四年后,王安石方能冲破旧有秩序,大力推进变法,成为当之无愧的“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人行道 在车来车往的街头,横越马路是不那么自由 只在一定部位划两条白线,通过吗?必须从这儿行走!严厉也是一种爱呀,条条框框并非全是保守;只因我们曾忽视规律和法则,至今。心上还有条流血的创口(1)概括全诗的主旨。(限20字以内)(4分)(2)简析这首小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4分)参考答案:(1)要自觉遵守各种符合客观规律的法则。(2)这是一首即事明理的寓意诗,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摄取街头一景,写其严厉再写其理,由此发生议论,揭示遵规守法的哲理,形象生动,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