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已知点,,直线将分割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则的取值范围是( )A(0,) B C 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可得,三角形ABC的面积为 S= ABOC=4,由于直线y=ax+b(a0)与x轴的交点为M(,0),由题意知0可得点M在射线OA上设直线和BC的交点为 N,则由,可得点N的坐标为,若点M和点A重合,则点N为线段BC的中点,则=-2,且=1,解得,若点M在点O和点A之间,则点N在点B和点C之间,由题意可得三角形NMB的面积等于2,即MB =2,即,解得,故b1,若点M在点A的左侧,则-2,b2a,设直线y=ax+b和AC的交点为P,则由求得点P的坐标为,此时,此时,点C(0,2
2、)到直线y=ax+b的距离等于,由题意可得,三角形CPN的面积等于2,即,化简可得,由于此时 0a1,两边开方可得,则,综合以上可得b的取值范围是,答案选B。考点:直线方程,三角形面积,不等式的性质2已知直线在轴和轴上的截距相等,则a的值是( )A1 B1 C2或1 D2或1【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当截距都为0时,即;当截距都不为0即时,直线方程可变形为:,由已知有得,所以答案选D考点:直线的方程5已知点M(2,3),N(3,2),直线与线段相交,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A BC 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直线ax+y-a+1与线段MN相交,M,N在ax+y-a+1=0的两侧,或在ax
3、+y-a+1=0上M(2,-3),N(-3,-2),(2a+3-a+1)(-3a+2-a+1)0(a+4)(-4a+3)0(a+4)(4a-3)0考点:直线与线段的位置关系6点是双曲线与圆的一个交点,且,其中,分别为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A. B. C. D.【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圆,画出如下示意图,从而可知,又,.考点:双曲线的性质.7已知圆,圆,分别是圆上的动点,为轴上的动点,则的最小值为 ( )A B C D【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已知可知,对于x轴的任一点P,当点M、N分别为与的交点时|PM|+|PN|取得最小值,所以问题可转化为求的最小值
4、可看作x轴上一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的最小值减去4,由平面几何的知识易知当P、关于x轴对称的点三点共线时x轴上一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取得最小值为,所以,答案选A考点:转化与化归的思想以及距离的最值问题8已知直线axby10(a、b0)过圆x2y28x2y10的圆心,则的最小值为( )A8 B12 C16 D20【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由x2y28x2y10得圆心(-4,-1),代入axby10得4a+b=1,选C.考点:圆的方程和均值不等式9曲线有两个交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曲线是以C(0, 1)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的上半部.其图像一半
5、在第一象限,另一半在第二象限.又直线l:y=k(x-2)+4为过A(2, 4)的直线,设该直线从x = 2的位置开始绕点A顺时针旋转,开始只有一个交点,直到过点B(-2, 1),此时开始有两个不同的交点,直到与半圆相切,如图所示:过点B时,斜率k = ,相切时,C与直线y=k(x-2)+4,即 kx -y + 4 -2k = 0的距离d为半圆的半径1.所以d = ,平方解得k = ,所以得的取值范围是,故选D.考点:圆与直线的交点.10如果实数满足等式,那么的最大值是 ( )A. B. C. 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设,则y=kx表示经过原点的直线,k为直线的斜率所以求的最大值就等价于
6、求同时经过原点和圆上的点的直线中斜率的最大值 从图中可知,斜率取最大值时对应的直线斜率为正且与圆相切,此时的斜率就是其倾斜角EOC的正切值 易得|OC|2,|CE|r,可由勾股定理求得|OE|=1,于是可得到ktanEOC,即为的最大值 考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数形结合11已知圆与直线及都相切,圆心在直线上,则圆的方程为( )A BC 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圆的几何性质得直线与的距离为圆的直径,又圆心在直线上,所以设圆心因为圆与直线及都相切,所以,解得故圆的方程为故选考点:圆的标准方程.12过点的直线与圆交于两点,当最小时,直线的方程为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显然,如图,当
7、且仅当时,等号成立,故的方程为.考点:直线与圆相交.13已知点P在直线上,若在圆:上存在两点A,B,使,则点P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过点作圆的两条切线,当两切线垂直即两切线的斜率的两点是极限位置,过点作切线,设斜率为,切线方程为代入圆的方程得整理得由于直线与圆相切,因此即化简得,解得,因此点横坐标考点:直线与圆的综合应用14设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若椭圆上存在点,使且,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椭圆的定义,,,勾股定理得 ,化简得,即,所以离心率考点:椭圆的定义和性质;勾股定理15(本小题文科14分,理科12分)已知方程的曲线是圆C(1)求的取
8、值范围;(2)当时,求圆C截直线所得弦长;(3)若圆C与直线相交于 两点,且以为直径的圆过坐标原点O,求的值.【答案】(1) 或;(2);(3)【解析】试题分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与系数的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二元二次方程表示圆的条件试题解析:(1) 0 (2)设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 圆C截直线所得弦长为 (3)以为直径的圆过坐标原点O, 即 设则 由 整理得 经检验,此时 考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与系数的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二元二次方程表示圆的条件16(本题满分15分)已知椭圆:()和圆:,分别是椭圆的左、右两焦点,过且倾斜角为()的
9、动直线交椭圆于两点,交圆于两点(如图所示,点在轴上方).当时,弦的长为.(1)求圆与椭圆的方程;(2)若成等差数列,求直线的方程.【答案】(1)椭圆的方程为:,:;(2)直线的方程为:.【解析】试题分析:(1)求圆与椭圆的方程,其实只要求的值,而本身满足,只要再建立一个关于的等式即可求出的值,这可从直线被圆截得的弦长为考虑,运用垂径定理建立关于等式;(2)求直线的方程,因为直线已经经过,只要再求一点或斜率,即可得到方程,因为成等差数列,结合椭圆的定义,可求得的长,从而可求得的坐标,最终可求得直线的方程.试题解析:(1)取的中点,连,由,知,即,从而,椭圆的方程为:,:.(2)设,又的长成等差数
10、列, ,设,由解得,:.考点:直线与圆、直线与椭圆.17(本小题满分16分)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分别为,A为上端点,P为椭圆上任一点(与左、右顶点不重合).(1)若,求椭圆的离心率;(2)若且,求椭圆方程;(3)若存在一点P使为钝角,求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答案】(1);(2);(3)【解析】试题分析:(1)由AF1AF2,根据对称性,F1AF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O=OF2,从而得到b=c,结合a2=b2+c2,可求椭圆的离心率;(2)由点的坐标求得 的坐标,代入 求得c的值,再由P(-4,3)在椭圆上联立方程组求得a2,b2的值,则椭圆方程可求;(3)由F1PF2为钝角,得到 有解,转化
11、为c2x02+y02有解,求出x02+y02的最小值后求得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试题解析:(1)如图,若,据对称性,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即,xyOF22F12A2故 5分(2)设,则有,知又解得即椭圆方程为 10分(3)设,则,即,易见. 若当为钝角,当且仅当有解,即有解,即.又,即.故即即即又即 16分考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关系,平面向量数量积在解题中的应用与数学转化思想方法18(本题满分13分)设椭圆:的离心率,右焦点到直线的距离,为坐标原点(1)求椭圆的方程;(2)若直线与椭圆交于两点,以为直径的圆过原点,求到直线的距离【答案】(1),(2)【解析】试题分析:(1)求椭圆的方程,用待定系
12、数法求出的值;(2)解决直线和椭圆的综合问题时注意:第一步:根据题意设直线方程,有的题设条件已知点,而斜率未知;有的题设条件已知斜率,点不定,可由点斜式设直线方程.第二步:联立方程:把所设直线方程与椭圆的方程联立,消去一个元,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第三步:求解判别式:计算一元二次方程根.第四步:写出根与系数的关系.第五步:根据题设条件求解问题中结论.试题解析:(1),右焦点到直线的距离,则,且,所以,所以椭圆的的方程是:(2)设直线:,那么:,则,又因为直线与椭圆交于两点,以为直径的圆过原点,化简得,即所以到直线的距离为.考点:(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2)直线与椭圆相交的综合问题.19(本小
13、题14分)如图在四棱锥中,底面是矩形,平面,点是中点,点是边上的任意一点.(1)当点为边的中点时,判断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2)证明:无论点在边的何处,都有;(3)求三棱锥的体积.【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3).【解析】试题分析:(1)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及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解决;(2)通过证明AF平面PCD即可解决;(3)利用换底法求即可试题解析:(1) 分别是、的中点是的中位线 EF|PC又 平面BDE, 平面BDE |平面(2)底面,平面ABCD又 平面又 平面PAD又,点是中点, 又 平面又 平面 (3) 作FG|PA交AD于G,则FG平面ABCD,且三棱锥B-AF
14、E的体积为.考点:棱柱、棱锥、棱台的体积;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20(本小题满分14分))如图,在三棱柱中,底面,且 为正三角形,为的中点(1)求证:直线平面;(2)求证:平面平面;(3)求三棱锥的体积【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解析】试题分析:(1)证明思路:连接B1C交BC1于点O,连接OD,则点O为B1C的中点知为中位线,得到(2)证明思路:由底面,得到,又底面正三角形,D是AC的中点,可得;(3)由(2)知中, 计算得 = ,又是底面上的高,计算得到.试题解析:(1)证明:连接B1C交BC1于点O,连接OD,则点O为B1C的中点 1分D为AC中点,得为中位线, 2分 直线平面 4分(2)证明:底面, 5分底面正三角形,D是AC的中点 6分,BD平面ACC1A1 7分, 8分(3)由(2)知中, = 10分又是底面上的高 11分= 13分考点:1.垂直关系;2.平行关系;3.几何体的体积,“等体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