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1. 三字经中“夏传子,家天下”的记载,反映了夏朝实行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分封制D. 井田制【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夏传子,家天下”指的是夏朝开始的王位世袭制,故B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举首领的制度,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的制度,故C项错误;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故D项错误。2. 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
2、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说明夏商周时期A. 统治较稳定B.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C. 政权更迭频繁D. 各项制度尚不健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内容可知,题意主要反映了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对自己采取政治行动进行的理论解释,没有体现统治的稳定性,故排除A项;夏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对自己的政治行动都要附会天命,由此说明当时的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选B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夏商周时期政权更迭并不频繁,故排除C项;题意中没有涉及夏商周时期制度是否健全的内容,故排除D项。3.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
3、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4. 据文献记载,商王已有派遣亲近宗族到别的方国实施监督的事
4、例。西周时期,分封制度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政治权力体系,疆域比商代更为扩大。这反映了分封制()A. 推动了周政治文化的扩展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直接管理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分封制度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政治权力体系,疆域比商代更为扩大”,说明分封制传播了西周的制度文化,故A项符合题意;君主专制出现于秦朝,故B项不符合题意;分封制下,西王室不能对地方直接控制,故C项不符合题意;贵族世袭与宗法制相联系,故D项不符合题意。5.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世袭制D. 禅让制【答案】A【解析
5、】【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故“家国一体”“忠孝观念”皆为宗法制实行的产物,A项正确。B项,分封制作为西周地方行政体制,而按血缘亲疏关系进行大小宗分封是宗法制的外在体现,故分封制并非源头,排除。C项,世袭制体现了“家天下”观念,但并未推动“家国一体”“忠孝观念”产生,排除。D项,禅让制为部落时代的权力继承原则,无法体现“家国一体”“忠孝观念”,排除。6.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
6、是A. 河南、河北B. 湖南、湖北C. 山东、山西D. 广东、广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山东和山西的简称分别是鲁、晋,两者均源自西周封国国名。7. 法官断案:谁来继承诸侯的王位?案例陈述:西周某时期某诸侯,他娶了个妻子(正妻),婚后生了大女儿,随后他又娶了个妻子,先后生了大儿子、二儿子;几年后,他的正妻又生了个三儿子。不久这个诸侯因病去世,那么,由谁来继承诸侯呢?A. 大女儿B. 大儿子C. 二儿子D. 三儿子【答案】D【解析】嫡长子就是王(或诸侯)的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即便妾生的儿子年龄大,也不是嫡长子,不具备王位继承
7、权,所以,本题的三儿子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8. 下图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编钟。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A. 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B. 维护政治统治C. 惩罚违礼贵族D. 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工具【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礼乐制度。编钟属于礼器,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政治统治,故B项正确。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不是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错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
8、度是一种等级制度,并不是惩罚违礼贵族,错误;娱乐不是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错误。【点睛】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作为统治者的利用工具的确在诞生时为统治阶级得到一定政治成效,随着历史的发展,礼乐制度并不能如统治阶级所愿成为长久有效的治理手段并且一直延续下去,但它却控制了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音乐格局。9. 农历一月古时本来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特征是A. 中央集权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 独断性和随意性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详解】由于避讳皇帝名字而将“政月”改为“正月”,这体现了皇帝制度中皇权至
9、上,皇帝独尊的特征,D正确;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B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独断性和随意性指的是决策,与题无关,排除C。10. 秦朝中央官制中,具有“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职能的是A. 丞相B. 廷尉C. 太尉D. 御史大夫【答案】A【解析】【详解】秦朝中央官制中,具有“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职能的是丞相,故选A;太尉属于三公之一,掌管军事,排除C;B项是九卿之一,掌刑狱,排除B;D是三公之一,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排除D。11. 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A. 分封之制B. 郡县之制C. 郡国并行D. 行
10、省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白它讲述的内容,这段话其实是王夫之的封建论中的一部分,意思是关于封建和郡县之争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前一句主要是论述“封建”,也就是分封制。与分封制相对应的就是封建社会的郡县制,是说郡县制度实行了两千年也没有人能更改,因此空白处最恰当的就是郡县之制,因此选择B选项。点睛:古文中出现的“封建”往往都指的是分封制,因为它的本意是封邦建国,因此是西周分封制的代表。而封建代表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在近代以后的事情,因此不要被干扰。在古代对封建和郡县研究比较多的是柳宗元,王安石和王夫之。这三个人都写过相关的作品,经常被引用。12. 有学者指出,可将中
11、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 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 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 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型D.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封建是指分封制,帝制是指君主专制,因此从封建向帝制的转型指的是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这一历史时期由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故答案为D项。由“公天下”至“家天下”是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排除A项;BC项不符合史实,不是这一转型表现出的特征,排除。点睛:本题的解答首先要明确“从封建转向帝制”是指什么历史时期,在
12、明确了是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之后,也就很容易确定这一历史时期表现出的特征。13. 王夫之认为秦代“郡县一王”,“渐统一于大同,然后风教日趋于画一”。秦代“郡县一王”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郡县实行监察、行政、军事三权分立B. 郡县长官必须对上一级负责报告工作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官僚与君主的关系D.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所以秦代出现了“郡县一王”,“渐统一于大同,然后风教日趋于画一”的局面。故D项正确。AB两项不是秦代“郡县一王”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郡县的官吏与皇帝是君与
13、臣的关系,这种关系仅表示皇帝仅能控制地方的政治大权。此选项不能完整表现中央集权,故C项排除。综上所述,答案是D选项。14.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B.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C.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D.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自由投考、差额录用”,以考试成绩为取士标准进行选官的科举制度,推动了读书风尚的形成,促进了中国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A选项符合题意。科举制度并不排除世家子弟,且世家在教育资源等方面拥有优势,B选项错误。科举
14、制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员,不能保证其是最优秀的,C选项错误。科举制在鉴别官员道德水平方面并没有优势,D选项错误。15.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道家思想。充分发挥文书功能,只是表面现象。材料并没有体现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B正确。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
15、度的发展16.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宋朝考试实行糊名法,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A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有所减少”的信息,B错误;据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说明宋代和唐代都重视进士科,C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的信息,D错误。17.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 均能独
16、立处理政务B. 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 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 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内阁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奏章,根本不能独立处理政务,唐代宰相是在皇帝的领导之下有一定的处理政务之权力,所以A是错误的;内阁不是政府的正式机构,所以也没有任免官吏的权力,故C错误;内阁不属于正式国家政权机构,协助皇帝处理章奏,只有六部才可以直接管理地方政务,故D错误;B表述符合事实,比较准确。考点:中国古代史隋唐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史明清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18.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
17、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 征辟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可以分析得出此时门第高低把持了政治仕途,有才华的人士因为出身低微,不能受到重用。这种制度是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AB项是在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D项是在隋唐时期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考点:古代选官制度点评: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举制最为重要,需要掌握。除此之外,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等也需要了解。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保证官僚机构廉洁高效的监察谏议制度等也需要掌握。19. 黄仁宇在其著作中国大历
18、史中说:“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帝国跨地过广,于是采用一种“斑马式”的管理,就是有些地区秦朝所设置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方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文中的“斑马式”管理应该对应的制度是A. 分封制B. 郡国并行制C. 郡县制D. 行省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采用一种斑马式的管理,就是有些地区秦朝所设置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方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特点,即郡县与封国并存,故B项正确;分封制属于周代,没有实行郡县制,故A项错误;郡县制属于秦朝,当时也没有实行分封王侯的制度,故C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不是郡国并行制,故D项
19、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斑马式的管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方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郡国并存制的角度正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0.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节度使是在唐朝时期出现的,属于地方割据势力,错误,ACD排除;均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B符合题意。故选B。21. 元时,在今天河北、山东、山西等大都周围地区设置单列的行政区划
20、, 名为“腹里”。对“腹里”实施直接行政管理的机构是A. 宣政院B. 中书省C. 枢密院D. 宜慰司【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元代政治制度。元代“腹里”地区指的是中心之地,由中书省直接管辖,不属于任何行省。故B项正确。元代设枢密院专掌军务。故C项错误。元代宣政院既是管理全国佛教的事务机关,又直接统领吐蕃的政务和军事,并不管理河北、山东等地区。故A项错误。宣慰司是一种偏重于军事的监司机构,一般掌管军民之事,排除D。【详解】22.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 汉
21、长安B. 唐长安C. 宋汴梁D. 元大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中的“节度使”和“中书省”可以判断出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应该发生在唐朝,因为节度使是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中书省是三省六部制之一,故本题答案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政治制度23. 宋朝中枢机构中“对持文物二柄,号为二府” 的两个机构是( )A. 中书门下和三司使B.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C. 参知政事和枢密院D. 枢密院和三司使【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下,二府是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三司指盐铁、度支、户部
22、,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24.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 皇权渐趋衰落B. 君主集权加强C. 内阁取代六部D. 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2
23、5. 尚书本是宫中保管、传递文书的小吏。汉武帝任用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朝廷重臣也可以“领尚书事”为名掌实权。据此判断,汉武帝时的尚书应属于()A. 外戚集团B. 内朝官C. 外朝官D. 宦官集团【答案】B【解析】【详解】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是指由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等构成的官僚体制。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由此可判断材料中的“尚书”属于内朝官,故排除C,选B。外戚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排除A;宦官是中国古代京城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排除D。26.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我朝罢丞
24、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材料中的“我朝”指的是A. 汉朝B. 唐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干“今我朝罢丞相”并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故答案为C项。A项,由题干“今我朝罢丞相”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而不是汉朝统治者,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明朝而非唐朝,排除;D项,题干强调的是明朝废丞相,排除。27.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军机处的职能是A.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B. 负责监察百官C. 主管内阁六部D. 掌握行政权【答案】A【解析】军机处是由皇帝钦点满汉官员组成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的职能是跪受笔录、
25、上传下达,故选A;军机大臣除上述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的职权范围之外,没有其他职能,故排除BCD。28.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答案】C【解析】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职责与功能就是辅政的;清初军机处初名军需房,是雍正年间为了方便对西北用兵而设置的,地点在隆宗门内,成员都是皇帝亲信的臣子,或手握重权的人,军机大臣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皇权大大的得到加强。29. 明朝在中
26、央机构中废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皇帝。其目的是A. 减少君主决策失误B. 削弱丞相权力C. 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D.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AB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30.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 唐朝的门下省B. 宋朝的枢密院C. 明朝的内阁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说明“给事中”属于管监察的官员,据此可以
27、推断管监察的唐朝门下省,应该符合题意,故选A;B属于军事机构、CD分别是明清时期皇帝的侍从机构,均不符合题意。【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31.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说:“我们环绕着大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这一地理特色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A. 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B. 容易建立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C. 新兴工商业阶层渴望民主D. 有利于雅典形成民主政治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地理环境是河流交错,山岭纵横,周边天然良港众多,商业文明发达,这种地理环境易形成城邦民主政治,因此B错误,符合题意;ACD均是地理环境
28、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故选B。32. 直接民主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与这一特色形成有关的是( )A. 雅典人擅长B. 斯巴达的民主传统C. 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D. 苏格拉底的民主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雅典是小国寡民,这为雅典形成直接民主提供了条件,C正确;雅典人并不是与生俱来擅长民主制,排除A;斯巴达实行的是寡头政治,排除B;雅典民主制形成时间早于苏格拉底,排除D。33. 公元前431年,斯巴达对雅典发动战争。根据当时雅典的政治体制,作出应战决定的应是A. 公民大会B. 五百人议事会C. 执政官D. 公民陪审法庭【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其实是考查学生
29、对所学知识的再现能力。奴隶制时代的雅典,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是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但在公元前431年时是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故选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34. 亚里士多德评价雅典政治时说:“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这才合乎正义。”这表明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是A. 轮番而治B. 直接民主C. 分权制衡D. 人民主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可知,材料体现了雅典民主制度具有轮番而治的特点,故选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直接民主、分权制衡、人民主权,排除BCD
30、。35. 某学者认为,“从当代民主的视野来看,希腊民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个重要的局限性,那就是,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使古希腊民主制度A. 是所有城邦居民的民主B. 是仅限于公民内部的民主C. 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D. 开近代西方间接民主先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民主只是公民的内部的民主,广大的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没有公民权,不能享有民主权利,故B正确;古希腊民主只是公民的内部的民主,广大的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没有公民权,“所有城邦居民的民主”错误,排除A;直接民主和轮番而至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C
31、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古希腊民主制度是直接民主,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析解答。36. 罗马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历程,它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适应了A. 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B. 维系帝国的需要C. 维护平民利益的需要D. 外来移民的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五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的出现,标志着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从根本上适应了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需要,A项正确;罗马法从习惯法向成文法过渡是在共和国时期,B项错误;成文法的出现,是平民斗争的结果,贵族同意将习惯法发展成成文法,只是
32、策略调整,不是为了维护平民的利益,C项错误;成文法的出现不是为了适应外来移民的需要,D项错误。37. “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罗马法)存在明显的缺陷。”解决这一“缺陷”的关键是A. 习惯法的使用B.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C. 万民法的实施D. 自然法的进一步发展【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来看,出现缺陷的原因是“版图的扩大”,说明原有的法律已经不够满足疆域中的所有人,因此将公民法拓展到万民法,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B选项错误,此时已经处于罗马帝国时期,已经完成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自然法的精神,故
33、排除。点睛:罗马法发展的两大阶段可以作为本题的突破口,首先根据题目来判断是罗马帝国时期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由此就可以以判断出是罗马法的哪一个阶段,由此选出正确答案。38. 一个叫奥赫的罗马平民赶着马车在山坡上行走,结果马车退下来碾死了一个奴隶的小孩,孩子的父亲向法院提起诉讼。依据罗马法,法院应该( )A. 判处奥赫死刑B. 不予受理C. 判处奥赫向孩子的父亲道歉D. 判处奥赫过失杀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史实,罗马法协调的是罗马社会内部公民之间的关系,维护奴隶主利益。材料中小孩的父亲是奴隶,没有公民权,并不适用于罗马法,所以他的诉讼法庭将不予受理,B正确;由课本知识可知,罗马法不保
34、护奴隶的利益,所以不存在开庭受理的情况,也就不存在处理结果,ACD排除。39.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罗马法的内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罗马法的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故选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40.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
35、成文法,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B. 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C. 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D. 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公元前449年,此时的罗马处于共和国早期(罗马共和国BC509BC27)。此时的罗马属于公民法时期,从而D项不符合史实。进一步可知,AB两项均表述客观,符合十二铜表法史实。C项间接点出了十二铜表法的目的缓和贵族与平民的尖锐矛盾,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及其特点第卷(
36、非选择题4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41. 钱穆认为,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灭亡)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
37、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它)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材料一论述的是什么制度?材料一反映出该制度实施产生了什么后果?(2)材料二中秦始皇设置的“若干行政区”主要指哪一制度?同材料一的制度比较,其主要特点是什么?(3)材料三中钱穆论述的是哪一制度,钱穆认为该制度的缺点是什么?(4)依据上述材料,指出秦以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本源精神”是什么?【答案】(1)分封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最终导致周王朝的灭
38、亡。(2)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3)行省制;地方无权,权只在中央(有中央无地方)。(4)加强中央集权,防范地方割据势力。【解析】【详解】(1)由材料“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可知是分封制。由材料“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可知分封制后期,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2)由材料“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是郡县制。由材料“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员可知,其特点是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3)由材料“(它)就是一
39、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可知是元代的行省制。由材料“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可知钱穆认为行省制使地方无权,权只在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源精神”是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42.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 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每十天左右召开一次,处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项。除十将军外,雅典几乎所有官职均向各等级的男性公民开放。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拥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可以提出任何建议或批评公职人员,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投票并作出决议。材料二: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度,从梭伦改革开始,到克里斯提尼改革时确立,到伯里克利时期达到巅
40、峰,最后因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征服而结束。古希腊民主虽然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同时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且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但是它却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任建林: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问题:材料一体现了雅典民主的什么特点,并说明材料二“其制度设计也相当的简单和粗糙,且带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的具体含义。【答案】特点:主权在民;民主程度很高。具体含义: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把广大奴隶、妇女、外邦人排除在
41、外,民主范围有限。【解析】【详解】特点:依据材料一“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拥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可以提出任何建议或批评公职人员”可以得出主权在民以及民主程度高。具体含义:根据才“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并所学知识,从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性质、参政方式以及民主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而言,雅典的民主制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把广大奴隶、妇女、外邦人排除在外,民主范围有限。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十二铜表法是以私法为核心内容的,其第四表家父权、第五表继承与监护、第六表所有权及占有、第七表房
42、屋及土地以及散见于其他表中的一些规范,都是对于反映简单商品经济的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它保有原始公社的遗俗,如死者没有遗嘱,又没有继承人,则财产归属父系的最近亲属继承。又如,故意伤人肢体而未能取得和解时,伤人者也应受到同样的伤害(第八表);伤害自己被保护人的保护者应交给地下神即予以诅咒。摘编自杨光科举考试拯救了中国材料二:公元212年,卡拉卡拉帝授予被征服地臣民市民资格,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外来自由人都获得罗马市民权之后,才逐渐取消了对罗马市民法主体的限制。罗马法的主体之所以如此狭隘,是与罗马早期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摘编自谭建华试论罗马法形式主义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43、括十二铜表法体现的法制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法适用主体发生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答案】(1)特点:简朴性;原始及野蛮性;神权迷信色彩。(2)变化:由罗马共和国公民扩大到整个罗马帝国境内的自由民。原因:罗马版图的不断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罗马公民平等意识的增强。【解析】【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都是对于反映简单商品经济的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可知简朴性;依据材料一“它保有原始公社的遗俗”可知是原始及野蛮性;依据材料一“伤害自己被保护人的保护者应交给地下神即予以证咒”可知具有神权迷信色彩。(2)变化:依据材料二“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外来自由人都获得罗马市民权之后,才逐渐取消了对罗马市民法主体的限制”可知罗马法适用主体变化是由罗马共和国公民扩大到整个罗马帝国境内的自由民。原因:依据所学从万民法产生的背景围绕罗马版图的不断扩大、商品经济发展以及罗马公民平等意识增强等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