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下列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老子主张“天道自然”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AB C D【答案】D考点:百家争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
2、爱”“非攻”、老子主张“天道自然”、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均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不过有的是人与人和谐,有的是人与自然和谐,有的则是人内心和谐。2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该思潮属于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发展潮流。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内容,作者主张国家政权的权威性,故答案选择B项。3 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
3、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C礼乐与法制并举 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答案】B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思想。从题干材料“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一则治,异则乱.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可以看出,吕不韦认识到诸子百家的思想各有其合理性部分,主张用包容的态度来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故应选B。4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之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C
4、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D宋朝程朱理学【答案】C 考点:董仲舒思想。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相符,故C项正确;AB项与题干“天人感应”的思想不符,故排除;D项与题干要求“始于”不符,故排除。52011年3月,温总理在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国之命在人心,制度和体制改革的立足点应在于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下列思想与温总理认识有相似性的是 A儒家的“仁政”“德治” B墨家的“兼爱”“尚贤”C儒家的“礼治” D法家的“法治”“变革”【答案】A考
5、点:温总理站在政策制定者的立场强调重视人民的利益,这与“仁政”、“德治”的内涵一致,故选A 项。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答案】D考点:朱熹的思想主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实质考查程朱理学思想对儒学的新发展。解题时注意紧扣“朱熹”,回顾已学知识可知A、B、C三项分别为董仲舒、荀子与孟子的思想,与题意不合。D项是程朱理学的显着特点。故选D。7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6、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答案】B考点:宋明理学。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以上是心学的观点;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这是程朱理学的主张;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这是两派共有的主张。故此题应选B项8. 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
7、势 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答案】A考点:儒家思想的影响。本题主要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已学史实可知儒学在汉代确立了正统地位;唐宋之际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材料阐述的是儒家经典能治病,是神圣儒家思想的意思,和我国中医没有关系。因此BCD表述均不合题意。材料记载了顾欢以孝经去病的故事,体现了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被神圣化。故选A。9. 北宋时,枢密副使任布娶了一位寡妇李氏。李氏相夫教子,传为佳话。明初,进士王希曾请求为曾改嫁的母亲守孝三年,明太祖以“失节”为由,只准一年。这反映了 A北宋枢密院权力逐步扩大 B明代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C北宋时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D明代
8、商品经济落后于宋代【答案】B考点:题干中信息说明,明代时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程朱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紧紧束缚了人们的行为。 10.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存天理,灭人欲”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学者须先立志”【答案】A考点:朱熹的思想主张。本题旨在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及朱熹的思想主张可得出朱熹对宋孝宗“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的进言体现
9、了其“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而A意为大学之道在于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B意为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克制个人欲望。C是指自己以君子的言行约束自己,行君子之为,则其他人就没有机会诋毁你。D指学习钻研学问的人必须先立志。因此材料大意和A项一致。故选A。11.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观点相符的是 A孟子的“仁政” B黄宗羲的“人民为主”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答案】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科技文化。分析题干,作者认为学习的目的是要“明道”、“救世”,主张只是做些诗文,弄些雕虫小计,有什么大的好处呢?
10、所以排除了AC,而题干中没有“人民为主”这样的含义,答案为D。12兰州日报:甘肃省武成市聘18名少先队员当公务员考试的“监考官”,当场抓住25名作弊者。网民赋诗云:“不坏规矩不违法,大人要学诚实娃,公德亦是良心事,公仆岂可乱践踏。”下列哪一运动的主流思想与中国当前提倡的公仆公德意识最吻合 A智者学派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宗教改革【答案】C考点:启蒙运动。漫画材料隐含“天赋人权”“制约与平衡”“社会契约”等思想,与启蒙思潮一致。13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
11、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A藏富于民 B勤俭节约 C忠孝为本 D国富民贫【答案】A考点:儒家“仁政”思想。从题中材料可以看出,孟子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荀子反对剥削太重而使国富民贫,故A符合题意而D不能选;B、C两项从题中材料无从体现。14 中国一位历史学家曾说:“我们不妨把文艺复兴运动看做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结束。”因为这场运动 A把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B教会权威遭到理性否定C构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 D促进民主、自由思想的发展【答案】A考点: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宗教改革。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中世纪在宗教神学的统治下,人们
12、的思想受宗教束缚,处于悲观、迷信、冷漠 等状态。而文艺复兴倡导的提倡人性,反对神性的人文精神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束 缚下解放出来,由此可以看做是题干中各种心情的结束。因此正确的答案选A。B、C、 D 三项都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及影响。 15观察下列图片,它们最能反映 A科技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B国际互联网的扩展速度令人不可思议C数字化模拟技术和通讯手段的大飞跃D环保和节能意识已经开始深入人心【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B、C、D 三项都只体现了某些图片的内容,而没有全面归纳,故本题选A 项16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被别人引导,就
13、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以上省略的内容应是 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蒙 D空想社会主义【答案】C考点:启蒙运动。本题考查学生对启蒙运动的理解与认识。所谓“启蒙”是指人自己的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故选C。17黄慎是清代著名画家,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下图为其作品清波钓徙图。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漂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从这一评价来看,黄慎的绘画属于 A山水画 B风俗画 C宗教画 D写意画【答案】D考点:古代的绘画。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后两句“画到精神飘没处,
14、更无真相有真魂”的含义,与写意画相符合18“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A欧阳询B张旭C颜真卿D柳公权【答案】B考点:书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此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汉字书法作品的风格与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从题干关键信息“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挥毫落纸如云烟”中可以看出:这是唐朝的;此书法家狂放不羁,这是草书书法的写照,草书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由此,可知,这位书法家擅长草书,故 B项张旭,符合题意。19从唐代的传奇和宋代的话本再到明清时期的小说,说明我国古代文学
15、A反映了教育的普及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C反映了古代文化的普及 D在发展中,高雅文化消失【答案】B考点:古代的文学。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向是日益平民化,通俗化,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需要,故选B。AC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说法错误。20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分人“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这部分人“难以挣脱传统”的原因是 A.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维护传统思想及制度的需要C.对西方传统的难以接受 D.中西文化传统的迥异【答案】B考点:从题干“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
16、脱 传统” ,可看出“主事者”为洋务派,其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落后的封建制度及文化21.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这反映了 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 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D.国人清醒认识到世界潮流【答案】A考点:维新思想的影响。依据材料中“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看出维新派在向国人介绍世界地理知识,开阔了国人的眼界。故国人观看世界地图,并
17、不能说明西学的传播和世界潮流的认识,排除B、D;国人观看地图也不是一种群众运动,故排除C。选A。22鲁迅先生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说:“从二十世纪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至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孔夫子“又被重新记得”,主要是因为 A.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 B.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C.辛亥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D.儒家思想符合专制需要【答案】D考点:新文化运动。本题解题须明确两个问题,一是,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归根结底都是为维护其统治服务的, 二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些糟粕,如 “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能为袁世凯称帝做理
18、论依据,所以袁世凯大肆“尊孔复古”其原因就是儒家思想符合专制需要。23. 陈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价值的重建”指的是 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 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 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 用民主自由取代专制独裁A.B. C.D.【答案】D考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容易。这个题目实际上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所以答案选D。24“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这表明陈独秀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C.主张“中学”
19、“西学”有机结合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答案】B考点:新文化运动。依据材料中的“近代文明之特征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可以看出陈独秀能是人心社会焕然一新的是西方的人权说和生物进化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宣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故选B。A、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说法不符陈独秀的思想。2519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有人提出:“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十万豪商,胜有百万劲卒”。这一思想主张当属于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答案】B考点:早期维新思想。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一派别主张与西方进行商战,而不仅仅是学习西方的技术,这是早期维
20、新派的主张,故选B。C项是在19世纪90年代出现的。26.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月,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A.B.C.D.【答案】C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洋务运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保留中国封建政治制度,没有制度之争,排除。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矛头直指封建礼教,没有制度之争,排除。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分别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抨击封建制度,所以说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答案为C。27187
21、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答案】B考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材料中的“本在朝廷政教”应指西方的政治制度,说明郭嵩焘对西学的认识触及到制度层面,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顽固派盲目排外,而材料则对西方的政治制度明显表示赞赏,故AC项错误;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的是康梁
22、维新思想,故D项错误;因此选B。28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答案】D考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题干材料中“民间文学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等说明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故答案是D项;材料中既没有体现道德问题也没有体现文言文的价值,所以A、C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不符合题意。29 史
23、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答案】D考点:西学东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理解、运用能力。从材料的时间看出,考查近代史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特征。近代中国发展是“冲击嬗变”即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冲击中国天朝大国观念,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故答案D符合题意。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
24、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19世纪40年代、60年代的特征,故排除A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反侵略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故B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是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故C项错误。30 五四时期流行“公理战胜强权”的口号,1918年12月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这里的“公理”是指 A宋明理学“天理” B平等、自由 C进化论和个人权利 D自然科学定律【答案】B考点:五四运动。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理解分析能力。五四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公理战胜强权”说明反对强权政治,因此这里公理应该是指民主,即平等、自由。二、非选择题(14+12
25、+14=40分)31.工业文明的崛起,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应对这“千年不遇之变局”,成为近代中国面临的最严峻课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道光十八年棉布计银万有二千四百万两一年运出之货价银二万一千六百四十万有余两。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又造辘路,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虞船货之存失不定,则有约人担保之,如担保一船二万银,则预出银八百元;船不幸沉沦,则保人给偿船主银二万两。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西学必先由中学,亦犹是矣。外国各学堂,每
26、日必诵耶稣经,示宗教也;小学堂先习拉丁文,示存古也学堂之书,多陈述本国先君之德政,其公私乐章,多赞扬本国之强盛,示爱国也。如中士而不通中学,此犹不知其姓之人、无辔之骑、无舵之舟,其西学愈深,其疾视中国亦愈甚,虽有博物多能之士,国家亦安得而用之哉?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材料三万邦并立,动辄相关,无论其国若何富强,亦不能漠视外情,自为风气。各国之制度文物,形式虽不必尽同,但不思驱其国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则之精神,渐趋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违。于此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1)归纳
27、材料一的重要历史信息。(6分)作者介绍这些信息的主要意图是什么?(2分)(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概括其主要论据。(4分)【答案】(1)信息:英国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高;棉纺织业发达;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对外贸易繁荣;使用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轮船);出现近代保险业。(6分答到任意三点即可)意图: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2)思想:中体西用。(2分)论据:救亡图存需要西学;“中学”是本,各国都重视本国的“国学”(本国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离开“中学”片面讲“西学”,会危害国家。(4分)考点:(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分析归纳;第二问结合魏源的主张回答。(2)张
28、之洞属于洋务派,据“西学必先由中学”“外国各学堂,每日必诵耶稣经,示宗教也”“其公私乐章,多赞扬本国之强盛,示爱国也”“如中士而不通中学,此犹不知其姓之人”可得出核心思想;第二问从材料二中概括。 32 学者林贤治说:“真(1)正的思想者,就其本质来说都是异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材料二路德早就指明了这种愚昧暴行的徒劳性质:“异端绝对不能用物质的力量镇压或者压制下去,而只能用上帝的话进行争辩。”奥斯蒡芬茨威格异端的权利材料三鲁迅指出:“现在有一群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
29、讲鬼话,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人的对头。”邱若宏论五四时期人文思想家的科学启蒙请回答:(1)李贽和路德这两位同时期的中外思想家,都被称为“异端”。依据材料一、二及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他们的“异端”思想和矛头指向。(6分)(2)为什么李贽的“异端”思想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影响不大?(2分)(3)材料三中“讲鬼话的人”指哪些人?“讲鬼话人的对头”指哪一派别?(2分)(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异端思想的认识。(2分)【答案】考点:明清以来中国的进步思想。(1)归纳李贽和路德的思想观点即可,矛头指向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很好回答。(2)分析李贽的“异端”思想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影响不大的
30、原因时要注意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来考虑;(3)“讲鬼话的人”指的是谁?应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五四运动时期。据材料中的“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可以得出答案;(4)中异端思想在当时是“异端”,但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思想,所以应该辩证地看待。3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这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
31、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材料三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2分)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2分)(2)
3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分),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4分)(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2分)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2分) 【答案】考点:古代科技的特点;近代科学的影响。(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当今各国的科技政策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概括材料“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政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3、;统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经济上农耕经济的需要。(2)科技成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世界各国为什么要加大科技投入,强调近代科技的成果,现代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结合所学分析加大科技投入的原因.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主要的生产力,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3)第三问,同样也是两小问,如何理解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潜在的危险。这个从科技的负作用来谈,如科技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我们要在发展科学的基础上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做到可持续发展。 奉新一中2016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DBBCA DBCBA DCAAA CDBBB ADDBB CBDDB31、(1)信息:英国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高;棉纺织业发达;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对外贸易繁荣;使用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轮船);出现近代保险业。(6分答到任意三点即可)意图: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2)思想:中体西用。(2分)论据:救亡图存需要西学;“中学”是本,各国都重视本国的“国学”(本国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离开“中学”片面讲“西学”,会危害国家。(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