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导 言 在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并且日益成为推动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的两大动力,大家知道吗?这场伟大的变革运动是开端于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一次重要的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什么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同属于经济体制的范畴。是指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本质区别:资源配置方式是指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面之间的分配。一、改革的背景限定地域 规定种类
2、规定期限 限制数量 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手段?计划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二、改革过程过程理论上作出决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行动上实行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一)拉开经济改革序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背景(1)现实需要: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2)指导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华国锋 抛弃确立作出确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冤假错案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组织路线转折一:“左”倾实事求是转折二: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拨乱反
3、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意义2.内容及意义 会议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1927年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
4、折 中共历史上实现工作重心转移的三次重要会议知识归纳:(二)展开经济改革画卷 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革前提:改革内容:改革目标:改革的根本目的:改革的实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 材料一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顺口溜 材料二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我们分田到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
5、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小岗村)2.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思考:当时农村改革的原因?怎样改?(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层组织发生变化(1983年)作用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进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用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易混易错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
6、的四次调整核心内容 土地改革(1950-1952)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农业合作化(1953-1956)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人民公社化(1958-1983)实行一大二公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至今)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材料一: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材料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
7、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弊端: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造成官僚主义,造成大量的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阶段 项目 改革前 改革措施 第一阶段 政策性调整阶段 第二阶段 制度创新阶段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高度集中 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单一的公 有制经济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平均主义
8、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产权制度 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 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内容 国有制 城市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农村 经营方式改变 家庭承包责任制 管理方式改变 人民公社 乡、镇、村居委会 大集体 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农民 农业 农村 企业职工活力效益 中心环节 增强企 业活力 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3.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 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三、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
9、地束缚生 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的不足。1989年前后,改革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必要性 邓小平南方谈话。(思想基础)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条件)可能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背景 提 出:目标确立:基本框架 确立:理论完善:基本建立:进一步完善: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到21世纪初中共十六大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 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10、。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作用 19491956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19561978年: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19781992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十四大后,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0年底,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计划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践 作出决策 90年代后 市场经济 建国后,50年代中后期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初期的经济建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后来,弊端日益突出,对农村、城市经济发展的阻碍越来越大。纵深发
11、展 知识结构课堂小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城市、市场三方面展开,由地方自下而上的创新到中央自上而下的改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改革事业的正确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社会各阶层都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见证者、亲历者、推动者和创造者。中国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只有顺应历史潮流,顺应人民的愿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978年年底,美国时代周刊将邓小平评为年度人物。它用48页的系列文章介绍邓小平和打开大门的中国,其开篇之作标题是中国的梦想家 当时对“中国梦”持怀疑态度的人,不在少数。有人质疑:“能让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在极短时间内来个180度大转弯,就如同让航空母舰在硬币上转圈,难以置信。”30年后,中国的发展冲破了许多预言家的设想,“航空母舰”在硬币上来了好几个“华丽的转身”。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