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语文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传”由对文本的解释而转换为一种记事文体,应发生于史家对孔子春秋的解释这一过程中。先秦对孔子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三传都是传注行为的产物,注释的对象都是春秋,但在由注释之“传”向记事之“传”转换中的作用不尽相同。公羊谷梁是以注释家的身份去解释春秋,虽也对有些事件的本原作了注释,但侧重于对字、词所包含的意义进行解释,更多具有注释性质。而左传的作者是以“史”这一职官和史学学者身份来解释具有历史记述性质的春秋,总结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教训也是其主
2、要目的之一。因而,左传虽也有对春秋体例的解释,但更多的是依据历史记载,恢复春秋以“微言”掩盖了的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原委,化春秋之隐晦为明白晓畅,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复原了鲁春秋”。也正是这种出于行为目的需要的复原,左传将“传”这一注释典籍的方式,基本上转换成为一种历史记述的文体。左传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故仍然采用了编年之体,有着不少解释性及梗概式记事的文字。受传注体例的限制,左传将一个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过程的记述,分解在不同的年份,且这一年份内还要记述不同诸侯国或不同性质的行为事件。但是,左传却对各种事件的发生采取了全视角记述。它不仅记述了每一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外
3、交、军事等各方面的相关记述,记述了事件发生发展的大的历史背景。如记晋文公复兴晋国,通过僖公前后二十多年的记载,记述了重耳出亡、秦国与晋国的关系、晋国救宋、重耳随从的品格等等,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诸多领域的视角,比较完整地展示了晋国兴盛前后的历史。较之国语晋语单一记述晋骊姬之难,更具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服务于政治的意义。至于司马迁创造的以专门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字称之为“传”,也当与左传称之为“传”有密切关系。史记“索隐”谓:“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先秦的“传”多用于经典的注释。左传虽有传注的性质,虽非以人为主叙事,更非专记某人之行事,但却涉及到了不少人物
4、的生平行事;它有对孔子春秋体例的一些注释,但却是以记事为主。故史记“列传”之“传”的产生,当不仅是借用先秦左传的文体名称,而且当与左传一样,具有真实记载历史人物行事的性质。所以,“列传”传记体的产生,当是在左传详细叙事的“传”的基础上,融入了晏子春秋战国策等专记一人之事的元素,从而创造了“列传”这一史学体式,用于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说,记载人物之“传”,是经典的传注之“传”的进一步发展。(节选自经与先秦说、解、传的发生及演化)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A. 三传同为给春秋作注行为的产物,但左传和公羊谷梁的作者身份的差异,作注目的的不同,使得左传别具一格。B
5、. 为解释春秋而作的左传沿用了春秋编年体的体例,受此限制,左传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分散而不连贯。C. 关于晋文公复兴晋国,国语晋语单一记述晋骊姬之难。而左传则视角覆盖诸多领域、比较完整地展示了晋国这段历史。D. 左传和史记之“列传”同中有异:同为历史著作,前者有传注的性质,以记事为主;后者以人为主叙事,且一传多专记某人之行事。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将其他两传与春秋左氏传比较,意在论证左传在由注释之“传”向记事之“传”转换中起到的重要作用。B. 第三段举出“晋文公复兴晋国”的例子,论证左传全视角记述的特点:记述历史事件,既交待具体事件的
6、来龙去脉,也叙述事件大的历史背景。C. 第四段结合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史书,意在论证司马迁创造史记之“列传”的史学体式,缘于他善于继承和发展。D. 文章论述“传”的演化,既有对于相关书籍横向的比较,也有对于不同时期书籍在“传”发展过程中源流关系的纵向探究。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羊谷梁解释春秋,其作者都是注释家的身份,都侧重于对字、词进行解释,无助于“传”由注释向记事转换。B. 春秋隐晦,左传明白晓畅,但两者均关注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原委,可以说左传既尊重了春秋,又有所创作。C. 左传之“传”和“列传”之“传”,前者兼有“注释和记事”之意,而后者据司马迁的解
7、释,在“写人记事”之外,还有“流传”之意。D. “列传”传记体,固然是司马迁的天才创造,但一定离不开对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历史著作的叙述传统的吸收借鉴。【答案】1. B 2. C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受此限制”不对,受的是传注体例的限制而非编年体例的限制。故选B。【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C项,“意在论证司马迁创造史记之“列传”的史学体式,缘于他善于继承和发展”错,“第四段结合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史书”论证的目的,不在于证明司马迁创作“列传”成功的原因,而是论证“传”这一文体生成和演化的脉胳。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
8、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A项,“无助于传由注释向记事转换”不对,“转换中的作用不尽相同”“也对有些事件的本原作了注释”均说明起到了有限的作用。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洪涝等自然、地质灾害历来是危害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古老的文物建筑在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面前尤为脆弱。受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古桥梁、古城墙、古民居等文物建筑,都是历经岁修、大修以及灾后重修才得以保存至今。我国文物建筑多为木构架结构,且分布区城复杂,许多位于山区、河流湖泊、沟谷区域,更容易在自然地质灾害中受损。一旦赶上极端天气,文物安全压力更是大增。201
9、6年中秋,受台风“莫兰蒂”影响,浙江泰顺的文兴桥、文重桥、薛宅桥被洪水冲毁。我们当时第一时间通知当地居民注意抢救保护被冲散的廊桥木构件。在大家的努力下,三座廊桥大部分木构件、石构件第一时间被搜寻回来,保证了廊桥后期的修复可以使用原构件,再对抢救回来的原构件进行检测分析。我们综合考虑构件受力特征和构件残损的情况后,对糟朽和开裂严重的伸臂梁、木拱架、木平梁等构件采用墩接、镶补、拼接和铁件加固的方法进行处理。保证其可以再次使用。如今,廊桥以崭新面貌重新回到老百姓身边。要持续发挥古建筑的作用,需要付出巨大的维护成本。从李冰修建都江堰以来,后人坚持每年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维护。形成了包括岁修、大修、特修
10、和抢修在内的维护保养机制。每年岁末,堰官利用枯水期对工程进行“体检”和“治疗”称之为岁修。隔几年,对整个工程“全面体检”,对看不见的水下破损进行修理,就是大修。都江堰成为世界遗产后,对它的日常监测更加科学化。岁修与大修,对古老的文物建筑安全十分必要。要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将文物建筑的抢险加固和保护性设施建设纳入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总之,我国不可移动文物需要细致的呵护,形成一套完整的预防灾害方案,方能“延年益寿”。(摘编自黄滋岁修机制为古建“延年)材料二:随着贴金工序的结束,沈阳故宫大政殿彩画工程日前竣工,这也意味着沈阳故宫古建筑油饰彩画保护修复一期工程全部完成。该工程于2013 年初正式启动,
11、工程范围为大清门、崇政殿、左翊门、右翊门及大政殿共5处建筑。沈阳故宫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 年,自上世纪50年代修缮后,大政殿彩画已近70年没有修缮。由于保护不善和管理不当,以及当时的经济能力有限,上世纪50年代的修缮改变了部分彩画纹饰,新绘制纹样质量较差、笔触祖糙,而且部分使用了现代材料。而这部分现代材料劣化性状与传统材料不一致,导致出现了起甲、变色、发黑的状况。又进一步影响了原有彩画的保存现状。古建筑修缮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不改变文物的原状,尽量使用原材料、原工艺来进行修缮,什么地方坏了就修什么地方,而不是进行整体、全面修缮。第二是遵循可逆性的原则,就是维修之后要让别人知道哪些修过,
12、哪些是原始的。大清门,崇政殿、大政殿油饰彩画保护修复工程的保护设计和修缮工作严格遵守“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原则。在材料上,坚持使用传统矿物质原材,主要有群青、石绿等;在形制上,一方面以原有彩画为基础,同时参考历史资料并结合清代官式做法进行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大清门、崇政殿、大政殿的历史原貌;在工艺做法上,多次组织召开油饰彩画工程专家论证会,聘请国内具有优秀彩画施工技术的匠师参与,坚持采用传统的清代官式彩画工艺做法,确保地仗及彩画的质量。(摘编自辛阳古建修缮,不求“返老还童”)材料三:据统计,山西73%以上的古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险情。古建告危,附属在古建筑上的壁画情况亦岌岌可危。山西现
13、存壁画约2.4万平方米,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及外在环境的改变,这些珍稀罕有的文化遗存出现了断裂起甲、空鼓酥碱等多种病害,其中相当一部分险情严重。此外,一些古村落虽未废弃,但村中现代化新房比比皆是,传统风貌被破坏殆尽。虽然山西古建筑保护一再被媒体及各地文物管理部门重视,但真正实施起来难上加难。文物主管部门也承认,大量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尚未得到应有的保护。原因有二:一是缺少资金;二是缺少人才和技术。为了拓宽融资渠道,山西省曲沃县2010年出台了古建筑认领保护暂行办法,组织、鼓励、引导民间资金认领保护古建筑。古建认领,有效破解了“文物部门有心无力,民间力量有力无门”的难题,为文化遗产保护找到了
14、一条好出路。山西文物部门拟将核心、精华的古建筑保护起来,把省保以下的文物全部放开,借助社会力量来维护。而山西省文物局则建议,地方政府应负起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市县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让文物建筑有人负责、有计划、有钱养护和维修。此外,山西拟出台文物建筑构件保护管理办法,让有关部门在监管时“有法可依、有理可循”,对破坏行为进行制约。“许多本应挽救与保护的古建筑,却在城镇化建设浪潮中遭到破坏。”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门就城镇化过程中古建筑及古村落保护与利用进行过调研,指出:对于古建保护,首先要摸清存在的问题,梳理出当地古建筑及传统村落的分类、分布及发展变化趋势,研究其发展客观条件和
15、内在相关因素。其次要立足于当地经济文化特点,确立“古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驱动力模式,形成兼顾各方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系。第三是在规划建设上进行探索,在保持古建筑和村落特色、特征和时代风貌的基础上,形成城镇化建设类型和利用模式。(摘编自邢兆远、李建斌如何留住历史的记忆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受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古桥梁、古城墙、古民居、古庙宇、古戏台等文物建筑都会存在严重险情。B. 李冰自修建都江堰以后,坚持每年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维护,形成了包括岁修、大修等在内的维护保养机制。C. 沈阳故宫古建筑自上世纪50年代修缮后,已近70年没有进
16、行任何修缮,主要是因为国家当时的经济能力有限。D. 山西古建认领有效破解了“文物部门有心无力,民间力量有力无门”的难题,为文化遗产保护找到一条好出路。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建筑是国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文物部门、民族建筑研究会等各方面共同维护。B. 要持续发挥古建筑的作用,需要付出巨大的维护成本,但由于资金不足,大量古建筑尚未得到应有的保护。C. 被洪水冲垮的古廊桥可以再次使用,得益于大部分构件被及时寻回和有关部门再对原构件进行检测和修复。D. 为避免古建筑在城镇化建设中遭到破坏,要进行专门调研,探索建设规划,形成合理建设类型和利用模式。6
17、. 如何有效保护古建筑并继续发挥其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答案】4. D 5. B 6. 坚持以预防为主,形成一套完整的维护保养机制,将抢险加固和保护性设施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可逆性原则,尽量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局部修缮,区别原始和维修。拓宽保护资金的融资渠道,培养技术人才,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立足于当地经济文化特点,确立“古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驱动力模式形成兼顾各方利益的价值体系。【解析】【分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
18、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A项,“文物建筑都会存在严重险情”的说法太绝对,且于文无据。原文第一自然段是说“洪涝等自然、地质灾害历来是危害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受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古桥梁、古城墙、古民居等文物建筑,都是历经岁修、大修以及灾后重修才得以保存至今”,即只是“重要因素”。B项,“坚持每年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维护”的是“后人”,而不是“李冰”,选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材料一倒数第二段的表述是“从李冰修建都江堰以来,后人坚持每年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维护。形成了包括岁修、大修、特修和抢修在内的维护保养机制”。C项,“主要是因为国家当时的经济能力有限”的说法属于以偏概全。材料二第二段
19、是说“由于保护不善和管理不当,以及当时的经济能力有限,上世纪50年代的修缮改变了部分彩画纹饰,新绘制纹样质量较差”,即除了经济能力外,还有保护和管理不当的原因。D项,表述正确。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B项,“但由于资金不足,大量古建筑尚未得到应有的保护”的说法属于以偏概全。从材料三第二段“虽然山西古建筑保护一再被媒体及各地文物管理部门重视,但真正实施起来难上加难。文物主管部门也承认,大量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尚未得到应有的保护。原因有二:一是缺少资金;二是缺少人才和技术”,选项遗漏了原因之二“人才和技术”。故选B。【6题详
20、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回答:如何有效保护古建筑并继续发挥其作用?从材料一最后一段,可以梳理出要点: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将文物建筑的抢险加固和保护性设施建设纳入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并形成一套完整的预防灾害方案。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古建筑修缮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不改变文物的原状.尽量使用原材料、原工艺来进行修缮,什么地方坏了就修什么地方,而不是进行整体、全面修缮。第二是遵循可逆性的原则,就是维修之后要让别人知道哪些修过,哪些是原始的”,可概括出保持原状,注重可逆性的原则。大量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尚未得到应有的保护。从材料三第二段
21、“大量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尚未得到应有的保护。原因有二:一是缺少资金;二是缺少人才和技术”可想到增加投入和培养和引进人才等要点。【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驮水的日子温亚军连
22、队所在的山上离盖孜河有8公里,全连每天吃用的水都要由驴去河边驮。新买回来的驴和原本负责驮水的下士犟上了,在挨了无数鞭子后才勉强驮回两半桶水。连长决定让上等兵去接驮水工作。第一天早上,上等兵把驴牵出圈,往驴背上搁装水的挑子。驴极不情愿,一把摔了挑子。上等兵也不急,也不抽打驴,驴摔了挑子,他再搁上去,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和驴较量。他和驴都折腾出满身汗,可硬叫驴没有再往下摔挑子的脾气了,上等兵才牵上驴下山。8公里在新疆算不了什么,说起来是几步路的事,可上等兵赶着驴,走了近两个小时。下山路上,驴故意磨蹭,上等兵不急不恼,任它由着自己的性子走。到了河边,上等兵往挑子上的桶里装满水后,驴又闹腾开了,几次把挑
23、子摔下来,弄了上等兵一身的水。上等兵也不生气,驴摔下来,他再搁上去,摔下来,再放上去。他一脸的惬意样惹得驴更是气急。直到下午,上等兵才牵着驴驮了两半桶水回到山上。倒下水后,上等兵没有歇息,又牵着驴去驮水。如此折腾到天快亮时,驮够了四趟水,才让驴歇下。第二天,刚吹起床哨,上等兵就把驴牵出来去驮水。这天虽然也驮到了半夜,可桶里的水基本是满的。一连几天,如果不驮够四趟水,上等兵就不让驴休息,但他没有抽过驴一鞭子。慢慢地,在上等兵不愠不怒、不急不缓的调教中,驴没了那份暴烈,心平气和得就像河边的水草。上等兵感觉到驴已经真心实意接纳了他,便对驴更加亲切友好了。驴读懂了那份亲近,朝空寂的山中吼叫几声,又在自
24、己吼叫的回声里敲出鼓点一样的蹄音欢快地走着。上等兵感应着驴的欢快,知心地拍了拍驴背,把缰绳往它脖子上一盘,不再牵它,只跟在一边。他又想到该给驴起个名字,兴奋起来,一点没犹豫,就给驴起名“黑家伙”。连长喜欢叫兵们这个家伙那个家伙的,驴全身黑色,就该叫“黑家伙”。虽然驴不是兵,但也是连队的一员,是他的战友。渐渐地,“黑家伙”熟悉了每天的水要驮回哪里,它总主动走到那里。一天,上等兵在路上耽搁了一下,“黑家伙”没有接到叫它停的命令,径自走出好远。待上等兵追到山上,“黑家伙”已经把两桶水分别驮到一班和二班的门口,正站着等他喂草料呢。上等兵冲到“黑家伙”跟前,“黑家伙”以为自己做错了事,扑闪着大眼晴,等着
25、一个不高兴的表情。上等兵没有骂它,却伸出手抚着它的背,表扬它,“黑家伙”兴奋地冲天叫了几声。有了这一次,上等兵决定让“黑家伙”独自驮水回连。在河边装上水后,他对“黑家伙”说你自己回吧,“黑家伙”就自己上山了。“黑家伙”第一次独自上路时,上等兵有点不放心,悄悄跟在后面,远远地看着,他发现“黑家伙”稳健的身影,竟是群山中惟一的动点。这惟一的动点,一下子使四周沉寂的山峰山谷多了些让人感动的东西。过了一个多小时,“黑家伙”驮着空挑子回到河边。上等兵高兴极了,扑上去亲了它一口,并把自己在河边割的青草奖赏给它。“黑家伙吃着,不停地甩着尾巴,表示它的高兴。上等兵买回一个铃铛,拴到“黑家伙”的脖子上。铃铛声清
26、脆悦耳,陪伴着“黑家伙”行走在寂静的山道上。“黑家伙”喜欢这铃铛声,离上等兵越来越近,步子也越来越快,铃铛声也越加响亮,远远地传到盖孜河边。为了打发“黑家伙”不在身边的时间,上等兵带上了课本,在河边复习功课,他心里一直做着考军校的梦呢。复习累了,他背着手在草地上散步。他想到考上军校后,会和“黑家伙”分开,心里一阵难受,就拼命给“黑家伙”割青草,想把“黑家伙”一个冬天甚至几个冬天要吃的草都割下、晒干,预备好。在铃铛声中,又过了一年。这年夏天,上等兵考取了军校。走的那天,上等兵叫“黑家伙驮着自己的行李下山,再最后一次给“黑家伙”背上的挑子里装上水,看着它往山上走去,直到走出很远。等他恋恋不舍地背着
27、行李要走时,突然熟悉的铃声由远及近急促而来。他转身向山路望去,“黑家伙”正以他平时不曾见过的速度飞奔而来,纷乱的铃铛声大片大片地摔落在地。上等兵的心不由一颤,眼睛模糊了,模糊中,他发现,奔跑着的“黑家伙”是这凝固的群山中惟一的动点。(有刪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标题意味深长,“驮水的日子”既是上等兵与驴相处的美好时光,也是与战友戍边的岁月,寄寓了他对军旅生活的眷恋。B. 上等兵一点没犹豫,兴奋地给驮水的驴取了“黑家伙”的名字,表达了他对驴的喜爱,己将驴看作了连队的一员、自己的战友。C. 小说第八段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铃铛声,清脆的铃铛声打破了山道
28、的寂静,也为平淡和孤独的边关军旅生活增添了一丝点缀。D. 小说两次写上等兵发现“黑家伙”是“群山中唯一的动点”,情形虽不同,上等兵的心情却相同,表现了他对驴的喜爱与关心。8.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讲述上等兵与驴之间情感变化的故事,表现当代军人的人性美以及人与动物的和谐美。B. 小说采用双线结构的设计,明线是写上等兵将驴驯服的过程,暗线写上等兵的进步与成长。C. 下士的驯驴方式与上等兵的驯驴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上等兵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D. 上等兵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名字,暗示他不仅是个体形象,也象征无数像他一样的普通士兵。9. 小说的主人公“上等兵”
29、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7. D 8. C 9. (1)有智慧,不急不躁,耐心平和。他调教驴不愠不怒、不急不缓,成功将驴驯服,还能让驴主动将水送到指定地点,甚至独自驮水回连队。(2)有爱心,尊重生灵,真诚质朴。他不将驴当作工具或动物,而是将驴视为战友,给驴取名字、亲驴一口、离开前储备草料青草,诸多细节可见。(3)有理想,追求进步,刻苦努力。在平淡、单调、孤独的边旅生活中,他一直怀揣着考军校的梦想,在闲暇时刻坚持学习,成功考上了军校。(任意答出三点即可。需联系文本分析。)【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D项,“上等兵心情却
30、相同,表现了他对驴的喜爱与关心”错。小说两次写上等兵发现“黑家伙”是“群山中唯一的动点”,情形不同,上等兵的心情也不相同。第一次的情形是悄悄跟在驴身后,表现他对驴的喜爱与关心;第二次的情形是上等兵离开时,突出他对驴的依恋和不舍。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项,“突出了上等兵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错误。结合“上等兵也不急,也不抽打驴,驴摔了挑子,他再搁上去,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和驴较量”“上等兵也不生气,驴摔下来,他再搁上去,摔下来,再放上去”等可知,下士的驯驴方式与上等兵的驯驴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上等兵不急不躁、耐心平和、富有智慧的性格特点。故选C。【9题详
31、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从他训驴的过程来看,“第一天早上,上等兵把驴牵出圈,往驴背上搁装水的挑子。驴极不情愿,一把摔了挑子。上等兵也不急,也不抽打驴,驴摔了挑子,他再搁上去,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和驴较量”“下山路上,驴故意磨蹭,上等兵不急不恼,任它由着自己的性子走。到了河边,上等兵往挑子上的桶里装满水后,驴又闹腾开了,几次把挑子摔下来,弄了上等兵一身的水。上等兵也不生气,驴摔下来,他再搁上去,摔下来,再放上去”“一连几天,如果不驮够四趟水,上等兵就不让驴休息,但他没有抽过驴一鞭子”,他调教驴不愠不怒、不急不缓,成功将驴驯服,还能让驴主动将水送到指定地点,甚至独自驮水回连队。可看出他有智
32、慧,不急不躁,耐心平和,从他对待驴的态度看,上等兵与黑家伙在驮水期间培养出深厚的情谊,“上等兵感觉到驴已经真心实意接纳了他,便对驴更加亲切友好了”“他又想到该给驴起个名字,兴奋起来,一点没犹豫,就给驴起名黑家伙。连长喜欢叫兵们这个家伙那个家伙的,驴全身黑色,就该叫黑家伙。虽然驴不是兵,但也是连队的一员,是他的战友”“上等兵没有骂它,却仲出手抚着它的背,表扬它,黑家伙兴奋地冲天叫了几声”“过了一个多小时,黑家伙驮着空挑子回到河边。上等兵高兴极了,扑上去亲了它一口,并把自己在河边割的青草奖赏给它”“他想到考上军校后,会和黑家伙分开,心里一阵难受,就拼命给黑家伙割青草,想把黑家伙一个冬天甚至几个冬天
33、要吃的草都割下晒干,预备好”,他不将驴当作工具或动物,而是将驴视为战友,给驴取名字、亲驴一口、离开前储备草料青草。可以概括出他有爱心,尊重生灵,真诚质朴。再看他考军校的做法,“为了打发黑家伙不在身边的时间,上等兵带上了课本,在河边复习功课,他心里一直做着考军校的梦呢”“在铃铛声中,又过了一年。这年夏天,上等兵考取了军校”,在平淡、单调、孤独的边旅生活中,他一直怀揣着考军校的梦想,在闲暇时刻坚持学习,成功考上了军校。可以概括出他有理想,追求进步,刻苦努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史天祥,父怀德,尚书秉直之弟也。岁癸酉,太师
34、、国王木华黎从太祖伐金,天祥随秉直迎降于涿。木华黎命怀德就领其黑军隶帐下署天祥都镇抚,选降卒长身武勇者二百人,使领之。招徕丁壮,得众万余,从取霸州、文安等二十余城,所至皆先登,诏赐以银符。甲戌,略地高州,拔惠和,金源等十五城,惟大宁固守不下。天祥获金将完颜胡速,木华黎欲杀之,天祥曰:“杀一人无损于敌,适驱天下之人为吾敌也。且其降时尝许以不死,今杀之,无以取信于后,不若从而用之。”乃以为千户。复合众攻其城,怀德先登,为流矢所中,殁于军。乃以所统黑军,命天祥领之。庚辰,至真定,木华黎使天祥攻城,天祥因请曰:“攻之恐戮及无辜,不如先往谕之。苟其不从,加兵未晚。木华黎许之。天祥往见守将武仙,谕以祸福,
35、仙悟,乃降。引兵南屯邢西遥水山下。仙兄贵以万人壁于山上,负固不下。天祥携完颜胡速及黑军百人,由鸟道扳援而上,尽掩捕之。仙惊曰:“公若有羽翼者,不然,何其能也!”遂下邢、磁、相三州。从战黄龙冈,破单、胜、兖三州。木华黎围东平,久不下,怒吾也而不尽力,将手斩之,天祥请代攻。木华黎喜,付皮甲一,又与己铁铠并被之。鏖战不已,木华黎使人止之曰;“尔力竭矣,宜少休。”复以金鞍名马与之。癸未冬,徇西夏,破贺兰山。还,遇贼,射伤额,出血,目为之昏。庚寅,朝太宗于卢朐河,乞致仕,不允。戊午秋九月,以疾卒,年六十八。天祥幼有大志长身骈胁力绝人性不嗜酒喜稼穑好施矛乙未括户纵其奴千余口俾为民晚虽丧明,忧国爱民之心,未
36、尝忘也。(节选自元史史天祥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天祥幼有大志/长身骈胁/力绝人/性不嗜酒/喜稼穑/好施予/乙未括户/纵其奴千余/口俾为民/B. 天祥幼有大志/长身骈胁/力绝人/性不嗜酒/喜稼穑/好施予/乙未括户/纵其奴千余口/俾为民/C. 天祥幼有大志/长身/骈胁力绝/人性不嗜酒/喜稼穑/好施予/乙未括户纵/其奴千余口/俾为民/D. 天祥幼有大志/长身/骈胁力绝/人性不嗜酒/喜稼穑/好施予/乙未括户纵/其奴千余/口俾为民/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官名,起初掌管文书,后来权势渐大。隋朝时设置六部,尚书是
37、各部的长官。B. 癸酉,干支之一。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六十花甲子,可纪年、纪月、纪日。C. 太宗,帝王庙号。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宗”,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多为“高宗”。D. 金,王朝名,由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所建,在历史上曾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天祥虑事周全,主张任用降将。金朝将领完颜胡速被史天祥抓获,木华黎想杀掉他,史天祥认为这样做不可行,建议任用完颜胡速,木华黎同意了。B. 史天祥为人仁厚,克敌兵不血刃。木华黎命他攻打真定,他担心伤及无辜,采取先礼后兵之策;他会见守将武仙,以利害得失相劝,武仙选择投降。C. 史天祥
38、主动请缨,作战不遗余力。他主动请求代替吾也而攻打东平,他在战场上竭尽全力,连续作战战斗结束后,木华黎告诫他作战也要注意休息。D. 史天祥能征善战,受到他人肯定。他率军参与攻打霸州、文安等二十多个城池的战斗,皇帝赏赐他银符;他率军击败了武贵,武仙称赞他本事大。1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引兵南屯邢西遥水山下。仙兄贵以万人壁于山上,负固不下。(2)庚寅,朝太宗于卢朐河,乞致仕,不允。【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1)史天祥率兵向南而行,驻守在邢州西边的遥水山下。武仙的哥哥武贵率一万人坚守在山上,倚仗坚固的工事,不能被攻克。(2)庚寅年,在卢朐河朝见太宗,请
39、求退休,太宗不同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句子的翻译是:史天祥从小志向远大。他身材高大。肋骨相连如一骨,力大无比,生性不喜欢饮酒。喜爱农耕、乐善好施。乙未年清点户口时,他将一千多名奴隶释放,使他们成为平民。“力绝人”主语是“力”,谓语是“绝”,宾语是“人”,所以应在“力绝人”的前后停顿,这样就排除C、D项。“纵其奴千余口俾为民”省略主语“他”,“纵”作谓语,“其奴千余口”是定语后置句,在句中作“纵”的宾语,定语“千余口”修饰中心语“其奴”,所以应在“千余口”后停顿,这样就排除A项。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开国皇帝庙
40、号通常为太宗,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多为高宗”错,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高祖”或“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多为“太宗”。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战斗结束后,木华黎告诫他作战也要注意休息”理解错误。根据文意“鏖战不已,木华黎使人止之曰:尔力竭矣,宜少休”,由此可见:木华黎是在史天祥作战的过程中(战斗并未结束)派人告知史天祥要稍作休息。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关键点:“引”,率领;“南”,向南;“以”,率领;“壁”,驻守;“负”,倚仗;“下”,被攻克。第二句关键点:庚寅,朝太宗于卢朐河,状语后置句,“于卢朐河朝太宗”
41、;致仕,退休。参考译文:史天祥的父亲史怀德,是尚书史秉直的弟弟。癸酉年(太祖八年,1213年) ,太师、国王木华黎跟从太祖讨伐金朝,史天祥跟随史秉直到涿州迎接太祖并归降。木华黎命令史怀德率领他的黑军隶属于自己的帐下。任命史天祥为都镇抚,在投降的士兵中挑选身材魁梧勇敢者二百人,让他率领。他招徕丁壮,得到一万多人,跟随大军攻取霸州、文安等二十多座城池,所到之处他都首先登上城墙,皇帝赐给他银符。甲戍年(太祖九年),攻取高州,连克惠和、金源等十五座城池,只有大宁防守坚固攻不下来。史天祥抓获金朝将领完顺胡速,木华黎想杀掉他,史天祥说:“杀掉一个人对敌人没有什么损失,正好驱赶天下的人成为我们的敌人。而且完
42、顺胡速投降时我们曾答应不杀他,现在杀死他,无法取信于后人,不如从而任用他。”木华黎于是任用完颜胡速为千户。重新集合队伍攻这座城池,史怀德率先登城,被流箭射中,在军中去世。木华黎于是把史怀德率领的黑军交由史天祥率领。庚辰年,史天祥到达真定,木华黎命令他攻城,他于是请求说:“攻城恐怕会伤害无辜,不如先去劝说。如果他们不服从,再进兵也不迟。”木华黎表示同意。史天祥去见守将武仙,用祸福来劝说他,武仙醒悟,于是投降了。史天祥率兵向南而行,驻守在邢州西边的遥水山下。武仙的哥哥武贵率一万人坚守在山上,倚仗坚固的工事,不能被攻克。史天祥带领完颜胡速及黑军一百人从小路攀援而上,将敌军全部抓获。武仙惊讶地说:“您
43、好像长有翅膀,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事呢!”随即攻下了邢、磁、相三州。他跟随木华黎在黄龙冈作战,攻克单、胜、兖三州。木华黎包围了东平,久攻不下,恼怒吾也而不尽力,将要亲手将吾也而斩首,史天祥请求代替吾也而进攻。木华黎很高兴,给了他一副皮甲,又把自己的铁铠甲披在他身上。史天祥不停地激战,木华黎派人去制止他说:“你的力气都用尽了,应该稍微休息一下。”又给他金鞍和名马。癸未年冬天,攻取西夏,攻破贺兰山。部队返回时,遇到贼兵,贼兵射伤了他的额头,流血不止,他的眼睛因此看不清东西。庚寅年,在卢朐河朝见太宗,请求退休,太宗不同意。戊午年秋九月,史天祥因病去世,时年六十八岁。史天祥从小志向远大。他身材高大
44、。肋骨相连如一骨,力大无比,生性不喜欢饮酒。喜爱农耕、乐善好施。乙未年清点户口时,他将一千多名奴隶释放,使他们成为平民。晚年虽然失明,心中却未尝忘记忧国爱民。(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吴中书事杨乘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香径自生兰叶小,响廊深映月华空。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注】杨乘:唐朝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传说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
45、,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中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B. 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C. 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D. 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15.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4. B 15. (1)愁: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2)表现: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
46、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情。运用典故。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B“想象”错,许久无人路过的香幽小径,落叶层层,新叶尚小,破败的长廊只有空空的回声和清冷的明月,这是实写眼前之景。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由题干来看,有两个问题,一是“愁”的内容,二是抒发愁情的方式。第一问“愁”的具体表现可
47、以结合“名归范蠡”“国破”“怀古”“尽日愁吟”进行分析作答。如写范蠡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而自己却是尊前多暇,对范蠡的羡慕之中可以看出诗人的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如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构成对比,对比中展现国运的衰颓。这些都是让诗人“愁”的原因。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表现愁的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可以抓住咏史怀古诗常有的今不如昔的对比和注释提醒的用典作答。如颔联用典,用范蠡助越灭吴,后携西施归隐的典故。范蠡历来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所推崇,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是功成名就又激流勇退的典范。因此,运用范蠡的典故,蕴含有诗人对他的羡慕之情,同时也有自身不能自主的无奈。颈联写景,
48、怀古咏史诗多为“怀古事,写现景”,景色应为诗人眼前所见。本联着重于“自”“空”二字,“自”独自,“空”徒劳的,香径自生,回廊空响,当年的繁华已成往事,让人陡生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之感。尾联中,“尊”为樽,酒器;“暇”,空闲;“但”,只,只能。前句意为现在多有空闲时间,只能喝喝酒,怀怀古,空闲苦闷、无人赏识、无可奈何之感油然而生。后句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点出“愁”字,“谁与同”意为“与谁同”,这份悲愁有谁能够理解呢?流露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是“_,_
49、。”(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_,_”两句诗描述了屋前屋后绿树成荫、桃李芬芳的美好景色。(3)氓一诗中“_,_”两句用比兴手法写出了女子容颜的老去和爱情的消逝。【答案】 (1). 青青子衿 (2). 悠悠我心 (3). 榆柳荫后檐 (4). 桃李罗堂前 (5). 桑之落矣 (6). 其黄而陨【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关键字:衿、荫、檐、陨。第II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英雄。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
50、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唱响在历史的天空,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涌现出一批批英雄模范人物。行程万里,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或是赤胆忠心献身国防事业,或是全心全意服务民生福祉,或是 推动科技创新获得“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功勋模范人物,是新中国英模群体的典型代表,是人民的光荣,国家的财富。铭记他们的历史功绩,尊崇他们的英雄风范,彰显了关心英雄、珍爱英雄、尊崇英雄的国家态度。( )功勋模范人物不仅是国家栋梁、民族先锋、社会楷模、行业 ,也是我们身边可爱可敬、可亲可感的榜样。以身许国的崇高风范、奉献牺牲的高尚情怀、 的奋斗品质、矢志创新的敬业态度、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功勋模范人物身上,生动地
51、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活动,扬起信念风帆,树立模范标杆,有利于在全社会推动形成 、崇德向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不断培厚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在历史的天空唱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B.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在历史的天空唱响。C.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
52、气壮山河的赞歌在历史的天空唱响。D.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在历史的天空唱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鞠躬尽瘁 魁首 默默无闻 择善而从B. 处心积虑 翘楚 湮没无闻 择善而从C. 鞠躬尽瘁 翘楚 默默无闻 见贤思齐D. 处心积虑 魁首 湮没无闻 见贤思齐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国家最高荣誉,是无上的荣光,也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B. 作为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无上
53、的荣光,是国家最高荣誉。C.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也是国家最高荣誉,是无上的荣光。D.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无上的荣光,是国家最高荣誉,也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答案】17. D 18. C 19. A【解析】【分析】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错误有二:一是“改革、革命、建设”语序不当,不合历史逻辑,应改为“革命、建设、改革”;二是“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唱响在历史的天空”语序不当,改为“在历史的天空唱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A项,“改革、革命、建设”语序不当,不合历史逻辑,应改为“革命、建设、改
54、革”。B项,“改革、革命、建设”语序不当,不合历史逻辑,应改为“革命、建设、改革”;暗换主语,“全国各族人民”后无谓语。C项,暗换主语,“全国各族人民”后无谓语。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处心积虑”意为长期谋划要干某件事(多含贬义)。此处的语境是指贡献出全部精力推动科技创新,所以应该用褒义成语“鞠躬尽瘁”。第二空,“翘楚”喻指秀美的林木,后比喻杰出人才或事物。“魁首”指首领,多用在同辈中才华居第一的人,此处的语境是指功勋模范人物是行业的杰出人才,这里并不限于同辈比较,宜用“翘楚”。第三空,“默默无闻”指做了好事不声张,不
55、图名利。“湮没无闻”指名声被埋没,没人知道。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此处的语境是指功勋模范人物做了好事不声张、不图名利的奋斗品质,所以应该用成语“默默无闻”。这里宜用“默默无闻”。第四空,“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此处的语境是指有利于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的氛围,侧重向人学习,所以应该用成语“见贤思齐”。故选C。【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其一,内容上,先解说其荣誉级别,然后评价赞美,最后说作用。排除C、D项。其二,结构上,“是,
56、是,也是”是直接判断评价。排除B项。故选A。【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57、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气保温气体之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_。然而,也有研究指出,_:比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这必须有个前提,植物还活着!如果土壤被污染,_,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答案】 (1). 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2). 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 (3). 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
58、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空,要注意前文“导致、造成、甚至可能造成”,所以该处可以填写“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第空,注意后面的“有利于”,所以该处应是说“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第空,结合“如果土壤被污染”和“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可知该处应填写“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的“灾难”“带来好处”在前后文都有相应的类似或
59、语意相反的提示性的词语。21. 下面是李华写给刘老师的一张留言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尊敬的刘老师:您好!时光如梭,转眼高中毕业已一年有余。今天,我登门造访。一则受令尊嘱托,前来聊表感恩之情;二则您敬赠给我的佳作,已经拜读完毕,前来切磋。不想老师您不在家中,特留下此便条。学生:李华10月12日【答案】“令尊”改为“家父”“登门造访”改为“前来看望您”“聊表”改为“深表”或“表达”“敬赠”改为“惠赠”“切磋”改为“请教”。【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本题是学生给老师的留言条,其中“令尊”是称对方的父亲,这里是受自己父亲的嘱托来表达感恩之情,将“令尊”改为
60、“家父”;“登门造访”“登门”指到对方家里,“造访”指“到别人那里去拜访”,是从访问者的角度说的,而且多用于不熟悉的人,可改为“前来看望您”;“聊表”指略微表示之意,是谦辞,可改为“深表”;“敬赠”指为赠送礼物表示尊重敬意钟爱或钦慕,不能用于老师对学生,可改为“惠赠”,而且惠赠是个敬辞,用于称对方的赠送;“切磋”比喻互相商量研究,取长补短,一般用于地位对等的人之间,根据语境不能和老师互相商量研究,可改为“请教”。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
61、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新时代的领路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朱伯庐奢侈的必然结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卢梭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古巴读了上述文字,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又有什么感受?假如班上将举办一次以“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请你就上述材料的提示,写一篇发言稿。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范文展示从我做起,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从我做起,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古以来,敬天惜粮、勤俭节约就是中华民族的
62、传统美德。然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渐提升,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餐饮浪费现象。某些城市餐饮业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人均食物浪费量约为每餐每人93克,浪费率为12%;据某大城市校园餐饮浪费调查,学生盒饭食物浪费最为严重,浪费量高达每餐每人216 克,约占食物供应量的1/3。“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厉行节约,珍爱粮食,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同学们,中国还是一个缺粮的国家,粮食是不能浪费的。实际上,我国人均占有粮食还不足400千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况且我们还面临着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加的威胁。节约粮食就是拯救耕地;节约粮食就是爱护环境;
63、节约粮食就是珍爱资源。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国家将“世界粮食日”所在的那周定为“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宣传周”。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爱惜每一粒粮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养成爱粮节粮的好习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近年以来,上至国家领导人所提倡的“厉行勤俭节约”,下至普通餐厅服务人员推崇的“光盘行动”,都在呼吁人们要勤俭节约。在此,我倡议大家今后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在就餐时厉行节约,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理性就餐,摒弃“爱面子”“讲排场”的陋习。第二,加入光盘行动,适量取食,不随便剩饭。第三,不偏食、不挑食,养成健康合理的就
64、餐方式。第四,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将剩余的饭菜打包带回家。第五,积极监督身边的同学和亲朋好友,及时制止浪费现象。“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尤其在当今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全球粮食安全已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从我做起,践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我们行动起来,认真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校园氛围,开启“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审题:本次作文是以四则名言警句作为情境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立足于社会现实而设题,选取了古今中外关于节约粮食、反对奢侈浪费的精辟见解,
65、但表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尤其是当下餐饮浪费现象严重,再加上疫情肆虐, 粮食危机意识淡薄,节约粮食势在必行。本题旨在引导考生认真思考,观照现实,多角度立意,写出较高质量的考场作文;而且材料所谈有关节约粮食的话题本出自生活,所以考生只要能正向思考,结合材料联想思考,突出“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的主题即可。此类文题常考常新,简单又不失深度,考生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检测。 1.真实情境。题目情境是由四句名言警句构成,内容是关于餐饮浪费、节约粮食的认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指出粮食浪费的严重程度,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号召全国人民居安当思危,在当下特定形势下,必须格外增强粮食安全的危机
66、意识。朱伯庐的话对仗工整,着眼于粮食生产的不易,语重心长地告诚人们,珍惜一粥一饭、一丝一缕,表现了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对劳动者的尊重。法国思想家卢梭及古巴的俗语,虽然都是谈“奢侈之恶”,但应将其涉及的对象“定向”于粮食,可理解为浪费粮食危害极大,轻者使个人“趣味”美德丧失,重则使国家民族走向衰落,让人不寒而栗。考生需要紧扣意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不可脱离情境,另起炉灶。2.典型任务。对本题任务指令的准确理解,应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写作主题的限定,要以“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的主题来进行写作;二是写作内容要是关于四则名言的“启示”和“感受”的内容;三是写作身份和写作对象的限定,写作身份是高中学生,写
67、作对象是同班同学,要有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四是文章体式限定,要求写一篇发言稿,即要注意格式和语气。3.立意角度。从材料内容来看,四则材料都可以成为考生构思以“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的主题作文的切入点;考生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出发来谈论节约粮食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尤其是疫情之下更要有粮食危机意识等;可以从朱伯庐的话出发来谈论对于节约粮食,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可以从卢梭的话出发去谈浪费粮食给个人带来的一系列危害;还可以从古巴俗语出发去谈浪费粮食对于国家、民族的危害,等等。总之,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无论是谈节约粮食还是谈拒绝浪费,考生都可以自选角度去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思考。立意的角度十
68、分开放,有利于考生写作水平的展示。参考立意1.反对浪费粮食,粮食安全人人有责。2.珍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3.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4.节约粮食,从我做起。5.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争做节约达人。6.光盘行动从我做起。7.天地“粮”心,珍食莫蚀。8.掀起节约“新食尚”。 9.“舌尖上的节约”,走起!偏题立意:1.成由俭,败由奢。(对情境和任务指令的限制理解不到位)2.食安国才安。(偷换概念,以“食品安全”替代“粮食安全”)3.大道至简,节约为要。(泛谈节约,忽视核心概念“节约粮食”) 4.勤俭节约,从我做起。(扩大范围,题目要求写“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5.追思古人,崇尚节约(未结合现实)
69、参考素材:(1)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大国,但我国粮食浪费情况却触目惊心。2020年上半年,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餐饮浪费现象作出了重要指示: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严肃遏制粮食浪费现象,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因此,在大国与小家的统一中,节约粮食势在必行,弘扬节俭必须走在路上。(2)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朱伯庐曾在朱子家训中教育后人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写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节俭的美德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自古以来便有各种理政方针和家风教育强调节俭。陆游也曾教育后人“警民节用尚俭,切忌骄奢败靡”。新时
70、代,我们更要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习近平总书记就以其家风给我们作了一个榜样:即使父亲习仲勋生活宽裕,一众儿女也总穿姐姐不穿的衣服。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弘扬节俭既是个人的小事,亦是民族的大事,节约粮食更是大事。(3)节约粮食,是修身养性的最好滋补,是社会正气的源头活水。卢梭有言,奢侈的必然结果是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个人的修养离不开节约的生活态度,奢侈必然导致一个人品行的腐化。而浪费粮食便是奢侈的重要表现。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视节约粮食的,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即使贵为天子,也对粮食心存敬畏,不敢有丝毫的亵渎和浪费。另一方面,社会正气的弘扬需要把节约粮食作为大众
71、的常态认知,反之则会像卢梭所说的那样,导致风化的解体与趣味的腐化,最终造就一个腐败的社会、低能的国家、无望的民族。因此粮食浪费问题必须得到遏制。(4)节约粮食,是中华崛起的精神支撑,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巴有句谚语:“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华民族更是如此,所以节约粮食势在必行,因为节约粮食能够强国胜国,“节用于内,而树德于外”,节约粮食亦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庚续传承的民族,必有一种矢志不渝的意志力量,定有一条复兴强盛的道路,而节约粮食,就是这种力量,就是这条道路。以国为基,助力复兴,离不开你我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微行。同学们,弘扬节约粮食的美德,从现在做起,
72、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节约粮食,远离奢侈,应当是我们每个人的担当。(5)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用“触目惊心、令人痛心”的字样来强调要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引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道出每一粒粮食来之艰辛。发扬优良传统,厉行勤俭节约,是被历史印证了的正确选择。“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纵观中国历史,有数不尽的关于勤俭节约的历史典故和事件。从节俭力行、赐而不受的晏婴,到“一钱太守”刘宠,从一代名相魏征,到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再到我们的伟大领
73、袖毛主席,他们勤俭节约的故事无一不是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句古训的有力诠释。“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正是主席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指引着几代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使年轻的共和国迅速医治了战争的创伤,甩掉了一穷二白的帽子,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发扬优良传统,厉行勤俭节约,是由时代现实决定了的必然选择。也许有人会说,以前国家穷,我们不得不勤俭节约,今天,中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的生活富了、腰包鼓了,浪费一点也无妨。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和危险的。我们还是世界农产品进口大国,资源短缺问题、粮食平衡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们的人均GDP尚在世界百位之后,依
74、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决定了我们的国家根本经不起铺张浪费的折腾,决定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不能忘。更何况今年全世界遭遇旷世新冠疫情,粮食安全岌岌可危,我们更要有“珍惜粮食,从我做起”的意识。(7)发扬优良传统,厉行勤俭节约,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牢记的责任和使命。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刻不容缓!人人可为,时时可为,人人必为,时时必为!只要社会各界形成共识,齐心发力,勤俭节约必定会蔚然成风。浪费不以量小而为之,节约不以微小而不为。今天,我们应该大声倡议: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让节约成为习惯”“让节约粮食成为生活方式”,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把节约粮食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争做“节约粮食”的实践者、传播者、示范者和引领者,节约每一粒米,珍惜每一口饭,以俭养志,以俭修德,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风尚,让我们的地球家园永远美丽富足!结构思路:本文读起来行云流水,十分流畅,也很有气势。开篇点出观点:从我做起,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然后由餐饮业和大学食堂的浪费现象入手,表明浪费触目惊心。接着,发起倡议,作为中学生应如何从我做起,较为具体详细。最后,发起号召,照应题目。形式整齐完整,举例典型,是一篇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