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专题1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8270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9.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专题1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7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专题1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7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专题1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7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专题1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7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专题1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2017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专题1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2017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专题1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2017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专题1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2017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专题1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2017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专题1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2017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专题1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2017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专题1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2017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专题1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2017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专题1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2017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专题1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2017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专题1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2017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专题1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2017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专题1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2017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专题1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2017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专题1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2017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专题1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2017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专题1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2017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专题1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2017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专题1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讲地壳的运动规律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页考点一 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2016浙江宁波市期末)美国科罗拉多州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有一块巨大的红色砂岩,它上面的身躯庞大。下面的底座狭窄,科学家们称它为“平衡石”。图1为“平衡石”景观图,图2为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1“平衡石”岩石类型属于图2中的()AaBbCc Dd2“平衡石”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A岩浆活动冷却凝结地壳抬升风化侵蚀B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地壳抬升C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侵蚀D沉积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地壳抬升解析:第1题,砂岩属于沉积岩,图2中c为变质岩,则a是沉积岩

2、。第2题,“平衡石”为沉积岩,先有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后经地壳抬升、外力风化侵蚀形成“平衡石”。答案:1.A2.C(2015高考江苏卷)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3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A沿经线方向发育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解析: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是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形成,因而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故选C项。答案:C考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2016高考浙江卷)下图为某河谷地址、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到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

3、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45题。4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向斜东侧大 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 D背斜西侧小5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A甲 B乙C丙 D丁解析:第4题,从题干上看,地层年代由到变老,仔细读图,图中河谷处的岩层呈现中间新、两边老的特点,说明该河谷的地质构造为向斜。图中河谷西侧的阶地较东侧陡,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第5题,从题干信息看,该种贵重金属矿产在河床沙中,要在较为好的沉积环境中才能发现。图中甲、乙、丙、丁四点中,乙点所在阶

4、地面积较大,沙和卵石的沉积厚度较大,沉积环境最好;甲处沉积物为粘土;丙和丁地位置高。答案:4.C5.B考点三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016高考全国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68题。6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7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8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

5、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解析:第6题,该题从静态角度考查同一条贝壳堤形成时期海岸线的位置变化。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的,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都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第7题,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不断堆积,从而使得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变大。根据上题结论,海岸线位置稳定才能形成贝壳堤,所以A项错;河口三角洲是由于河流搬运泥沙在入海口堆积形成的,C项错;河流改道是在内陆地区发生的,不会

6、发生在海岸线位置,D项错。第8题,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答案:6.C7.B8.D(2015高考全国卷)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910题。9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10推测19921997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解

7、析:第9题,据题干文字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水深2米位置距离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取决于黄河泥沙淤积速度与海水侵蚀速度的对比。当黄河挟沙量大,泥沙淤积速度大于海水侵蚀速度时,两者间的距离会拉大,反之,则缩小。读图可知,1975年至1978年两者间的距离快速扩大,此后,总体上又逐渐缩小,这说明该近岸海域外力作用的总体表现为先淤积、后侵蚀。第10题,读图可知,19921997年两者之间的距离持续缩小,说明该海域泥沙沉积作用持续减弱,应是黄河挟带入海的泥沙量持续减少所致。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黄河水量会增大,河口地区泥沙淤积会更强烈,反之,则减弱,A项错、B项对;黄河流域植被

8、覆盖率降低,注入黄河的泥沙量会增加,C项错;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会使黄河水量增加,入海泥沙也会增多,D项错。答案:9.D10.B让学生填写下表,方便老师有针对性的讲解诊断评价考点错题题号错因分析(在相应错因中画)审题信息提取知识掌握答题规范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0页考点一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1地壳物质循环图中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等。(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3)主要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

9、和变质岩及其相互转化。2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点进行复习:(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10、,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题组一地壳物质循环与岩石形成图1为澳大利亚某著名花岗岩景观图(岩石由表及里、层层风化剥离脱落),图2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1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2中的()A甲B乙C丙 D丁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A BC D解析:图1景观的形成是花岗岩由表及里、层层风化剥离脱落而成,属外力的风化作用。读图2分析可知,甲是沉积岩、乙是侵入岩、丙是变质岩、丁是喷出岩;表示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及沉积作用,表示变质作用,表示固结成岩,表示

11、上升冷却凝固。故形成图1景观的地质作用对应图2中的。答案:1.B2.A题组二板块构造与地表形态2015年2月,蛟龙号上的科学家在印度洋海底发现了大量的黑烟囱。新生的大洋地壳温度较高,海水沿裂隙向下渗透可达几公里,在地壳深部加热升温,溶解了周围岩石中多种金属元素后,又沿着裂隙对流上升并喷发在海底,形成黑烟囱。图甲为90经线圈穿越的四大板块示意图,图乙为海底烟囱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图甲图乙3图中1板块为()A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C亚欧板块 D美洲板块4可能发现海底黑烟囱的是()A1和2板块交界地带 B3板块内部C4板块内部 D2和3板块交界地带解析:第3题,材料表明海底烟囱所在处为印度洋

12、海底,因此,该90经线为90E经线。它穿过的板块有: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其中,南极洲板块南北跨度最大,因此B项正确。第4题,岩浆活动发生在印度洋海底,应为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且岩浆做上升运动,边界类型为生长边界,因此A项正确。答案:3.B4.A地壳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判读技巧1突破识图关键。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岩浆岩。2尝试代入验证。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3避开重置陷阱。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同学们注意: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在

13、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而有的示意图认为各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岩浆。考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1地质构造的判断与构造地貌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体,常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体,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背斜成谷)向斜轴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向斜成山)2.地质构造

14、的应用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具体如图所示:题组一地质构造与地貌石油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构造等高线(单位:米),可以直观地反映地下的构造情况,它是石油勘探与开发中常用的图件。下图为某区域含油岩层顶部构造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该地沿甲乙线绘制的地质剖面图是()2、表示地质勘探过程中三种不同类型的钻井,据图判断它们分别是()A气井、水井、油井B水井、油井、气井C气井、油井、水井 D水井、气井、油井解析:第1题,图中河流所在位置两侧构造等高线不连续,说明该岩层出现断裂,即有断层存在,靠近甲一侧的断层埋藏深度较浅,靠近乙一侧的断层埋藏深度较

15、深,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第2题,由于比重的差异,油、水、气在地下埋藏处自下而上依次是水、油、气,地下水埋藏最深,天然气埋藏最浅,可见本题答案为B项。答案:1.B2.B题组二地质构造剖面图的判读研究地质构造,可以科学的推断地层形成过程与地貌的关系。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完成35题。3总体来看,对本地区地质构造与地貌的描述,正确的是()A背斜谷地 B向斜谷地C背斜山地 D向斜山地4下列对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的推断,正确的是()A BC D5对岩石形成后地质作用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浆喷发地壳下降深海沉积地壳上升水平挤压外力侵蚀B地壳下降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堆积水平挤压C地壳下降沉积

16、作用地壳上升水平挤压外力侵蚀堆积作用D地壳下降沉积作用岩浆喷发水平挤压堆积作用外力侵蚀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岩层的弯曲形态是向上弯曲,可以判断该地的地质构造为背斜;其顶部被侵蚀,所以地貌为谷地,所以A项正确。第4题,根据岩层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的规律,读图可知,岩层在岩石的最下面,所以岩石最早形成,曾经是个火山口,被后来形成的层覆盖,所以D项正确。第5题,据图可知,上面有很厚的沉积物,说明其形成后,曾经历过地壳下沉,沉积物沉积,后来地壳上升加上受到水平挤压,形成背斜,背斜顶部受到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后来由于堆积作用,形成了松散的沉积物,所以C项正确。答案:3.A4.D5.C常见地质剖面图的

17、判读技巧1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仔细观察图例很重要)(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2分析地质构造和地质过程(1)判断地质构造从岩层形态上看,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水平方向上不同岩层的新老关系变化如果表现出中间老、两侧新,则为背斜构造,反之则为向斜构造。不同岩层的位置出现错动则为断层,或者直接由断层图例判断。(2)分析地质过程如果上覆岩层

18、遭到了侵蚀,说明地壳运动以上升为主。如果断层部位的岩块下沉,说明地壳运动以下沉为主。如果水平分布的几个岩层中出现侵入型的岩浆岩层,说明发生了岩浆活动。如果某个岩层在某位置出现缺失现象,一般考虑外力的侵蚀作用。3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1)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侵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2)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3)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原有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原有岩层形成

19、时代。考点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的地貌表现(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不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

20、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2外力地貌的应用(1)风向的判定(2)河流流向的判定题组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橘子洲它位于长沙市区对面的湘江江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洲,是长沙重要名胜之一。某中学兴趣小组夏季到该地进行野外考察。据此回答12题。1在考察过程中,有关橘子洲成因的内容不正确的是()A水流平缓、泥沙堆积B河床宽阔、激流回旋C洞庭湖水汛期顶托D河水冲刷下切而成2在测江洲东西两侧的水流速度时,他们用两条皮筏沿直线在东西两侧自然漂移,同时每隔2分钟在相同的地图上记下他们的位置。有关他们实验内容的推测,正确的是()西侧先到洲尾东

21、侧先到洲尾地图上记载分时位置点东侧密地图上记载分时位置点西侧密ABC D解析:第1题,橘子洲为河心洲,为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第2题,湘江向北流,东岸为侵蚀岸,水流速度快;西岸为堆积岸,水流和缓。所以东侧先到洲尾。在地图上记载分时位置点西侧较密集(西侧较缓)。答案:1.A2.D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南天山山脉之间的赤沙山中分布有我国最大的盐丘,图甲为盐丘形成示意图,图乙为盐丘上独具特色的“石芽”。读图,回答34题。 图甲图乙3下列有关盐丘形成过程中所受作用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岩层受到张裂作用 B岩层受到风化作用C岩层受到侵蚀作用 D岩层受到挤压作用4“石芽”的形成过程与下列哪种地貌成因类似()

22、A风蚀柱 B冲积扇C峰林 D沙丘解析:从图中信息可知,盐丘形成过程中岩层受到内力挤压作用,而非张裂作用,因此盐丘形成过程没有受到张裂作用。盐丘形成过程有可能是受到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的影响,岩层向上拱起,同时盐丘因盐层上覆盖的岩层被风化侵蚀而出露地表,接着盐丘“刺穿”上覆岩层溢出后向低处流动,最后形成现在盐丘的形状。 峰丛、峰林是流水侵蚀而成;而盐丘的形成过程中地壳产生运动抬升,而外部的盐丘不断受流水侵蚀作用,从而形成盐丘上独具特色的“石芽”。冲积扇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风蚀柱是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经风蚀,易形成孤立的柱状岩石,而图中盐丘上独具特色的“石芽”有许多

23、个。答案:3.A4.C1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方法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2河

24、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所示)。 授课提示: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153页一、选择题(2016山东文登市模拟)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出很多独特的造型。读下列“蘑菇”图,回答12题。1图中“蘑菇”最可能位于()A黑龙江、吉林B黑龙江、台湾C西藏、新疆 D内蒙古、新疆2对于“蘑菇”形成的过程,以下解释可信的是()A甲地冰川作用显著,冰川漂砾保护下部冰体不易消融而形成B甲地冰川作用显著,冰川将漂砾带至冰柱上沉积而

25、形成C乙地风化作用显著,下部风化作用更强烈使岩石破碎而形成D乙地流水作用显著,流水侵蚀近地面岩石而形成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景观为冰川作用形成的蘑菇地貌、风力作用形成的蘑菇地貌,分别出现在冰川广布的青藏高原和风力大的西北地区,因此选C项。第2题,根据上题,甲地的蘑菇地貌是由于冰川作用,冰川漂砾保护下部冰体不易消融而形成的;乙地的蘑菇地貌是由于风力的差异侵蚀及岩性的差异形成的。答案:1.C2.A(2016山师附中模拟)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湿润地区丹霞地貌(图1)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图2)几乎是“全裸”的,

26、甚至变得“圆头圆脑”。据此完成34题。3湿润地区丹霞地貌露出“腰身”的主要原因是()A“腰身”雨水冲刷严重,植物易遭破坏B河流下切作用强烈,“腰身”陡峻挺拔C“腰身”地势陡峻、土壤浅薄,植物难以生长D岩石硬度不同,差异风化显著,“腰身”耸立4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A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B光照强烈,对岩石破坏作用大C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球状风化显著D冰雪融水冲刷地表岩石解析:第3题,根据题目材料及图示,可以知道只露“腰身”是因为顶部和底部都有植物生长,掩盖了地貌的其他部分。而“腰身”也即中间部位,雨水冲刷不严重,因为地势陡峻,难以发育土壤或土壤浅薄,难以生长植物,形成只

27、露“腰身”的现象。第4题,“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应该是风化和侵蚀作用的共同作用结果。球状风化是花岗岩地貌景观;融水侵蚀会形成切割地貌。答案:3.C4.A(2016北京市海淀区期中)读某河谷剖面图,回答56题。5该河谷()A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B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C乙处位于河流的凸岸D右岸侵蚀,左岸形成沙洲6图中()A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B处地层断裂下陷C沉积岩层因地壳运动而弯曲D甲地适合聚落的发展解析:图示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背斜顶部受侵蚀形成河谷。该河谷较宽,应位于河流下游;乙处坡度较陡,为凹岸侵蚀严重;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处岩层受侵蚀断裂;甲处位于平均洪水位内,不适合聚落分布。答案:5.B

28、6.C(2016南京市模拟)2015年11月10日晚浙江省丽水市发生山体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下图为该地区地层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7图中,最易发生滑坡灾害的地点是()A BC D8对图中区域叙述正确的是()Aa、b两河河谷形态均呈U型B此地地壳一直处于下降状态C甲处地貌形成与流水堆积有关D乙断层可能受张力影响所致解析:第7题,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由图可知处下方岩层为修公路已经被破坏,稳定性差,且该处坡度较大,所以处最易发生滑坡灾害。第8题,U型谷的形成是由于冰川侵蚀造成的,一般在高纬度或者高山地区,A项错。此地地壳如果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则该地应以外

29、力沉积为主,由所在地层剖面示意图可知,当地是沉积后发生水平挤压,抬升,然后以外力侵蚀作用为主,B项错。由图可以看出,甲处为谷地,应当为流水侵蚀形成,C项错。乙处断层是受内力拉伸,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发生断裂形成的,故选D项。答案:7.B8.D(2016重庆南开中学调研)读某区域等高线和地层分布示意图,完成911题。9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A600米 B570米C798米 D800米10甲处地貌类型为()A向斜成山 B向斜成谷C背斜成山 D背斜成谷11据图,乙处()A是李家庄良好的引水源头B是良好的储水构造C和甲地地势差异主要是内力形成D下切侵蚀作用明显解析:第9题,图中最高点海拔在1

30、3001 400米之间,最低点海拔在600700米之间,高差为600800米之间。第10题,读图,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甲处是山顶。根据岩层新老关系看,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构造,所以地貌类型是向斜山。第11题,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乙处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构造。根据等高线弯曲判断,是山谷地貌。背斜成谷,说明侵蚀作用强烈,D项对。答案:9.C10.A11.D二、非选择题12(2016惠州市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 mm,蒸发量超过3 000 mm。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高度200300米)集中分布(下图所示)。研究发现,湖泊水由

31、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3)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知,该地沙丘呈东北西南走向且沙丘的缓坡是迎风坡,故图示区域盛行风为西北风。第(2)题,该地风力强劲,沙源丰富,结合右图可知,地表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起阻挡作用,湖泊附近,水汽含量增多,由于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使风力对沙山的侵

32、蚀减弱,沙山不断增高。第(3)题,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的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故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答案:(1)西北风(偏西风)。理由:沙山(链)东北西南延伸;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2)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3)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

33、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13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读图回答问题。(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解析:第(1)题,冰川是由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是有降水(降雪)、气温低;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该地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第(2)题,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自4 000米以上的昆

34、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第(3)题,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可。答案:(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高考命题探源4|地形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5页(2015高考北京卷)下图为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A

35、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思维流程答案C1利用地质作用原理和规律突破地理思维主要包括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等相关内容,该部分知识概念较多,与生产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结合近年高考,应主要关注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其分析思路如下:2地貌成因和形成过程类主观题的答题模板地貌类型原因分析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背斜山、向斜谷岩层受水平挤压、岩层隆起形成背斜山,弯曲凹陷形成向斜谷断块山、裂谷岩层受过强挤压或拉张,岩层断裂,岩块上升形成断块山,下降形成裂谷火山岩浆沿火山通道向上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流水作

36、用河谷、沟谷河流在流动中对地面侵蚀而形成的冲积扇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出山口,由于地形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沉积在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水流变慢,再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形成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蘑菇等风力侵蚀地貌由于近地面风力大,风携带大量沙石对近地面岩石产生摩擦作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沙丘风力携带大量沙质物,在风速降低时,携带的沙质物沉降在地面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3.地形特征类题目思维建模思考方向满分术语地形类型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地形以为主;主要分布在地形区地势高、低地势高低、地势自向倾斜;地形崎岖

37、(平坦)或地面起伏大(小)海岸线平直、曲折海岸线平直;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等特殊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冰川地貌发育陕西省自然环境多样,历史悠久,西安(古称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图1为陕西局部地区示意图,图2为某野外考察组绘制的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秦岭的北坡出现多个三角形的山崖(如图),试说明其形成过程。(2)秦岭山脉对气流具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分析其对南北两侧气候的影响。(3)郑国渠兴修于公元前206年,西引泾水,东注洛水,穿行于渭北高原脚下,灌溉了关中平原4万余顷的田地。据图说明郑国渠选线的优越性。解析:第(1)题,考查地貌的成因,一般可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因素

38、分析,该陡崖的形成是由于南侧地层抬升,而北侧地层下陷而成,经过流水侵蚀下切,残余的部分呈三角形。第(2)题,秦岭地形对两侧气候的影响表现在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冬季时,秦岭阻滞了冷空气南下,使得山地南侧气温高于北侧;夏季时,秦岭山地南侧为夏季风迎风坡,该山坡多地形雨,降水较多,而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郑国渠走向大致和等高线平行,沿山麓延伸,沿线地势较为平坦,总体西北高、东南低,居高临下,水可自流。答案:(1)断层南侧地层抬升(北侧地层下陷),形成陡崖;经过流水侵蚀下切,残余部分呈三角形。(2)夏季阻挡夏季风北上,北侧气候较为干燥(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冬季阻滞冷空气南下,南侧气温较高。(3)位于山麓地带(靠近渭河平原),居高临下,可灌溉南部更多土地;地势西高东低,可自流引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