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夏银川市长庆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李鸿章提出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追求自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这表明A. 发展洋务成为清廷的国策要点B. 洋务派确立了自强求富的方针C. 靠列强扶持是改变困局的出路D. 变法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核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并结合材料内容可知,李鸿章主张通过缓和与洋人的关系来争取获得变法的时间,以期实现国家富强,由此可知,变法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核心,D正确;题干仅仅提及李鸿章的主张,并不能得出整个朝廷的
2、主张,A与题无关,排除;题干设计的是实现自强求富的手段,并未明确当时洋务运动的方针,排除B;根据题干可知,李鸿章主张自强,而非依赖列强实现自强,排除C。2. 近代部分人物的言论表,这些言论出现的主要背景是,当时林则徐“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左宗棠坚决主张收复新疆领土,提出了“塞防”与“海防”并重的观点。李鸿章“新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并以大办海军需用大量军费作借口,主张放弃新疆,专重“海防”。A. 西方海权观的传入B. 传统夷夏观根深蒂固C. 近代化运动的起步D. 边疆存在着严重危机【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
3、机日益严重,中国边疆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为此林则徐、左宗棠、李鸿章先后提出表格中的主张,故D正确;西方海权观的传入不是主要背景,故A错误;左宗棠和李鸿章的主张不能说明传统夷夏观根深蒂固,故B错误;洋务运动是近代化运动起步的标志,故C错误。3. 恭亲王奕诉在主政总理衙门时,把与外国交涉的“夷务”改为“洋务”。之后与欧洲有关的新鲜事物都被统称为“洋务”,而管理这些事物的汉族官僚们也被人们称作洋务派。这一现象的岀现A. 加深了清朝外交机构的半殖民地化B. 标志着向西方学习被社会普遍接受C.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D. 标志着清末洋务运动的大规模开始【答案】C【解析】【详解】从“夷务”改为
4、“洋务”反映的是中国人对西方事物态度由鄙夷到逐渐中立乃至认可的态度,因而有利于当时中西双方的交流,C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C。4. 梁启超说:“西国旧制,每有重收进口税,欲以保本国商务者,近时各国尚多行之。惟明于富国学者,皆知其非,以为此实病国之道也。”据此,梁启超A. 主张通过贸易实现富国B. 倡导学习西方经济理论C. 反对实行贸易保护主义D. 抨击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惟明于富国学者,皆知其非,以为此实病国之道也”可知,梁启超反对重收进口税和贸易保护,C正确;材料只是体现出梁启超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态度,并未标明梁启超主张通过贸易
5、实现富国,所以排除A;材料并没有涉及西方经济理论,B项错误;材料所说的贸易问题,并未涉及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D项错误。5. 19世纪末,梁启超持“儒学本位”主义立场,认为治天下当以儒学为主、科学为辅;20世纪初,他则坚持“科学万能”主义,以科学评判儒学;20世纪20年代,他又认为儒学以人生问题为旨趣而科学以客观知识为归宿,二者不可相互取代。梁启超思想观念的变化说明A. 在东西方文化冲突背景下的理性认知B. 先进知识分子致力于中西文化融合C. “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影响深远D. 民主和科学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晚清思想界领军人物梁启超的思想经历了“儒学本位”“
6、科学万能”,再到“二者不可相互取代”的历程,实际上反映了他从推崇儒学到科学,最后转向对东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反映出一位知识分子的反思历程,A正确;材料中梁启超最终强调东西文化各有侧重,不可相互取代,而不是说明二者融合,排除B;题干中梁启超思想的变化实际上摒弃了“中体西用”思想观念,排除C;D项说法不符合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的思想主张,排除。6. “礼拜”为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士于明末在菲律宾所创,后传人中国;“星期”系中国人于19世纪末创制。最终,“星期在书面语和共同语中替换了“礼拜”。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B. 盲目排外心理推动C. 学习西方到制度层面D. 白话文运动
7、的开展【答案】A【解析】【详解】中国自创词汇取代外来词汇,说明随着中外民族矛盾的激化,中国人产生民族主义的心理,故A正确;盲目排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向西方学习的深入和白话文运动的开展与题干无关,排除C和D。故选A。7. 四川保路运动期间,川路公司即曾拨出专款,先后创办蜀报西顾报、白话报,保路同志会也曾编辑印行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作为会刊,开辟“报告”、“纪事”、“著录”等栏目,专门登载保路运动的消息和评论,受到各界普遍欢迎。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第13号“报告”透露“本会报告日出万纸,尚不敷分布远甚。今更与印刷公司再三筹商,苦心设法,每日多出五千张。”这说明A. 保路运动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
8、础B. 大众传媒满足了市场文化消遣的需要C. 大众传媒推动社会政治运动发展D. 保路运动得到了大众传媒的广泛支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提到的报刊并非普通的大众媒体,它以宣传保路运动为目标,尤其是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开辟的专栏,并不是为了满足大众的业余消遣,但仍十分畅销,说明有很多人在关注保路运动、支持保路运动,A项正确;报刊内容并不具有通俗性、趣味性,排除B项;保路运动以维护经济权益为目的,不属于政治运动,排除C项;材料提到的报刊,是由“川路公司即曾拨出专款”创办,不是普通的大众媒体,D项从材料无法得出。8. 20世纪初,对欧美社会认真作过考察的孙中山认识到只有国家繁荣富强这一个目标是不
9、够的,他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这表明孙中山认识到A. 走社会主义是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B. 工农劳苦大众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C. 确定符合实际的革命目标的必要性D. 西方民主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答案】C【解析】【详解】孙中山认识到革命不仅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还要解决民生问题,由此提出了“社会革命”。这表明孙中山已经认识到中国革命要确定符合实际的革命目标,才能避免欧美的弊端,故C正确;孙中山并不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故A错误;材料信息不是说民主革命的主力军问题,故B错误;孙中山未批判西方民主共和政体,故D错误。9. 有学者这样描述近代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
10、“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国民革命运动能够充分证明该观点的正确性B. 该现象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未成功的重要原因C. 该现象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得到改变D. 作者正确地揭示了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主革命的特点【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讲述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中国近代的各个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此点正是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未成功的重要原因,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上层知识分子已经和广大的农民相结合,故
11、A项错误;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已经开始注意将知识分子与广大工农群众相结合,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革命的一个特点,故D项错误。10. 由下表可知,云南边疆民国11年云南猛卯行政区(滇西)对外贸易情况类别进口过境出口数量价值数量价值数量价值土布5000件8000元1000件1600元洋纱3000斤3600斤条铁5000斤长刀5000把15002500元剪刀1000把200元左右A. 封闭性被逐步打破B. 集市贸易种类繁多C. 出现区域长途贩运D.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云南一些地区进出口的商品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增加,反映出这一地区封闭
12、性被逐步打破,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不是集市贸易,排除B;“出现”的说法错误,排除C;材料看不出发展多么迅速,有些商品只是刚刚有出口,排除D。11. 20世纪20年代初以梁漱溟、冯友兰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学派诞生,他们主张“援西学入儒”,“儒化、华化西洋文化”,用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该主张意在A. 强调传统儒学重要性B. 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C. 扭转新文化运动方向D. 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实际是要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故D符合题意;现代新儒学派主张儒学与西学的融合,并非强调传统儒学重要性,故A不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思想是坚持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学
13、习西方先进技术,故B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是猛烈批判传统文化,故C不不符合题意。故选D。12. 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鲁迅呐喊、阿Q正传和祥林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和秋,都是以白话文形式呈现的经典之作。此类作品,文学史界名之日“启蒙主题文学”。该“启蒙主题文学”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A. 彻底推倒了“孔家店”根基B. 废止了文言文而推行白话文C. 充分暴露了中国人的劣根性D. 大大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新文化运动。从材料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学,以鲁迅、巴金等的作品为代表,揭露和鞭挞了封建蒙昧主义,使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以弘扬,这正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流思想
14、相吻合,故D项符合题意。A项虽然也是其社会功能,是服务于弘扬民主和科学,故A不符合题意;“废止”说法太绝对、C不是根本目的所在,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二、非选择题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 “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国民享有对包括总统在内的所有政府官员的选举权与罢免权。”临时约法材料三 “臣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符合法律所定资格者,可为文武官吏。”材料四 “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材料五 第五章“内阁总理”,规定:“内阁总理
15、辅佐临时大总统”;“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临时约法请回答:(1)比一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表达的观点有什么不同?指出两则材料各反映的时代背景。(2)材料三出自1908年清政府为安抚人心颁布一部所谓的宪法,材料四是临时约法,比一比内容上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分别说明了什么?(3)材料五中内阁总理同总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这样规定?综合上述材料评价临时约法。【答案】(1)主权在君和主权在民。时代背景:周代分封制下,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辛亥革命,建立民国,颁布约法,西方政治学说传入中国。(2)臣民和国民,说明是君主制还是共和制;有无各民族平等,说明是否放弃满洲贵族的特
16、权地位;官吏是否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说明官吏的产生是由上级任免还是选举产生。(3)关系:相互监督、相互牵制。规定:防止袁世凯专权。评价: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意义,但后来被北洋军阀破坏。【解析】【详解】(1)根据“莫非王土”可得出材料一强调主权在君,根据“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可得出材料二强调主权在民。时代背景:根据周代的内容可得出周代分封制下,天子具有至尊权威;结合辛亥革命的内容可得出辛亥革命,建立民国,颁布约法,西方政治学说传入中国。(2)根据“臣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可得出臣民和国民,说明是君主制还是
17、共和制;根据“各民族一律平等”可得出有无各民族平等,说明是否放弃满洲贵族的特权地位;根据“符合法律所定资格者,可为文武官吏。”“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得出官吏是否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说明官吏的产生是由上级任免还是选举产生。(3)关系:根据“内阁总理辅佐临时大总统”;“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可得出二者是相互监督、相互牵制。规定:结合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可得出是防止袁世凯专权。评价:根据所学可得出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意义,但后来被北洋军阀破坏。14. 阅读材料:材料一 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
18、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材料二 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国家,中国是从19世纪开始进入农业文明向现代工
19、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过程的,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要素,然而也应该看到,现代化的变迁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冲击反映”的过程,对于中国来说,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的绵延。只是到了19世纪、20世纪,当西方的示范展示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时,中国才对自身历史的内部挑战产生了一种多少是变化了的回应方式,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戊戌变法的“大同书”等等中都可以找到根据,这种回应方式离不开中国的历史传统。这样,中国历史的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示范效应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映类型与历史走向。陈达凯主
20、编的中国现代化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近代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模式。概括中西方近代化在本质和手段上的相同之处。(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演变,说明“中国历史的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示范效应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映类型与历史走向”。【答案】(1)西方模式:思想(精神)制度器物;中国模式:器物制度思想(精神)。相同点:本质上:都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科学化(理性化)。手段上:都采用了改革和革命两种方法。(如果学生只答出“改革”或“革命”一种方法;如果学生答出“变法”、“暴力手段”或“武力”等)(2)太平天国运动:把西方基
21、督教教义与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相结合,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农民起义,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但也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戊戌变法: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新派顺应时代要求,仿效日本君主立宪制,实行政治变革(或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挽救民族危亡。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仿效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并实行责任内阁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五四运动时期:先进中国人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如果学生答出的只是五次运动的历史意义,没有突出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要点给分)【解析
22、】【详解】(1)关于“模式”,围绕思想、制度、器物三方面来指出中西近代化的模式。关于“相同点”,运用现代化史观,结合材料信息“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工业化”、“民主与科学”,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来概括“本质”,根据材料信息提示“资产阶级革命”和“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进行概括“手段”。(2)由材料“西方文明示范”“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映类型与历史走向”的表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当西方的示范展示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时,中国才对自身历史的内部挑战产生了一种多少是变化了的回应方式”, 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事件中选取相关史实来进行说明。引用的史实一定要突出内因和
23、外因的共同作用。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山东巡抚袁世凯虽为惩办拳匪最得力之人,但此时也与刘坤一、张之洞态度一致。四川、陕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这样,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追究。可见,中央权威已经下降到极点,地方权力不断扩大。使得晚清政将摇摇摇摇欲坠。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路制的特点及其意义。
2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地方行政权力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答案】(1)特点: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服务于中央集权;意义: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后代治国提供了借鉴等。)(2)变化:汉族官僚集团力量上升,地方督抚权势扩大。原因: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国内农民起义的发展:地方督抚的见识与才干,满清贵族的保守与无能等【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新设机构可以看出,宋代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从权力的流向看,宋代实行路制是为了服务于中央集权;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削弱地方行政、军事、财政权力,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方权力的削弱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举措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变化:根据材料“中央权威已经下降到极点,地方权力不断扩大”以及材料中列举的主要人物可以看出,晚清时期,汉族官僚集团力量上升,地方督抚权势扩大。原因:根据材料“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族地主势力随之兴起,即国内农民起义的发展推动了汉族官僚集团力量的上升;从主观因素看,地方督抚的见识与才干,满清贵族的保守与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