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 第21课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处死;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他们几位领导人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行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为什么要改革?怎么改革?结果怎样?如何评价?看书思考:赫鲁晓夫 原苏联领导人。从1953年至1964年,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年
2、-1964年);美苏核对抗,冷战时期苏联的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1971年,赫鲁晓夫下台后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苏联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农庄 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
3、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地位日益稳固 2.措施: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1、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 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玉米 2、农业方面的改革
4、开展种植玉米运动赫鲁晓夫在农场视察赫鲁晓夫参观肉联厂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 米,产量很低。业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3、工业方面的改革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2.措施: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3.结果:收效甚微 4.失败原因: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
5、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他功过参半的一生赫鲁晓夫(18941971)东方1 号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接见永载史册的征服宇宙空间英雄尤里.加加林 赫鲁晓夫生平最“得意”之作:在联合国大会演讲席上,当着全世界代表脱下大皮鞋,用手一边大力敲打
6、演讲台,一边大吐“口水”(口沫横飞)十张纸巾都不够用!提示:(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明理由。勃列日涅夫 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人。1964年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大大增强。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1968年他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占领了阿富汗。他曾经被毛泽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
7、,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在经济方面: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勃列日涅夫(1906-1982)改革前期:国民经济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潜射导弹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战略轰炸机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核弹头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万 340万 1978 210万 440
8、万 坦克 1968 8500 32400 1978 10500 50000 战术飞机 1968 5100 4000 1978 4500 4600 水面战舰 1968 360 320 1978 172 240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个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世界现代史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1983年时的苏联导弹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1971-19751976-1
9、9801981-1985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6.4 4.2 3.35.7 3.8 3.27.4 4.4 3.7 2.5 1.7 1.1 4.5 3.3 3.15.7 3.7 3.2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改革后期经济逐渐停滞:70年代为维持超级大国地位,着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改革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进入僵化状态,苏联社会陷入因境。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失败原因:(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
10、于保守;(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1931年出生于俄罗斯南部一个农民家庭,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时间:改革背景:内容:结果:影响:1985年社会动荡,经济停滞经济流域 政治领域 失败苏联解体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重点在经济领域: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重点在经济领域:
11、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原因: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优先发展重工业,仍未放弃苏联传统做法。材料: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国家的条文。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苏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未能得到人民包括1000多万苏共
12、党员的积极响应,军队也拒绝执行命令,甚至发生倒戈。八一九事件 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俄罗斯国旗升起1991年月12月25日 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问题赫鲁晓夫农业一度促进农业发展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勃列日涅夫重工业国防工业成为超级大国戈尔巴乔夫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苏联剧变并最终解体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苏共领导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政治、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都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异: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
13、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工业,戈尔巴乔夫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模式只是进行小修小补,但后者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而失败。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完善。2.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要使人民得到实惠,才能得到人民支持。课本知识的相关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争后,形成了美国和苏联两极格局,取代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
14、局就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即赫鲁晓夫统治时期),双方的争霸有缓和也有紧张的时刻,但战略优势在美国。第二阶段:60年代到70年代末(即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美苏争霸,苏联是战略进攻,美国是战略防守。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到苏联解体(即戈尔巴乔夫统治时期),美国从战略防守转为战略进攻,苏联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练习:1、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B对斯大林的崇拜有增无减 C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D农业全盘集体化,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 练习: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把重点
15、放在农业 B把重点放在工业 C没有改变经济体制 D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练习:3、下列对赫鲁晓夫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B大种玉米运动符合苏联的社会实际 C在维持原有的经济体制基础上局部改革 D农业是其改革的重点 练习:4、从十月革命至20年代,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结论 A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B要使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 C要为工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D要把市场和计划结合起来 练习5.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改革提出“加速战略”;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在农业领域;D.没有
16、取得任何成就 B6、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当政时的政策相比 A、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B、都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 C、都否定了十月革命 D、都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 7、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AA8、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案 D、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发生 B9、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
17、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10、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B、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C、改革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 CA 危害: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 定,也影响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材料:1913年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思考:从上面的数据能得出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危害?信息:苏联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停滞不前。说明了: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日益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