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周练试题(九)(时间60分钟,共计 38 分)选择题每个3分(合计24分)题项12345679答案一、选择题(18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革灭殆尽(di) 暴霜露(bo) 弊在赂秦(l)B思厥先祖父(ju) 为国者(wi) 洎牧以谗诛(j)C日削月割(xu) 一夕安寝(qn) 小则获邑(y)D六国互丧(sng) 如弃草芥(ji) 抱薪救火(xn)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其皆出于此乎C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今
2、守之而不足D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虽董之以严刑3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鸿门宴语言精练、绘声绘色,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项羽的话,骄横气盛;刘邦的话,礼仪备至;范增的话,老谋深算;张良的话,老练透辟。B烛之武退秦师的核心部分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烛之武以一己之力,成功说服秦国撤军,瓦解了秦、晋对郑国的围困。C阿房宫赋探讨秦国速亡的原因,六国论阐发六国破灭的缘由。前者写于唐朝日益鼎盛之际,后者写于北宋为周边国家蚕食侵割之时,均为针砭时弊的名篇。D论语是语录体,言简意赅;孟子对话精彩,思辨性强,善于取譬设喻,因势利导;庄子常用寓言来表达思想,形象生动,富
3、于启发性。4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秦以攻取之外 以有尺寸之地 举以予人 以地事秦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洎牧以谗诛 不赂者以赂者丧A/B/C/D/5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夫晋,何厌之有 求人可使报秦者 非我也,岁也 具告以事 若属皆且为所虏 此世所以不传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A/B/C/D/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动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你,代词)B范增说项羽曰(劝说,动词)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动词)C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告辞,
4、动词)不辞辛苦(推卸,动词)D越国以鄙远(卑鄙,形容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形容词)二、专题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过秦论(节选)贾谊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
5、、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
6、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
7、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B.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因:沿袭。C. 追亡逐北 北:北方。D.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
8、的。8. 面对同一史实,贾谊的过秦论与苏洵的六国论从不同的角度来立意,都是借古讽今,被后人誉为“史论双璧”。(1)六国论中开头说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过秦论选文中也写到相关证据,请概括这些证据。(4分)(2) 六国论第四段中作者从六国方面进行假设,“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而在过秦论选文中也写到了相关事例,请概括这些事例。(4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
9、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B颔联“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路上情景,“柳拂桥”为眼前送别场景。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D全诗语言平白质朴,沉郁顿挫,颇能体现杜牧诗歌清健俊爽的风格。10诗人的情感中体现在尾联的“寂寥”上,结合全诗,简
10、要分析是怎样表现的。(6分)平遥二中高一年级周练语文试题(九)答案选择题每个3分(合计24分)题项12345679答案BBCDCBCD1【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解此类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A项,“暴霜露”中“暴”应读“p”,意思是“暴露在霜露之中”。C项,“一夕安寝”中“寝”应读“qn”,意思是“睡上一夜安稳觉”。D项,“六国互丧”中“丧”应读“sng”,意思是“六国相继灭亡”。故选B。2【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
11、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A项,两个“因”都是介词,可译作“因为”。B项,前一个“其”是代词,可译作“它的”;后一个“其”是副词,表揣测语气,可译作“大概”。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作“却”。D项,两个“虽”都是连词,可译作“虽然”。故选B。3【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赏析文言文
12、内容的能力。C项,“前者写于唐朝日益鼎盛之际”说法错误。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当时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因此,阿房宫赋写于唐朝日渐衰亡之际,并非写于“唐朝日益鼎盛之际”。故选C。4【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
13、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考查了虚词“以”的意义,以:介词,用;以:连词,而;以:目的连词,来;以:介词,用;以:连词,而;以:介词,因为;以:介词,因为。故选D。5【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把握能力。常见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定于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等。要做好这类题前提是会翻译,另外就是熟悉语法特点。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有何厌。宾语前置句。求人可使报秦者: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正常语序是求可使报秦者人。定语后置句。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非
14、”否定判断“也”肯定判断,判断句。具告以事: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正常语序是以事具告,介词结构后置。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用“为所”表示被动,被动句。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判断句。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即“不欺余”,宾语前置句。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被动句。是宾语前置句,是定语后置句,是判断句,是介宾结构后置,是被动句。故选C。6【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的根本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提升文言阅读的素养。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
15、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A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若,代词,如果。C项,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辞,动词,推辞。D项,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鄙,鄙,名词,边邑。故选B。7. 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为:追逐逃跑的军队。“北”指败北的军队。故选C。8. (1)非战不善: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之属为之谋,齐明之徒通其意,吴起之伦制其兵。弊在赂秦:于是从散约败,
16、争割地而赂秦。(2)贾谊的过秦论写到六国礼贤奇才的事例:诸侯“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四君子宽厚爱人、尊贤重士。9D10(1)前面两联写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阳光和煦,积雪消融,芳草青葱,马声洪亮,想象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和眼前春风杨柳的青弋江,景色美丽,离人忧愁,为后面的寂寥做了铺垫。(2)颈联采用对比手法。写友人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但自己的心情却像飘摇的旗帜一样,空虚无着,怅然若失,凸显了自己的寂寞惆怅。(3)尾联直抒胸臆。说两人同到宣州,却不能一同回京,独身回去的诗人会在良辰佳日倍感寂寞,将寂寥之情推向高潮。【分析】9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17、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沉郁顿挫”错误。沉郁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全诗写山水有远有近,抒情有虚有实,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情韵悠扬,风华流美。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自己
18、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故选D。10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人的情感中体现在尾联的寂寥上,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是怎样表现的”,需要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如何体现“寂寥”的。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颔联,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
19、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为后面的寂寥做了铺垫。颈联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诗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尾联直抒胸臆,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
20、,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诗人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抒发惜别之情。参考译文:过秦论(节选)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
21、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