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银川一中2021/2022学年度(上)高二期中考试历 史 试 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1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把周王族子弟,诸如“文之昭”“武之穆”“周公之胤”等分封在全国各地。周初分封制A保障了周天子的政治特权地位 B体现了王族内部对权力的再分配C避免了王族内部争夺最高权力 D加强了对被征服地区的直接控制2据周人自己的传说,其祖先后稷发展农业,后世忘了农业,在北方畜牧为生的几代,然后在公刘时代,他们才重新务农。这一段周折,伴随着周人由山西西南到河套地区再进入泾水流域,最后进入岐山的迁徙进程。据此可推知,周人A文明具有多元与兼容性 B农耕文明达到了较高水平C农业与畜
2、牧业轮流交替 D是起源于北方的游牧部落3.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采用“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并加强了对财税官员的监督和考核。如礼记王制篇中曰:“用地大小,视年之丰耗量入以为出。”这些举措A体现了征税标准的变化 B推动了商业都市的涌现C反映了土地制度的变革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4韩非子有度中,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一主张A体现了法律至高无上 B确立了专制集权政体C避免了权力的滥用 D体现了法治公正理念5庄子杂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为楚国宰相,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活乌龟,也不愿意为庙堂用以卜卦的死龟为由,拒绝了
3、楚威王的邀请。这说明他A崇尚“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B主张“无为而治”的治国方法C信仰“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D淡泊名利、追求精神逍遥自由6秦汉之际的历史经历了由统一、分裂、重新统一的过程,国家结构形式选择也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郡县制为秦代统治者的急功近利而一度崩溃,而重蹈覆辙如楚霸王项羽,同样为历史所否定。在迈向单一郡县制过程中,有一种过渡性的中间形态的结构形式。材料旨在论证A汉初实施郡国并行的合理性 B郡县制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C秦汉由分裂到统一的必然性 D分封制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7. 西汉时期,每遇蝗灾旱灾,都要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齐时期设立
4、了“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这说明,古代防疫活动开展的主要保障是A传统中医学的发展 B治理机制的延续发展C外来宗教大力援助 D社会救治机构的建立 8下图为全国出土的先秦、秦汉时期铁制农具数量对比图。这表明秦汉时期A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发展 B铁制农具得到普及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民众生活非常富足9西汉刺史秩仅六百石,只相当于一个中下等县令的品秩,却“奉诏六条察州”,监察秩二千石的郡国守、相乃至诸侯王。有评论者认为,这样可以使得“官轻则爱情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伤吏泊之威重”。这体现出西汉刺史制度的显著特点是A内容丰富,体系完备 B以小监大,以卑督尊C地位独
5、立,专权跋启 D分工合作,职责明确10下图所示是出土于今河南南阳的东汉中晚期墓葬中的画像石上的画面(局部)该画面反映出当时A犁耕技术在中原地区推广 B农民对农业丰收的期盼C男耕女织的分工协作发达 D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加强11据隋书志载:“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人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历宋、齐、梁、陈,如此以为常。以人竞商贩,不为田业,故使均输,欲为惩劝。虽以此为辞,其实利在侵削也。”隋朝廷此举意在A将商业税打造成核心税源 B助力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 C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D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繁荣12下表为不同时期关于
6、均田制下小农受田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从北魏到唐朝前期时期内容出处北魏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所受之田率信之”,再加桑田20亩,一夫一妇可受田140亩。魏书食货志隋朝隋朝隋文帝“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隋书食货志唐朝太宗巡幸至灵口(陕西临漳),“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册府元龟A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生态恶化导致耕地锐减C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D社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13784年,唐德宗削藩失败后痛下“罪己诏”,公开承担了导致天下大乱的责任,宣布李希烈、田悦等人叛乱是因为自己的失误,故而赦免了这些叛乱的藩镇,表示今后“一切待之如初”。这主要
7、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弊端突显 B安史之乱发生的必然性C中央集权开始受到威胁 D唐政府统治力严重下降14643年,唐太宗下诏:“汉、魏以来,或赐牛、酒,牛之为用,耕稼所资,多有宰杀,深乖恻隐。其男子年七十以上,量给酒米面。”714年,唐玄宗下诏:“杀牛、马、骡等犯者科罪,不得官当,荫赎。公私贱隶犯者,先决杖六十,然后科罪。”这些做法A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B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C加速了均田制的瓦解 D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5. 据韩愈原道描述,当时僧人、道士均视孔子为“吾师(释迦牟尼、老子)之弟子”,而儒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这表明唐代A儒学地位遭到挑
8、战 B三教合一局面形成C实行文化开放政策 D早期理学思想产生16. 苏轼曾言:“夫科场之文,风俗所系,所收者天下莫不以为法,所弃者天下莫不以为戒。 昔祖宗之朝,崇尚辞律,则诗赋之士曲尽其巧,自嘉祐以来,以古文为贵,则策论盛行于世,而诗赋几至于熄。何者?利之所在,人无不化。”苏轼意在强调A科举制改变了诗歌在宋朝的地位 B科举制反映了宋朝的风俗习惯C科举制体现了宋朝考试的功利性 D科举制形成了宋朝的读书风尚17. 下图所示为北宋墓葬出土的景德镇窑青白釉胡人牵马俑。其可用来佐证宋代A中外贸易兴盛 B矿冶业占有重要地位C娱乐活动丰富 D追求个性的审美18. 宋代规定蕃舶如果“因风水不便、船破樯坏者”,
9、不征收实物税。宋真宗时广西路转运使胡则救助遭风飘至琼州而困窘乏食的番舶,“命贷钱三百万”。上述政策A保障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 B导致政府财政收入锐减C体现了朝贡贸易厚往薄来 D放松了对外贸易的监管19. 两宋时期,各地先后兴起的市镇超过了3600处。作为新兴的农村商业中心,市镇并不以政治中心为依托,而是基于商业和市场活动兴起,又以商品经济体的形式发展,因而具有鲜明的经济中心的特征。这种情况表明两宋时期A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 B乡村经济进行自我调整和创新C城乡之间开始出现商品交换活动 D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20宋史道学传:“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其学加亲切焉,大抵以格物致知为
10、先,明善成身为要。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其原因是A“格物致知”是达到天理的正确途径 B继承孔孟“道统”并使理学走向成熟C朱熹使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D“明善”是遏制伪善和致良知的关键21唐朝进士科诗赋题,主题多是景物题咏或怀古,如山出云诗、金谷园花发怀古。宋朝进士科诗赋题,出现了大量诸如龙船习水战诗、悬爵待士诗、主圣臣贤诗之类的主题。以上变化说明A宋朝重视官员政治素养 B唐宋进士考试题材单一C理学推动科举制的成熟 D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22明初废除丞相后,一切中央大权集中到皇帝,但是保留了前代“廷推”、
11、“廷议”的传统。重要官员由六部长官等中央官员及巡抚、总督等开会公开推举,各部不能决定的大事,由中央各部长官“廷议”公决。这说明A明朝政治制度相比前代大大退步 B官制调整使得中央决策更加完善C废除丞相并未导致皇权完全独裁 D中国古代有集体决策的民主传统23. 从1391年到1533年,河南省西华县和虞城县新垦的耕地分别是原有耕地的10倍和 17倍,但两县的田赋却从未增加。由此推知,明朝A农业生产技术停滞 B政府重视改善民生C封建统治潜藏危机 D经济结构发生改变24明代,个别地区开始出现押租制,即佃农向田主交纳高于一年地租额的货币量作抵押,退佃时归还押金,不计利息。租佃关系存续期,地主不能随意换佃
12、。清代,押租制在四川、湖南、江西等地获得一定发展,其他各省也有出现。押租制的实行和发展A加重了地主对佃农的剥削 B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C确保了佃农的生产经营权 D表明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25. 明代晚期,中央与地方权力发生转移,乡村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新型地方精英崛起,绅士或富民承担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重要作用。政府职能部分转移至民间社会。上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理学统治地位确立 B中枢权力弱化 C朋党之争日益严重 D社会经济发展26. 嘉靖七年(1528年),明朝对官员闲居服饰做了规定,所戴之冠名为“忠静”,“在京许七品以上官在外许方面官及各府堂官、州县正堂、儒学教官服之”。然而到嘉靖末年
13、即有僭戴和仿制者,“朝家也曾设禁,士民全不知警”。这表明,明朝后期A纺织业出现重大发展 B社会物质生活普遍改善C士大夫引领时尚潮流 D传统社会秩序遭受冲击27明朝后期,王廷相、杨慎等人从“济世”“救民”的“实念”观点出发,“贵实行”,主张从事实事、实政,力主改革弊政,提倡“有用之学”。这客观上反映出当时 A理学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 B专制统治强化社会危机严重C士大夫力图恢复先秦儒学 D人们追求个性自由思想解放28明清时期,国家只有“钱法”、“钞法”而无“银法”,白银的熔铸、发行及管理权利多属民间势力,供应来源主要是海外的日本、美洲等地。政府对于白银的开采也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14、A货币主导权逐渐下移 B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C白银货币价值被忽视 D外商控制了中国市场29清朝文献通考中记载乾隆八年规定:“嗣后凡遇外洋货船来闽、粤等省贸易,带米一万石以上者,免其船货税银十分之五。五千石以上者,免十分之三。其米听照市价公平发售,若民间米多,即著官为收买,以补常社等仓”。这反映了清政府A农耕经济走到了尽头 B放宽民间海外贸易的限制C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 D用经济手段促进贸易平衡30明清之际的一些进步思想家,把学术研究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或以复兴古学(经学)为已任;或独辟蹊径,开诸子学研究新风气;或探究“切用于世”的学问;或会通西学,倾心于“质测之学”的研究
15、。他们的研究A批判和否定了孔孟儒学 B促使正统思想发生改变C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D抨击了理学的空疏之弊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余秋雨的演讲材料二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
16、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材料三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
17、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明“不主张远征”的主要原因。简要分析这种特征对中华文明带来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5分)(3)根据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3分)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袁氏世范为南宋孝宗五
18、年时任乐清县令的袁采所作,阐明了家人族属和睦相处的各种准则。初名俗训,立意“训俗”,即“使田夫野老、幽怨妇女皆晓然于胸”,“庶几息争省刑,俗还醇厚”。后来,其同窗好友刘镇在序言中认为,此书可以“远诸四海”“垂诸后世”,成为“世之范模”,建议将此书改为“世范”。袁氏世范由此而得名。表1袁氏世范内容摘选卷别内容睦亲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若父兄言行之失若,显然不可掩,子弟只可和言几谏。若以曲理而加之,子弟尤当顺受而不当辩。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己。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听。处己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注:乡里)之术。凡人行己
19、公平正直者,可用此以事神,而不可恃此以慢神;可用此以事人。如不能为儒,则医卜、星相、农圃、商贾、使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治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买产之家当知此理,不可苦害卖产之人。异居分析之初,置产、典买之际,尤不可不仔细。至于分析,止凭阄书(分家的契书),典买止凭契书(注:契约、契据)据袁采袁氏世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袁氏世范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应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33【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12分)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nu,锄草),果隋(注:隋可能指蓏,意即瓜类植物的果实)嬴(一种
20、寄生蜂)蛤,不待贾而足,地孰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z y,指懒惰或贫弱的人)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ng,关门),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今陕西户县北)、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四沈昙庆传(1)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概括指出史记和宋书对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描述有何异同。(6分)(
21、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材料二中所述经济状况出现的原因。(6分)高二期中历史试卷参考答案(2021/2022上)一、选择题 (一题2分,共30题,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BADDDABAB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ADAACAAB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CCCDDBACD二、 非选择题(共40分)31.【答案】(16分)(1)原因: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使中华民族不对外扩张也能生存和发展;宗法观念及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央集权的形成;封闭的大陆环境。(4分)影响:形成了稳定统一的政治,繁荣的经济、文化;使中华文明源远流
22、长,从没有中断;造成闭塞,缺少交流。(回答两点得4分)(2)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5分)(3)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1分)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回答两点得2分)32.【答案】(12分)【示例1】看法:袁氏世范既受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影响,又有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3分)说明:宋代儒学复兴,儒家思想走向普及化和世俗化。士大
23、夫将传统伦理用于日常修身治家中,如该书“睦亲”要求子弟要孝悌,“处已”中要求注重忠信公正等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宋代进入平民社会,社会经济繁荣,一些新的伦理观念开始出现。所以,袁氏世范又突破儒家传统伦理的古板正统,体现出适用和近人情的特点,如提倡父子兄弟相互体谅,为父者也应反思自己过错,家族子弟可以从商等。可见,袁氏世范在遵从儒家传统伦理的基础上,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伦理。(9分)【示例2】看法:袁氏世范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3分)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商业活动更加普遍,商人地位提高,“农本商末”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因此,该书“处己”中认为家族子弟读书致仕之外还可以从事工商
24、业在内的其他行业,“治家”中也涉及到经商原则和商业道德的表述。可见,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也催生了新的经济观念。(9分)【示例3】看法:袁氏世范宣扬子弟要顺从父兄。(2分)说明:该书“睦亲”中强调“人之孝行,根于诚笃”提倡孝道。这体现了儒家孝顺、真诚等思想,是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这是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到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6分)(此示例,仅针对表中一条信息提出表浅的看法予以说明,未从整体上提炼看法,最多给8分)(其他看法举例:(袁氏世范)体现了儒家道德标准;袁氏世范对基
25、层治理有重要意义;袁氏世范中的传统文化精华对和谐社会构建有积极意义等)【解析】首先,审题得知关键词为袁氏世范内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据表格分为三个部分;在答题过程中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去进行切入;以思想文化为例,可得材料中“睦亲”要求子弟要孝悌,“处己”中要求注重忠信公正等道德修养体现袁氏世范受到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影响;二从材料中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己。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听体现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伦理;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33. 【答案】(12分)(1)相同:地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不同:史记中江南尚未开发,人烟稀少,生产落后,工商业不发达;宋书中江南开发后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和商业发达。(6分)(2)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相对北方更为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