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2016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 单元质量评估(四)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8143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 单元质量评估(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5-2016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 单元质量评估(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5-2016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 单元质量评估(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5-2016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 单元质量评估(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5-2016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 单元质量评估(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15-2016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 单元质量评估(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15-2016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 单元质量评估(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15-2016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 单元质量评估(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15-2016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 单元质量评估(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质量评估(四)(第7章)(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对人类都是有利的B.“生存”的“适者”,对人类都是有益的C.在自然选择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解析】选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个体间存在生存斗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生物不断进化出新类型。自然选择所保留的

2、变异是对生物自身有利的,对人类不一定是有利的。在自然选择中,环境条件起主导作用。【补偿训练】下列关于达尔文学说和拉马克学说的区别,正确的说法是()A.达尔文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以引起不定向的变异B.拉马克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C.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D.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解析】选D。达尔文学说认为环境起选择作用,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才能适应环境,并得以保留。拉马克认为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生物体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相应的变异。前者的观点是正确的,后者的观点是错误的。2.(2015临沂高一检测)将某生物种群分成两组,分别迁移到相差悬殊的两

3、个区域A和B中,若干年后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A区域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SS=80%,Ss=18%,ss=2%;B区域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SS=2%,Ss=8%,ss=90%。下列基因频率结果错误的是()A.A区域S基因的频率为89%B.A区域s基因的频率为11%C.B区域S基因的频率为6%D.B区域s基因的频率为89%【解析】选D。由题干数据可知,A区域S基因的频率=(802+18)(1002)100%=89%,s基因的频率=1-89%=11%;而B区域S基因的频率=(22+8)(1002)100%=6%,而s基因的频率=1-6%=94%。3.(2015郑州高一检测)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说法正

4、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物种而不是个体B.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D.两个种群经过长期地理隔离后有可能达到生殖隔离【解析】选D。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地理隔离有可能形成生殖隔离,但生殖隔离的形成可能不经过地理隔离。4.科学家对某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不同体色的蟹的数量不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A.中间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不易被天敌捕食B.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繁殖能力弱C.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

5、食物来源太少D.中间体色是新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性状【解析】选A。据图分析可知,中间体色的个体数目明显占优势是因为与环境相适应(容易获得食物,不易被天敌捕食等),某种性状的生物个体数量少不是某一固定因素造成的。【误区警示】利用自然选择学说分析有关问题的几点提醒(1)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是不定向的。(2)选择是定向的,方向是适应环境或人为的选择。(3)变异在先,选择在后,如药物只是起到选择作用,而不会引起生物的变异。5.目前人类的进化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科学家表示,人类再经过几代将会进化到一定程度,从而出现几种可以抵御糖尿病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人种会

6、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相似B.人类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人类在不断进化C.基因突变产生可以抵御糖尿病的基因,这种变异决定人类进化的方向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解析】选D。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人种生存的环境不同,再加上种群基因库也不同,所以进化方向是不同的,故A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故B项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故C项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故D项正确。6.(2015六安高一检测)疟疾流行的地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携带者(Aa)对疟疾的感染率比正常人低得多。现

7、对A、B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B地区流行疟疾。已知A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比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94%B.B地区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大于8%C.变异的有利是相对的,取决于环境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产生是基因重组的结果【解析】选D。A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是90%+8%/2=94%,A正确;B地区流行疟疾,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携带者(Aa)对疟疾的感染率比正常人低得多,故B地区人群中的Aa基因型频率大于8%,B正确;变异是否有利和有害取决于环境,C正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D错误。7.(2014海南高考)在某只鸟的一窝灰壳蛋中发现了一枚

8、绿壳蛋,有人说这是另一种鸟的蛋。若要探究这种说法是否成立,下列做法中,不可能提供有效信息的是()A.观察该鸟是否将该绿壳蛋啄毁或抛掉B.待该绿壳蛋孵出小鸟后观察其形态特征C.将该绿壳蛋与已有的鸟蛋标本进行比对D.以绿壳蛋蛋清与该鸟血浆蛋白为材料做亲子鉴定【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一窝灰壳蛋中发现了一枚绿壳蛋”。(2)关键知识:生物的变异、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A项中,观察该鸟是否将该绿壳蛋啄毁或抛掉,属于鸟类的母性行为,故A项能提供有效信息。B项中,该绿壳蛋孵出小鸟的表现型受基因型影响,观察其形态特征可以提供有效信息。C项中,将

9、该绿壳蛋与已有的鸟蛋标本进行比对,能提供有效信息。D项中,用蛋白质不能进行亲子鉴定,因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故D项不能提供有效信息。8.科学家们对某一湖泊不同深度的138种鱼类进行了研究,绘制了部分鱼类的演化过程图(图中不同数字和字母代表不同的鱼类种群)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B.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C.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D.不同湖泊深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解析】选D。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体,A错误;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中的个体,实质是种群中不同的等位基因,B错误;是不同物

10、种,利用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不完全相同,C错误;不同湖泊深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D正确。9.已知A、a是一对等位基因。下图分别表示某种动物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不同的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3个种群的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260和2 600。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B.在125代时aa个体约占总数的25%C.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可能出现生殖隔离D.自然选择使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解析】选B。由图可以看出,三个种群的起始A基因频率差别不大,经过自然选择后,种群(26个初始个体)中A基因频率变化最大,种群(2600个初始个体)中A基

11、因频率变化最小,说明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A项正确;据图可知,在125代时A基因频率是75%,则a的基因频率是25%,aa的基因型频率是25%25%=6.25%,故B项错误;长期的地理隔离后,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较大的差异而导致生殖隔离,C项正确;不同的环境选择下,A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说明自然选择能使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项正确。10.(2015潍坊高一检测)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两岛上的鸟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B.最终两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可能趋于相同

12、C.两岛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群的鸟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甲岛上鸟的种类较多,与甲岛变化的环境导致更多变异有关【解析】选B。由图可知,每个岛上的鸟类都有多个物种,所以两岛各形成多个种群基因库,A错误;两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可能趋于相同,B正确;鸟类位于两个不同的岛上,所以两岛上的鸟类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是不同岛上的不同种群的鸟之间不一定都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甲岛上鸟的种类较多,可能是由于甲岛的环境变化大,从而选择出更多的适宜环境的鸟类,D错误。【规律方法】“新物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与原物种间已形成生殖隔离(不能杂交或能杂交但后代不育)。(2)物种后代必须是可育的。11.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

13、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解析】选C。图中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故A错误。b表示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故B错误。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故C正确。d表示地理隔离,但形成新物种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故D错误。12.某小岛上有两种蜥蜴,一种脚趾是分趾性状(游泳能力弱),由显性基因W控制;另一种脚趾是联趾性状(游泳能力强),由隐性基因w控制。下图显

14、示了自然选择导致蜥蜴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多选)()A.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发生了进化B.w基因频率的增加,可能是小岛的环境发生改变的结果C.W的基因频率下降到10%时,两种蜥蜴将会发生生殖隔离D.蜥蜴中所有W基因与w基因共同构成了蜥蜴的基因库【解析】选C、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故A正确。基因频率的改变,一般是因为环境发生改变,故B正确。W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只能说明该生物发生进化,故C错误。基因库是该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有可能基因突变也会产生其他的等位基因,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52分)13.(

15、24分)某地区的大块农田发生稻化螟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稻田里喷洒DDT农药,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_。(2)从B点到C点,害虫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是_。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_作用,这种作用是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_实现的。(3)一般认为,C到E点为生物防治期,请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_。(4)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

16、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_。【解析】(1)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所以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2)由于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中个体数量增多,所以B到C点害虫种群密度上升。该过程中农药起选择作用,具有定向性,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3)用农药防治害虫会使害虫种群抗药性增强,不能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4)C点后害虫数量又开始大量减少,最可能是因为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答案:(1)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2)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中个体数量增多选

17、择定向生存斗争(3)会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强,不能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4)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14.(28分)(2015银川高一检测)科学家乘坐“里亚斯特”号深海潜水器下潜至近万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海底进行科考时,惊奇地发现有比目鱼和小红虾在游动。(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组成了一个_。(2)几百万年前的海沟下与海沟上的比目鱼还是属于同一物种,但由于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海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最终会产生_隔离。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_和_。(3)从变异的来源看,比目鱼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_。(4)由于地质巨变,最终人类只抢救了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

18、,最终产生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则此种群的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与原种群相比要_。(5)下图表示某群岛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过程。A物种演变为B、C两个物种的过程包括_三个环节。由A物种演变为B、C两个物种,其内在因素是生物体的_发生了改变。如果乙岛上C物种个体数量不断增加,引起D物种个体数量锐减,这种现象称为_。【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注意以下两点:(1)审题时注意“在近万米的海底”与较浅海域之间存在地理隔离。(2)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多样性。【解析】(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组成了一个种群。(2)几百万年前的海沟下与海沟上的比目鱼还是属于同一物种,但由于马里

19、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海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长期的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最终会产生生殖隔离。(3)从变异的来源看,比目鱼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4)由于人类只抢救了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所以此种群的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与原种群相比要少。(5)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由A物种演变为B、C两个物种,其内在因素是生物体的基因发生了改变。如果乙岛上C物种个体数量不断增加,引起D物种个体数量锐减,这种现象称为种间斗争。答案:(1)种群(2)生殖自然选择地理隔离(3)基因突变(4)少(5)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基因(或基因型)种间斗争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