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江西省七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8112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江西省七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解析》江西省七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解析》江西省七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解析》江西省七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解析》江西省七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解析》江西省七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解析》江西省七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解析》江西省七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解析》江西省七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解析》江西省七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解析》江西省七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西省七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试题(历史部分)第I卷(选择题 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2012年的文化周刊评论我国古代某些政治制度时认为:“我国上古社会是契约社会,其核心价值是严格嫡庶的权益分配,以嫡统庶,以庶辅嫡。”与此评论观点无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丞相制度 D.世官制度【答案】C26.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

2、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28.“三百年前爆发了工业革命,摧毁了古老的社会,创建了一个全新的第二次浪潮文明。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制度,把一切事物集中组织起来”其中,它“把一切事物集中组织起来”的方式是 ( )A.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B.建立资本主义制度C.通过殖民扩张和贸易,逐步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D.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答案】C29. 阅读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资料生产比例变化图,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近代中国消费资料工业稳步增长B.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但工业布局不合理C.近

3、代中国工业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D.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30.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此语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是( )A.文明传承 B.阶级分析 C.道德标准 D.社会变迁32.一位欧洲著名学者指出:“我们已经很难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欧洲是否算是统一。从形式上来看是没有,如果从实质内容来看,他们已经有了共同的认同。统一的国家要做的事,他们不已经在做了吗?而且做得比主权国家还好”。此学者的核心主张是( )A.建立政治、军事一体

4、化的欧洲 B.欧盟是超越主权国家的区域实体C.建立经济全球化对欧洲更重要 D.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正确潮流【答案】B【解析】A.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 B.引进外资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C.引进固定的粮食税减轻农民负担 D.废除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邓小平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满足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新经济政策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B项是它们的主要相同点。AD 项符合邓小平改革开放,C 项符合列宁新经济政策。故选C。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关系35.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

5、:“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记言特其一端。”这说明他认为历史学家( )A.研究历史不可借助想象和推论 B.在研究历史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C.要亲自参与历史实践感悟历史 D.进行历史想象时要尊重历史原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考察历史研究方法。钱钟书认为历史学家撰写史书,不能像文学家一样随心所欲、虚构情景,而要立足实际、潜心研究、仔细思考,要合情合理,尊重历史事实。结合选项的表述,可知D项符题意。考点:探索历史的奥秘历史与历史的重现史学方法的重要性(课标外)第II卷(

6、非选择题 共160分)41. (2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材料二 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

7、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材料四 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就业机会较多。在“向外吸引劳动力”的政策支持下,英国外来移民也逐渐增多,大量涌向城市,促进了英国城市化。到了1860年。城市化程度提高。来自全世界的人才涌入英国的城市,有德国人、瑞士人、法国人、希腊人和犹太人等,他们一般前往城市,特别是伦敦等大城市。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熟练的工作经验,带动了英国的城市化。(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6分)(2)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

8、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请运用全球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5分)(3)结合材料四,分析19世纪中期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3分)(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期影响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什么不同?(4分)这种不同因素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有何启示?(3分)(3)分析材料四第一句“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在“向外吸引劳动力”的政策支持下外来移民也逐渐增多促进了英国城市化”可以归纳出19世纪中期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因素包括工业革命、政府政策的引导、外来移民等,(4)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可见19世纪上半期影响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差别在于中国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较大,英国则主要受工

9、业革命的影响。第二小问给我们的启示可依据上述材料的观点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回答。考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中西城市化进程及差异性42.(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和规范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

10、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材料三 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材料四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

11、,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如左:一、议决一切法律案。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但关于行政诉讼及其他特别诉讼,别以法律定之。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材料五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

12、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2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 (3分)【解析】试题分析:(1)分析材料一据“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 春秋战国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可知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由“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第二小问可结合孔子的观点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已复礼”来回答即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近代中国

13、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它把自己看作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它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虚弱之时,它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

14、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评论材料中亨廷顿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中国的外交政策是“随机应变”的(或答中国外交政策逐渐成熟)。(2分)评价:(1)亨廷顿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在冷战时期采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政策。(3分)史实: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1953年底提出“和平共处五项11山东、北京、天津、云南、贵州、江西 六地区试卷投稿QQ 23553946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