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北半球由赤道到极点景观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1.该图所示内容体现了()A.植被高度变化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关于图中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A.植被代表常绿硬叶林B.热带雨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大C.至景观的变化完全由热量决定D.南半球缺少自然带解析:第1题,图中景观在水平方向上由雨林最终变为冰盖,这主要是由热量条件变化造成的,体现了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为针叶林;热带雨林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分
2、解快,养分淋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小;至景观的变化主要由热量决定,但也受水分条件变化的影响;南半球在相对应的纬度缺少陆地,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分布。答案:1.C2.D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完成第34题。甲乙3.对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反映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乙图反映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C.甲图反映由背风坡向迎风坡分异D.乙图反映由平原向高原分异4.某地水热状况与A和地区相似,则该地()A.自然带为热带疏林草原带B.自然植被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C.为热带季风气候D.可能位
3、于青藏高原地区解析:第3题,甲图显示积温由多到少的变化,反映了各地获得的热量多少,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乙图显示降水量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第4题,某地水热状况与A和地区相似,积温和年降水量分别是9 000 和1 200多毫米,可知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青藏高寒区的气候特征与该地不相符,可排除。答案:3.A4.C下图是某探险队由南向北依次看到的不同自然景观,图中数据表示海拔(单位:米)。读图,完成第56题。5.该地形区最有可能为()A.喜马拉雅山脉B.秦岭C.天山山脉D.大兴安岭6.该地形区海拔2 1003 000米的高度,南、北坡的自然带
4、类型明显不同,主要因为北坡()A.位于向阳坡,热量条件充足B.受西风影响,迎风坡多地形雨C.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夏季降水多D.受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控制,多降雪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形区的山麓基带为荒漠带,说明该地形区气候干旱,结合基带的海拔和所处的纬度位置,可判断出该地形区为天山山脉。第6题,天山山脉的北坡可受到西风带带来的大西洋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水分条件适宜森林的生长。答案:5.C6.B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完成第7题。7.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
5、林热带季雨林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解析:中国北方黄河流域属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长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植被是热带季雨林。故选C项。答案:C8.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解析:文献中表述的是由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的从赤道到两极
6、的地域分异规律,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此规律;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属于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答案:A(2016全国)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第910题。9.磷高累积区是()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10.与磷高累积区
7、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解析:第9题,由材料可知,磷高累积区位于四川西部山地东坡,海拔4 000米左右,由此(温度、土壤、水分条件)可以排除B、C、D三选项,故选A项。第10题,由材料可知,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由图可知,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较该山地2 0003 000米处磷累积量较低,可推知该处地表径流量较大,土壤含水量较低,气温较高(图中海拔也有明确显示);该处气温较高,生物生长量应该较高,利于磷的累积,但因为气温、土壤含水量及地表径流的影响使该处磷的流失更多,因此
8、磷的累积量较小,从海拔更低处的磷累积量也可以看出这种情况,由此要注意分析某一地理事物量的变化必须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综合分析。答案:9.A10.C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二者呈正相关。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完成第1112题。11.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下列要素中可能增强的有()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地面蒸发水汽输送地面径流A.B.C.D.12.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A.草场面积增大B.气温的日、年较差减小C.夏季河湖水量大增D.太阳能资源更丰富解析:第11题,由图可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呈增大
9、趋势,说明气候变得干旱。青藏高原隆起,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深入,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得干旱,地面蒸发、风力作用增强。第12题,青藏高原隆起使西北气候变得干旱,气温的日、年较差增大,草场面积减小,夏季河湖水量减少,晴天增多,太阳能资源更丰富。答案:11.C12.D下面四图是某大陆从地质时期至今,沿45纬度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箭头指地形演变趋向)。读图,完成第1314题。13.推测图中大陆东岸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A.常绿硬叶林B.落叶阔叶林C.温带荒漠D.常绿阔叶林14.与图自然环境特征最吻合的是()A.北美大陆中部B.南美大陆南端C.澳大利亚大陆D.欧洲西部解析:第13题,随着山地不断隆起,山地
10、阻挡了来自海洋上的西风气流,大陆东部位于西风带背风坡,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植被是温带荒漠。第14题,大陆西部形成高大的山脉,只有美洲大陆符合。但北美洲大陆中部是平原,大陆东西距离长,西部山脉对大陆东岸影响不大。故只可能是南美大陆南端。答案:13.C14.B自然植被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带性。读2050年我国部分地区自然植被分布预测图,完成第1516题。15.与我国目前自然植被分布比较,2050年出现的变化有()A.热带季雨林面积缩小B.山地常绿阔叶林分布下移C.寒温带针叶林面积缩小D.植被地带性分异规律消失16.自然植被分布随时间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区域性D.开放性
11、解析:第15题,通过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热带季雨林面积扩大,说明气候变暖,山地常绿阔叶林分布上移,寒温带针叶林面积缩小,但植被地带性分异规律不会消失。第16题,结合上题分析,气候变暖导致我国自然带发生变化,这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答案:15.C16.A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第1718题。17.站在地不能看到()A.地B.地C.地D.地18.图中地与M山峰之间的最大高差可能为()A.324米B.469米C.583米D.706米解析:第17题,由图可知,地与三地之间没有障碍物,而地与地之间有山脊阻隔,故站在地能看到地,但不能看到地。第1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等高距为100
12、米,地的海拔为100200米,山峰M的海拔为700800米,故二者之间的高差为500700米,因此C选项正确。答案:17.D18.C下图中,表示某区域地形类型中的山脊或山谷,点a、b、c对应的海拔分别为900米、600米、300米。读图,完成第1920题。19.沿线坡度最平缓的是()A.B.C.D.20.降落到P点的雨水会向哪个方向流动?()A.南方B.东南方C.西南方D.北方解析:第19题,a、b、c之间的高差相等,水平距离越大,坡度越平缓,因此A项正确。第20题,可将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等高线,根据等高线判断处等高线凸向低值,为山脊;处等高线凸向高值,为山谷。雨水垂直于等高线由高处流向低处,结
13、合指向标判断流向为北方。答案:19.A20.D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2122题。21.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沙尘暴频发洪涝灾害增多A.B.C.D.22.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解析:第21题,从图中看出林地在不断减少,梯田的面积在增大,由于开垦梯田,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使河床抬升,容易产生洪涝灾害。第22题,由于植被破坏,引起水文等其他要素也发生相应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21.D22
14、.B23.下图所示地区反映的自然带分布规律最为明显的是()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解析:图示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宽广,从沿海向内陆水分差异大,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异特点,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明显。答案:A读图,完成第2425题。24.在a、c两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堆积地貌分别是()A.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B.洪积冲积平原、三角洲C.河漫滩平原、三角洲D.三角洲、河漫滩平原25.a区建于河流上游地势较低处,b、c、d区建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其原因是()A. a区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较平坦之处,水运
15、便利B. b、c、d区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减少河流洪水的威胁C. b、c、d区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容易获取淡水资源D. a区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较平坦处,有利于军事防卫解析:第2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位于河流流出山口的开阔地带,最有可能发育成洪积冲积平原;c处位于河流较开阔的干流地区,可能会形成河漫滩平原。第25题,a处聚落建在上游地势较平坦的河谷地带,温度适宜且耕作方便,便于定居;而到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易发生洪水,为减少其对生存的威胁,居民区多选在地势较高处。答案:24.A25.B二、综合题(共50分)26.(13分)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2017年1月,小王到俄罗斯、
16、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四国旅游。材料二下图为世界部分自然景观示意图。材料三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1)小王去旅游的四个国家,对应材料二中的自然景观依次是()(1分)A.B.C.D.(2)从俄罗斯到南非,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形成这种分异规律的原因是什么?(3分)(3)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最广的地区是哪里?南半球有没有该种自然带的分布?并说明理由。(4分)(4)材料三示意A、B、C三地陆地自然带依次是什么?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引起这种分异规律的原因是什么?(5分)解析:第(1)题,小王去旅游的国家依次是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这四国的主要自然带类型与材料二中的自然景观存
17、在以下对应关系: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疏林草原带,热带疏林草原带,热带雨林带。第(2)题,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从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从俄罗斯到南非,自然带的变化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第(3)题,亚寒带针叶林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南半球没有该种自然带的分布,因为同纬度地区,南半球是海洋。第(4)题,图中A、B、C三地自然带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这种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水分。答案:(1)D(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
18、3)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没有。海陆分布因素导致的,南半球相同纬度地区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无此带分布。(4)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27.(12分)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填写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坡向:B表示坡,D表示坡。(填“南”或“北”)(2分)(2)D坡自然带数目多的原因是什么?B坡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较A坡低的原因是什么?(5分)(3)与乙山的针叶林相比,甲山的云杉林(属于针叶林)分布较低,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4)甲山A坡没有发育云杉林,简析其主要原因。(3分)解析:第(1)题,由甲、
19、乙两山的纬度位置、海拔和山麓自然带可知,甲山为天山,乙山为喜马拉雅山。天山北坡降水较多,有云杉林分布,所以B表示北坡。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北坡自然带复杂,所以D表示南坡。第(2)题,喜马拉雅山南坡(D坡)比北坡自然带复杂的原因:一是南坡纬度低于北坡;二是南坡山麓到山顶的相对高度较大;三是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天山北坡(B坡)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较南坡(A坡)低,主要是受纬度较高和降水多的影响。第(3)题,喜马拉雅山比天山的纬度更低,随着纬度的降低,相似自然带分布的海拔会升高。第(4)题,天山南坡(A坡)地处背风坡,降水少,没有发育云杉林。答案:(1)北南(2)纬度较低;相对高度较大;为迎风坡,降水
20、量大。纬度较高;位于迎风坡,降水量大。(3)甲山纬度较高,温度较低。(4)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地处背风坡,降水少。28. (13分)下面左图为某区域自然带分布图,右图为左图中MN一线剖面在不同地质时期地形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A地附近海域大量鱼类死亡的原因。(3分)(2)请说明C自然带南北狭长分布的原因。(3分)(3)据右图简析MN一线剖面的地形变化对P地自然景观的影响。(3分)(4)甲、乙两处都位于山地东侧,海拔相近,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显著,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形成这些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4分)解析:
21、第(1)题,该处渔场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沿岸存在上升流,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上升流减弱,表层营养物质减少,水温升高,从而导致鱼类死亡。第(2)题,主要从地形和洋流方面分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N一线剖面地形不断隆起,海拔升高,阻挡了西风,导致P地降水减少,形成荒漠景观。第(4)题,甲、乙两处都位于山地东侧,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主要从基带、自然带种类与数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答案:(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A地附近海域水温升高,鱼类生存环境发生改变;上升流减弱,表层营养物质减少,鱼类饵料缺乏。(2)受高大山脉限制难以向内陆延伸;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使热带荒漠带向
22、南北方向延伸。(3)对西风的阻挡作用增强;P地位于西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明显,降水减少,形成荒漠景观。(4)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主要表现在:山麓自然带不同;自然带种类与数量不同;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高度不同。主导因素:纬度位置。29.(12分)下面为我国东南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某校高中学生暑期在图示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活动。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简述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特点。(5分)(2)说出ab段河流的流向,并估算其长度。(4分)(3)下面四幅地形剖面图中,能正确反映上图中PQ一线地势起伏状况的是(选择填空)。(3分)解析:第(1)题,地形特征应从地势、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等方面进行描述。第(2)题,河流从高处向低处流,参考图中指向标可知,ab河段河流自东向西流;估算河流长度可先测量出ab河段的图上距离,再用比例尺进行计算即可。第(3)题,地形剖面图可以剖面线为横轴,对剖面线与等高线交点的高度进行标注后连成平滑的曲线即可。答案:(1)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从中部向四周降低(或地势从中部分别向南、向北降低)。(2)ab河段流向为自东向西;ab河段长度约为16千米(15千米至18千米之间均为正确)。(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