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1百家争鸣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后期,礼乐制度崩坏,太史乐官流散,典籍落入民间,士子国人,初则竞相传诵,转而各家自立学说。据此可知,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A铁犁牛耕的使用B周王室衰微C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D礼乐制度被破坏2春秋战国属社会转型时期,当时形成了不同的治理社会的方案。儒家方案的主要特点是()A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B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C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D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3有人认为孔子是平等主义者,这主要是因为他主张()A“有教无类” B“克己复礼”C“无为而治” D“因材施教”4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
2、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 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5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礼乐制度C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D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段材料反映了老子()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道”是世界本原的学说C“小国寡民”的愿望 D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7先秦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
3、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D加强君主集权的思想8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主张“性本恶”,需要外力教化。这反映出当时()A儒家民本思想得以丰富B“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C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D法家思想为儒家所接受9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把大禹作为取法的对象,主张“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徒“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这反映了墨家()A与儒家政治主张完全相反B具有实践精神和救世情怀C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D汇集了诸子百家的精华1
4、0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非攻 B公正至上C以民为本 D以德治国11墨家认为“天”与“鬼”是钳制人们行为的外在力量,能帮助天下安定,必须服从;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这反映出()A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B墨家思想具有实用色彩C墨学在争鸣中发展完善D墨家对儒家思想的扬弃1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5、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材料二“今境
6、内之民皆曰:农战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杰皆可变(本)业,事商贾,为技艺,为避农战民以此为教者,其国必削”。“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为国者,边利尽归于兵,市利尽归于农”,“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摘编自商君书“民不外务当敌斩首,内不急力田疾作,民皆欲行货财、事富贵不亡何待?”“故明主之治国也,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使民贫,则民喜农而乐战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以均贫富此帝王之政也”。摘编自韩非子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人物,为维护秦国官僚政治体制及相应的军功爵制,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领域实行超经济干预政策,反对秦国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希望通过由国家全面控制、垄断经济资源的举措,达
7、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李禹阶法家开启重本抑末先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并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13分)(2)综合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和韩非相同的经济思想及其经济思想产生的原因和其思想在历史上的消极影响。(13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习近平引用“治大国如烹小鲜”来表明自己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他执政思想的影响。习近平在各种场合大量引用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的经典名句,也是在向国内外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非凡魅力,激发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关注。选自理论参考2014年第12期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从传统文化中提取一种“治国理
8、政”的思想。(26分)课时作业1百家争鸣1解析:根据“典籍落入民间,士子国人,初则竞相传诵,转而各家自立学说”,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私学兴起,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使“士”阶层崛起,这是百家争鸣出现的一个原因,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与铁犁牛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文化、教育的发展对百家争鸣出现的影响,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礼乐制度被破坏是“士”阶层崛起的背景,不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排除D项。答案:C2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故B项正确;A、C两项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是道家思想,排除。答案:B3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强调“有教无类”
9、,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体现了“平等主义”,故A项正确;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体现等级,与“平等主义”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道家思想,排除;“因材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与“平等主义”不符合,故D项排除。答案:A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儒家“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和“有为而无求”,说明儒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有为而无求”则说明有较强的道义和责任感,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反映不出诸子百家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故A项错误;墨家信鬼神,儒
10、家不信鬼神,可见二者思想截然不同,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儒家讲人道,并没有提到儒家重民轻天或者“君轻民贵”的早期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C5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兴办私学的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和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瓦解”一词表述不恰当,孔子兴办私学与宗法分封礼乐制度的瓦解没有太大关系;C选项错误,诸侯争霸争夺的是土地和人口,与孔子兴办私学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周王朝的统治基础是井田制,孔子兴办私学与井田制无关。答案:A6解析:本题考查道家思想。依据材料“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
11、之行,始于足下”可知,这体现的是事物不断地发展变化,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道家思想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世界的本原问题;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道家“小国寡民”的思想主张;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答案:A7解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体现了法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属于儒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墨家讲求实际功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道家追求精神自由,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答案:D8解析:从题目材料可知,孟子与荀子对于儒家君民关系思想是不同的,是各
12、自对儒家民本思想不同的主张,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丰富,故A项正确。“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题目没有涉及皇帝权力的来源,故B项错误。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主张“尊君爱民”,没有主张君民平等,故C项错误。题目没有涉及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A9解析:从材料中的主张“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和“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等信息来看,墨家具有实践精神和救世情怀。故答案为B项。A项中的“完全相反”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墨家思想已形成完整的体系,排除C项;材料不
13、能反映墨家汇集了诸子百家的精华,排除D项。答案:B10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墨家主张以德、劳、能等作为选贤举能的标准,体现了公正至上的思想,B项正确。“兼爱”是指没有阶级差别的爱,“非攻”是指反对不义战争,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以民为本”的主张,而是强调公正至上,C项错误。材料虽然涉及德,但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故错误。答案:B11解析:墨家服从“天”与“鬼”是因为这些外在力量能够箝制人们行为、帮助天下安定;废除礼乐制度,是因为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因此,从材料信息来看,墨家思想具有实用色彩。故答案为B项。墨家认为礼乐制度必须废除,不能表明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排除A项;材
14、料没有反映墨家思想的发展完善,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墨家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不能说明“扬弃”,排除D项。答案:B12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故答案为D项。A项,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保护,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排除。答案:D13解析:(1)依据材料“孔子认为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
15、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结合所学,从重建礼制社会、希望执政者能够担当重建礼制社会的大任、积极入世、以礼治国、人人都践行周礼等方面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依据材料“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结合所学,从礼乐的传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等角度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2)依据材料“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人物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领域实行超经济干预政策,反对秦国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希望通过由国家全面控制、垄断经济资源的举措,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可从重农抑商、国家控制经济、富国弱民等角度概括指出商鞅和韩非相同的经济思想。依据材料“为维护秦国官僚政治体制及相应
16、的军功爵制”,结合所学可从诸侯争霸、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生、官僚政治体制及相应的军功爵禄制的建立、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概括指出商鞅和韩非相同的经济思想产生的原因。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相关所学从抑制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进步等角度概括指出商鞅和韩非相同的经济思想在历史上的消极影响。答案:(1)主张:重建礼制社会;希望执政者能够担当重建礼制社会的大任;积极入世,以礼治国;人人都践行周礼。背景:礼乐传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思想活跃。(2)思想:重农抑商;国家控制经济;富国弱民。原因:诸侯争霸;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生;官僚政治体制及相应的军功爵禄制的建立(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17、的需要)。消极影响:抑制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进步。14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首先可以提取诸子百家思想中治国理政的一种思想,如民本思想、“依法治国”思想等。然后,梳理此种思想观点的历史发展脉络,加以概括。如民本思想在先秦提出,具体为:孔子“仁”、孟子“仁政”、荀子“君舟民水”、唐朝初期唐太宗“存百姓”思想、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继承和发展等,概括思想发展的具体内容。评价要用唯物史观一分为二,结合当时背景,史论结合。答案: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萌发于先秦,战国时期儒学大师孟子和荀子继承孔子“仁”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和“君舟民水”的思想并做了系统阐述。明末清初,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不断强化的君主集权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等主张。民本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但并未被统治者所重视;在封建时代,民本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约束君权、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出发点是出于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阻碍了近代民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