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78587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解析》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解析》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解析》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解析》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解析》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解析》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解析》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解析》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解析》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解析》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解析》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解析》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解析》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解析》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解析》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解析》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解析》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解析》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8-201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型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

2、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说:“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

3、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蹈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态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烈,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现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

4、征)1. 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客观物象在现实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B. 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C. 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D. 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表达自

5、己的思想感情。B. 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C. 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D. 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B. 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C. 王观国认为沈

6、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D. 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答案】1. C 2. A 3. B【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考核概念的题目命题点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主要错误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一般为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与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人们

7、并不把它称为变形”错误,原文“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可见作者认为其是“变形”。故选C。【2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A项,“艺术家们只有采用办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错误,过于绝对,文中只是说“艺术家常用这种方法表达感情”。故选A。【3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

8、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题中B项,“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错误,无中生有。故选B。【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

9、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二)、实用类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中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宋旦此次创意水墨汉字展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将姓

10、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远看是茶壶,近看是汉字。宋旦表示,他的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此次展览是宋旦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的其中一环。宋旦坚信,他的创意水墨汉字艺术,将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形式,必将进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选自李秉新宋旦创意汉字形象化让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心,有删改)材料二:看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人或许会记得张一清,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言教

11、学研究室主任,专注于语言教学与测试研究。在这档中央电视台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推出的电视节目中,张一清作为点评嘉宾持续参与。近年来,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汉字英雄中国灯谜大会,都聚集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在张一清看来,这不仅仅是做一档好看的电视节目那么简单,而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就

12、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还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张一清说自己的第一本职工作是关注语文教学,第二是关注汉字本身。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而理解力的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在张一清看来,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本世纪初,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儿童的汉字认知研究”,探索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力。通过参与语文教师培训,参加语文教学教研活动,张一清对儿童的语文教育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13、为了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孩子领略文字的魅力,张一清在北京阅读季“书香校园”活动期间,前往中小学、国家图书馆等地开设讲座,交流汉字文化。(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材料三: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将我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

14、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2000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天雨粟,鬼夜哭。”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惊心动魄的力量。而今天,汉字随着海内外修习者的不断增多,也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散播到世界各地。识字,更思“知”字。(选自孟扬汉字,筑起心中的长城,有删改)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此次宋旦举办的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把汉字形象化、符号化。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同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B. 宋

15、旦用独特的创意手法书写汉字的内容,他这样做是想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喜欢汉字,进而了解汉字及中华文化,达到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C.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作为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逐渐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这反映出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D. 汉字凝结着中国智慧,推动着中华文明进程,具有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的特点。其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介绍了宋旦在美国举办的汉字艺术展开幕的时间、地点,也介绍了绘画来源于汉字的本质特点和宋旦汉字艺术展在美国展出的具

16、体内容和体现的社会意义。B. 材料二中张一清认为认识、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提高对汉字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所以他十分关注关注语文教学,注重儿童语文教育问题。C. 材料三介绍了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演化过程,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的表意文字,汉字把我国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在一起,并传承着中华文明。D. 材料一、二都表述了汉字的相关内容,但角度不同。材料一表述的是对外宣传汉字,材料二表述的是国内教育者对汉字的关注,重视电视节目对民众的引导作用。6.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概括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作用。【答案】4. C 5. B 6. 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

17、要载体,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中将中华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使中华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单字信息含量大,具有扩展能力和稳定性,能使今人读懂古人作品,继承传统文化。【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中国成语大会等作为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错误,选项扩大范围,根据材料二可知,中国成

18、语大会等其他节目在原文中并没有提及,选项属于扩大了范围。故选C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绘画来源于汉字”错误,选项曲解文意,材料一说的是“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应该是“书画同源”,并非是“绘画来源于汉字”。 C项,“材料三介绍了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演化过程,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的表意文

19、字”错误,选项扩大范围,材料三第二段原句是“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文中有“迄今为止”这一限制。D项,“重视电视节目对民众的引导作用”错误,原文并未有这个意思,属于无中生有。故选B项。【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

20、条作答。本题中,考生可以根据“中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还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将我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

21、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2000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等语句具体把握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作用。【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

22、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二、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

23、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B.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C.

2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D.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B. 秦爱纷奢人,人亦念其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D. 杳不知其所之也 顷之,持一象笏至9. 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这里仅仅用了八个字就描写出在阿房宫里秦人奢侈浪费无度的状况,为下文论述天下兴亡的道理作了铺垫。B. 选文划线句中作者连用了六个“也”字,既渗透出对宫女之多的感慨,又表现出对宫女们豪华奢侈生活的羡慕之情。C. 选文划线句中写阿房宫的构件之多,又以百姓和他们的

25、生活作比较对象,一方面是奢靡的生活,一方面是辛苦的劳作,讽刺之意不言而喻。D.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这里称秦始皇为“独夫”“骄固”,作者对荒淫奢侈,专横残暴的统治者的愤怒心情已溢于言表。10. 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答案】7. C 8. A 9. B 10. 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解析】【7题详解】此题考

26、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等。在解释古今异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A项,“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怜悯。B项,“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个区域。 C项,“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祸患,古今义相同,指灾祸,祸害。D项,“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童子:古义,“少年,不到20岁的人”,今义,泛指儿童。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

27、的用法来推断词义。A项,“剽掠其人,倚叠如山”,如,副词,好像;“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如,副词,好像。B项,“秦爱纷奢人,人亦念其家”,其,代词,他的;“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副词,一定。C项,“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介词,比;“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于,介词,在。D项,“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动词,到,往;“顷之,持一象笏至”,之,助词,用于词尾,无疑。故选A。【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

28、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又表现出对宫女们豪华奢侈生活的羡慕之情”理解错误,选文划线句中作者连用了六个“也”字,既渗透出对宫女之多的感慨,又揭示出秦始皇荒淫的生活。故选B。【10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态,指姿态的美好;妍,美丽;缦立,久立;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2)鼎铛玉石,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金块珠砾,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逦迤,

29、接连不断。【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六国的宫妃和王子王孙。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翠绿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

30、;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有的宫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没能见到皇帝。燕赵收藏的金玉,韩魏营谋的珍宝,齐楚的精华物资,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堆叠得像山一样。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

31、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二)、古代诗歌鉴赏 (共8分)阅读下面的

32、宋词,完成小题。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向子諲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注】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同:通“彤”。1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B. 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消除此恨难”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

33、此恨之不可能。C. “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代指被金人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D. 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请,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心中不便名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12.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1. D 12. 思念故国。“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然而生。不忘国耻。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渴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解析】【11

3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错。本词,上阙写景,起句“江南江北雪漫漫”气势壮阔,为全词创造、渲染出了一种特定的、寒冷空旷的氛围。“遥知易水寒”紧承起句,“遥”字表达了词人与帝后相隔遥远,但是因为心中牵挂,所以能够知道他们在远方被幽禁的痛苦,这种痛苦应该不止是肉体上的寒冷,还有精神上的折磨

35、。“易水”源出河北,词人一方面借此点出北方国土的沦陷,一方面又取荆轲之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句意,增添悲愤之感。“彤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是词人看到的景象,在这里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凄凉情感。故选D。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

36、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注意结合诗歌写作背景,从注释进行突破。把握诗歌对二帝被掳的伤痛、“靖康之耻”的痛切、对故国故君的思念之情。“彤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是词人看到的景象,在这里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凄凉情感。“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表达了词人对金人的痛恨之情。词人用这些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来说明让自己忘却国耻家仇的不可能。“频闻潜使问平安”,明明是天翻地覆亦难消除的深仇大恨,朝廷所作的竟然只是遣使问候这样轻飘飘的表面文章,两相对照,令词人黯然神伤,悲愤莫名。“几时鸾辂还”,以问作结,表现词人对时局的深切忧虑,渴望收复失地。1

37、3.名句名篇默写(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天姥山的雄伟气势的一番气象是“_ ,_。”(2)登岳阳楼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 ,_。” (3)李煜虞美人词中将愁思形象化的两句是:“_ ,_。”(4)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_ ,_。”【答案】 (1). 天姥连天向天横 (2). 势拔五岳掩赤城 (3). 戎马关山北 (4). 凭轩涕泗流 (5). 问君能有几多愁 (6).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 天生我材必有用 (8). 千金散尽还复来【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

38、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姥、拔、戎、轩、泗。【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综合运用 (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1月5日到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6天时间,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全

39、球3600多家企业参展,40万中外客商会聚。赴东方之约,享贸易盛宴。30万平方米的“四叶草”(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内,琳琅满目的展品,新鲜独特的体验,活力四射的演出_的交易商。中国与世界共同奏响“新时代,共享未来”的宏大交响。一场盛会,( ),更收获对经济全球化潮流和贸易自由化大势的信心和勇气。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各国削减壁垒、扩大开放,国际经贸就能打通血脉;如果_、孤立封闭,国际经贸就会气滞血瘀,世界经济也难以健康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_、赢者通吃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的形势下,习近平主席坚定的

40、声音从上海进博会的现场传向全世界,体现了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发展自由贸易的一贯立场,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共鸣。通过进博会,突出了中国的自信心,同时中国也向世界宣告将一如既往地推动全球化进程和中国进一步开放。中国主动扩大进口,不是_,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共同发展的长远考量。1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突出了中国自信心,同时中国也向世界宣告将一如既往地推动全球化进程和中国进一步开放的决心。B. 中国向世界宣告将一如既往地推动全球化进程和中国进一步开放的决心,同时也彰显了中国的自信心。C. 彰显了中国的自信心,同时中国也向世界宣告将一如既往地推动进一步开放

41、和全球化进程。D. 中国向世界宣告将一如既往地推动全球化进程和中国进一步开放,同时也彰显了中国的自信心。15.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参展商,来自五洲万里,不仅收获丰厚的订单和东道国的真诚。B. 从五洲万里而来的参展商收获东道国的真诚和丰厚的订单。C. 参展商,来自五洲万里,收获东道国的真诚和丰厚的订单。D. 从五洲万里而来的参展商不仅收获丰厚的订单和东道国的真诚。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摩肩接踵 嫁祸于人 弱肉强食 缓兵之计B. 摩拳擦掌 嫁祸于人 以强凌弱 缓兵之计C. 摩肩接踵 以邻为壑 弱肉强食 权宜之计D. 摩拳擦掌 以邻为壑

42、 以强凌弱 权宜之计【答案】14. B 15. D 16. C【解析】【14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画线句中,句有三种语病:一是宾语残缺,“宣告”后面缺少宾语的中心词,可加上“的决心”。因此可以排除CD两项。二是搭配不当,突出了中国的自信心”动宾不搭配,可将“突出”改为“彰显”,因此可以排除A项。三是语序不当,应该先宣告决心,再彰

43、显自信心,若“彰显了中国的自信心”放前边,句子缺少主语。故选B项。【15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结合语境分析,注意前后句的暗示与限制,后边有关联词“更”,前边应有“不仅,可排除B、C两项。注意语意的递进,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先收获丰厚的订单,再说收获东道国的真诚;注意强调,强调“参展商”,不用定语后置,可排除A项。故选D项。【16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

44、(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摩拳擦掌:形容做事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语境只是形容人多,故选“摩肩接踵”。以邻为壑,原谓将邻国当作沟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嫁祸于人,把自己的祸事推给别人。适用对象不同。以邻为整的使用对象多是国家,嫁祸于人的使用对象多是个人。语境说的是国际贸易问题,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因此选择“以邻为壑”。

45、弱肉强食,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者被强者欺凌、吞并。以强凌弱,指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语境说的是国际贸易中,不合理的国际秩序,用“弱肉强食”更为形象。权宜之计,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缓兵之计,指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语境中和“长远考量”相对,“权宜之计”更合语境,故选权宜之计。故选C项。【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是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

46、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把握文段层次,确定中心。(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5)选词造句;(6)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7)串读检查。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 乾坤(qin) 商榷(qu) 扁舟(bin) 渌水(l)B. 垆边(l) 箜篌(kng) 垓下(gi) 鼎铛(chng)C. 暴霜露(bo) 伶官(lng) 千

47、乘 (chng) 皓腕(ho)D. 戎马(rng) 霁寒宵(q) 缦立(mn) 欢谑(n)【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注意常见同音字、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A项,“扁舟”的“扁”读pin,“渌水”的“渌”读l;C项,“暴霜露”的“暴”读p,“千乘”的“乘”读shng;D项,“霁寒宵”“霁”读j,“欢谑”的“谑”读x。故选C。18.下列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B.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躇不敢言。C. 熊咆龙吟殷岩泉,粟深林兮惊层

48、颠。D.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和辨析字形。对于字形类题目,考生要着重记忆自己容易出错或习惯性出错的字形,注重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要本着记少不记多的原则。A项,“需”改为“须”;B项,“躇”改为“躅”;C项,“粟”改为“栗”。19.填空题。 (1)、宋代词坛分为二大词派,分别是以柳永、秦观、_ 等为代表的婉约派和以辛弃疾、_ 等为代表的豪放派。(2)、_称李白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将李白尊为“_”。【答案】 (1). 李清照 (2). 苏轼 (3). 贺知章 (4). 诗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学生应在关

49、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1)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豪放派,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还有范仲淹、辛弃疾等。(2)唐代的李白与贺知章,是一对令人称羡的“忘年交”他们两人是在长安相识的,时间是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当时,李白奉诏入京,贺知章在长安紫极宫见到李白,赞赏李白的诗才,称呼他为“谪仙人”。后人又称李白为“诗仙”。四、写作(4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

50、根据要求写作。从1978年到201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年艰难曲折的历程。我们从贫穷走向了富裕,从弱小走向了强大,综合国力日渐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愈来愈高。对此,有人说幸福来自奋斗,有人说幸福来自创新,有人说幸福源于工匠精神,有人说幸福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人说幸福源于对中国梦的追求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受、联想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奋斗,幸福之源俗语说,天上不会掉馅饼。不管是个人的幸福还是人民的幸福,都不会凭空而来,都必须靠奋斗得来,靠努力得来。奋斗,幸福之源也。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高歌猛进的魂。女娲补天

51、,补,是抗击灾难的奋斗;大禹治水,治,是争取幸福的奋斗;夸父逐日,逐,是追寻理想的奋斗。从屈原的上下而求索,到司马迁的忍辱著述;从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则徐的“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座右铭“勤能补拙,勤俭立业” 奋斗精神贯穿始终,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这种奋斗精神传承至今:君不见,罗阳呕心沥血,方有那长空利剑的搏空一刺;君不见,粱建英不懈研究,方有中国高铁的笑傲世界;君不见,黄大发埋头苦干,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他们是千千万万奋斗者的代表。正是奋斗精神,让他们实现梦想,走向成功;也正是奋

52、斗精神,让我们的国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绘出了最美的蓝图。由贫穷而富裕,从弱小到强大,综合国力日渐提升,人民生活愈来愈好,这种幸福真的源于奋斗。然而,诸揆现实,并非每个人都把奋斗当作人生的指南。有的人吃不了苦,太看重物质待遇;有的人精神不振,沉迷于玩乐享受。譬如有些干部作风漂浮,下基层也只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走马观花;譬如有些青年不事生产,只管啃老,整日懒洋洋地蜷缩于沙发上,徜徉于游戏之中;譬如有些学生“有心无力”,只眼红别人优异的成绩,却不肯付出努力,踏实实地认真学习凡此种种,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将奋斗精神作为人生的根柢。没有奋斗精神的人,是缺乏目标、没有希望的人,他们终将一事无成,碌绿

53、无为。这样的人,怎堪为我华夏社稷支柱?究其怠惰之因,或者是生活太安逸,或者是意志过于消沉,或者是太看重享受。缺乏奋斗精神对于我们的人生有弊而无益。把蓝图变为现实,将改革进行到底,无不呼唤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奋斗精神,这就需要我们树远大理想,求人生意义,把猪一样地生活看作可耻可鄙之事。唯其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创造未来,我们才会感到奋斗的快乐。奋斗,并非空白虚泛的口号,它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让我们读读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名言吧-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解析】试题分析

54、: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材料主要讲从1978年到201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艰难曲折的历程,不同的人对幸福的不同说法。这道作文题的材料时代感很强,以“有人说”为引领,指出了几种关于幸福的说法,每种说法都可以成为文章的立意。如果以“幸福来自奋斗”来立论,就要论述奋斗的意义、追求幸福就要奋斗、奋斗开启美好人生等。如果以“幸福来自创新”来立论,就要论述创新的价值、追求幸福就要努力创新、创新者前程远大等。如果以“幸福源于工匠精神”来立论,就要论述什么是工匠精神、伟大的成就源于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等。如果以“幸福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来立论,就要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55、内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优秀的民族、化育了卓越的人民,而这些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根基等。如果以“幸福源于对中国梦的追求”来立论,就要论述中国梦的内涵、对理想的追求激励着我们努力向前、追梦的过程就是追寻幸福的过程等。立意深刻,或内容丰富,或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或在构思上有创意,不要求面面俱到。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

56、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